「深山裡的牧羊者」詩歌入選《詩刊》青春詩會 李松山:每時每刻都在思索寫詩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詩歌是關乎靈魂的事業,它或許不能帶來很多金錢,但卻可以給人的生命帶來璀璨的光亮。
7月31日,《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經過半年多的徵稿,經過資格審查,經初評,二次篩選,最終在終評環節投票選出,參加《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的15位青年詩人。其中來自河南平頂山舞鋼市尚店鎮李樓村,以放羊為生的「牧羊詩人」、「農民詩人」李松山的入選,吸引了詩歌圈內外很多人的關注。青春詩會,由《詩刊》社自1980年開始主辦,已成功組織、舉辦了35屆「青春詩會」,選拔並推出了一大批優秀詩人,成為青年詩人正式亮相的舞臺與成長的搖籃,被譽為中國詩壇的「黃埔軍校」。一位每天牧羊的農民詩人,是怎麼登上在詩歌界有「國刊」之稱的《詩刊》的?他本人有著怎樣的藝術世界和背後故事?8月2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詩刊》主編、著名詩人李少君,並進而專訪到李松山本人。
李松山在放羊
給自己起名「山羊鬍子」
想到什麼就用筆和紙記下
李松山從小喜愛讀書,但小學四年級時,因患腦膜炎落下後遺症,影響到語言和行動能力,不得不輟學回家。李松山現在主要生活在家鄉的山腳下、河灘邊,放羊、聽風、看雨,放羊、讀書,山坡上的四季在李松山的心中綿延伸展。想到什麼,他就隨時用筆和紙記下來。
2016年8月,李松山嘗試著寫的幾首小詩被李樓村塔後組的一位村民讀到。這名村民認識當時的舞鋼市文聯主席。於是,李松山的詩歌,被更多的詩友所知曉。他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山羊鬍子」,作品被詩友們轉發到網絡,報刊、雜誌也有轉載。
2019年2月,他的13首新詩作品被《詩刊》用11個頁碼重磅推出,並且配發了詩評家李嘯洋、趙目珍的點評。這對於很多詩歌愛好者,乃至成名的詩人來講,都是非常難得的成績。2019年6月23日,央視「今夜面孔」欄目還專門播放了李松山的專題片。靠著勤奮,靠著熱愛,李松山用詩歌照亮了自己的生命。
央視報導李松山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
他的詩裡沒有怨恨焦灼,而是內心安寧
李少君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時採訪介紹,「李松山發在2019年2月號下半月刊《詩刊》上的詩是自然來稿,我們看到覺得好,就用了。當時根本不知道作者的身份或者其他具體情況。」2019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一次 「美麗中國 詩意地名——中國地名詩詞創作朗誦會」上,李少君見到了前來參加活動的李松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雖然他的身體、生活狀況都不算好,但他很平和、樂觀,對自己的生活有非常清醒的認知。我想,他的心思全放在對詩歌寫作上的追求上了。詩歌給了他很大的意義感。」
李少君還提到,雖然李松山的生活,在別人看起來可能是帶有苦難色彩的,至少是不易的,但是「他的詩裡沒有怨恨,沒有焦灼,而是表現一種內心安寧的狀態。他對生活的苦難,是用藝術的、詩歌、修辭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還有一件事讓李少君深感到李松山對名利淡然的態度,「曾經有機構要給他出詩集。但是李松山說,自己寫得好詩數量不夠,他就沒有同意。要知道,有機會出詩集,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第36屆「青春詩會」將於2020年夏季在福建寧德霞浦縣舉行,李少君透露,在此之前,《詩刊》社將會為李松山出一本詩集,「隨著他的詩歌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們也希望這種關注度也能幫助到李松山,給他的現實生活帶來一些改善。」
專訪「放羊詩人」李松山
每天都在野外放羊,但「每時每刻都在思索」寫詩
封面新聞:被《詩刊》選中參加第36屆青春詩會。得到消息後,感受如何?對參加這次青春詩會,心存有怎樣的期待 ?
李松山:沒想到自己會入選,感覺挺意外的。因為寫得好的詩人太多了。非常感謝《詩刊》社,能給我這次機會,從黃土地走向前臺和大家見面,(鞠躬)。
封面新聞:有新聞報導說,您小學四年級輟學,之後認字、學習都是通過看電視學的,是嗎?中間遇到哪些比較大的苦難,如何克服的?
