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時代︱風靡一時的中國旅遊熱

2021-01-20 澎湃新聞

大正時期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曾兩度到中國遊歷,寫了不少以中國為題材的名作,其中小說《鶴唳》中有這樣的對話:

主人公靖之助的妻子不理解為何丈夫如此痴迷中國,樂不思蜀,問:「支那是好地方嗎?」丈夫答道:「好地方啊,那是像圖畫一樣美的國度啊。」

在日本,從江戶時代直到二戰結束,習慣上用「支那」指代中國,源自印度佛經日譯本裡對「秦」(chin)的訛音。不過,在大正時代作家口中的「支那」並不含貶義色彩,魯迅的文章裡也曾多次使用。谷崎這篇小說寫於1921年,上文所引的這段對話反映了大正時期的一大社會時尚,那就是持續十數年的中國旅遊熱,而這一風潮首先興起於日本文藝界。

谷崎潤一郎

中國成為大正日本人懷舊的烏託邦

中國旅遊熱是大正時期日本文化流行的「支那趣味」的重要一環。在大正時代諸多流行語中,「支那趣味」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彙。所謂「支那趣味」,就是對中國風物的憧憬,或者說對中國充滿異國情調的想像和嚮往。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朝著「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目標高歌猛進。伴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日本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城市雨後春筍般接連出現。到1920年時,全國已經有超過八十個城市,城市居民佔總人口的兩成,農村人口向城市中心匯集,傳統農村社會的牧歌風情不斷喪失。伴隨城市化進程而來的,還有生活方式的變遷和西方文化的衝擊下精神家園的喪失。快速的經濟發展造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失衡: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人與自然的衝突感,商業社會人的異化和主體性喪失的迷失感在大正時代的日本開始凸顯。文藝界的精英敏銳地感知到這一點,現實不如意就選擇懷舊,大洋彼岸的中國成了大正日本人抒發精神鄉愁的烏託邦。

大正時代的文藝精英,大多生於明治維新以後。雖然彼時日本已經不再把中國視為學習的對象,轉向以西洋為師。但儒家經典乃至漢詩漢文作為一項重要的「教養」仍被社會所重,也是知識階層自幼必須學習的一項功課。如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佐藤春夫、中島敦等大正文人,他們從小就接受漢詩文的薰陶。古典漢籍中深奧精微的文辭,宏大壯美的意象和浪漫高蹈的表達,在他們記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對日本人而言,中國印象不過是他們在誦讀那些似懂非懂的詩文篇章時,一邊在內心構築起來的意象。然而正是這種「幻覺」強烈吸引著諸多文藝青年把尋覓精神故鄉的眼光投向了中國,他們要到中國這蒼茫廣袤的大地上來尋找他們心中充滿牧歌風情的浪漫與傳奇。

大正日本人旅行到中國,一個基本條件得益於日益發達的海內外交通。

海陸交通的發達,使中國之旅成為可能

隋唐以來,中國是日本學習、模仿的對象,對於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日本人心存敬仰和憧憬。江戶時代中期的學者荻生徂徠把中國視為「聖人之國」,他從江戶城日本橋遷居到品川,高興地手舞足蹈,因為這樣一來距離心目中的聖人國度又近了四十公裡。

在近代以前,受交通所限,對多數日本人來說,中國是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所在。到了大正時代,日本人對到中國旅行表現出空前的興趣,比任何時期都更有熱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海、陸交通日益發達,前往中國不再是夢想了。

大正時代,日本為了推行帝國主義擴張的大陸政策,大力開發往來中國的海、陸交通線,使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物流、人流往來更加便捷。經過處心積慮的經營,朝鮮半島成了日本通往東亞大陸的津梁。

