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真相,伽利略真做過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2020-12-12 我愛的嘟嘟

最近幾天,當我在網絡上瞎逛時,我發現了一個令我感到詫異的消息,伽利略沒有做鐵球實驗。

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聽到這則消息時是否和筆者一樣的震驚呢?人教版的小學課本收錄的內容,還會有假?這可是官方的權威。

然而,在筆者多方求證後,顯然結果打臉了,那麼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回顧下課文內容。課文講述的是年輕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敢於挑戰權威,並對人人都相信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所謂真理表示懷疑。經過反覆的實驗和驗證,他在人們的嘲笑和懷疑中登上了比薩斜塔,並用實驗驗證了真理。

這篇文章讚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筆者也很想強迫自己去相信課本內容的權威信,可是真相併不站在小學語文課本那一方。

實際情況是,伽利略當時是通過理論方式推翻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並非是以實驗形式推翻,以及現有的各種資料並不能證明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過「鐵球實驗」,就連伽利略自己的著作中也沒有談及此次實驗的蛛絲馬跡。

而且,「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是民國時期由國外傳入,近幾十年被寫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其真實性並沒有得到過廣大學者的證實,所以說這件事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然而,為什麼後代要給名人這樣一個經不起推敲的故事?

想必很多人也知道這其中的原因,這無非是為了顯示科學家們求知的偉大精神。然而,像伽利略這樣的科學家真的不必為他們編造故事。偉人的偉大成就本身就是後代的最好榜樣。

綜上足以說明「比薩斜塔鐵球實驗」並沒有真正存在過

而且,據筆者所知,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比如說「愛迪生救媽媽」、「愛因斯坦小學成績考了5分」、「牛頓被蘋果砸中」等。

