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Kiwi He / CC BY-SA
說到日本,這些事你可能有點誤解
說起日本這個國家,很多人會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概念。眾多盛傳的關於日本的流言,真的是那樣的嗎?一起來看看。
流言 1:「米西米西」是吃飯的意思!?
「米西米西」和日語的「飯」真的沒有關係。
日語中也沒有みし(mishi)這個詞。一般用「食事(しょくじ)をする」(鄭重說法)或者「ご飯(はん)を食(た)べる」表示吃飯的意思,男性比較隨意一點可以使用「飯(めし)を食(く)う」。是的,大概你也發現了,這個 meshi 和 mishi 稍微有點像,也許是因為諧音成了 mi。
那麼「米西米西」是怎麼來的呢?
從抗戰劇中的用法來看,「米西米西」一般是用於讓別人吃飯,做動詞使用。由此考察有可能是從日語「請您享用」的敬語「お召(め)し上(あ)がりください/ 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中,取「めし」兩個假名並重疊使用而來。
為什麼要重疊使用來表示動詞呢?
日語中原本就喜歡使用擬聲詞、擬態詞這種疊詞。比如「うきうき」是樂滋滋;「うようよ」是不開心;「かんかん」是怒火衝天;「はらはら」是緊張不已;「きょろきょろ」是東張西望……很多擬聲擬態詞加上「する」就能變成動詞來使用。比如「うようよする」就是「悶悶不樂」。
日語中名詞也很容易被動詞化,比如「青春」本來是名詞,但也可以像「青春してるな」「真是在做符合青春定義的事啊」這樣來做動詞使用。(再比如「みく」是初音未來,「みくみくにしてあげる♪」(把你米庫米庫掉♪)這首神曲大家一定聽過吧…)所以米西米西這個(誤)詞也滿足了做動詞使用的需求。
米西米西在中國被誤傳的原因?
推測可能是「米西米西」本身有「米」這個象徵吃飯的詞,這樣能讓中國觀眾便於理解和接受。同時又帶了一點日語「吃飯」、敬語「享用」的「めし(meshi)」諧音,還用了日語常用的疊詞方法。乍聽之下,真有點日語的感覺,就這樣以訛傳訛至今。
反正你跟日本人說米西米西他們肯定是聽不懂的。
另外,「八嘎牙路」的發音也是不對的。日語中混蛋是「馬鹿野郎(ばかやろう)」。是ろう(rou 洛、長音)不是るう(ruu 路)。
還有,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誇張地說 納→→尼↗↗ ↗ 。
最簡單的反問可以用一個假名來表示:「えっ??????」
或者拖長一點表示誇張「!?工エエェ(゚〇゚ ;)ェエエ工!?」
正經一點可以說「ほんとうですか。」(真的嗎?)
動漫風「なんだって?!」「なんだと?!」(你說什麼?!)「マジで?!」「ほんとう?!」(真的?!)
跟顏文字來學驚訝:(; ・`д・´) ナ、ナンダッテー!! (`・д´・ ;) ((((;゜Д゜)))な…んだと… Σ(゚Д゚;マジデ!?
不要隨便使用「嗖噶」。
「そうか。」或「そっか。」(是嗎。)是非常隨意的同輩熟人之間或者上級對下級的說法。非常隨意!!!
對不熟悉的日本人使用這句話會讓對方覺得「這人不禮貌 / 太狂妄了 / 太高高在上。」正式說法是「そうですか。」
日語中句子越長越表示尊敬,句子越短語氣越隨意。對不熟悉的人要用正式一點的表達方式。
流言 2:日本人下跪道歉是常事!?
2013 年大熱的日劇《半澤直樹》除了環環相扣的緊張劇情和演員們精彩的表情包(哦不是,表演)外,其中土下座(下跪道歉)的橋段也格外引人注目。雖然無論在此之前亦或之後,土下座也曾出現在日本的電視劇、電影、動漫、綜藝中,但如半澤這樣引發話題卻是沒有過的。
國人對此也有不少像「日本人現實生活中真的會土下座嗎?」、「日本人土下座不會覺得恥辱嗎?」的疑惑。
那麼究竟如何,讓我們先來了解土下座的意義。土下座|どげざ是指筆直跪坐在地,平伏向前行禮的動作。在《魏志倭人傳》中記載了當時邪馬臺國平民路遇貴人要平伏在地拍手的風俗。可見,土下座在日本是古來就有,是向尊貴的對象表達極高敬意的意思。而要到大正後期、昭和初期,土下座的謝罪、乞求之意才漸漸確定下來。
日本人現實生活中確實會土下座,但是!