1894年,日本在甲午海戰中打敗大清北洋水師,從此將朝鮮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1910年吞併朝鮮後不久,日本將鐵路修到中國東北的奉天(今瀋陽),獲得了通往歐亞大陸的跳板。在中國,日本政府支配下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在東北地區大規模進行鐵路建設,從瀋陽可以直達北京。通過鐵路交通,人們可以前往中國內陸所有鐵道所達之處。海路和內陸水運方面,從九州門司港到上海,下關到大連等海上航線的開通,使日本往來中國的行程大為縮短。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通過籤訂《馬關條約》獲得了深入中國內陸經商的權利,日本船運公司介入到長江、湘江流域的水運經營中,經過近二十年的苦心經營,日本船運航線也已經深入到內陸腹地。這都為日本人深入中國內陸旅行提供了便利。

偽滿發行的人文景觀明信片,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

在此背景下,日本的旅遊行業看到了商機,推出多種前往中國旅行的特色線路。創業於1905年的日本旅行社於1918年開始促銷「日、支週遊券」、「日、滿聯絡券」、「日、朝、滿巡遊券」,日本國民只要申請護照交足旅費,都可以通過旅行代理機構到中國大陸旅遊。首先踴躍響應的就是大正文壇的名作家,從這年起谷崎潤一郎、萩原朔太郎、木下杢太郎、佐藤春夫、芥川龍之介,還有竹內棲鳳等新潮作家、詩人和畫家先後踏上前往中國的旅途,尋找創作的題材和靈感,並形成一股潮流。「支那」終於從文本幻想中現出真容,進入他們的視界。

大正作家的中國印象:有憧憬有夢碎

第一個將「支那趣味」從概念付諸行動的是谷崎潤一郎。大正七年(1918年)十月,他從下關出發搭乘郵輪到釜山,接著搭乘火車經朝鮮半島到瀋陽,再從瀋陽到北京,從北京一路南下,最後落在南京、蘇州、杭州、上海等他視為江南的區域,行程前後兩個多月,終於將夢寐以求的異域——中國江南風景看飽。

江南是谷崎潤一郎心目中精神故鄉,是文學藝術的天堂:富庶安逸,風光明媚,飲饌精煉,才子佳人輩出。相對於山明水秀、溫和優雅的江南風物,沿途所見北方粗曠蒼涼的氣象難以令他感到愉悅,谷崎對中國江南的心儀基本代表了江戶時代以來日本文人心中的中國意象。顯然,谷崎眼中的中國是經過選擇的,是根據自己的情趣選擇之後的圖景,不過他的中國之行很美滿,回去之後還念念不忘,以致八年後又來重訪。

大正小說家、詩人佐藤春夫則取道海路,從日本神戶經彼時已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前往廈門、漳州遊歷,並留下不少百年前閩、臺區域的真實影像。像谷崎一樣,佐藤在中國南方所尋找到的,能夠慰藉心中「詩趣」的景觀,也是經過選擇的。關於這段遊歷,佐藤在他的的中篇小說名作《鷺江的月明》中這樣寫道:

水路行到一半,來到浮現出幾個小島的地方,夕陽在眼前緩緩西斜。西面的群山上,微微的夕霧如煙霞般消散。脫去霓裳的這段連綿不斷的群山,和開始變得複雜的鷺江沿岸的起伏,在落日下為荷葉塗上了濃重的陰影。此情此景,「我」不禁感嘆道:這美好的黃昏充滿了「我」所期待的「支那情調」的浪漫和詩意。

大正時期最重要的小說家芥川龍之介也在1921年3月前往中國。芥川的中國之行歷時三個月,他連續行走了上海、杭州、蘇州、揚州、鎮江、南京、九江、廬山、長沙、北京、大同、漢口、長沙、鄭州、洛陽、天津等城市,水陸兼程,可謂馬不停蹄,行程範圍之廣也是谷崎、佐藤等其他作家所不能比的,這對於體質孱弱、疾病纏身的他來說,可謂壯舉。

