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是村長打架?中國網友為何稱日本戰國是村戰
日本戰國時代,到底是不是村長打架這個問題,在網絡上引來不少大V自媒體參與其中,大家各有自己的觀點,也喜歡和古代中國進行對比。更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在如此狹小的地區內,還分成68國,打得有聲有色,實在讓人瞠目結舌。
非要說村長打架(後文簡稱「村戰」),這也是錯誤的,畢竟小學數學簡單地除法問題可知,30萬平方公裡(日本戰國面積)除68國,平均每國大約是4411平方公裡,已經相當於一座城市的面積。但從實際角度來看,自應仁之亂後,表面上被分成的68國,但實際能夠完整統治一國的大名屈指可數。
就算是能夠統治一國的大名,排除掉自身和家臣掌握的領地外,其餘都是國人或者地頭控制,對於統治不穩定的主君而言,並不會真心把這些人計算在內,因為他們總會隨著形勢的變化,倒向更強勢的大名。
就如同上杉家強勢時期,倒向上杉家的國人不知凡幾,而在上杉家面對北條、武田而寸步難進後,這些國人又分別倒向北條及武田,將牆頭草的「優良傳統」發揮到了極致。面對這種情況,身為主君是否生氣?除了部分暴戾的主君外,其餘均表示理解,這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常態,大家都不容易,互相理解一下多好。
上文提到了北條家,那麼就不得不提到北條早雲,當然這裡就不再重複北條早雲的真名,網上資料頗多,不了解的自行搜索,有人願意「科普」的話,就直接在評論區流言即可。
北條早雲受室町幕府命令,來到今川家處理繼承問題能夠順利執行,隨後執行幕府命令,對上杉家(這個時候的上杉謙信還不知道在哪)進行壓制。當時的上杉家主要分為扇谷上杉和山內上杉,兩家經常處於嚴重內鬥狀態,迫使日本關東地區的領主、國人、武士選邊站。
北條早雲就趁著這個機會,發展自身實力,隨後進行擴張。這位北條早雲同學,被後人認為是戰國第一位大名,但從他的發跡史來看,實力其實並不強。他第一次發起對外擴張戰爭時,實際兵力就是武士加上足輕也不到百人,從這點來看「村戰」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
畢竟,日後威震日本關東地區的北條家先祖,起家人數也就這麼一點,村戰不過如是。但考慮到當時的統治者,對於領地的控制力度極為有限,實力足夠的國人甚至可以無視這些名義上的統治者,讓這些主君也是愁的只能「人間五十年」。
隨著戰國時代繼續向前推進,有志向的戰國大名,決定對這些不聽話的國人進行統一管理,如後來被織田信長消滅的朝倉家,就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命令朝倉家領地內的國人,禁止建立城寨、必須居住在指定的城市內。各地區的戰國大名,通過類似的方法,進一步加強對於國人的控制力度後,戰鬥規模開始逐步提高。
那麼,戰鬥規模提高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說之前就是幾十人或者上百人的「村戰」,現在終於提高到「千人團戰」。
以日本西國的毛利家為例,在毛利元就還未從為家督之時,戰鬥規模也就是百人級,再往上就不是毛利元就能夠承擔的。成為毛利家督後,戰鬥規模進入「千人團戰」。不過,這個時期的毛利家仍然屬於國人,只是實力大於普通國人。
隨著戰事及領土逐步擴張,對內控制進一步加強,毛利兩川制建立後,「千人團戰」已經可以隨時打響。於是,打著替主君報仇的口號,驚險地消滅了殺害主君的陶晴賢,實力進一步擴張後,毛利家終於可以萬人大戰了。當然是騙你的,沒有必要的話,誰也不會動員如此多的兵力。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動員。戰國時代,大名麾下除了直屬部隊外,其餘就是家臣及國人。根據面對的對手,會動員相應的兵力,不到生死關頭,絕對不會動員全部力量。畢竟,各地需要人員駐防,而且動員的兵力中,絕大部分是農兵。
所謂的農兵,就是平時是農民,耕種農地、繳納各項賦稅,而到了戰時則會被動員起來,成為戰鬥中最微不足道的的炮灰。戰鬥中,則被下級武士指揮、驅趕。這才構成了日本戰國時代最基礎的軍隊。
到了織田信長的兵農分離時期,這種情況多少進行了改變。這位桀驁不馴的戰國大名,利用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對自己的直屬部隊進行兵農分離,建立了一支不事生產,專門戰鬥的部隊。目前,並沒有詳細的資料確定這種類型的直屬部隊,到底有多少人。不過,織田信長確實對於農忙季節發動進攻情有獨鍾。
不過,織田信長的軍隊中,農兵佔據的比例同樣不小。你可以建立一支脫產軍隊,但臣服於你的小大名、國人則無法做到。加之農兵的主業是種田,副業才是農兵。因此,戰力不強不說,如果離開故土進行長時間的戰爭,本身就戰力堪憂,出現大規模逃兵、畏戰等情況自然就是家常便飯了。
因此,在進入萬人戰鬥時代,表面上已經脫離了「村戰」範疇,實際能夠有效戰鬥的人員數量,仍然維持在「千人團戰」時代。當然,這個時候的「千人團戰」可是實打實的團戰,農兵屬於吶喊助威,以壯聲勢的狀態。
到了豐臣秀吉徵伐北條家時期,萬人戰爭時代正式到來。當然,能夠加入這個萬人戰爭俱樂部的大名,同樣屈指可數。想要擺脫「村戰」有一個門檻,那就是錢。沒錢自然就沒人,別說招募武士了,想給家臣發點福利都會讓一個貧窮大名一夜之間長出白髮的戰國時代,萬人戰爭俱樂部就是頂尖玩家才有資格參與的。
憑藉著這個俱樂部的高門檻,成功將其他競爭對手擠下的豐臣秀吉,不但成為該俱樂部的實際控制人,隨便還成為日本的「天下人」載入史冊。而日本同樣在這個時期,由萬人戰爭邁入偽十萬人戰爭門檻。
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也不是「天下人」豐臣秀吉能夠組建的,除了自己的部隊外,各地大名的軍事力量同樣計算在內。豐臣秀吉的實際兵力,仍然屬於萬人戰爭俱樂部的範疇。而戰國大名們,終其一生,也沒有一人能夠建立十萬人戰爭俱樂部。
日本戰國時代,從開始到結束,經歷了「村戰」、千人團戰、萬人戰爭俱樂部、偽十萬人戰爭,就此結束。「村戰」確實符合日本戰國初期狀態,而在進入日本戰國中期後,主要的幾個能夠影響日本走向的地區,戰爭規模基本都是一舉跨入萬人戰爭俱樂部範疇。
其他的大名們,進入戰國中期後,只要不是涉及到生死存亡,扣除農兵後,基本維持在「千人團戰」規模,倒不是他們不想進入萬人戰爭俱樂部,實在是養兵太貴,負擔不起而已。人窮志短,自然不會想著一統日本,只要能保證自己不會衰弱到「村戰」,那就謝天謝地了。
而人口問題,說實在的,被分成68國,大家分一分,每國能分到多少呢?
至於說日本戰國是「村戰」,不算正確,也不算錯誤,大規模戰鬥有,但更多地是小規模戰鬥。畢竟,我們總是會關注大場面,而小場面則是較少關注。更不用說又是外國歷史中的日本歷史,能記住大場面已經很好,小場面當然是刻意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