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機,在醫療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病人卻越治越多,醫者不自醫的現象頻頻出現。回顧過去,人類從無史到有史,遠古時代醫者是如何治病的?為什麼有那麼多神醫的傳說流傳至今?一部《大醫精誠》道出了祖先「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智慧和德行,告訴我們真正的醫者為「上醫」,上醫可醫天、醫國、醫人。我們要想解決當下人類健康危機,必須返璞歸真、去尋求祖先的智慧,發掘出傳統中醫的斷層部分,中醫文化的傳承斷層在神志、魂魄,斷在「失魂落魄」,自古「萬物有靈以為生」,失去了這些「靈」,又以何為生?沒有魂魄的中醫導致疾病無從醫治,其治療的方法猶如樹之枯槁,只著力於樹的枝葉,不能探究其根源。所以「魂魄與人體生命科學」是中醫藥領域必須深入發掘和探究的,科學認識魂魄對人體生命健康的作用、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是傳承中醫文化,弘揚中華文明,造福全人類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精氣神 魂魄 上醫治未病 正心修德 超凡入聖 天人合一 人類命運共同體 老中醫 正心修身
一、魂回中醫,傳承民族瑰寶,開啟文明寶庫
中醫是我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更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先行者。
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受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截瘧記載的啟發,用低沸點法提取青蒿素,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次獲獎,重新證明中國中醫學的確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學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因此得到了世界認同。轉瞬之間,「中醫」成了全世界專家學者甚至普通百姓的熱門話題。古老的中醫文化在千年後再次煥發新的生命力。
葛洪,是我國古代十大名醫之一。自古醫道同源,葛洪秉承了大醫精誠的醫德醫風;他遵道貴儒,提出「夫道者,內以治身,外以為國」儒道兼綜、內聖外王的主張思想。
葛洪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著作《抱樸子》蘊涵著深邃的哲學智慧,書中一句「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更是一語點醒「夢」中人,直言不諱地告訴世人魂魄是決定人健康與否,生死存亡的根本。縱觀古今,震驚發現傳統中醫的傳承出現斷層,斷層就斷在神志、魂魄。中醫已經「失魂落魄」,「魂魄」回歸中醫,是找回中醫這把金鑰匙,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破譯生命科學奧秘,造福人類的關鍵。
因此,以葛洪魂魄學為突破口,深入挖掘研究中醫文化,對切實把中醫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助力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二、萬物皆有靈的生命觀
《抱樸子內篇·微旨》曰:「山川草木,井灶洿池,猶皆有精氣;人身之中,亦有魂魄;況天地為物之至大者,於理當有精神。」這是中國歷史文獻中第一次明確出現的萬物有靈論。萬物有靈以謂生,人身之中,是有魂魄的,具體有三魂七魄,《抱樸子內篇·地真》記載:「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對「人」更有明確的解釋:「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指人是父精母血和合,營衛之氣遍通全身,五臟六腑形成,先天一炁注入,魂魄完整俱全,才能成為一個完全的生命體。由此可明,人體生命不僅僅是三維世界肉眼儀器所能看見的皮骨筋肉、毛髮指齒、五臟六腑等,還有多維空間肉眼儀器所看不見的經絡、思想意識、神志、魂魄等。所以科學正確的認識人體生命才是走向健康的開始。
三、人乃萬物之靈之天人合一觀
葛洪立「玄」為本,而且把「」玄」與「道」和「一」聯繫起來,玄、道、一,三者,實乃異名而同義,皆指宇宙萬物本源。《抱樸子內篇·地真》曰:「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充分體現了天、地、人與道一體並存的天人合一觀。正如《道德經》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與道、天地同大,天人本合一。