2003 年,朝日電視臺的系列電視劇《西部警察》在拍攝過程中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受傷,當時製作此劇的石原製作公司社長渡哲也前往受傷人員家中慰問,並以土下座的方式道歉,同時中斷了該電視劇的拍攝。
2011 年,東京電力的清水正孝社長為公司在處理核電站洩漏事故中的不力表現向災民土下座謝罪。
土下座是在日本獨特的環境下,一種應對危機的手段,更多是發生在政治或是商務領域中。而這一手段之所以可以獲得好的效果,是因為在如今仍然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日本社會,擁有一定地位的男性極少受到有屈辱意味的對待。這樣的男性捨去尊嚴用土下座的方式道歉更能獲得別人的原諒。
那麼,這也就回答了上面第二個問題。日本人土下座當然會覺得恥辱。要用土下座來獲取原諒的事情,其嚴重性可見一斑,並不是日常隨處可見的。綜藝節目上即使藝人土下座得再自然,那也是為了娛樂性的節目效果,藝人的犧牲是不為人所見的。
雖然這段笑料十足,但細思可見日本商務環境的陳腐之處。
去年,日本各地發生了多起因強行要求別人土下座而被逮捕的事件,多是由於對店家服務不滿意,而要求對方土下座道歉的。雖然對被冒犯的判斷標準因人而異的,不過對這種人只能送上下圖。
我想這也是如今的日本人對這一行為的一點反思。
流言 3:日本料理分量小!?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日本料理=少量成為了我們對日本菜系的印象,並且根深蒂固。那麼就給大家來闢謠一下這個關於日本料理分量都很小的謠言。(從女性角度來分析,不討論胃口大小問題)
定食(ていしょく)篇——關東
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屬於自己吃自己的,不像我們國家大家圍在一起吃一桌子的菜,也沒有分享的概念(除非關係特別好)。定食,個人感覺就是日本人創造出的最符合其國民特徵的一種料理類別。一份定食料理少不了主菜、米飯、湯,有時按照店家不同,還會增減色拉、漬物或者煮物。以及一份定食的量均是定製好的,米飯也基本可以「おかわり」(再來一碗),根本不用擔心吃!不!飽!
再者,日本人不提倡「有剩有餘」。自己面前的食物一定會吃完,就算是瘦得像竹竿子的女生,也不會留剩飯。也有說法在日本吃剩是對廚師最大的不尊重。
出門(旅遊)在外,當然入鄉隨俗。
在小編我解決完一頓飯後,唯有兩行清淚在心中划過。
——「誰告訴你日本料理量很少的?!」
題外話:近年中國菜在日本逐漸開始盛行,本來還疑惑如此講究「一人食」的日本人能習慣我吃一口你吃一口的吃飯方式嘛,結果看到這張圖後就風中凌亂了。
菜是中國菜、圓桌也是中國式的圓桌,但不難看出,擺在他們面前的依舊是一份份……定食。
那麼請問,圓桌的意義在哪?!
定食(ていしょく)篇——關西
要說關西關東最大的飲食文化差異,那一定就是傳說中的碳水化合物 + 碳水化合物了。
據日媒消息,2015 一整年外國人赴日旅遊的入境人數關西機場超過了關東,那就表明了遊客更喜歡去日本的西邊玩耍。去過關西一帶的,你們是否遇見過「胖死你管我什麼事之拉麵配米飯定食」?
烏龍麵配米飯、章魚燒配米飯、大阪燒配米飯,這一類吃法在關西極為常見,並且並不是你們想像的一碗米飯加一小碗拉麵,米飯就是一大碗,面也是一大碗!
——「誰告訴你日本料理量很少的?!」
套餐(コース)篇——
這裡說的コース,也就是套餐,和定食的概念又有點不同,整體比與前者做對比,通俗點來說,就是:檔次更高。以及,懷石料理也屬於コース中的一類。
一般套餐(1 人份)的前菜至少兩種以上,三四五道更是常態、漬物亦是三種以上、再加上小食、煮物、主菜、米飯、湯,到最後的甜品,想像一下,當你剛開始準備擼筷子,面前就已經擺上了十幾個盤子,如果是兩個人一起吃飯,那場面就更加壯觀↓
啥?量小?你吃完給我瞧一瞧!
啥?吃不飽?你確定全都吃完了?
啥?吃剩有餘在中國是正常現象?
如果你好好地把自己面前的一份食物吃完,做到不浪費,不挑揀,你應該會對日本料理有一個新的認知。
流言 4:日本人都很矮!?
