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裡的牧羊者」詩歌入選《詩刊》青春詩會 李松山:每時每刻都...

2021-01-08 騰訊網

「深山裡的牧羊者」詩歌入選《詩刊》青春詩會 李松山:每時每刻都在思索寫詩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詩歌是關乎靈魂的事業,它或許不能帶來很多金錢,但卻可以給人的生命帶來璀璨的光亮。

7月31日,《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經過半年多的徵稿,經過資格審查,經初評,二次篩選,最終在終評環節投票選出,參加《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的15位青年詩人。其中來自河南平頂山舞鋼市尚店鎮李樓村,以放羊為生的「牧羊詩人」、「農民詩人」李松山的入選,吸引了詩歌圈內外很多人的關注。青春詩會,由《詩刊》社自1980年開始主辦,已成功組織、舉辦了35屆「青春詩會」,選拔並推出了一大批優秀詩人,成為青年詩人正式亮相的舞臺與成長的搖籃,被譽為中國詩壇的「黃埔軍校」。一位每天牧羊的農民詩人,是怎麼登上在詩歌界有「國刊」之稱的《詩刊》的?他本人有著怎樣的藝術世界和背後故事?8月2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詩刊》主編、著名詩人李少君,並進而專訪到李松山本人。

李松山在放羊

給自己起名「山羊鬍子」

想到什麼就用筆和紙記下

李松山從小喜愛讀書,但小學四年級時,因患腦膜炎落下後遺症,影響到語言和行動能力,不得不輟學回家。李松山現在主要生活在家鄉的山腳下、河灘邊,放羊、聽風、看雨,放羊、讀書,山坡上的四季在李松山的心中綿延伸展。想到什麼,他就隨時用筆和紙記下來。

2016年8月,李松山嘗試著寫的幾首小詩被李樓村塔後組的一位村民讀到。這名村民認識當時的舞鋼市文聯主席。於是,李松山的詩歌,被更多的詩友所知曉。他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山羊鬍子」,作品被詩友們轉發到網絡,報刊、雜誌也有轉載。

2019年2月,他的13首新詩作品被《詩刊》用11個頁碼重磅推出,並且配發了詩評家李嘯洋、趙目珍的點評。這對於很多詩歌愛好者,乃至成名的詩人來講,都是非常難得的成績。2019年6月23日,央視「今夜面孔」欄目還專門播放了李松山的專題片。靠著勤奮,靠著熱愛,李松山用詩歌照亮了自己的生命。

央視報導李松山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

他的詩裡沒有怨恨焦灼,而是內心安寧

李少君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時採訪介紹,「李松山發在2019年2月號下半月刊《詩刊》上的詩是自然來稿,我們看到覺得好,就用了。當時根本不知道作者的身份或者其他具體情況。」2019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一次 「美麗中國 詩意地名——中國地名詩詞創作朗誦會」上,李少君見到了前來參加活動的李松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雖然他的身體、生活狀況都不算好,但他很平和、樂觀,對自己的生活有非常清醒的認知。我想,他的心思全放在對詩歌寫作上的追求上了。詩歌給了他很大的意義感。」

李少君還提到,雖然李松山的生活,在別人看起來可能是帶有苦難色彩的,至少是不易的,但是「他的詩裡沒有怨恨,沒有焦灼,而是表現一種內心安寧的狀態。他對生活的苦難,是用藝術的、詩歌、修辭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還有一件事讓李少君深感到李松山對名利淡然的態度,「曾經有機構要給他出詩集。但是李松山說,自己寫得好詩數量不夠,他就沒有同意。要知道,有機會出詩集,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第36屆「青春詩會」將於2020年夏季在福建寧德霞浦縣舉行,李少君透露,在此之前,《詩刊》社將會為李松山出一本詩集,「隨著他的詩歌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們也希望這種關注度也能幫助到李松山,給他的現實生活帶來一些改善。」

專訪「放羊詩人」李松山

每天都在野外放羊,但「每時每刻都在思索」寫詩

封面新聞:被《詩刊》選中參加第36屆青春詩會。得到消息後,感受如何?對參加這次青春詩會,心存有怎樣的期待 ?