芥川龍之介

與谷崎、佐藤一樣,芥川也是日本現代作家中接受過漢文學薰陶的最後一代知識人。他從幼年起就閱讀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他心目中的中國也是浪漫、傳奇的代名詞,是尋找異國情調和夢幻烏託邦最合適的域外空間。在這一點上,芥川與谷崎、佐藤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谷崎、佐藤的中國行純屬個人趣味的探險,芥川的中國之行既有作家個人的憧憬和期待,同時他是以《大阪每日新聞》的特派記者身份前往中國,要向日本國民報導一個「當今中國」,其行程和內容是事先規定的。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正經歷著磨難,這與詩文中所描繪的優雅、浪漫的國度相差何止雲泥!芥川後來寫了《中國遊記》,記錄的正是這次中國之行,書中通篇都是夢幻破滅的哀嘆和憤懣,通篇都是對中國現狀種種不堪的描摹和書寫:碼頭上髒兮兮、面貌可憎的包車夫;租界內耀武揚威的英國水兵;馬路邊上柳樹上掛著犯人首級的鄭州城門;霍亂與痢疾橫行的長沙;鐵鏽般變色的長江流水;中國人不得入內,只對外國人開放的公園;除了味覺和果腹之外,不能得到其他滿足的中國菜等等。

曾經風華絢爛的古老文明步入頹境,山河失色,令芥川失望甚至不屑。遊覽秦淮河時,他說「自橋上望去,秦淮河乃極平凡之河溝……古人云:『煙籠寒水月籠沙』,這般風景已不能再現。所謂今日之秦淮,已成俗臭紛紛之柳橋」。儘管如此,行跡所到也有令他心儀的地方,比如底蘊渾厚的老北京。旅途中,他在寫給友人的書簡中抒發了對北京的留戀之情:「北京不愧是皇城之地,就是在這裡住上兩三年亦無妨。」又,造訪北京的第三天,他還在給詩人室生犀星的信中就寫道:「來北京三日,已對此地迷戀不已。我若不能在東京居住,能住在北京,也算得上得償所願了。昨夜於三慶門聽戲歸途經過前門,一輪上弦月懸掛在城門上,景色妙不可言。與北京相比,上海則有如蠻市」。

1920年代的北京街景

大正時代,日本已經成為亞洲最先進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正在通過軍事擴張建立大日本帝國,貧窮、落後、分裂的舊中國成為日本首要的侵略對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批來到中國旅遊的日本人,不知不覺帶著先進國、殖民者的西洋眼鏡和優越感打量中國的一切,就像更早之前,強勢的西方人用好奇、居高臨下的眼光看待東方的淳樸、落後以及浪漫。有的人只看到符合自己審美趣味的某個側面;有的人則對不想看到的視若無睹,或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對眼前的一切進行再加工,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他們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真實的中國。

參考文獻:

