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劉備是漢室後裔也是末代漢獻帝的皇叔,人送外號劉皇叔。作為漢朝皇室的後裔他在西蜀建立西蜀建立政權,自然是和漢朝一脈相承,因此劉皇叔也就得到了後世人的認可。
劉關張三結義情誼感天動地,三顧茅廬也是人情之重
作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本身就對劉備和諸葛亮進行了非常正面的描繪,尤其是桃園三結義也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大哥三弟的友情。作為素不相識的三人為了共同的目標結義為兄弟,並一起出生入死永不背叛這本身就很正面,更何況關公在小說中的形象近乎完美,以至於被後世尊稱為武財神,因此劉備等人受人喜歡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三人一起放下架子三顧茅廬也是給足了諸葛亮面子,當然諸葛亮出山之後也是幫助劉備實現了三分天下取其一的目標,建立起了蜀漢政權。這樣重情重義的班子成員自然會受人愛戴,因此喜歡劉備諸葛亮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曹操孫權雖然也是國主但不受人喜歡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本身就被塑造成了反面的形象,以至於很多人認為曹操是奸詐小人的形象,其實真實的曹操也值得尊敬,僅從他寫的詞中就能感受到他領袖的氣度。老驥伏櫪之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以說為了統一大業奮鬥了一生。當然曹操多疑的性格在小說中被擴大以至於最終影響到他的人設。
孫權也算是少年英雄,在赤壁之戰前還算是比較正面的形象。但從他派遣呂蒙白衣渡江奇襲拿下荊州最終俘虜關公並把他殺掉後,孫權的正面形象蕩然無存。再加上劉皇叔為了復仇被火燒七十裡聯營病死的白帝城,更加重對他的討厭程度。
總結
小說是帶有作者思想的,而羅貫中先生很明確就是要塑造劉備諸葛亮正面的形象,畢竟在封建社會宣傳正統思想是符合思想主流的。而為了襯託人物的正面形象,相對的貶低下周圍的配角人物,這也是可以接受的寫法。
漢室後裔的劉皇叔本身就沒有什麼大的失誤,因此他的形象也就被高高地樹立起來,加上他身邊有正義感的關公諸葛亮等人,被喜歡那也是人之常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