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入5萬和1萬的家庭支出,才知道中年夫妻不拆夥就是為了養娃

2020-12-22 媽媽智囊團

養個孩子到底多費錢,我很多媽媽朋友都是不知道的,不是算不出,而是不敢算。

算帳實在太傷感情,怕一算完,忍不住把四腳吞金獸給扔了:錢不停地往裡投,效果一點都沒有。錢扔水裡還能聽個響,投給娃只能聽見自己吼得震天響。

不過咱不算,不等於別人不算。最近我分別在網上刷到兩個特別詳細的家庭開支統計。

一個是東北二線城市的養娃支出統計,還有一個是上海的家庭開支統計。稍微不足的是這兩個開支統計的小孩都還在讀幼兒園,當媽的都知道,娃上了學,開銷只會更大。不過公立學校義務教育的話還是能節約出一筆幼兒園園費的。

東北二線城市的養娃支出:

東北芃芃媽,坐標瀋陽,人均工資4000元一個月。她沒有說她的家庭年收入,我問了幾個東北的朋友,他們兩口子的收入大概在1萬到1.5萬之間。

芃芃是個女孩,上一個非常普通的私立幼兒園,月託費1980元,餐費420元,校車接送一個月200元,一年按照11個月算就是2.86萬。

接下來是興趣班的費用。娃上興趣班,已經是一個全國普遍的現象了。從一線城市到十八線城市,或許區別只是能報班的種類數量有所不同,而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一般無二的。

當年我在四川待過一段時間(非成都),那邊才藝培訓主要就是鋼琴、畫畫、跆拳道、舞蹈、英語,稍微有點口碑的培訓班都火的一塌糊塗,每個學期剛開學就開始收下個學期學費了,因為等著報班的家長實在太多了,根本不愁招不到人。

芃芃媽報的班,也很有二線城市地方特色:舞蹈一年3900,美術一年6400,跆拳道一年4000,英語一年12800,這樣一年加起來就是27100元。

她這報的班有點多,我了解過,一般二線城市的「報班標配」都是男生跆拳道+英語,女生舞蹈+英語+鋼琴,大概一年支出1萬-1.5萬的樣子。

然後她家寶貝其他支出,包括300元/月的零食費,105元/月的牛奶費,一年4000元的置裝費,100元/月玩具費,150元/月繪本、樂高、教材費用,加在一起,一年吃穿用大約在11560元。

然後雙休日要帶孩子出去吃吃逛逛,一周200元,一個月800元,一年就是9600元。這個開銷也是看著多,但很難省下來的。帶孩子的家庭,不可能不出門,一周一家三口花200元,也真不算多了。隨便看個電影,玩個遊樂場就超了。

加上一年6400元的保險費,1000元社交費(小孩過生日請客,給小朋友買禮物各種開銷),1000元看病費(僅限於看感冒發燒),以及4000元補牙費(這個錢有點貴了,都跟一線城市看齊了),林林總總,芃芃媽算下來女兒一年的開銷在8.8萬左右。

她這開銷稍微有點偏高,根據我二線城市朋友的普遍反饋,養孩子一年開銷大約在5-6萬,如果讀公立幼兒園更便宜。但就算5萬一年,基本上父母一方的工資也全交代了。這還不算房貸車貸。

單靠父母一方養娃,絕對供不起孩子現有的生活水平。所以說要什麼離婚冷靜期。

哪怕對方愛喝酒,不做家務,懶得要命,能湊合就湊合吧,只要一看娃的興趣班收費單,就會覺得,「豬隊友」也是隊友啊!

上海月入5萬的家庭開銷:

說老實話,別看東北芃芃媽媽吐槽吐得挺歡快,跟上海這位博士媽比起來,就覺得其實她幸福指數還挺高。

這位媽媽是個博士,她在「月薪四萬人民幣是一種怎麼樣的感受」下面回答是這樣的:

他們夫妻兩口子都是博士,老家都不在上海,算是新上海人。兩口子工資加在一起稅後月入47000元左右。

按說這個收入不算少了,可對他們來說,還真沒富到哪去。

首先兩口子都要工作,家裡也沒請保姆,全靠老人幫忙帶孩子。買房肯定得住得下一家五口。總價400萬的房子,扣掉公積金,一個月還要還1.2萬。400萬的房子在上海基本上最多也就是個兩房一廳的配置了,而且絕對不是學區房。

