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一束薇草,採一春柔綠,採無限田園家思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詩經《採薇》節錄
清明寒食前後的雨水,特別的豐沛。固然是桃李凋零,但各種草木青青的翠色,以另一種清新安撫著花事後視覺的失落。尤其長江沿岸的野土上,叢生各樣的草木。芳草天涯,就是指的清明前後的綠草,不深不淺,不濃不淡,清新碧綠,生機盎然。
上一篇說到了苜蓿,漢朝張騫從西域引進的苜蓿,長遍了中國南北。我倒是不相信苜蓿只起源西域,要知道這種草的種子,遠是在人類歷史前就會隨風而走。只不過張騫發現了西域的牧場養肥了戰馬,而甄別出的一種牧草,特地在漢地人工培植吧。
但我今天是說的,在中國至少有3000年記載的另一種草,它有一個名字叫做「薇」。但是很多人都不認識它。
暮春在江邊行走的時候,我依然看見很多採集野菜的婦人。這種情形會由初春一直延續到草木完全枯萎的冬天。車前子,婆婆丁,都是他們挑在籃子裡新鮮的野味,又以犒勞家人。
在他們採集苜蓿的時候,我驚訝木絮的旁邊一重又一重嫩茸茸正開著紫色小花的豆科小植物。它們的葉子比苜蓿還要小,但是別有一種濛濛的翠意。當它們連片生長的時候,你有一種如煙如霧的感覺,如此的鮮嫩可愛。那細碎的點綴在綠葉間的小紫花,像羞怯的孩子的笑容,讓人忘了憂愁。
我問婆婆,那紫花的小草叫做什麼?她說那就是野豌豆呀。我們知道豌豆尖是春天的一道時令的蔬菜,只是人工培植的豌豆尖,和眼前這麼細碎的豌豆尖比起來,自然是楊玉環和幼兒園小姑娘的類比。但是我知道這種野豌豆是可以吃的。就像婆婆的菜籃邊,不可避免的有一把野豌豆苗。
在半荒野的江邊,站在野豌豆叢裡,你有彎腰採集的欲望,就是那姿態,也是一種可以做網紅的美,無邊煙青色的草裡,你像仙女。仿佛整個春天,都秀色可餐。你會想古人難道沒有這種感覺嗎?難道他們不吃野豌豆苗嗎?
不追溯還真不知道,這一追溯就嚇了一跳。
中國最早的民歌《詩經》裡,有最讓人隔膜,但是又最熟悉的句子。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這個薇就是野豌豆呀,採野豌豆呀,採野豌豆苗,你看了豌豆苗,剛剛長出來了呀。說是回家收拾回家,這又到了另一年呀。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這說的就是這個季節的野豌豆呀,你看那柔柔的枝葉,多麼的新鮮多麼的嬌嫩。說回家說回家,看見這豌豆苗,我就想起了我的家園呀。
一個「柔」字打穿了今古,如果你沒有看到野豌豆花的那種柔綠,你一定不知道在春暮的野地裡,你會多麼的想家。
詩經的《採薇》,是3000年前的戍邊的將士所歌所寫。在有戰馬歇息的地方,他們壘灶屯兵,糧食不夠的時候就在野外去採集野豌豆。這到底讓他們想到了自己的家園。那麼農民出身的他們,記掛著家裡的農田山川,記掛著也有野豌豆開遍的原野,記掛著村口的楊柳。都是因為野豌豆花茸茸的綠,柔軟的如同心裡的相思。
屈原說「驚女採薇」,說的是那美麗嬌弱的女孩子,在田野上採薇草,像仙女一樣的自在,卻也像仙女一樣的迴避著陌生人吧。畫面之美,當窮盡畫家的筆力。
另一個關於「採薇」的典故,這是關於精神意義上的,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的,孤竹國的國君之子,他們沒有接受落在自己身上的王位,表示他們不受富貴權勢的誘惑。另一方面,周武王取代商朝之後,他們認為武王伐紂是沒有君臣道理的,所以就隱居在首陽山,天天用野豌豆苗充飢,但是最終營養不良,餓死。後世則強調了採薇的精神意義,我寧可吃野菜,也不會認同你。
但實際上野豌豆苗,是可以做饑荒菜,又叫救荒野豌豆。自然它的新鮮的葉子,無論是涼拌還是清炒,都非常的好吃。但是真正作為饑荒菜,恐怕是不能挑選最鮮嫩的葉子的。而且開花和結果的時候有毒性,需要完全的加熱才能夠吃。有時候我想,伯夷和叔齊是不是因為吃了沒有煮熟的野豌豆植物,造成的中毒?
當代的社會,野豌豆苗,會作為時令的野菜,讓人一享野趣。那當然和古人的不能比,他們是為了果腹,而如今我們用清油炒,麻油拌,是吃不出那些憂患饑荒的味道的。
然而正是野豌豆的柔綠可愛,讓我對「薇」字有了另一種清新的好感。原來叫「薇薇」的女孩子,未必都是薔薇花那樣的感覺,原來是可以這樣仙女一樣的原野清新!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