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 孫璐璐
不夠坦蕩、不夠規矩、不夠擔當......銀保監會對信託業存在的突出問題發出嚴厲「批評」。
12月8日,2020中國信託業年會召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會上圍繞受託人文化,就當前信託業存在突出問題,以及下一步信託業應如何規範發展,建設受託人文化進行深入詳細的闡述。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部門措辭嚴厲地指出當前信託業在受託人文化方面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包括意識不牢、守正不足、忠實不夠、專業不強等四方面。黃洪強調,信託業要養成遵規守紀的習慣。要尊重規矩、敬畏規則,不碰法律底線,不越監管紅線,通過合規守法經營創造利潤,賺清清爽爽的錢。要杜絕與監管博弈的心態,不通過變通或繞開監管規定開展信託業務。今後嚴監管、強監管態勢將進一步鞏固,監管問責也將更加嚴格,不遵規守紀註定沒有出路,這一點,信託公司和各銀保監局都要堅信不移。
此外,黃洪表示,信託業要樹立賺「辛苦錢」的理念,埋頭實幹,通過提供高質量服務獲取相應報酬,靠創造價值來獲取利潤,不要總打量著利用全能性金融牌照的優勢,靠投機賺錢。如果行業遲遲不能扭轉投機的風氣,全能性金融牌照這一信託公司最大的政策優勢將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基礎。
嚴厲指出信託業四大突出問題
黃洪表示,信託制度是舶來品,但受託人文化不是。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歷史,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事例屢見不鮮,受託人精神也一直是我們民族古往今來最鮮明、最崇敬的品格之一。良好的受託人文化,應當具有守正、忠實、專業的基本特徵。近年來,信託業淡化固有投資機構色彩,努力拓展信託業務,積極按照信託業務規律完善公司治理、內控機制、業務流程和激勵約束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與此同時,全行業仍然存在受託人文化不成熟、受託人職責不清晰、受託人定位有偏離等問題,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對標受託人文化的內涵和要求,黃洪措辭嚴厲的「點名」信託業存在的四方面突出問題:
一是意識不牢,未堅實樹立受託人定位的思想自覺。從表面上看,信託公司都認可了受託人的定位,但由於對受託人文化思考不深、理解不透,實際執行中往往發生偏離受託人定位的問題。
「比如信託公司普遍明白委託人信任的重要性,但卻將委託人對自己的信任建立在明示或暗示的剛性兌付,而非自己的忠實品格和專業水準上,將信託業務從直接融資做成了間接融資,從』代人理財』做成了』自己理財』,從表外業務做成了表內業務。」黃洪稱。
黃洪還直指信託業存在的展業邏輯錯位和盈利邏輯錯位。他表示,資金信託業務作為目前信託公司的主流業務,主要從融資端發起,信託公司在開展該類業務時主要圍繞融資人的需求創設信託產品,對融資人利益的關注多於對委託人和受益人利益的關注,這實際上違背了以受益人為核心的信託規律,展業邏輯存在錯位。同時,信託公司在當前資金信託業務模式下獲取的主要是利差收入,違背了信託公司以管理費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準則,盈利邏輯也存在錯位。
二是守正不足,未高度重視受託目的的正當性要求。首先是不夠坦蕩。熱衷於投機,利用信託制度的靈活性到處找縫隙、鑽空子,千方百計為金融機構的監管套利和限制性領域的資金融通提供便利,導致靈活性這一信託制度的最大優勢沒有服務於委託人的正當需求,反而成為市場亂象的重要誘因。
其次是不夠規矩。從投機主義發展而來形成了行業濃厚的江湖草莽氣息,進而發展為漠視規則和紀律,各種跨越監管紅線、陽奉陰違的現象頻繁發生。
「比如壓降信託融資類業務是去年底監管部門就提出的要求,但今年上半年部分信託公司仍然迅猛發展,結果下半年面臨極重的壓降任務。」黃洪稱。
此外是不夠擔當。黃洪嚴厲指出,行業未充分認識到近年來信託業大發展呼喚大擔當的使命要求,仍然沒有改變「我是小塊頭」「只管悶聲發大財」等思維定勢,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口號多於行動,有效有力的舉措不多,擾亂宏觀調控卻得心應手。