講完了。
(哦不)關於日本人的身高問題,就以部分文獻參考為依據來簡單解說一下。
一、曾經矮過
鎌倉時代以後,日本人的身高就開始變低了,這是為什麼呢?從繩文時代到彌生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由狩獵向農耕進化,食物從獸類的肉慢慢轉變為稻米。再次,以「創造美好的國家」為旨的鎌倉幕府統治時代,整個社會從「貴族社會」轉變為「武家社會」,這時期,武士們的主食都是以玄米、魚等頗為樸素簡單的食材為主。隨著料理的精進化,肉類的逐步減少,能從肉類身上獲取的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也變得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身高受到了影響。
江戶時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男性為155cm~158cm左右,女性為143cm~146cm左右。
二、全國對改善身高的重視
關於身高,其實影響它的因素有非常多。單以遺傳說為主,根據日本國內對 DNA 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近 100 年來身高會受到遺傳影響的結論並不是非常明顯的,而從外部環境、生活習慣(特別是營養狀況)方面著手進行改善,以均衡的飲食為基本、攝取營養為主要目的,從而改變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對身高的改善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戰後,除了著重於經濟的復甦,日本人還非常注重調整飲食結構的平衡以及大力普及體育運動,改善身體素質成為一項全國性的「運動」。日本政府大力恢復教育系統,在美國的食材供給幫助下,日本的各所學校裡推行配餐制(對於餐食的搭配也是非常講究),營養標準是由國家制定並實施,特別是非常注重牛奶的補給。
然後再說到體育運動,1964 年東京奧運會之後,日本制定了《運動振興法》,體育課成為學校的必修科目。此外,大量建設體育場館、全力倡導運動的重要性(特別是針對青少年),對於運動的熱愛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他們的民族魂。
關於日本人身高的變化,可以以下方的數據推移為參考,特別是與父輩的對比可以明顯看出變化。
我國對於日本人都「矮」的印象,其實跟歷史背景也有著很大的關係,從古有「倭寇(然而「倭」的原意並不是在說身高)」、再有「小日本」等等的普遍意識來看,這種想法基本上根深蒂固很難轉變。但是我覺得吧,身高還是要看下一代的發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4 年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70.7cm,排在世界第 29 位。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69.7cm,位居世界第 32 位。這項排名的變化讓更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日本人在不知不覺中,竟不再「小」了。
三、對於「小」的喜愛,對於「卡哇伊」文化的迷之執著
在現在這個長腿歐巴、身高制霸的各種 boy 出沒的時代,大眾的審美也是更趨向於——長得高才是王道。而哪怕是日本現當紅的偶像、演員中,也確實有不少身高並不出眾的人。所以有很多人會覺得日本人矮,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受到平時看到的人的固有印象影響。但別忘了,日本是一個將「萌」文化發展到極致的國家。男孩子個子矮,在他們眼裡可以是可愛;女孩子個子矮,在他們眼裡還能是可愛,甚至是可愛可愛最可愛……人氣不是看身高。
身高算什麼,卡哇伊才是王道。
再者,想勸對有諸如「日本人太奇葩了吧,這麼矮都能當明星!」想法的人,自己的審美就不要硬套到別人身上了,不好。
四、矮就矮咯,接受自己。
「やはり人間は見た目ではなく、大事なのは中身。どんな國の人やどんな身長の人とも偏見なく「同じ人間」として向き合えてこそ、世界の先進國と言われる日本の良さがあらわれることでしょう。」
以上面的這段話作為總結。
流言 5:女優就是拍 A.V 的!?
呵呵,沒什麼關係。
女優≠A.V 女優
女優≠A.V 女優
女優≠A.V 女優
一眾日本女演員哭暈在廁所。
俳優即演員
演劇、映畫等において、その人物に扮して臺詞、身振り、 表情などで演じる人のこと。またその職業。役者(やくしゃ)とも呼ばれる。
在戲劇、電影等形式的作品中,通過臺詞,動作,表情等方式來展現扮演的角色形象的人。這種職業也稱「役者」。
女優就是女演員。「優」源於我國古代,男為優女為伶。而傳到日本後,日本人將「優伶」統稱為了「優」。
這一誤解是如何產生的呢?
1 對於大部分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特別是男生)而言,A.V 是他們接觸日本的唯一橋梁。很多甚至只憑從 AV 中看到的內容來對日本下定義。看到「女優」兩字,精蟲上腦,想法簡單。
2 日本 A.V 行業有健全的商業化體制,對於國情不同的我們而言,理解 A.V 女優也是合理存在的職業很困難。
請不要再對著「女優」兩字嘿嘿嘿了,顯得很沒有文化。
終結全場:對於日本最大的誤解!
「這個這個!什麼意思幫我翻譯下!」
「裡面很多我看不懂。」
「你不是學日語的嘛?這都看不懂!」
「…………」
「我問你呀!這個東西在日本哪裡買得到?」
「我不知道。」
「你不是學日語的嘛?這個都不知道!」
「…………」
「對了!去日本的話,哪裡比較好玩啊?」
「我沒去過日本。」
「你不是學日語的嘛?日本都沒去過!」
人們對於日本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學日語的人知道關於日本的一切。
你還知道那些關於日本誤傳的「流言」?
歡迎友~好~討論:)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知乎原作者
未經作者授權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