1、  (日)西原大輔《谷崎潤一郎與東方主義:大正日本的中國幻想》 趙怡 譯 中華書局  2005年8月

2、  (日)嵐山光三郎《文人惡食》 新潮社 平成18年1月

3、  (日)芥川龍之介《中國遊記》陳生寶 張青平 譯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  2006年1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沈從文與黃永玉
    冷霜(詩人)、周偉馳(詩人)、姜濤(詩人)、楊鐵軍(詩人)等       近年來,國內詩歌出版呈現熱潮,單本詩集出現十餘萬冊銷量奇蹟,詩歌集會不斷湧現,詩歌事件不斷發生……詩歌似乎迎來了春天,正走向大眾,走向市民的日常生活。
  • 大正時代︱都市「浪漫」如何在日本風起
    東京在江戶時代,就號稱人口達到了近百萬(據帝國統計年鑑,1882年東京人口為98萬多人),但幾乎不具有現代都市的核心要素——城內沒有公共運輸,沒有現代照明,沒有自來水,沒有現代通信手段。中國的現代都市格局基本上都是在外國人主導的租界內形成,日本與此情況不同。
  • 冰雪旅遊正飛揚
    中國單個冰雪季冰雪旅遊人數首次超過2億人次,大國冰雪旅遊時代已來臨。時尚生活方式本次論壇由中國旅遊研究院主辦,期間發布的《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傳統的旅遊資源已不能滿足遊客多元化、品質化和特色化的需求。
  • 大正時代︱影響現代日本國家走向的關東大地震
    (筆者譯自永井荷風《斷腸亭日乘》(摘錄版)巖波書店,1986年9月)記錄關東大震災的永井荷風《斷腸亭日乘》在視頻錄像尚未發明的大正時代,永井荷風的記載還原了災難突發一刻的慘烈之象。不過,他所居住的是位於高地的東京上流社會住宅區,受災情況算最輕微的。事實上,這次大地震的受災情況十分慘烈。
  • 國內旅遊復興大數據報告:傳統旅遊模式消減,主題旅遊時代來臨!
    近日,中國旅遊研究院、攜程旅遊大數據聯合實驗室聯合發布「重新體驗中國之美:2020國內旅遊復興大數據報告」。報告顯示,依託國內超級大市場,我國旅遊經濟已經進入疫情防控常態情境下全面復工復產復業階段。
  • 30天60 多個熱搜,丁真開啟旅遊營銷「素人」時代?
    經粗略統計,近一個月新浪微博上與丁真有關的熱搜超過60個,總話題閱讀量超過213億,討論量超251萬。在11月28日、29日這個周末,更是湧現出15個熱搜話題,百度搜索熱度甚至超過了娛樂圈「頂流」明星易烊千璽、蔡徐坤等。
  • CBNData年度洞察|智慧旅行時代玩轉旅遊大數據
    從以前的到旅行社實體網點報名,到如今動一動手指在手機下單;從以前的現場購買門票到現在的二維碼掃碼進入景區……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是在中國旅遊業飛速發展,「網際網路+旅遊」成為新時期旅遊業時代特徵之下,智慧旅行成為當下的熱點。而基於各類技術所研發的旅遊大數據也日益給旅遊產業創造不菲的商業價值。
  • 龍南正桂在全國率先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在旅遊景區
    日前,江西省龍南市裡仁鎮正桂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了學習強國線下終端觸屏機,來自廣東深圳的遊客石蘭在觸屏機的群眾點單欄輸入自己的需求後,管理員李啟莉迅速接單,安排當晚8點在大屏幕上播映這部電影。這是全國首個建在旅遊景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日常運行的一幕場景。
  • 大正時代對中國認知的一抹異色
    1919年,吉野面對日本國內輿論的喧囂,發出了冷徹的聲音,並寫下了最早向日本民眾介紹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文字。  差不多一百年前,日本出了一位思想家,可以說是大正民主運動最著名的理論旗手,為日本政黨內閣的誕生營造了政治和社會的氣氛。他也是明治文化的研究家,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卓越的地位。這個人就是吉野作造(1878—1933)。
  • 薩特逝世四十年︱八十年代「薩特熱」的潮起潮落
    薩特逝世四十周年之際,我們回顧歷史,發現薩特曾那樣接近國人的靈魂,卻又在下一個時代悄然退場。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的知識青年群體中,曾經掀起過一波「薩特熱」。薩特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偶像。1982年,薩特曾被短暫批判,那時「薩特熱」與當時流行的蛤蟆鏡、喇叭褲並列為「三大精神汙染」,足見影響之大。也有人說,「薩特熱」是「80年代新一輩人的精神初戀」。