儒家經典《禮記集解》又說:「夫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生於世間有天覆地載的恩德,身為陰陽之合和,體有魂魄神明共存,萬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氣,人在天地間猶如人腹有心。
故葛洪在《抱樸子內篇》說:「有生最靈,莫過乎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認為人乃是萬物之靈。
四、精、氣、神合而為一,神為主宰的人體觀
葛洪的人體觀認為人體是由形、氣、神組成合而為一的。有形的身體是因為有無形的神(精氣神的神)在體內才謂之生命,身體是神的房子,生命體的機能是由「神」主宰氣(能量)運行的,失去了「神」,人體生命將氣絕身亡。如《抱樸子內篇·至理》曰:「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說明身體必須有靈魂的進駐才能生存,人體為形的層面,是靈魂的房子,比如堤壩一旦崩壞,水就無法留駐;蠟燭一旦燃盡,火就不會存在;人體元氣衰竭,生命就會結束,神識也無法凝聚,更無法固精。
西漢《淮南鴻烈》更是對人生命體的構成進行了準確的描述:「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詳細來講,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構成了生命的房舍——肉身,即【形】。人體無處不經絡,《黃帝內經》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是能量運行的通道。能量是【氣】。「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八難》),「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醫權初編》)由此看來,健康與疾病由氣決定。氣依賴生命而存在,拋開生命載體,純粹的「氣」本身是沒有生命的,氣的運行由【神】主宰,即神者生之制也,「制」即是主宰,也就是說,神即是靈,即是真正的生命,生命體所體現的陰陽虛盛,能量頻率的高低,肉體是否健康,都是「神」所決定的。
何為神?《人身通考神》曰:「神者,陰陽合德之靈也。惟神之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智思慮之類皆神也。合言之則神藏於心,而凡情志之屬,惟心志所統,是為吾身之全神也。」所以,神即是心,稱心神。心為靈叫心靈。靈為魂叫靈魂。在人體「神」由三魂七魄和後天的顯意識、先天的潛意識組成。
五、魂魄主宰生命體的疾病生死觀
神在人體主要指三魂七魄,即魂魄。葛洪秉承了《黃帝內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思想,在《抱樸子內篇·論仙》裡論述了魂魄與人的疾病生死的關係:「故不見鬼神,不見仙人,不可謂世間無仙人也。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故分去則術家有拘錄之法,盡去則典禮有招呼之義。此之為物至近者也,然與人俱生,至乎終身,莫或有自聞見之者也。豈可遂以不聞見之,又雲無之乎?」
葛洪直言不諱的告訴世人:在古代人人皆知自身體內有魂魄,當魂魄不在體,丟魂少魄的時候,人體就會出現病症,古人則用招魂復魄法(民俗稱「叫魂」)將丟失的魂魄「拘錄」回來,人便會康復。當魂魄全部離去人體,人就會死亡,《儀禮》則記載了專門招魂復魄的儀式。魂魄與生俱來,人體生命的開始、存在、結束都受到「魂魄」的影響,怎麼能因為看不見、聽不著就說它不存在呢?
六、中醫的斷層在神志、魂魄——不知魂魄,何談中醫!
首都醫科大學在《北京中醫2004年12月第6期》文刊發表論文《中醫神魂魄理論及其科學性》【摘要】中指出:「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缺乏關於神志、魂魄理論的內容,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教材中徹底刪除,至今未能恢復,致使許多青年中醫不知神志、魂魄為何物,或對其存在很大誤解。神志、魂魄理論是中醫理論中的瑰寶之一,是科學理論,值得認真發掘整理,應該在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恢復其相關內容。」
中醫乃中國傳統文化之魂,魂魄則是中醫之魂,不知魂魄,何談中醫!不懂中醫,何談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打開中華文明的寶庫?正本清源,魂魄回歸於中醫勢在必行!中國傳統文化招魂勢在必行!
