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心補
藥能治病治一時,道可化性救千古
凝神定氣,物我兩忘
健康在五行
中醫認為,手腳冰涼是一種「閉症」,所謂「閉」即是不通,受到天氣轉涼或身體受涼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肝脈受寒,肝臟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導致腎臟陽氣不足,肢體冷涼,手腳發紅或發白,甚至出現疼痛的感覺。
問題交點:血管堵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解決方案:運動加快血液循環速度 運動昇陽。
一個動作就可以解決—踮腳!
踮腳跟是上天賜給懶人們最簡單、最有效的保健方法。
動能生陽,踮腳跟,能實現你的健身夢。懂醫學的朋友都知道,四逆湯是三陰通用的方子,是一個溫裡之方、壯火之方,也是一個回陽救逆之方。而小小的踮腳跟運動,有時候它的功效完全可以抵得上服四逆湯。
踮腳跟在古代就早已被運用,原稱「敦踵法」,「敦」亦作「頓」,即頓足跟,也就是我們說的踮腳跟,有利於排洩胸中的積悶之氣。
踮腳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
1
補助腎氣
腳跟與人體的腎經關係密切,而踮腳跟實際上是刺激了腎經穴位。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行於足心湧泉穴,沿足跟部上行,最終屬腎絡膀胱。
人過了30歲後腎氣就變得虛弱,腎陽不足,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腫等症狀,踮腳跟就可以補助腎氣,以促進腎氣的通陽氣化作用。
在寒冷的冬天裡,經常踮踮腳跟,就是非常好的扶陽大法。
2
防治中風
中醫認為,凡中風皆是真陽衰損的陰盛陽虛證候,腦溢血就是「陰盛格陽」導致的陽氣上衝的症狀。腎經而下歸於足底。
如果出現面紅、頭暈、手足發麻、血壓升高明顯等中風先兆,這時要及時地預防中風,而踮腳跟即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手段。
從這個道理上講,踮腳跟可以潛陽,引火下行,大凡陽氣上浮、虛火上炎的疾病都能應用,如高血壓、頭暈、三叉神經痛等。
3
治小便不暢
小便不暢,在西醫裡多見於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從中醫角度來說,是由於膀胱氣化不利所造成的,腳跟外側即是膀胱經所循行之處,如果堅持踮腳跟或用腳外側走走路,就可以健運膀胱,使小便通暢起來。
4
緩解壓力
根據全息定位理論,腳跟與大腦也有很密切的關係。經常踮腳跟,可以有效改善腦部的氣血循環。
對於那些工作壓力大、經常用腦的男性朋友來說,趁休息的時間,一邊踮腳後跟,一邊進行深呼吸,可以讓大腦馬上充滿活力,而且能緩解緊張的精神壓力。
5
多踮腳尖讓男人也「性福」
踮腳跟可以補助腎氣,也有益腎壯陽的功效,可明顯改善性功能。方法是:雙足併攏著地,用力踮起腳跟,然後放鬆。如果能在一天內做上五六次這樣的踮腳尖運動,常年堅持便能達到很好的益腎作用。
6
踮腳尖健腎法
踮起腳尖時,雙側小腿後部肌肉每次收縮時擠壓出的血液量,大致相當於心臟脈搏排血量。所以,當你下棋、打牌、玩電腦或久立不動時,最好1小時左右做1次踮腳運動,可使下肢血液回流順暢。而且,踮腳運動還可以活動四肢和頭腦,消除長時間用腦集中及突然站立而眼前發黑、頭腦發暈的毛病。
如果能在一天內做上五次這樣的踮腳尖運動,連續1-6個月,便能達到很好保健作用。同時,還可緩解因長時間站立而導致的足跟痛。若患有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小便時踮腳亦有尿暢感。
7
利於通暢足三陰經
從經絡角度看,還有利於通暢足三陰經。足跟走路就是把足尖翹起來,用足跟走路,這樣是練小腿前側的肌肉,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陽經。兩者交替進行可以祛病強身(當然,老年人在做這些動作時,要注意安全,以免站立不穩而摔倒。患有較嚴重的骨質疏鬆症的人最好不做)。
踮腳尖走路:每次走30—50步,稍稍休息一下,然後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再重複幾組。速度以感覺舒適輕鬆為宜。初始練習者可扶牆,熟練後就不用藉助外物了。
坐著踮腳尖:膝蓋與大腿保持水平,可將兩個礦泉水瓶或寵物放在大腿上,進行負重練習,每次踮30-50次,速度自我調節。
躺著勾腳尖:臥床休息時,兩腿併攏伸直,將腳尖一勾一放,可兩腳一起做,也可進行單腳練習。如果感覺小腿不舒服,就停下來休息。每次做20-30次,速度自我調節。
這個看似簡單的小運動,不僅可以活動四肢和大腦,還能消除長時間用腦過度的問題,解決用腦過度等毛病,大腦好,腎就好,腎好,性功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