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娛樂專稿(文/堯耳 編輯/三替)日本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在某些方面恪守傳統,像謹言慎微的老者;某些方面又放肆無忌,像不諳世事的孩童。日本電影也經常攜帶著百無禁忌、驚駭眾人的風格。而三池崇史無疑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以三池崇史為典型代表,日本電影時常將人性中的某一種惡極度放大,讓整部作品散發著血腥、情色、醜惡的病態氣息,並以此形成對社會及人性的拷問和反思。如《拜訪者Q》就是將社會的灰暗面誇大到生活的全部,以此表現其中的荒謬和冷漠。
而《殺手阿一》、《切膚之愛》等,則將極端殺戮置於一些平常的生活場景中,通過無比強烈的衝突,凸顯猶如原罪般的欲望衝動。激烈的情節畫面對觀者直接形成宣洩的快感,看完又略帶著反思和批判。今日便來感受下他的病態美學。
一、《拜訪者Q》。當罪惡成為生活的全部。這是一部極其荒謬的電影,父親是失敗落魄的記者,母親沉溺於毒品和賣身,女兒援助交際甚至與父親交易,兒子對外備受欺辱,對內則毆打母親發洩。
如此病態的家庭關係,其實是集合了社會生活中無數種惡,影片就像一個孩子的化學實驗,嘗試將所有元素融合一起後,到底會產生什麼結果呢?這讓影像充滿實驗性,忍受住最初設定的觀者,便能頗有興味的往下欣賞。
三池崇史以粗糙的手持鏡頭完全記錄了故事行進,四位家庭成員也將各自背負的惡不斷深入擴展,隱約出現的女童吟唱加重了這種稚氣的氛圍,玩笑越開越大,家庭和社會都在不可避免的滑入深淵。
接下來便是一位神秘的拜訪者Q登場,他開始解決家庭存在的種種痼疾,解決方式的暴力血腥更是令人瞠目結舌。砸醒父親,幫他殺人分屍;滿足母親的肉慾需求,喚醒她的母性;打跑女兒的老客人和欺辱兒子的不良少年。
整個世界清靜了,家庭重回溫馨和諧的模樣。啼笑皆非的觀者找不到頭緒,批判社會現實?宣揚以暴制暴?呼喚回歸家庭?人們習慣於尋求影像背後的意義,但對於三池崇史來說,除了放縱自己的暴力美學,他其實只想開個玩笑。
二、《殺手阿一》。當血腥殺戮成為美麗風景。該片的故事同樣像是個任性的玩笑,三池在裡面加入了黑幫、心理劇、復仇、懸疑、SM文化各種元素,在視覺衝擊和戲謔笑鬧中,情節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而採用碎片式的剪輯,有效的將各條線索並列呈現,同時絕不顯得突兀和混亂,這便是三池的實力所在。而影片中荒誕獨立的個體們,則是他對社會危機和個人生存一以貫之的審視態度。如此混搭風格特色鮮明,無法走入的人罵罵咧咧,樂在其中的擁躉則深度迷戀。
更為鮮明的是三池把暴力本身當作了美感,血腥的殺戮幾乎帶著神秘的儀式感,孩子氣的情節不會讓人信以為真,但被色彩和構圖美化的殺戮場面,不得不說是對價值觀形成顛覆。
三、《切膚之愛》。愛你就要虐待你?該片的安靜、陰冷迥異於三池的其他作品。講述一位喪妻的中年男性,通過選秀找到心儀女孩,卻又在夢幻與現實之間遭受恐怖、懸疑的衝擊。現實與夢境不斷交錯,為全片營造了迷幻風格。
原本年輕美貌的女人,也在童年傷痛和心理陰影中突變為施虐殺手。帶著疼痛的愛戀似乎有些美好,但對身處其中的人卻絕對是恐怖夢魘。三池忠實的記錄下施虐的過程,向觀者徹底的傳遞這份恐怖,夢境與現實界限被模糊,我們只能感到發自內心的恐怖。
而對夢境和童年的回溯則暗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理論,心理層面的懸疑加上虐待鏡頭的陰暗,依然是在呈現人性之惡,雖然中景鏡頭和冷色調形成了審視的態度。但三池的孩子氣和任性似乎從未變過。
情愛對抗、兩性戰爭、童年創傷、夢境暗示,各種病態的心理特徵都在《切膚之愛》中得到展示,在被嚇出一身冷汗之後,也許觀者能夠從中得到一點更深入的反思。
四、《鬼伎回憶錄》。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去做鬼?國際13位恐怖大師以《印記》為主題創作系列短片,受邀的三池便完成了該片。除開日本人說英語這項「悲劇」之外,整部片子依然帶著強烈的個人特色。
善良美麗的小桃自殺後,出現了一名鬼妓。而鬼妓在講述中,不斷的逼近小桃自殺的真相。架構接近於《羅生門》。當然故事並不重要,虐待、殺戮、捆綁、情色才是最純正的「三池要素」。
整部片子充滿著意向化的表達,講述含混模糊,畫面又過於血腥突兀,以至於觀者常常忽略故事本身。這當然與《午夜兇鈴》、《致命ID》等心理懸疑片不同,三池的恐怖更像是一種視覺奇觀,付諸於直覺震撼的行為藝術和繪畫作品混合物。
除了這些,三池崇史還有無數恐怖電影作品。拍片速度極快,質量參差不齊是他的弱點,也為無數人詬病。但他的作品形成的獨特氣質,不僅吸引了大量擁躉,也成為暴力美學流派的重要標誌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