七、身之主宰便是心,心決定一切
毛澤東:蓋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發於心性而成於物質
1917年毛澤東寫下傳世經典《心之力》中提到:「人生於天地之間,形而下者曰血肉之軀,形而上者曰真心實性。血肉者化物質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論說。人活於世間,血肉乃器具,心性為主使,神志為天道。血肉現生滅之相,心性存不變之質,一切有靈生命皆與此理不悖。蓋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發於心性而成於物質。」
普朗克: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
1918年,愛因斯坦的老師,現代「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 普朗克博士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物質這個東西,一切物質的本質都是能量。是源於一股令原子保持不停地振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股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也就是說,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能量強弱與頻率有關,頻率高低由心決定。有形無形皆是不斷振動的能量,兩者的分別在于振動頻率不同。無形為高頻,有形為低頻,無形決定有形。
葛洪早在1700年前的《抱樸子內篇·至理》便一語道破其中真諦:「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如今看來,真可謂「至理」名言,大道至簡!
人體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全息。天人本合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的每一個心念,都會改變體內能量場,攪動宇宙能量場,關乎著個人、家國乃至宇宙的命運。
如毛澤東《心之力》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心為萬力之本,由內向外則可生善,可生惡,可創造,可破壞。由外向內則可染汙,可牽引,可順受,可違逆。修之以正則可造化眾生,修之以邪則能塗炭生靈。心之偉力如斯,國士者不可不察。」
「故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內寶養生之道,外則和光於世,治身而身長修,治國而國太平。」(《抱樸子內篇》)葛洪直言不諱的告訴世人修身養生的智慧在於返觀內照,「返」就是回到來時之地,回到本來的樣子,本來之地為本源,又稱「天」,本來的樣子即「真人」,天人本合一,人心自分離;「觀」為又見,本來即本心本性,回歸本來必是又見本心本性;返、觀於何處?就是「內」,一扇開放的、具有方向的「門」,引領、告訴「人」本在處;「真人」原本所在即為本、為源,本者自正,源者自清,故曰:正本清源;何為照?水淨極則形象明,心境極則智慧生,明鏡可以「照」見一切,那裡是光明(日),是感召(召),是大光明的本源,返觀內照,正本清源,心到即到,心輪處大放光明,百脈皆通,提升能量頻率,天人合一,本源「心之力」超越物質,人心意識溶於本源,照亮天地宇宙,無處不在,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時刻正心,修身、便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即是中國傳統文化超凡入聖的核心。
八、人無魂不立的道德觀
「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是什麼原因導致魂魄分去和盡去的呢?
《黃帝內經》記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反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幹,是致夭亡。」氣由神主宰,神不全則體虛。如果稱意識為德,能量為道。那麼,當人心有了自私、貪婪、憤怒、抱怨、愛恨情仇等低頻的意識,失德離道,就會固攝不住神志、魂魄,神不守位,失魂落魄,則正氣不足,身體虛弱,外感低頻意識趁虛而入匯聚凝結(或幹擾控制,甚至借屍還魂),堵塞經絡,氣血不通,相應的細胞組織臟器得不到充足的能量滋養,進而功能衰退,甚至枯竭,最終低頻能量物質化顯現,形成各種器質性病症(或形成各種神志疾病),甚至導致死亡(或雖「活」著,實乃行屍走肉)。
所以人心失德,是導致神魂失守,進而在生命體上顯現各種病症或生命死亡的根源。《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則一語道破其中真諦:「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因此,一切病症皆源於心病,心病則身病,治病當以醫心醫德,招魂復魄為根本,養生當以正心修德,固守魂魄為核心。