孩子還沒上幼兒園,託班一個月5K,這個費用也就是幫忙給看孩子而已。6年前的託班基本上就要4k一個月了,我專門去了解過。他們夫妻沒有請保姆,老人全天帶孩子吃不消的,所以這錢也是剛需。

早教班2k一個月,說是主要為了培養娃的音樂和藝術細胞。估計他們的孩子大約在2歲-3歲之間。光上託班加上老人帶孩子,父母會焦慮,這個當媽的都懂。所以這個錢主要也是買個心安。

其他各項開銷如下:

看起來旅遊花費一個月5K有點高,但是一家5口,來回機票就是不小的開支了。結合兩口子通勤加外賣一個月4K,看著好像開銷太大,可是將心比心,這倆人一輩子辛辛苦苦讀到博士,都沒個燒錢的嗜好,上下班都是地鐵,保姆也不請,也不買車養車,一年全家出去玩兩次過分嗎?月入5萬喝個星巴克過分嗎?

真不過分,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時間日子都過得沒滋沒味的。

再加上每個月存1萬應急,剩2.5k買買日用品,必需品,其他娛樂活動都不怎麼花錢。就這日子還緊巴巴地需要父母時不時拿退休工資支援點。

說實話,跟那東北媽媽比起來,上海博士兩口子真沒好過到哪去。至少東北媽媽心底對孩子的教育還抱著希望,感覺娃將來能超越自己的階層,更上一層樓。

可是上海這兩口子就只有滿滿的絕望。

(基因問題咱們先撇開不談,倆博士也有可能生出學渣娃的)

首先他們肯定是買不起學區房的,要上民辦小學,還得看搖號運氣好不好。

自己雞的話,兩口子工作壓力都大,沒那個勁兒去雞。就算花錢報興趣班,也不能把孩子往興趣班一送了之。像鋼琴、舞蹈之類的才藝班都需要回家練。英語、思維班也要認真完成回家作業,才能真正吸收。

所以她在焦慮孩子的教育問題,說孩子將來可能達不到自己和老公的高度,說不定連大學都考不上,還是非常真實的。

要說勤奮,兩人已經站在了學歷最頂峰,收入也排在了靠前的10%,可是依然病不起,玩不起,失業不起,教育孩子都沒法提供多高的資源配置。

如果吐槽隊友收入沒她高,還不積極雞娃,好像也不行。人家一沒不良嗜好,二沒花花腸子,掙的錢全交到家裡,勤儉節約,養家餬口,真要換人,絕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了。

只能說,養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博士媽說,剛畢業那會,月入一萬六,兩口子租房4000元,還能抵扣公積金,經常下館子,度假,約會看電影。生了娃以後請來父母,買了房子,開銷一下子就上去了,哪怕收入翻番都於事無補。

養孩子真是太傷錢了。所有敢於生二胎的,都是真的勇士,生三胎的都是土豪。以前多個孩子就是多雙筷子的事。現在吃穿用都是小頭,龐大的教育經費才是大頭。一個孩子送民辦,可能就是少去幾次星巴克,咬咬牙的事。兩個孩子都送,加上興趣班,到底要花多少錢,這筆帳專家算過沒有?

