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泛舟「有為水道」,感受嶺南水鄉風光。
■專家學者齊聚康園,圍繞六大議題開展議論。
數讀第四屆康園論壇
本屆康園論壇首次「回歸」康園舉辦。論壇上,專家學者們沿「有為水道」溯源而上,「切開」丹灶歷史論古今。記者也用幾組數據,對本屆論壇進行展示:
356604字
這是本次康園論壇全部專家學者所作主題報告、主題論文等研究成果總字數,相當於一本長篇小說。
42位
本屆論壇共邀請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南昌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16所國內名校和科研院所的42位專家學者問道康園,論丹灶古今歷史文化。
6個
本屆論壇圍繞「丹灶歷史文化」「丹灶社會經濟」「明清珠江三角洲的水利」「明清南海基層社會形態」「明清南海禮儀與秩序」「丹灶歷史名人」等六大議題展開。
6場
根據六大議題,本屆論壇分六場分會場議論進行。
39+1篇
論壇期間,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溫春來作《丹灶歷史概說》主題報告,39名專家學者分別進行專題論文報告,研究成果斐然。
12月12日中午,第四屆康園論壇閉幕。期間,來自全國各地共16所國內名校和研究機構的42位專家學者齊聚「有為故裡」,通過論道、探訪歷史古村、泛舟「有為水道」等多種形式,對丹灶文化傳承進行「把脈」,也為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活化、發展指明方向。
傳播優秀嶺南文化打造一方「文化名片」
尋根嶺南文化,溯源丹灶歷史。12月11日,第四屆康園論壇開幕。為期1天半的時間裡,來自北京、廣東、江西、貴州等地的專家學者齊聚南海康園論道,在討論與辯論中梳理論證丹灶的人文歷史,挖掘「有為水道」歷史底蘊。
「研究丹灶歷史文化,我們是認真的!本屆論壇創造了多個『第一次』,包括第一次把康園論壇『搬到』康園舉辦;第一次用最前沿的史學理論思想,探討丹灶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第一次將對丹灶各項研究理論成果整理成冊。」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任建敏對本屆論壇進行總結。
他說,丹灶所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必須置於嶺南乃至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來考察,而本屆論壇將給學界提供從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環境史等不同方面理解丹灶歷史的新角度,是研究丹灶的一個「新起點」。
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溫春來說,本屆論壇實現了「回歸歷史」,通過專家學者們論道,碰撞出許多思想的火花,希望能將「文化寶藏」傳播出去,讓以丹灶為代表的優秀嶺南文化變得廣為人知,打造一方「文化名片」。
12月12日的三場分論壇分別聚焦「明清南海基層社會形態」「明清南海禮儀與秩序」「丹灶歷史名人」等主題,共同探尋丹灶的「前世今生」,形成了《明清以來南海地區的鄉村聚落形態》《家訓·法律與社會秩序》《成聖與創新——馮成修養士觀初探》等研究成果。
「有為水道」見證名人輩出串聯起丹灶發展「威水史」
從明代首輔方獻夫、清初貴州學政馮成修,到近代維新領袖康有為,再到當代新儒家代表杜維明,丹灶歷代大儒、名人的數量之多、密度之高、影響之深,在嶺南地區實屬罕見。據肇慶學院歷史系主任吳勁雄《丹灶文化特徵初探》的主題論文統計,《明史》《清史稿》中有傳記的南海籍人物33人,其中丹灶有6人,約佔總數的1/6。
為什麼是丹灶?細剖本屆康園論壇,似乎能尋找到答案。
名人輩出需要優良文化沃土,而文化沃土離不開人口興旺、經濟發展、學風盛行。丹灶人口快速增長始於南宋末年,根據族譜等資料顯示,丹灶鎮北宋開村的村落4個,南宋開村的村落32個,其中以南宋末年的「移民潮」為主。進入明代,丹灶的發展進入引人囑目的新階段。
南海地方志資料顯示,明清兩朝南海共有進士356名,當時也素有「南海盛衣冠」的說法。而丹灶作為明清嶺南思想文化重鎮,不僅出了兩位榜眼,還先後湧現出方獻夫、馮成修、何維柏、何維椅等一批望重士林的士大夫群體,盛行興學研學、求學入仕之風。
如今,丹灶各村居仍有大量書院、書舍、家塾的舊址遺蹟,部分村居現存書舍多達七八間,當時鄉村教育之盛行可見一斑。明代以後,丹灶興學之風的盛行、士大夫群體的崛起,離不開與丹灶緊緊相連的「理學名山」西樵山。而在其中起到串聯交流、傳播尚學風氣作用的水上航道,正是「有為水道」。
一條8公裡的「有為水道」,千百年來穿鎮而過,晝夜不息。她,或許陪伴過夜訪西樵的方閣老(方獻夫),萌發創建石泉書院的那一個片刻瞬間;或許見證過踏上外出求學輪渡的「南海先生」(康有為),離岸後那一個最後的回首;或許目睹過晚年桃李天下的「潛齋先生」(馮成修),乘船歸鄉的那一臉感慨
……
若說西樵山是嶺南文化的「巨人」,那麼「有為水道」就是傳播文明、記錄文明的「使者」,千百年來串聯起丹灶無數個重要的歷史瞬間,也為丹灶更好地「走出去」「引進來」築起一條永不停息的「航道」。
文/圖珠江時報記者吳泳通訊員葉遲華張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