九、醫心醫德,招魂復魄的治病求本觀
現代科學客觀證實了人體疾病是源於人心低頻而產生的一種超低頻現象。能量是可以轉換的,共振能使低頻變高頻。所以,療愈的關鍵在於把低頻能量提升成高頻能量。結合現代科學語言來講,唯有天人合一或天人相通具有高頻能量的大德醫者,方可突破三維限制,進入多維空間通過量子糾纏,高頻共振化解疾病背後的低頻現象(因緣),幫助「病人」招其魂魄歸體,並以本心之力調動宇宙本源最高頻能量瞬間轉換「病灶」的低頻能量,疏通經絡,推動氣血運行,再加上引領「病人」明白疾病、生命以及宇宙真相,而正心修德,提升心的頻率,增加正能量,方可使疾病得以真正療愈。這即是中醫的最高境界——上醫神補之道。
現代科學證實的量子糾纏,同頻共振等原理,使上醫可跨越時空,千裡治病的神奇和偉大得到了完美詮釋和充分印證。(附科學研究《我是誰》,顛覆了「人「的解釋)
十、正心修德為本的養生觀
《抱樸子·內篇·道意》曰:「明德唯馨,無憂者壽。」意思是說,當人正心修德,使先天本心的德性完全彰顯出來,至德至善,德全不危,自然魂魄固守,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沒有內憂外患,而健康長壽。
無獨有偶,《抱樸子內篇·對俗》曰:「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意思是說,人不能尊道貴德,以正心修德為本,而只外求執著於術數和方技(包括丹藥)這些法和術的層面,都不能做到健康長壽。
葛洪的這種「以德濟生」的理念與孔子的「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道以仁」等觀點有著相似之處,他們均視正心修德為養生之本。
十一、全心為德,天人合一的聖人觀
《抱樸子內篇·塞難》曰:「聖之為德,德之至也。」即道德修養達到全心為德,與道相合,天人合一境界的人為聖人,如《抱樸子外篇·詰鮑》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者也。」什麼是聖人?毛澤東在1917年8月23日致恩師黎錦熙信中也曾說:「聖人,既得大本者也;賢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所以,以德為心,以道為行,德道合一,形神合一,乃是天人合一的聖人之道。正如《莊子·天地》所言: 「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
聖人是什麼樣的一種境界?《抱樸子內篇·辨問》曰:「世人謂聖人從天而墜,神靈之物,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中國還有很多古籍經典有相關描述記載,如《呂氏春秋·重言篇》曰:「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老聃是也。」《列子·黃帝》曰:「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通。」《道德經》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十二、正心修德,超凡入聖的人生觀
葛洪提出「思神守一」思想,作為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來源於老子《道德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魂魄合一,天人合一的魂魄觀。「思神守一」是健康長壽、超凡入聖的核心。如《抱樸子內篇·極言》曰:「思身神,守真一,則止可令內疾不起,風溼不犯耳。」《抱樸子內篇·地真》曰:「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通俗來講,聖人之道,即為天道,源於天人合一之本源,源於正心、德心,是最高頻率的能量。
這股來自本源正心的最高頻率的能量,會使身體的潛能不斷地得到開發,人的精、氣會隨著心神頻率共同揚升。比如細胞振動頻率的提升、身體正能量不斷增強,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乃至身體各項退化的功能,都會逐步得到修復而重新激活,低頻的凡俗人心意識會逐漸溶於高頻的先天本心意識,人的各種神識感應會越來越通透,只要始終如一持有正心,最終就會達到天人合一即成聖賢。
十三、正心修身,人人皆可成聖賢
《抱樸子內篇·地真》曰:「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這裡所說的人,即是天人合一的聖人。天人本合一,人心自分離。由於人心德降道滑,才由聖落凡,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才變得不靈。因此,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遵循著這麼一條古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借用王陽明龍場悟道所言:「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本有,不假外求。」只要正心修身,人心回歸本心,則人人皆可超凡入聖。
十四、上醫醫心的治未病觀
