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最近偷電動車的「竊格瓦拉」又火了起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只能靠偷維持的樣子」,在這些流行文化的背後,映射的是一些人價值觀的衝擊。那麼切格瓦拉到底是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通過對切格瓦拉的了解,相信大家會有所收穫。
2008年6月14日是古巴革命領導人之一埃內斯託·格瓦拉 (1928 ~ 1967年)誕辰80周年紀念 日。2007年10月9日是切 ·格瓦拉遇難 40周年紀念日。人們在世界各地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 。
一 格瓦拉 :魅力長存的戰士
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羅薩裡奧的一個優裕家庭 。他上大學期間, 就遊歷了整個南美洲。從此 , 格瓦拉開始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 , 他的國際主義思想也在這次旅行中漸漸定型 , 他開始認為拉美各個獨立的國家其實是一個擁有共同的文化和經濟利益的整體, 倘若革命則需要國際合作。格瓦拉在這次旅行中所寫的日記後來被成冊出版, 並 依此2004 年好萊塢拍攝了電影《摩託日記》。1953年6月1日 , 他於醫學院正式畢業 。格瓦拉本可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醫生, 但他又開始了第二次拉美之旅。在玻利維亞, 他經歷了一次革命 ;在哥斯大黎加時, 這個當時拉美的民主國家深深打動了格瓦拉 ;在瓜地馬拉 , 他目睹美國支持下軍政權對左翼人士的殘酷鎮壓 ;從此, 格瓦拉 堅定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 認為共產主義是解決拉美種種困難的唯一途徑 。隨後, 他前往墨西哥避難 , 並在那裡加入了菲德爾·卡斯楚領導的古巴起義隊伍, 1959 年與卡斯楚一起推翻了古巴的獨裁政權, 並在古巴革命勝利後參加了古巴重建工作。格瓦拉協助卡斯楚在古巴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當古巴遭到美國經濟封鎖後 , 格瓦拉與蘇聯籤 訂了貿易協定 。在古巴擔任高官的這段時間內 , 他因為對美國的強硬態度而逐漸聞名於西方 。在古巴任職期間, 格瓦拉抵制官僚主義, 生活節儉 , 曾經拒絕給自己增加薪水, 周末還積極參加義務勞動 。1965年, 為實踐「遊擊中心 」 理論 , 格瓦拉離開古巴前往非洲傳播共產主義思想和遊擊戰術。1966 ~ 1967年間, 格瓦拉在玻利維亞帶領遊擊隊員進行革命活動。1967年10月8日 , 格瓦拉在一次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軍事行動中因傷被捕, 並於次日被玻利維亞軍隊殺害, 時年僅 39歲。
作為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級人物, 格瓦拉在拉美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遇難後 , 格瓦拉的事跡逐漸廣泛為人所知, 全球範圍內發生了一些抗議將其殺害的示威, 同時出現了許多頌揚他和記錄他生平以及遇難的文學作品, 即便是一些否 定格瓦拉共產主義理想的自由人士也對其自我犧牲精神表達了由衷的欽佩 。他之所以被廣大西方青年與其他革命者區別對待 , 原因就在於他為了全世界的革命事業而毅然放棄舒適的家境。當他在古巴身居要職時 , 他又為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了高官厚祿, 重返革命戰場 , 並戰鬥至犧牲。格瓦拉的犧牲 , 反而激發著拉美乃至整個發展中世界對於經濟、 政治、 社會公正的追求。從 60 年代中期開始席捲拉美的「解放神學 」運動, 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格瓦拉關於「新人」 的思想;而當前拉美一些左翼政黨執政的國家 , 則把民眾主義與格瓦拉式的社會平均分配理想重新舉起 , 當作反擊國際經濟貿易不平等和自身經濟結構惡化的全新武器 。