李松山:沒想到自己會入選,感覺挺意外的。因為寫得好的詩人太多了。非常感謝《詩刊》社,能給我這次機會,從黃土地走向前臺和大家見面,(鞠躬)。

封面新聞:有新聞報導說,您小學四年級輟學,之後認字、學習都是通過看電視學的,是嗎?中間遇到哪些比較大的苦難,如何克服的?

李松山:最大的困惑就是有些字不認識,混音充,就是讀半邊,我家之前有臺十二英寸的小電視,看字幕,後來借來字典就方便了很多。

封面新聞:平時愛讀誰的書?受誰的影響比較大?

李松山:扎加耶夫斯基的書讀的多一些,還有帕斯的,特朗特斯羅姆,最近在讀《金薔薇》,受帕斯的影響大一些。

封面新聞:最初是怎樣的具體契機,促使您怎麼想到寫詩?

李松山:這個話題,我不得不說一下舞鋼,舞鋼是座山水之城,風華月貌。湧現出了很多優秀詩人,像曉輝,東倫,量山等,在他們的感召下吧,一個詩人的成長,氛圍很重要。

封面新聞:您的詩歌寫作依靠靈感多一些,還是靠苦心琢磨多一些?一般怎樣的狀態下,會寫出詩歌來?

李松山:基本上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思索。靈感是靠不住的。

封面新聞現在每天的生活是怎樣的?下一步,有怎樣的寫作計劃?

李松山:每天都在野外,放羊。有時候讀一些連結裡的文字,說到計劃,文本很重要,向優秀詩人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沒有別的捷徑。

封面新聞:農村生活是艱苦的。人心很容易被磨礪得很硬。從您的詩歌看出,您保持一顆詩意、平靜的心。這是如何做到的?

李松山:這個不難。樂觀面對。讀書,在書中泊一葉小舟。

封面新聞:現在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會打擾您的平靜生活或者影響你寫詩的狀態嗎?

李松山:說不會是瞎話。保持心態很重要。

封面新聞:如果讓您概括一下,詩歌帶給您怎樣的人生光亮、意義,您會怎麼說?

李松山:詩歌能讓一個人的內心趨於平靜。說到意義,詩歌能養家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可是還有那麼多能寫詩,相信他們和我的答案都一樣,詩歌是我和心靈的對話,讓自己富有。

李松山詩選

□我把羊群趕上岡坡

我把羊群趕上岡坡,

陽光在麥苗上驅趕露珠。

我用不標準的口號,

教它們分辨雜草和莊稼,

像你在黑板上寫下的善良與醜陋,

從這一點上我們達成共識。

下雨了,你說玻璃是倒掛的溪流,

詩歌是玻璃本身。

你擦拭著玻璃上的塵埃,

而我正把羊群和夕陽趕下山坡。

□雨

在小酒館,我們談論著詞的多義和圓潤性。

像你詩中耀眼的句子

雨珠伸出玻璃的舌頭

這時,窗外突然下起了雨:

「噼裡啪啦」,它也在複述這個荒謬的世界?

沉默是無效的。

雨在雲的聲帶裡奔突

像你走進真實的自己,在筆端修復

名詞間的隱疾。

專業評論

李松山的詩歌平視生活,沒有僭越冷靜觀察者的位置,生活構成他詩歌起興的源頭,牧羊、酗酒、篩豆、落雨、唱歌、撿石、歸家等等,都成為他寫作的源頭。平視是一種冷靜的觀察者視角,詩人沒有在詩歌裡戴上面具,在文本背後為自己發明隱居者或批判者的角色。——李嘯洋(摘自《詩刊》)

李松山的詩歌因為不帶有知識的凝重,從而使其詩歌呈現出了一種樸素、明朗的質地……反思當下中國詩歌寫作的諸多問題,澄明、質樸的詩歌寫作對於凝滯艱澀、故作高深的詩風絕對是一種反噬。然而,如果這種質地僅僅局限於某種題材的書寫上,長期寫作形成固定模式,必然會成為短板……雖然不可改變的人生背景可能「決定」了什麼,但是試著去介入更加廣泛的無邊的現實主義還存在著諸多可能性。——趙目珍(摘自《詩刊》)

《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陳小蝦(1989,福建)

李亮(亮子)(1986,甘肅)