其實要什麼離婚冷靜期,有個娃就足夠讓人冷靜的了,兩個娃就更是徹底熄火了。中年夫妻,只要雙方還在乎娃,願意做共同投資人,就拆不了夥。

相關焦點

  • 給娃報啥興趣班,就是中年夫妻感情的照妖鏡
    朋友A說:中年夫妻哪有力氣吵架,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孩子,老人不生病就謝天謝地了。結婚久了,兩公婆就像兩個高級合伙人,只要公司能正常運轉,誰有閒功夫成天開會。 朋友B不同意:中年夫妻不吵架,只因未報興趣班。
  • 老司機告訴你,夫妻兩個人月入1萬,能買什麼車?
    夫妻倆月入1萬,能買哪些區間的車J.D.Power有個報告,《疫情影響下的購車者行為和需求之變》透露個數據。受訪者當中,沒有計劃買車的人,近半數開始考慮買車了;原本就計劃買車的受訪者,有1/4考慮會提前買車。
  • 有娃後,中年閨蜜的6大功能,這是要超越老公的節奏
    1、互相幫忙接送孩子孩子上學後,每個父母都是上班族、家裡又沒有老人幫忙的家庭,都會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公立學校放學早,誰負責接孩子?雖然現在學校有託管,外面又小飯桌,但特殊情況怎麼辦呢?就算沒事兒,沒有老人幫忙的家庭,夫妻兩約個會看個電影啥的,孩子完全可以放在閨蜜家呀,彼此輪換著來,也不至於天天圍著孩子轉,失去了生活的浪漫。3、臭美路上的夥伴有娃後,女人老得快,有個中年閨蜜在你旁邊臭美,你就會不知不覺受到她的影響,想和她一起變美。變美這件事兒,為什麼得有人帶?
  • 生九娃男子再添一娃,靠低保養十個娃,大多數家庭沒這個魄力
    寶媽雖然只是90後,看起來很憔悴,像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養娃的不易,在她的臉上留下了痕跡。 這對90後夫妻給很多為生娃顧慮重重的家庭一記重拳:考慮那麼多幹嗎?先出生了再說,走一步說一步,到時候想解決辦法就是了。 但是,畢竟大多數家庭並沒有這個魄力,一般要考慮這個問題。
  • 準夫妻提出「兩頭婚」:以後生兩娃,各養各的,換你答應不?
    我弟弟就是這種婚姻,婚前說好生兩個,第一個隨女方姓,孩子由男方母親帶。孩子出生那天,因為生了一天沒生出來,結果還是剖腹產,當場女方就說就生一個了。這時候要不是我媽也贊同,一般家庭就會鬧出不愉快來的。
  • 中年夫妻,有這三種「心靈感應」,家庭會興旺發達
    這是婚姻與戀愛的不同點,也是人們常說的「有的人,只適合戀愛,不適合結婚」的根本原因。 都說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裡,若是夫妻之間是恩愛幸福的,那麼這個家庭往往都會越過越紅火。 因為,過日子和經營婚姻,其實是一個道理。夫妻雙方能將婚姻經營好,那生活中的瑣事,自然是難不倒彼此的。
  • 「我和老婆不生娃,用畢生積蓄買房買車請保姆,這難道有罪嗎?」
    ——保羅不生娃,把積蓄用來享受人生有錯嗎Andy和小貝是結婚13年的恩愛夫妻,兩人都是攝影公司的大忙人,長期跟著影視劇組拍劇,有時候甚至3個月都見不了一次面。但令人詫異的是,夫妻倆年紀都是超35歲的人了,卻還沒考慮要孩子。
  • 老人帶娃的家庭和自己帶娃的家庭,有何不同?這些優缺點你要知道
    很多老人看見孩子就很開心,心想孩子在自己身邊熱鬧,也可以緩解下一代的經濟壓力,所以便很爽快答應幫兒女帶娃。但是只有當雙方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家庭矛盾有多麼的大。那麼,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和寶爸寶媽自己帶娃的家庭將會出現哪些不同呢?
  • 人到中年以後, 就會明白, 「只生一個好」是句大實話
    一娃家庭與二胎家庭兩位寶媽對比強烈 橙橙和小兮,從高中起就是形影不離的好閨蜜,差不多先後結婚生子,不同的是,橙橙只生了一個女兒,而小兮迫於婆婆的壓力,有了大女兒4年後,又生下了兒子,一男一女,湊成了一個「好」字,把婆婆樂得合不攏嘴。但小兮打心眼裡羨慕閨蜜橙橙,覺得橙橙沒有要二胎真是很明智的選擇。
  • 日本普通夫妻結婚24年生12個孩子,不是在生娃就是在生娃的路上
    ,這是很多媽媽對帶娃的真實感受。養育12個孩子,還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其實當看到這個信息的時候,第一想法是:這一定是富二代,經濟上完全沒有負擔,才敢生這麼多孩子,而照顧孩子的任務也必定是交在保姆手上,家裡僱上幾個保姆,夫妻兩個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
  • 中年夫妻的痛,全世界都一樣
    (細想一下,我們如果都認同這5個字,家庭氛圍是不是輕鬆了很多?) 注意 本片天馬行空的敘事風格,以及真實又誇張的劇情,令許多身為家長的觀眾紛紛發彈幕表示:沒錯沒錯,是這樣的!但團媽先聲明一點,本片並不適合孩子觀看。