格瓦拉犧牲後, 比生前獲得了更多的榮譽, 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亞非拉國家有了眾多崇拜者。在許多國家的群眾集會上, 經常看到他的畫像和毛澤東像並列。那幅穿作戰服留鬍子的照片 , 成了為擺脫苦難而奮鬥的許多人的精神偶像 。幾十年來, 格瓦拉一直是第三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英雄 , 西方左翼政治理想的代名詞, 特別是在眾多青年人心目中成為公眾偶像化的革命英雄的代表。2007年以來 , 在世界各地 , 特別是在格瓦拉的祖國阿根廷, 在格瓦拉的第二祖國古巴, 在格瓦 拉犧牲地玻利維亞, 在拉美左翼力量執政的巴西 、 委內瑞拉和智利等國 , 人們以各種方式紛紛舉行活動 , 紀念這位傳奇革命者 。
二 格瓦拉在中國
在中國 , 切 ·格瓦拉雖不能說是家喻戶曉, 但 切的名字及其思想在國人尤其是青年人中廣為流傳 。在這場全球性紀念格瓦拉活動中, 中國的一些報刊發表了紀念文章 , 出版了 《格瓦拉語錄 》 等 與格瓦拉有關的書籍 , 新華網 、 人民網 、 新浪網 、 網易、 搜狐網以及中國青年報 、 國際先驅導報、 南 方周末等媒體的網絡版均有專題介紹格瓦拉的系列 文章或紀念會報導。但是, 格瓦拉這樣一個具有國際影響的著名人物 , 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不同 , 對其評價也迥然不同 。20世紀 60年代初, 格瓦拉曾兩次訪問中國 , 受到中國黨 、 政領導人和人民群眾的熱情接待和歡迎 。格瓦拉因為把遊擊戰理論發揚光大 , 同時非常崇拜毛澤東 , 也曾公開說中國的公社模式和對精神因素的強調符合他的 「世界革命思想 」, 他在中國變得幾乎家喻戶曉。「文革 」 期間在極 「左」 思潮影響下, 主流媒體將格瓦拉的遊擊戰理 論歸結為 「遊擊中心主義 」 或 「遊擊中心論 」, 當時對格瓦拉思想的批判主要是出於當時國際鬥爭的某種需要。在那個沉鬱又亢奮的時代, 張揚不羈的格瓦拉註定是迷惘與懷疑中的中國青年記憶裡一個遙不可及的偶像 。他們誦詠他的詩歌, 默記他的事跡 , 咀嚼著他那時流傳還不多的寥寥數語。在他們心目中 , 切 ·格瓦拉代表一種生存的意義, 是當時那個兩極對峙的世界中的先鋒力量的象徵 。人們高舉著偶像的旗幟, 只是想找到一種生活與精神的依 據, 正如一位當年的格瓦拉的崇拜者所說 , 那時候 「人們熱愛格瓦拉 , 實質上是熱愛屬於自己的切 · 格瓦拉, 愛自己殘存的理想主義的那一部分」。1978年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後, 比較典型的看法是肯定格瓦拉的個人人品 , 但仍否定格瓦拉的思想主張。1990年以後 , 中國媒體和出版物對格瓦拉及其思想的肯定意見逐漸佔上風 。格瓦拉為真理和理想而捐軀 , 他是身後在全世界受到如此廣泛的人們崇敬和懷念的不多的共產黨人之一。他是 20世紀共產主義運動的驕傲 。在下個世紀, 他會 是一面人民戰鬥的旗幟 。」「格瓦拉是拉丁美洲歷 史上一位偉大的國際主義革命家 」, 「切的畢生追求, 就是革命 」, 「格瓦拉是古巴革命的英雄 」, 「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一個外國人, 毫無自私 自利之心 , 把別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毫無保留地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 為之奮鬥, 為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這是什麼精神? 這是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近年來, 中國眾多主流媒體如新華網 、 人民網 等網絡媒體以及多家報刊均發表文章介紹 、 紀念格 瓦拉及其思想。2008年 5月底 , 多家網站和報刊 刊登了 《古巴阿根廷紀念格瓦拉誕辰 80周年》 的 新聞 , 及時介紹古巴和阿根廷等地舉行紀念格瓦拉 誕辰 80周年的活動 。 早在 2000年 4月, 沈林、 黃紀蘇、 張廣天等主 創的史詩劇 《切·格瓦拉》 在北京等地上演, 引起了 熱烈的反響。劇中格瓦拉在譴責種種社會不公後大聲說:「不革命行嗎?」 觀眾 (多是年輕人)立即報以 一陣掌聲和呼喊。當然, 劇場內同時也有笑聲和嘆 息, 表現出中國新時期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情感的多樣性。「不革命行嗎?」 成為眾多年輕觀眾的「口頭禪」 。