三是忠實不夠,未完全做到對委託人的勤勉盡責。一方面,大量存在損害委託人和受益人利益的行為。當前信託業在受託履職管理的全流程各環節均存在瑕疵,比如盡職調查時不全面不審慎;產品推介時誇大收益淡化風險,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落實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未如實揭示項目風險信息,甚至隱瞞資金真實投向;投後管理不完善,信託資金被挪用甚至無法回收等。這些行為導致信託公司操作風險嚴重,並不可避免地轉化為表內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另一方面,缺乏積極管理運用信託財產的主動性。行業主觀上存在惰性,轉型發展的積極性、能動性存在欠缺,過度強調轉型面臨的困難和障礙,依然對通過簡單的影子銀行業務和通道類業務盈利存在路徑依賴和幻想,主要提供同質化、低端化的信託產品。
四是專業不強,未具備履職所需的主動管理能力。一方面,風險管理能力薄弱,不足以保障信託財產安全。仍遵循傳統類信貸業務的風控模式,採取較為原始的人工評估、財務評估和經驗評估方式進行風險識別和管理。
「同時,公司治理和內控制度不健全,前中後臺之間的有效監督制衡機制不完善,部分信託公司的前臺業務部門獨立性過高,不像信託公司的內設團隊,更像是承包信託公司牌照的個體戶,機制設計存在較大隱患。」黃洪稱。
另一方面,投資運作能力薄弱,不能實現信託財產高效運用。大部分信託公司投資研究能力存在短板,深度研發水平不高,綜合創新能力需要提升;人才結構主要集中於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非標債權投資領域,股權投資、標準化業務、資產配置及服務信託等創新業務領域人才儲備不足等。
要樹立賺「辛苦錢」的理念 扭轉行業投機風氣
可以看出,監管部門對當前信託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極為重視,並嚴肅對待。除了近年來持續壓降高風險、不合規的信託業務外,監管部門對未來信託業監管的重點還將聚焦在建設受託人文化,推動信託業樹立受託人意識和合規意識。
黃洪強調,信託公司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圍繞受託人的中心地位建設良好受託人文化。具體來說應當做到:樹立一個意識,牢記兩個使命,養成三個習慣,提升四個能力。
一方面,牢固樹立受託人意識。信託業全體從業人員要將「守正、忠實、專業」的要求嵌入企業文化、發展戰略、員工培訓、制度規定、激勵約束機制等環節,引領全體員工將受託人定位作為根本定位,將充分履行受託義務作為首要職責,將以「受益人合法利益最大化」作為職業生涯的根本守則。
另一方面,牢記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兩個使命。持續豐富信託產品體系和服務,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助力我國中產階級和高淨值人群財富有效地傳承下去;並推動慈善信託業務發展,發揮慈善信託制度在社會財富分配、慈善救濟、促進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
另外,養成遵規守紀、埋頭實幹和勤勉盡責的三個習慣。要尊重規矩、敬畏規則,不碰法律底線,不越監管紅線,通過合規守法經營創造利潤,賺清清爽爽的錢。要配合監管、擁抱監管,嚴格執行監管規定;要杜絕與監管博弈的心態,不通過變通或繞開監管規定開展信託業務,更不能以此尋求相對於其他信託公司的不正當競爭優勢,破壞市場秩序。
「信託業要樹立賺』辛苦錢』的理念,埋頭實幹,通過提供高質量服務獲取相應報酬,靠創造價值來獲取利潤,不要總打量著利用全能性金融牌照的優勢,靠投機賺錢。如果行業遲遲不能扭轉投機的風氣,全能性金融牌照這一信託公司最大的政策優勢將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基礎。」黃洪稱。
此外,信託業要提升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專業化資產管理能力、綜合化管理服務能力和信息科技支撐引領能力。黃洪稱,信託業要將風險與收益切實讓渡給投資者,實現「賣者盡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強化權力制衡和監督,公司管理上要重點加強對大股東和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制衡監督,內控機制上要重點加強中後臺部門對前臺業務部門的制衡監督。提升資產管理能力必須要與產業發展緊密融合,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聚焦少數行業精耕細作。
黃洪最後強調,信託業發展歷史一再表明,堅守受託人的根本定位,堅決回歸信託本源,堅持信託法律關係,做精做細信託主業,是信託業的根本出路,也是實現信託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