  • 莊家集體抬轎巨虧5億,被罰300萬終身禁入!萬和電氣實控人或涉案其中
    記者 | 惠凱「動用近30億元資金炒作德美化工,買賣金額過百億,巨虧5億多元。」史上最慘「莊家」劉曉東在近日被證監會予以處罰,處以300萬元罰款並採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紅周刊》記者還發現,上述牛散曾在相同的時間裡還抱團持有了萬和電氣。據萬和電氣2017年中報,湯浩、葉澤剛、陳喻華、胡玉霞分別是萬和電氣的第6、8、9、10大流通股東,而在2017年一季報中新進成為第七大流通股東的王磊在中報中已消失,不知道這個王磊和證監會處罰中提到的「王某」是否是同一人?
  • 2019年中國415.5萬對夫妻離婚,解析家庭結構碎片化帶來的結果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性化已經變得深入人心,結婚離婚已經變得不是那麼太重要,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未來的家庭會消亡嗎?這個答案也許不在現在,可以在未來會給出。民政部在1月19日舉行2020年第一季度例行發布會。
  • 養過貓咪的人不想養狗了?這5個原因很有道理,貓不拆家也不溜圈
    但咱想說的是,很多養過貓咪的人都不會選擇養狗,您知道是什麼原因嗎?1.喜歡宅家養貓和養狗最大的區別應該就是是否外出了吧,狗狗跟貓咪不同,它必須要每天外出才行, 否則就會顯得很躁動。貓咪就不一樣了,它喜歡待在家中,雖然對外出沒有排斥,但即使把它一直關在家中,它也是不會有啥抗拒的。這時候就分出了兩類人,養狗的人就會天天外出玩不,而養貓的人一般就喜歡宅在家裡。對於那些喜歡宅家裡面的人來說,養只貓就輕鬆多了,還不用為了維持朋友關係而被迫出門。
  • 越有錢就越不想生娃?其實是誤會,實際上是人們這三個觀念的轉變
    實際上我覺得,一對夫妻生不生孩子,固然錢起著很重要的調控作用,但是真正的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人們的觀念問題。假如說一對夫妻想生娃的話,那麼不管條件多差,他們都會想辦法生。而假如說一對夫妻不想生孩子的話,那你就是再出臺政策鼓勵,該不生的還是不生。
  • 成年人玩具,在拆盒之前你永遠不知道它是啥
    泡泡瑪特10周年了,我入坑一年半,花了快5k。男朋友在我端回第一盒Molly的時候誠摯發問:「你買這個有啥用?小孩才喜歡,你一個大人合適嗎?」然後他就沒了。知名玩具設計師KENNY老師在2006年的時候創作出Molly。
  • 中年夫妻,最傷害彼此情感的是,默默無語
    兩人在結婚之後,也順利地有了孩子,孩子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同樣也帶來了很多的歡樂,但結婚之後,生活的壓力卻讓兩個人喘不過氣來。 為了能夠帶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夫妻二人選擇了創業,這麼多年來,兩人一起經歷了生活的很多磨難,但好在,兩人還是挺過來了。
  • 「這是你親侄子,房不給他給誰」丁克夫妻:血緣算啥,對我好才行
    生活真的充滿未知的意外,誰也不知道,將來自己老了,孩子到底靠不靠得住。整天費勁心思惦記別人財產,想不勞而獲,大可不必。因為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人算不如天算。過好當下,才是最重要的。1、丁克夫妻,晚年到底要怎麼辦?丁克夫妻最大的隱憂就是晚年養老問題。
  • 網紅全職奶爸離婚:真正經歷才明白,關於帶娃,夫妻也難感同身受
    但感同身受不等於「親身感受」,因為有些事情經歷後才會明白,原來事情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容易,比如全職帶娃這件事,就連夫妻也難感同身受。 網紅奶爸全職帶娃1年後離婚:為何帶娃的心酸沒人能懂?
  • 二孩政策效應消退,專家卻呼籲開放三孩,年輕人:用花唄養娃嗎?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人口大國,國家為了控制人口數量,開始實施計劃生育。 由於我國長期推行計劃生育,導致我國面臨少子老齡化的趨勢。 但時隔一年後,我國新生人口降至1723萬,直到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降至10.48%,我國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 國家為了應對少子老齡化的嚴峻問題,專家建議在「十四五」時期儘快放開三孩,從而刺激新一輪的人口增長。 但二胎政策開放四年,效果依然不佳,放開三孩真的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