王飛(瓊瑛卓瑪)(1981,西藏)

舒顯富(芒原)(1981,雲南)

韋廷信(1990,福建)

李松山(1980,河南)

吳小龍(吳小蟲)(1983,山西)

王家銘(1989,北京)

王冬(王二冬)(1990,山東)

蔣在(1994,貴州)

蘇笑嫣(1992,遼寧)

王龍文(一度)(1980,安徽)

葉丹(1985,安徽)

徐美超(徐蕭)(1987,上海)

王前(樸耳)(1987,解放軍)

相關焦點

  • 見證中國詩歌變遷,舒婷顧城等著名詩人從這裡走出,青春詩會書寫詩...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說,2018年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獎者也全部出自青春詩會。青春詩會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推出,今年的詩會將於10月在福建霞浦舉行。15位參會詩人是從853份有效稿件中經三輪選舉產生,他們中最大的出生於1981年,最小的出生於1994年。
  • 青春詩會側記:在霞浦,15個青年詩人接受大海的教誨
    安徽詩人一度(原名王龍文)成名已久,獲獎無數,但這次入選《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對他來說仍別具意義。「對於一個熱愛寫詩的青年人來說,青春詩會就是大海中航行的燈塔,不僅僅照亮了我們自己,也照亮了眾多與我們同行的人,還有那麼多優秀的青年詩人都在堅持寫作,而我們只不過是代替他們,站在了鎂光燈前。」
  • 縱覽山水人文 激發心中詩情,第36屆青春詩會在霞浦落下帷幕
    聽風七星10月24日下午,在結束最後一站「聽濤七星」的採風活動後,「詩歌海岸·青春霞浦」詩刊社第36屆青春詩會落下帷幕。青春詩會期間,詩刊社還召開改稿會。詩人們走進霞浦一中開展「詩話校園」活動,為「尋找青春的聲音」網絡讀詩活動舉行頒獎儀式。留韻半月裡尋光三沙「我太喜歡寧德了!」
  • 影視資訊丨《青春詩會》全網直播,為春天獻詩
    為慶祝武漢重啟,電影頻道、「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詩刊》社、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快手聯合推出的融媒體直播節目《青春詩會》及13位青年演員個人海報。以青春之詩詠青春之志,彰顯青春本色,綻放絢麗之花。據悉,《青春詩會》是一檔以詩歌朗誦為主的節目,而在這個節點策劃這檔節目是希望通過青年演員們讀出「春天裡的中國」,給祖國獻詩,傳遞出一種蓬勃的力量。
  • 2020第六屆中國詩歌春晚評選2019中國詩歌十佳名單
    李松山家住舞鋼市尚店鎮李樓村,父親前幾年去世,姐姐出嫁、弟弟外出打工,就剩下他和老母親守著家園,耕种放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曾是一個健康的孩童。四歲時的一場大病把他撂倒了——他得了腦膜炎,持續不退的高燒損毀了他的腦神經,後來雖然治癒了腦膜炎,他卻從一個活蹦亂跳的孩子變成了說話困難、走路蹣跚、指如鐵鉤般彎曲的殘障兒。
  • 電影頻道《青春詩會》直播抒生命哲思 白百何李易峰楊紫詩詠生命之花
    青春與詩,無疑是生命之花的最美修辭。4月30日,電影頻道融媒體直播《青春詩會·春天裡的中國》如期而至,將青年電影人如夏花般盛放的生命熱忱與詩情相融,敬獻滿是哲思與希望的生命光華。「我的誕生——是白雪千年孕育的奇蹟,我的死亡——是白雪輪迴永恆的寂靜。」
  • 網時讀書會|人間清明 英雄讚歌|抗疫回眸雲上詩歌朗誦會
    著名的影視劇表演藝術家、朗誦家、影視製作人、文史學家、書畫藝術家、資深媒體出版人、京味文學作家、編劇、兒童文學作家等都踴躍參與,融入謳歌逆行英雄的氛圍中;籌備詩會的專家老師,更是夜以繼日,默默服務於「雲下」徵集作品,編制流程,指導配音配樂,組織排練,為詩會的成功舉辦奉獻著智慧與辛勞。這次詩會是詩歌藝術與朗誦藝術完美的融合,也是好詩歌與好聲音的攜手聯袂。
  • 秉周和他的朋友們:大雪同題詩歌四月詩刊(2020)卷