  • 渣男文豪女拳盡在大正浪漫時——影視劇中的大正時代
    先介紹下大正時代(1912-1926),夾在昭和與明治之間的大正時代只有短短的14年,卻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文藝作品和流傳至今的都市傳說,這也是為何許多影視劇會以大正作為時代背景展開。典型的大正浪漫,銀山溫泉雪景咖啡、西裝、棒球、戰爭、女僕,一切看似無關的元素在大正時代融合在了一起,如果你還是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大正是什麼模樣,不妨回想一下那款在我們童年風靡一時的遊戲『櫻花大戰』,而其中的「太正」時代正是大正。遊戲本身因為結合了戰旗和戀愛養成而開闢了一個嶄新領域。
  • 微信頭像大全︱ins
    微信頭像大全︱ins 微信頭像大全︱ins
  • 一代人的記憶,80年代最經典的六部內地電視劇,都曾風靡一時
    最近一段時間似乎進入了電視劇荒,上映的作品沒有一部能引起觀眾的熱情,當然這和現在娛樂多元化是分不開的,想當年在八九十年代,每一部新劇上映都能引起全民追劇熱,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80年代最經典的六部內地電視劇,每一部都曾風靡一時,是一代人心中的記憶。《西遊記》,上映於1986年。
  • 對中國版「丟書大作戰」不該因噎廢食|評論之星
    繼兩周前英國演員艾瑪·沃森在倫敦發起「地鐵藏書」活動之後,新世相組織眾多明星、作家和媒體人發起了中國版「丟書大作戰」。(11月16日環球網)  令人意外的是,中國版「圖書漂流」活動不僅沒有收穫預料中的讚譽,反而遭到網友一片吐槽。
  • 風靡一時的QQ號時代結束了?有一新功能正式宣布,網友:都是回憶
    中國古代的王朝是如此,中國的企業也是如此,就連我們曾經的回憶QQ號也是如此。曾幾何時,我們第1次註冊的QQ號,然後回家反覆背誦QQ號的號碼以及密碼,那時候還真落後。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因為朋友手中的一個有趣的號碼而羨慕半天。這些都是我們的回憶,不過伴隨著騰訊新功能的發布,曾經的回憶可能要被終結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 鎧甲勇士風靡一時,但為何難成氣候,中國特攝為何比不上日本火熱
    鎧甲勇士風靡一時,但為何難成氣候,中國特攝為何比不上日本火熱特攝,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特殊拍攝方式所完成的影視作品,在電腦CG還沒有誕生的時代,許多超現實主義,以及災難電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拍攝的,而特攝最初的奠基者就是在日本有著特攝之神稱號的圓谷英二導演
  • 娛樂圈風靡一時的明星組合
    娛樂圈風靡一時的明星組合時光流轉,在娛樂圈風雲變幻中,風靡一時的組合也會分崩離析,我們來看看那些風靡一時的明星組合,以及明星組合部分成員現在的發展。羅密歐成員包括歐弟和羅志祥羅密歐中國臺灣男子偶像組合,解散於2001年。
  • 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新時代好隊員︱浙江省舉行紀念少先隊建隊71周年...
    活動分為「憶墾荒往事 傳紅色基因」「弘揚『真善美』爭做好隊員」「從小學先鋒 長大做先鋒」三個篇章,少先隊員們通過朗誦、快板、演講、合唱、舞蹈、互動採訪等方式,展現中國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的民族魂,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少先隊的熱愛、對「逆行」英雄的敬意。
  • 文旅融合,「旅遊+」時代已來
    不久前,最新出爐的「十四五」規劃中,著重提及「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正如香山上,漢服文化和紅葉交織絢爛,張家港雙山香山旅遊度假區也一日比一日絢爛多彩。她從容向前,在文旅融合中延續城市文脈,在一批批項目落地中彰顯城市特色,在生態大保護中寫下綠色答卷,她引人入勝,讓人流連。
  • 猜猜看︱天生麗質,大眉大眼的女演員,大家還記得她嗎?
    猜猜看︱天生麗質,大眉大眼的女演員,大家還記得她嗎?比如下圖中我們所看到的這雙大眼睛,我覺得非常有特點,所以對於大家來說,難度應該不大,那麼,會是誰的眼睛呢?是的,眾多影迷都做了回答,而且因為回答的人數實在太多,需要朋友的答案都無法展示出來(公眾號的留言展示是有上限的)。感謝所有朋友的參與。正確答案不用我說了吧?是的,她就是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