李松山:最大的困惑就是有些字不認識,混音充,就是讀半邊,我家之前有臺十二英寸的小電視,看字幕,後來借來字典就方便了很多。
封面新聞:平時愛讀誰的書?受誰的影響比較大?
李松山:扎加耶夫斯基的書讀的多一些,還有帕斯的,特朗特斯羅姆,最近在讀《金薔薇》,受帕斯的影響大一些。
封面新聞:最初是怎樣的具體契機,促使您怎麼想到寫詩?
李松山:這個話題,我不得不說一下舞鋼,舞鋼是座山水之城,風華月貌。湧現出了很多優秀詩人,像曉輝,東倫,量山等,在他們的感召下吧,一個詩人的成長,氛圍很重要。
封面新聞:您的詩歌寫作依靠靈感多一些,還是靠苦心琢磨多一些?一般怎樣的狀態下,會寫出詩歌來?
李松山:基本上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思索。靈感是靠不住的。
封面新聞:現在每天的生活是怎樣的?下一步,有怎樣的寫作計劃?
李松山:每天都在野外,放羊。有時候讀一些連結裡的文字,說到計劃,文本很重要,向優秀詩人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沒有別的捷徑。
封面新聞:農村生活是艱苦的。人心很容易被磨礪得很硬。從您的詩歌看出,您保持一顆詩意、平靜的心。這是如何做到的?
李松山:這個不難。樂觀面對。讀書,在書中泊一葉小舟。
封面新聞:現在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會打擾您的平靜生活或者影響你寫詩的狀態嗎?
李松山:說不會是瞎話。保持心態很重要。
封面新聞:如果讓您概括一下,詩歌帶給您怎樣的人生光亮、意義,您會怎麼說?
李松山:詩歌能讓一個人的內心趨於平靜。說到意義,詩歌能養家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可是還有那麼多能寫詩,相信他們和我的答案都一樣,詩歌是我和心靈的對話,讓自己富有。
李松山詩選
□我把羊群趕上岡坡
我把羊群趕上岡坡,
陽光在麥苗上驅趕露珠。
我用不標準的口號,
教它們分辨雜草和莊稼,
像你在黑板上寫下的善良與醜陋,
從這一點上我們達成共識。
下雨了,你說玻璃是倒掛的溪流,
詩歌是玻璃本身。
你擦拭著玻璃上的塵埃,
而我正把羊群和夕陽趕下山坡。
□雨
在小酒館,我們談論著詞的多義和圓潤性。
像你詩中耀眼的句子
雨珠伸出玻璃的舌頭
這時,窗外突然下起了雨:
「噼裡啪啦」,它也在複述這個荒謬的世界?
沉默是無效的。
雨在雲的聲帶裡奔突
像你走進真實的自己,在筆端修復
名詞間的隱疾。
專業評論
李松山的詩歌平視生活,沒有僭越冷靜觀察者的位置,生活構成他詩歌起興的源頭,牧羊、酗酒、篩豆、落雨、唱歌、撿石、歸家等等,都成為他寫作的源頭。平視是一種冷靜的觀察者視角,詩人沒有在詩歌裡戴上面具,在文本背後為自己發明隱居者或批判者的角色。——李嘯洋(摘自《詩刊》)
李松山的詩歌因為不帶有知識的凝重,從而使其詩歌呈現出了一種樸素、明朗的質地……反思當下中國詩歌寫作的諸多問題,澄明、質樸的詩歌寫作對於凝滯艱澀、故作高深的詩風絕對是一種反噬。然而,如果這種質地僅僅局限於某種題材的書寫上,長期寫作形成固定模式,必然會成為短板……雖然不可改變的人生背景可能「決定」了什麼,但是試著去介入更加廣泛的無邊的現實主義還存在著諸多可能性。——趙目珍(摘自《詩刊》)
《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陳小蝦(1989,福建)
李亮(亮子)(1986,甘肅)
王飛(瓊瑛卓瑪)(1981,西藏)
舒顯富(芒原)(1981,雲南)
韋廷信(1990,福建)
李松山(1980,河南)
吳小龍(吳小蟲)(1983,山西)
王家銘(1989,北京)
王冬(王二冬)(1990,山東)
蔣在(1994,貴州)
蘇笑嫣(1992,遼寧)
王龍文(一度)(1980,安徽)
葉丹(1985,安徽)
徐美超(徐蕭)(1987,上海)
王前(樸耳)(1987,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