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以史為鑑,但是對於英國人來說,可是歷史並沒有什麼借鑑作用。
最近世界各國的疫情形勢都很嚴峻,甚至出現了變異。為此倫敦甚至不得不提高封鎖等級,進行封城,但是新聞裡看到英國人卻大批外逃,不老實在家呆著隔離。這讓小編想到了300年前的倫敦,那場——倫敦大瘟疫。
往前推300年,到了1665年,倫敦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死亡超過8萬人;而再往前推300年,到了1348年,倫敦又爆發了一場瘟疫,從這年開始持續300多年。可是這些300年一輪迴的疫情,都沒有警醒這些英國紳士,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1655年這場倫敦大瘟疫。
倫敦大瘟疫是可以說是在英國本土爆發的最後一次大型鼠疫了,在之前的30年裡也爆發過兩次,造成了數萬人死亡。
疫情爆發:
1655年的這場倫敦大瘟疫被認為是從荷蘭傳入的,因為荷蘭在此之前曾多次爆發疫情,於是人們認為是從阿姆斯特丹駛來的商船帶入的。
倫敦大瘟疫首先在倫敦的外圍碼頭和聖賈爾斯教區爆發,因為在此生活的人們十分窮苦,居住條件很差,為病毒的生存提供了空間。
疫情傳播的很快,同年7月,病毒已經進入倫敦內城區,時任英國國王的查理二世甚至帶著家人和宮廷人員逃到牛津郡避難,大量的富商們和各行各業的職人都紛紛撤離。這似乎同日前的一幕很相像。
當然作為紳士,還是有一些人員留守的,比如倫敦市市長、市府參事以及其他主要當局官員都選擇了堅守崗位(也可能是國王的命令,不得不堅守),還有少數牧師、醫生和藥劑師願意留下來。
應對措施:隔離民眾,不配合
英國在1579年便已頒布隔離瘟疫患者的法令,所有瘟疫的病患及其家庭成員都要在家中隔離40天,不允許任何親友探訪。政府會在其家門口安排守衛,負責看管病患並提供食物。
既然有法可循,很快政府便頒布了法令,英國的樞密院下令:瘟疫死者的家屬,必須在房間內自我隔離40天。
不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英國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基督的教義要傳播福音,相互幫助,那麼禁止家人和朋友幫助病患的措施卻被認為是殘忍而冷酷的。感染者的親朋好友們一直反對這項政策,聯合起來抵制隔離政策,死者家屬大搖大擺地出去逛街,政府對此也毫無辦法。
既然隔離一個家庭周圍的親朋好友都反對,那就這裡整個住宅區,可這依然沒有辦法阻擋無畏的市民爭取自由的腳步。而且還有在隔離期間往往會不配合,甚至會隱瞞家庭中患病的情況,並賄賂官員以逃避隔離檢疫。
改寫英國歷史的亞姆村:
倫敦的疫情逐漸從城市傳向北方地區,1665的9月,亞姆村的一位名叫喬治·維卡斯的裁縫,從倫敦訂購了一包布料。結果這給整個村莊帶來了滅頂之災,因為這些布料上跳出了一些跳蚤,跳蚤攜帶了鼠疫桿菌。很快這個小村莊便死亡20多人,恐懼讓村民想逃往更遠的北方,但是一個牧師阻止了村民的做法,認為不能逃,不能把病毒傳到更遠的地方。
牧師對村民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大家如果走的話未必能活,誰也不知道是否已經被感染了瘟疫;如果不走的話很可能會死,哪怕沒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是,這樣至少不會再感染別人。留下來吧,讓我們把善良傳遞下去!」結果村民被牧師勸住了,進行了「封寸」,同時也阻絕了南北交通,亞姆村在村子北邊用石頭修築了一道圍牆,並派人在村口把守,不許任何人員出入(這跟年初的中國村莊的一幕何其相似)。
就這樣,到第二年8月,全村377人,死亡267人,死亡率高達78%,但是亞姆村卻救了整個英國。10年之後,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知道亞姆村的事跡後,深受感動,他特批亞姆村後代世襲免稅,但亞姆村人拒絕了國王的好意,亞姆村的這段歷史後來還被寫進了英國教科書。
疫情的發展與終結:
由於市民的不配合,不願隔離,致使政府的應對措施沒有什麼效果。根據記錄,倫敦死亡人數從每周1000名升到每周2000人。最高峰期間為1665年9月,每周約7000人死亡,直到冬季到來才有所緩解。
1666年9月2日至6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橫掃倫敦中心城區,燒毀了13200座民居,聖保羅大教堂及其他87座教堂,還有絕大部分的市政建築。鼠疫也從倫敦這座城市消失了,且再也沒有大規模暴發。
結語:
然而,300多年後,當英國遭遇新冠疫情的時候,仍然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想著群體免疫。而當病毒變異,準備封城之時,歷史上逃離倫敦的那一幕再次重演。
而整個西方國家都是「無自由毋寧死」。看新聞就知道,各種反對隔離的聲音此起彼伏,各種嗨……
是不是和1665年的情況有些相似?難道是「三百年一輪迴」?
可以說現在的西方國家,連晚清政府對疫情的應對都不如,1911年清末的東北大鼠疫,在伍連德的指揮下僅僅4個月就戰勝疫情,這對於即將滅亡的清朝來說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