葛洪繼承了《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抱樸子內篇·地真》曰:「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
自古人有聖、凡之分,病有未病、已病之別。治病的關鍵在醫心,即治神。上醫治神是《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天人本合一,人心自分離,因人心德降道滑,頻率降低,從本源墜落紅塵,才由聖人退化為凡夫俗子,因而致使原來本有的功能「丟失」變為了潛能。這種因心靈退化而「失憶」導致的本能「丟失」現象,且在肉身上沒有物質化顯現的「未病之疾」,即為「未病」。未病是聖人本心生了病,有了貪嗔痴慢、愛恨情仇等低頻人心意識,迷失本心,成為了患有「失憶症」的凡夫俗子,忘記「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去哪」。
凡夫俗子之疾病,皆是來源於人心不斷德降道滑,失德離道,後天人心掩蓋了先天本心,過於低頻的人心意識致使無形的神魂失守,失魂落魄,神不守位,外感低頻意識趁虛而入匯聚凝結或幹擾控制,當低頻能量物質化顯現,便演變發生身體上有形的器質性病症;或出現抑鬱症、精神分裂等各種肉眼可見、人心可辨的神志失常的病症。
無論是「未病」,還是「已病」,歸根結底皆是心病。無論是治未病,還是治已病,其根本和關鍵皆在於醫心。自古真正的醫者皆為得道的聖人,以天人合一為核心,以德為本,醫心醫德,治未病,可以轉化一切天象人相背後的低頻現象,引領世人破迷開悟,正心修德,增加正能量,開發潛能,超凡入聖,回歸天人合一之真我。
正如中醫常講: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上醫醫心、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上醫即是中醫的最高境界。
十五、中醫是我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更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21世紀的今天,各種機遇和挑戰並存。如何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健康、發展及生存挑戰?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公開而大膽是預言:未來最有資格和最有可能為人類社會開創新文明的是中國,中華文明將一統世界。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於中華文明。
何為中華文明?中為正、為德、為正本清源,華乃本源在紅塵之像,天像紅塵本為一,本無疆無界,文明是通過文字讓人明心見性,本源才是真正的文明,文明乃天道,所以中華文明是本源的德道、智慧,不是屬於哪個國家的,是本源本體的存在,因此,真正的文明是不會中斷、滅絕的,而是源遠流長、亙古不變。如今,世界四大文明只剩下中華文明,其引領的意義不言而喻,更是古今中外預言最有力的證明。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寶庫,中醫是打開寶庫的鑰匙,那麼我們來看看「中醫」這兩個字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天意?
中國傳統文化中,中為正,中正為德;何為醫?明·裴一中《言醫·序》中說:「學不貫古今,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而,斷不可作醫以誤事!」
醫字的演變分為四部,即」毉、醫、殹、醫「;「毉」是最初的「醫」,最早的醫生是「巫彭,《中醫大詞典》稱巫彭,上古時代巫醫;《說文解字》:巫,祝也,是可以通天通地、能事無形的人,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大宇宙與小宇宙為平行宇宙,為多維的空間,古時醫者,為人治病,必須要有通天地無形之能,才可醫天醫人,治人疾病;醫的本義指治病的人,《說文解字》中「醫」,治病工也,治病時需要酒,所以從「酉」;「殹」字的本義是叩擊發聲,與治病有關,《說文解字》雲「擊中聲也;「醫『的本義為盛箭的袋囊,與疾病無關,《說文解字》言:「醫,盛弓弩矢器也。」從醫字的演變發現,今天用「醫」來治病,根本與疾病無關了,完全放棄了天地、靈魂、病因,而是靠指標,數據說話,把人看成了死的機器,而非是有靈魂的人,所以才導致《人民日報》曾發表文章「病人為何越治越多」;6天內3位名醫去世,悲慟之餘,《央視》發表評論「醫者不自醫,醫生猝死頻發」這些不可思議的沉重現象發生。
中醫,中字為正,正為德,中醫乃德醫,德為道之心,道為心之相,所以有德才有道,有德有道才有仁,有德、道、仁,才有義,有德、道、仁、義,才有禮,有德、道、仁、義,禮,才有智,有智慧才有分辨能力,破除掉所有的迷霧和遮蔽,人心回到真我之心,即本心,便破迷開悟,本心明,明本心,即可明心見性,知真理實相,知其言而知其所以言,這才是信。信為人言,這個人一定是天人合一者,與道相合者,言有口頭語言,肢體語言,書面語言,通過這些語言揭示真理實相,這位正信,德為根,德為源,就好比一棵大樹,如果沒有根,怎麼能枝繁葉茂呢?有正心,正信就有正念;有正心、正信、正念便有正能量,正為德,能量為道,才能做到《黃帝內經》中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故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唯有中醫這把鑰匙可開啟,因為中醫乃德道者,通天地之德,懂陰陽之理,明疾病之因,可解因果之法。