一家網站開設了 「切 ·格瓦拉專題」 , 除重點介紹史詩劇 《切 ·格瓦拉》 外, 還著力介紹了格瓦拉生平、 發表紀念文章並專門設立了「格 瓦拉圖庫」 。格瓦拉作為一個富有浪漫主義氣息的偉大革命 者 , 成為青年人成長道路上繞不開的文化墓碑。他 甚至成了劃分文藝青年、 中產階層或者先鋒知識分 子的象徵符號之一。近年來網際網路的應用對介紹宣 傳和研究格瓦拉及其思想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國內一些青年人 (「拉美文化沙龍 」)發起並創建 的介紹和研究格瓦拉的 「切 ·格瓦拉中文網 」介紹格瓦拉的事跡和他的詩歌, 認為他是「這個 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 同時膜拜著他那不可複製 的叛逆精神 。一些年輕人甚至把切的語錄、 詩歌以 及照片作為其精神動力與支柱。2007年 「拉美文化沙龍 」 以該網站為平臺舉辦了一系列紀念和宣 傳格瓦拉的活動 。此外, 還有眾多的網站和媒體設 專題推介, 宣傳格瓦拉及其思想。例如 , 一家網站 以 「切 ·格瓦拉小組 」為名專門開設了討論格瓦 拉的系列專題 。其中的一個專題名為 「切 ·格瓦 拉 」, 題首鮮明地寫著 : 「一個完美的人 , 一個理 想主義者。一個世界。」 這個專題下是一組文章或 論題, 如 「紀念切 ·格瓦拉誕辰 80周年 」 「告別 過去, 向切學習 」 「切·格瓦拉的名言 , 你最喜歡 那一句 ?」 「為什麼喜歡切 ?」 「經濟學人關于格瓦 拉的文章 」 等等 , 第一論題下往往都有一些讀者 發表看法或展開討論。還有一個名為 《一個大寫 的人———切 ·格瓦拉 》 專題 , 題首是:「我們沒有 理想, 所以需要英雄 ;我們沒有勇氣, 所以需要英 雄 。」 下面是介紹格瓦拉的著作 《切 ·格瓦拉語 錄 》 《切·格瓦拉畫傳 》 等, 還有反映格瓦拉思想 的代表作 《致雙親》 《致菲德爾·卡斯楚》 《古巴 的社會主義和人》 《格瓦拉談古巴革命的矛頭和旗 幟 》, 以及若干有關格瓦拉的電影介紹, 等等。世界上關于格瓦拉的書與電影作品層出不窮 。格瓦拉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作家與詩人 , 作品在全 世界範圍廣泛流傳 , 但譯成中文作品的卻鳳毛麟角 。2008年, 一部全面反映格瓦拉精神與氣質的 《切·格瓦拉語錄》, 由內地三聯書店、 中國臺灣聯 經出版公司、 中國香港明報出版社在三地同步出版, 書中的哲理語言再一次激起了中國人的格瓦拉熱。除上述主流媒體和知識界對格瓦拉精神的深入 探討外 , 中國更多的年輕人之所以喜歡格瓦拉, 並不是因為對格瓦拉有多麼了解, 而僅僅是因為覺得 他很 「酷 」。在他們心目中 , 格瓦拉是名牌鐘錶、 雪茄菸、 摩託車、 高爾夫等時尚用品鍾愛的廣告大 使, 也是球王馬拉度納的肩頭天使一般的圖騰 。除 此之外, 格瓦拉對許多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模糊的 概念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 (CNNIC)最新發 布的 2008年發展系列報告之 《中國青少年上網研 究報告》 顯示 , 目前中國 25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 數量已經超過 1 億 , 其中 18 歲以下的網民超過 6 600萬 。青少年無疑是目前網際網路最為關注的群 體。隨著這一群體的不斷擴大, 格瓦拉的生平和精 神必然越來越多地通過網際網路影響中國的青少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 少數西方媒體對格瓦拉的 報導和評介給中國讀者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紐約 太陽報作家威廉斯 · 邁爾斯給格瓦拉貼上了一個 「反社會的暴徒」 (「 sociopathicthug」 的標籤, 其他一些美國報紙的批評家也有類似的評價。
三 影響中國人的格瓦拉精神
