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蔡越坤一年一度的信託業年會如期召開。
2019年信託業年會上,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提出了在全行業建設良好信託文化的建議,得到了全行業廣泛響應。12月8日,2020年中國信託業年會在北京召開,他再次圍繞信託文化做了詳細講話。
黃洪在會上表示,信託文化最基礎、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三個文化,即委託人文化、受託人文化和合規文化。委託人文化和受託人文化構成了信託法律關係,塑造了信託業獨特的商業模式。抓住這三個子文化的建設,就抓住了信託文化建設的牛鼻子,並能夠帶動其他子文化的建設,整體信託文化的建設也就水到渠成。
其中,談及「受託人文化」,黃洪表示,應當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第一,守正。守正就是作為受託人要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始終走在人間正道上;第二,忠實。忠實是指受託人必須品格高尚,忠於委託人,為受益人合法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積極管理信託財產,不負委託人和受益人的信任;第三,專業。專業是指受託人應當具有實現信託目的所需要的專業能力。委託人將信託財產交給受託人是基於對受託人品格和技能的雙重信任。對受託人品格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忠實文化上,對技能的要求則主要體現在專業文化上。
而關於為何要建設「受託人文化」,黃洪表示,行業未充分認識到近年來信託業大發展呼喚大擔當的使命要求,仍然沒有改變「我是小塊頭」「只管悶聲發大財」等思維定勢,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口號多於行動,有效有力的舉措不多,擾亂宏觀調控卻得心應手,與當前信託業在金融業的整體地位不相匹配。
為什麼要建設「受託人文化」
談及為什麼要建設「受託人文化」,黃洪表示,全行業仍然存在受託人文化不成熟、受託人職責不清晰、受託人定位有偏離等問題,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意識不牢,未堅實樹立受託人定位的思想自覺。從表面上看,信託公司都認可了受託人的定位,但由於對受託人文化思考不深、理解不透,實際執行中往往發生偏離受託人定位的問題;
第二,守正不足,未高度重視受託目的的正當性要求。信託公司在守正文化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不夠坦蕩。熱衷於投機,利用信託制度的靈活性到處找縫隙、鑽空子,千方百計為金融機構的監管套利和限制性領域的資金融通提供便利,導致靈活性這一信託制度的最大優勢沒有服務於委託人的正當需求,反而成為市場亂象的重要誘因。二是不夠規矩。從投機主義發展而來形成了行業濃厚的江湖草莽氣息,進而發展為漠視規則和紀律,各種跨越監管紅線、陽奉陰違的現象頻繁發生。比如壓降信託融資類業務是去年底監管部門就提出的要求,但今年上半年部分信託公司仍然迅猛發展,結果下半年面臨極重的壓降任務。三是不夠擔當。行業未充分認識到近年來信託業大發展呼喚大擔當的使命要求,仍然沒有改變「我是小塊頭」「只管悶聲發大財」等思維定勢,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口號多於行動,有效有力的舉措不多,擾亂宏觀調控卻得心應手,與當前信託業在金融業的整體地位不相匹配。
第三,忠實不夠,未完全做到對委託人的勤勉盡責。這主要體現在信託公司履行受託職責的質量方面。一是大量存在損害委託人和受益人利益的行為;
第四,專業不強,未具備履職所需的主動管理能力。專業能力不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風險管理能力薄弱,不足以保障信託財產安全。二是投資運作能力薄弱,不能實現信託財產高效運用。
怎樣建設受託人文化
最後,談及怎樣建設受託人文化,黃洪表示,具體來說應當做到:樹立一個意識,牢記兩個使命,養成三個習慣,提升四個能力。
第一,樹立一個意識。就是牢固樹立受託人意識;第二,牢記兩個使命。一是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三,養成三個習慣。一是養成遵規守紀的習慣。二是養成埋頭實幹的習慣。三是養成勤勉盡責的習慣;
另外,黃洪介紹提升四個能力包括:
第一,提升全面風險管理能力。探索構建與信託業特點相匹配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從產品設計、產品營銷、盡職調查、信息披露、風險揭示、投後管理等全流程增強受託管理能力,消除受託履職瑕疵,將風險與收益切實讓渡給投資者,實現「賣者盡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
第二,提升專業化資產管理能力。信託業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一員,未來要在資產管理行業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提高資產管理能力的專業化水平。提升資產管理能力必須要與產業發展緊密融合,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聚焦少數行業精耕細作;
第三,提升綜合化管理服務能力。近年來信託公司財富管理業務迅猛發展,今後還有廣闊空間,是信託公司未來重要的增長點。信託公司拓展財富管理業務的關鍵,在於具備根據委託人需求提供一攬子、一站式綜合管理服務的能力;
第四,提升信息科技支撐引領能力。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金融行業的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信託公司要深入研究應用金融科技,強化科技賦能,加快補足金融科技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