德道者必仁,有仁才有義,有德有道有仁有義者才有禮,才有智,有德道仁義禮智者為破迷開悟明心見性者,這方有信,無德者一心求道,道從何而來?無德無道者,談何仁義禮智信?無德道的仁義禮智者,一心求信既是迷信,因為自己沒明。現在的中國要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最基本的還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撐、引領與推動,文化自信能夠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堅定。那麼文化自信從哪來?一定從傳統文化中體現出來,中國傳統文化是正本清源的,只有破迷開悟,明心見性才有正信,正信即是明本心,知天意,內心淨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中庸之道」即是「德道」,中國乃是「德」國,中國傳統文化是本源的德道文化、天人合一文化、聖人文化。為德道者,天人合一者,乃天人合醫,為上醫、大醫、聖醫。上醫以醫顯道,醫心醫德,可醫天、醫國、醫人。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所講,以德潤心,以德化人,救國治世的聖人境界是一樣的。上醫之道即是聖人之道。古聖先賢皆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自古中醫分三品:上醫、中醫、下醫三個境界。上醫用道、中醫用法,下醫用術。有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神補之說。上醫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上醫治病關鍵在治神,調心,心即是神,叫心神,通過招魂復魄,以本心、高頻能量轉化所有低頻能量,可醫天、醫國、醫人,無病不治,無所不醫。
中國首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曰:「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明確的告訴世人,中醫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傳家寶,真正明道得道的中醫可以造福世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也說:「欲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遊,無足登涉」。唐朝名醫孫思邈所著《大醫精誠》又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由此可見不懂醫道,沒有大醫之德,不知生命宇宙真相,不知魂魄以及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去研究人體生命,何以為醫?又如何醫天、醫國、醫人呢?
科學等於真理實相。中醫學是揭示了生命宇宙真相的生命科學。如今,傳統中醫的傳承出現斷層,斷在「神志、魂魄」上,才導致「病人越治越多,醫者不自醫」的現象頻頻出現,不能治己醫人,何談治國濟世。中醫是我國古代科學的瑰寶,現代不懂中醫的「中醫」,代表不了古代真正意義上的中醫,不懂中醫的人,又如何以近代西方科學之分科之學,以偏概全說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中醫不科學呢?
十六、傳承中醫瑰寶,弘揚中華文明,造福全人類
葛洪代表著作《抱樸子》蘊藏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的根與魂,即中國傳統文化的聖人之道與上醫之道的本源智慧,葛洪魂魄學揭秘了人體生命科學的真諦,道出了人體生命疾病生死的真相,道破了健康養生的根本以及人生的終極意義之所在。因此,以葛洪魂魄學為切入點,天人合一為核心,以德為本,深入挖掘研究,並在繼承中創新中醫文化,對新時代世界生命科學和醫療衛生的突破和發展,解決人類健康危機,推動中醫走向世界,把中醫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發揚光大,真正做到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徵程中做出重要貢獻、譜寫新的篇章,有著深遠的意義與價值!
正本清源!人心歸德,魂魄回歸於中醫勢在必行,上醫歸來大勢所趨,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復興勢不可擋,中華文明勢必造福全人類,世界必將贏得光明的未來!
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