幾十年來 , 格瓦拉的影響從來沒有離開過他曾為之奮鬥的這個世界。格瓦拉是當今世界左派政治 家和進步青年的一面旗幟、 一種象徵 。格瓦拉的支 持者認為 , 格瓦拉被證明是繼拉美獨立運動的領導 者西蒙·玻利瓦爾之後 , 拉丁美洲最偉大的思想家 和革命家 。無論是從標籤到偶像 , 還是從偶像到商 標, 切·格瓦拉都依然是整個世界 20 世紀以來最 值得懷念的風流人物之一。那麼 , 中國人特別是青 年人為什麼把格瓦拉視為一種精神和象徵 ? 其一 , 格瓦拉是一個榜樣, 是一種不可摧毀的 精神力量 。在格瓦拉身上, 充分體現了他的浪漫主 義理想和革命的堅韌作風、 犧牲精神 、 戰鬥意志和 工作精神。格瓦拉為了自己的信念去反抗 、 鬥爭 ,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終生都在追求 , 他富有冒險與 浪漫情懷。正如他所說, 「我想, 革命是不朽的 」, 「為了成功 , 你必須先拋棄一切」 , 「革命並不會瓜 熟蒂落 , 你必須親自採摘果實 」。今天, 我們推崇 的是格瓦拉忘我的革命獻身精神①。格瓦拉留下的 是精神價值 , 是覺悟 。他象徵著一種崇高的獻身精 神和一個非凡的榜樣 。② 其二, 格瓦拉精神在今天的中國具有時代意 義 。今天, 在我們這個喧鬧的世界上物慾橫流 , 「理想主義 」 通常受到訕笑 ;相反 , 似乎越庸俗越 容易被理解 、被認可 。然而無論何時何地, 人們的 內心對美好精神的追求從未泯滅。因為人們永遠需要保留一些記憶來提醒自己, 比如一段苦難而偉大 的自我流放的歷史, 或者 , 一個堅定、 浪漫又輝映著理想主義榮光的偶像英雄。格瓦拉是以自我犧牲 為核心的英雄主義的革命實踐者, 他為了解放世界的苦難者 , 毅然放棄了常人難以放棄的優裕生活 條件或高官 , 選擇了常人不會選擇的道路, 以一個戰士的名義奔赴遙遠的戰場, 因為他見不得這個世 界的不公不義。他說 , 「只要世界上任何地方有任何非正義的事情, 都使人產生最強烈的憤怒 。」 在 格瓦拉一生中 , 態度和行為完全統一, 沒有距離 。哪怕這種選擇意味著捐棄個人利益乃致生命本身 。在世間追尋理想的行為中 , 格瓦拉最為直接 。他言出身隨 , 殺身成仁。這使他從骨子就區別於有些政治家和空談者。為了多數人的公正、 正義而犧牲自己是格瓦拉精神中最能觸動人們內心的一個方面 。其三, 格瓦拉已成為一個時代符號 , 具有多元意義。格瓦拉那張由攝影師阿爾瓦羅 ·科達拍攝的 、 戴著貝雷帽的照片 , 無疑是20世紀最著名的 人像照片之一, 被稱為 「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 戰鬥性的頭像」 。這已在全世界成為一個標誌 , 一 個標新立異 、 追求反叛和真誠的文化符號。對格瓦 拉來說 , 在中國這個遙遠的東方國度 , 他是 60 年 代中國年輕人崇拜的革命偶像。到 90 年代以後 , 他的形象更是烙入了中國的大眾藝術和文化 , 出現 在戲劇 、 歌曲, 甚至印在了 T恤、 挎包 、 煙盒上 。格瓦拉已不再單純代表一種革命理想, 人們對待格 瓦拉的態度體現了他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情感的 多樣性 。在北京使館區附近有家叫做 「 A-che」 的西 餐廳, 廚師來自古巴 , 燒得一手很棒的西班牙風味 菜 。「 A-che」 是格瓦拉在拉美地區的暱稱, 餐館牆壁上掛著幾幅不同時期的格瓦拉肖像照 。餐館的 廣告語頗為 「後現代 」:A-Che切 ———加勒比海 的燃情歲月 /一個魅力革命家理想的終極地 /一個狂 野天才作家的靈魂歸宿 /一個充滿良辰美景和混血 姑娘的饕餮之鄉 /一個激情音樂與舞蹈的浪漫國度 ———離天堂很 「遠 」, 離快樂很近 ……切作為一個 革命者, 已經成為消費時代的時尚符號。其四 , 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為什麼喜歡格瓦 拉? 網際網路上的留言回答了這個問題:「在我的內 心, 只有格瓦拉是真正的革命者 , 是理想主義的完 美化身, 我喜歡這樣的人, 並且願意以他為榜 樣。」 「一個完美的人, 一個理想主義者。」 「格瓦 拉是世界上所有愛好自由的人民的英雄 !」 「格瓦 拉精神永存!」 「真正的戰士。」 「無論周圍有多少 人認為切過於理想化, 亦或是對他的理想不屑 。但 是, 喜歡他就是因為我們是缺失理想的一代!」 「我覺得他不是一個 `理想主義者 ' , 他是一個敢 把理想付諸行動的 `超現實主義者 ' 。有幾個人會 像他這樣為理想為自由而流浪 , 而鬥爭, 而犧牲? 我喜歡他的勇敢無畏。」 如果對網際網路上的讀者留言作一梳理 , 會發現 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最喜愛的格瓦拉語錄是: 「讓 我們面對現實 , 讓我們忠於理想 」 「我怎能在別人 的苦難面前轉過臉去」 「直到永遠勝利, 為祖國勿 寧死 」 「請聽聽人民的聲音吧!」 等等 。通過這些 回答 , 我們不難看到中國青年對生活和理想的追 求, 同時也體現了當今青年人思想的多元化和主流價值趨向。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