    秉周和他的朋友們:大雪同題詩歌四月詩刊(2020)卷大雪,鬥指癸,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它是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氣溫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大雪時節分為三候:「一候鶡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 中國第一個開在體育館裡的跨年詩會,有這些大咖要來
    10月31號南京成功入選世界文學之都,說起文學,南京的文人文事數之不盡。六朝古都餘韻不散,近代也留下無數文人逸事,在當代,南京更是有蘇童、畢飛宇和葉兆言等名家組成「文學蘇軍」,以一篇篇佳作享譽中外。
  • 頂尖刊物《詩刊》,卻接連刊載尿尿詩、結巴詩,誰來拯救中國詩歌
    中國的現代詩經歷民國時期的初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發展,至今已經趨於成熟,而不管你讀不讀詩,你都必須承認創刊於1957年的《詩刊》是中國當代詩壇的風向標。如果用更加直白的方式來理解這件事,那麼《詩刊》就相當於水果界的榴槤,汽車界的法拉利,代表著中國現代詩歌的天花板。
  • 博物館裡突然有人吟詩起舞!原來是詩與少年的新春之約
    博物館裡突然有人吟詩起舞!一場新年詩會,「鹿鳴詩會——原創詩歌作品吟誦會」(快閃)活動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舉行,突如其來的驚喜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聲音之美、詩詞之美、青春之美的展現引得參觀者紛紛拿起手機拍照。
  • 第10屆「十月詩會」在泉州惠安舉辦 聚焦「新時代詩歌與現實主義...
    朱晨曦 攝中新網惠安12月6日電 (記者 朱晨曦)第10屆「十月詩會」5日在泉州惠安舉辦,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著名詩人舒婷、《十月》雜誌主編陳東捷等參加了活動。在當天舉行的「新時代詩歌與現實主義精神」研討會上,吉狄馬加表示,作為詩人,要看到一個國家處在什麼歷史方位。真正偉大的詩人、作家要站得更高,來看待當下的時代和趨勢。
  • 詩人千仞無枝一一在詩裡面,風和雨、雲和月都淺淺浸染深深明白!
    2003年加入詩刊社詩歌藝術培訓中心研修班,為期一年學習;同年10月參加了由中國作協詩刊社和重慶文聯組織的「大西南詩會」。2007年加入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作品在國內眾多民刊發表。如《超然詩刊》、《九頭鳥》、《三峽詩刊》、《嘉陵詩詞》、《中國文學》、《現代詩報》、《詩友》、《新國風》、《凌雲詩刊》、《岷州文學》、《魯西詩人》、《儒博》等。《詩刊》特刊發表《酒窩》一詩。
  • ...夢圓小康」第四屆「童心裡的詩篇」少兒詩會優秀作品詠唱會...
    歷經四屆深耕探索,已經成為了一個享譽全國的青少年詩教活動品牌,立足江蘇,輻射全國,有力推動了青少年詩歌教育的蓬勃發展。1往屆回顧2015年,首屆「童心裡的詩篇」少兒詩會收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萬餘所中小學校積極響應,踴躍參與,一大批頗具潛力的小詩人脫穎而出。
  • 重慶作協副主席譚明「首屆螢火詩會」詩歌
    1980年開始,相繼在《人民文學》《詩刊》《人民日報》等數十家報刊發表詩作1000餘首,出版詩集《烏江的太陽和雨》《光芒與蝶》《夢幻與鐘聲》《閃電與根須》等。發表和出版著作200餘萬字。曾獲第五屆重慶市文學獎、首屆何其芳詩歌獎。
  • 淥水詩刊2019年度十佳社員
    曾獲第九屆中國校園雙十佳詩歌獎、「墨風杯」全國大學生徵文二等獎、「靈溪杯」全國校園徵文一等獎、2019青少年詩歌創作大賽二等獎、第十五屆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活動一等獎等等。作品散見於《淥水詩刊》、《暮雪詩刊》、《秦韻詩刊》、《中國荒原詩人》(2018年卷)等等。黃午季,筆名若風,中共黨員,籍貫安徽淮北,四川文理學院在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