不管如何,課本中的東西理應保證其真實性。儘管出發點是好的,但真實性才是教育的基本條件之一,不是嗎?那麼朋友們,你們認可教科書上出現與歷史真相不符合的故事嗎

相關焦點

  • 伽利略沒有發明天文學,但是他發明了機械物理學!
    實際上,他總結道:即便伽利略從未使用過望遠鏡,這也不會改變天文學歷史上發生的任何事情。伽利略的名聲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發現瞭望遠鏡,以及在公開的辯論和文章裡擊敗了他的對手。.-2.0的授權,毫無疑問,你一定聽說過伽利略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據說伽利略從他所能去到的最高建築的頂端扔下了兩個球。這個兩個球是由相同的材料所製成的,但它們的質量卻截然不同:其中一個的重量應該是另一個的十倍。
  • 將300斤重的鐵球從空中扔下,會發生什麼?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經常會看到一些高空墜物的新聞,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危險,儘管是非常小的物品,從上方墜落之後也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國外有一名男子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將300斤重的鐵球從空中扔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落地的一瞬間真的太震撼了,
  • 伽利略的新發現
    比薩大學的年輕教授伽利略通過多次試驗發現,不同重量的物體從同一高處下落,只要所受空氣阻力風力等相同那麼速度是相同的會同時落地。他把這稱作自由落體定律。為了使人們接受他的論點,他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實驗。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的論點是正確的。亞里斯多德曾在論天一文中寫道,重物要比輕物下落的快。比薩大學的教授們也對此深信不疑,他們來此是要看伽利略出醜的。
  • 講述歷史,還原真相
    那麼科學家信教這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一、相信上帝的伽利略被宗教所審判伽利略在發表了《世界對話》》的一年後,也就是1633年6月,受到了羅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的異端審判。這位因為用裸眼無防護狀態下,用望遠鏡觀測太陽並發現太陽黑子而幾乎失明的老人,不得不為自己堅信的科學結論曲下了自己的膝蓋。
  • 伽利略真說過這句改變科學史的名言嗎?很可能是後人捏造的
    這樣做會有極大的風險。但他到底有沒有說過呢?如果沒有,關於這句格言的神話是什麼時候以及如何開始流傳的? 科學歷史學家Antonio Favaro花了40年時間研究伽利略的生活和工作,分析其背景,最終出版了具有紀念意義的《伽利略全集》(Le Opere di Galileo Galilei)。
  • 鐵球,小手萌萌噠,太有內味了!
    作者:rabbitfoot 鐵球就是最好的MG,基本上看到每個認真製作的鐵球都會覺得模型是有無限的潛力的。就好像考驗廚師的最好素材就是蘿蔔白菜。越是簡單的東西真正做出自己的味道就越是困難。
  • 伽利略的相對性思想 | 《相對論-少年版》先讀為快
    沿著樸素相對論、伽利略相對論經由狹義相對論抵達廣義相對論,這一條綿密的思想河流上有激動人心的關於物理學創造的歷史畫卷。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所著《相對論-少年版》一書為我們展示了這一畫卷的深刻與動人之處。下文即節選自「伽利略相對論」一章。點擊文末小程序或「閱讀原文」可購買此書(目錄見文末)。
  • 伽利略是怎樣發明天文望遠鏡的?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這種物質同時也是沙子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矽的熔點是2000℃,加入碳酸鈉或者碳酸鉀之後熔點會下降到1000℃,通常需要再加入一些氧化鈣使其不溶於水。由於種種原因,最早發明玻璃技術的是居住在新月地帶[1]的人類,出現時間是大約公元前3000年。
  • 鐵球上的精神力骨架?
    作者:零度工作室敢於秀內構的鐵球才是好鐵球,但不走尋常路的鐵球是啥樣子的?作者自述:一直覺得鐵球賣的是內構,但由於分件少,大部分都要手塗,所以決定不再走這條路了。之後無意中發現左右外甲想蓮花一樣打開也不錯,何不做個像獨角獸一樣的球呢?但手太笨拙,太複雜的做不來,僅僅把左右兩外甲裡面挖了槽,用留到做了個小疙瘩用來掰開爆甲。
  • 一位NHK記者在中國的未了心願:只想還原歷史真相
    張蕾/攝  日本NHK電視臺8月13日播放的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精英醫者與人體實驗》,在中日兩國引起巨大反響。勇於向世人揭露日本侵華戰爭的事實真相,NHK的做法值得人們尊敬和點讚。在日本,的確存在著這樣一些有良知的媒體人,他們追求還原歷史真相,向不知情的日本民眾揭露戰爭的罪惡,以期警醒日本社會達到反戰的目的。鬼頭春樹就是其中一位。
  • 木星亡靈——莎士比亞與伽利略的陳年往事
    父親本想讓他學醫,但無奈伽利略愛上了數學,也沒有完成大學學業。之後伽利略對運動學發生了興趣,並在帕多瓦大學任職。在三十幾歲時,伽利略才開始對天文學感興趣,1604年出現的「克卜勒」超新星更加深了他的興趣。他與克卜勒有過通信,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二人共同信仰哥白尼的日心說,這在當時並不尋常——多數天文學家只是將哥白尼模型作為一種數學工具而非真實存在。
  • 萬代哈羅鐵球小隊,鐵球也能紅色有角三倍速
    做模型不就是應該是這樣一件有樂趣的事情嗎?哄自己玩的同時也哄大家玩。今天的作品就是一個很完美詮釋這個概念的例子。鐵球的改色和小故事設計都特別的有意思滴。哈羅是百變的,鐵球也是百變的,兩者結合到一起就會有十分圓潤的奇妙化學反應。整體上的故事和製作都很有作者自己的風格特點,尤其是吉恩軍的兩綠配一紅的搭配可以立刻讓高達模型的玩家反映出來這軟潤的身體下到底有一個怎樣的真面目。
  • 連兇手自己都不知真相?東野圭吾《沉默的巡遊》《雪國之劫》同時上市
    如今的他已是公認的當代日本推理大家,用「拿獎拿到手軟」來形容毫不為過。其聲譽與影響力蔓延至整個亞洲乃至歐美文壇,擁有全球數以萬計的讀者。儘管如此,年過六旬的他仍未打算停下手中的筆,笑眯眯地說要繼續「寫出更多可以讓大家享受其中的小說」。作者 小宗東野圭吾以高產聞名,最近又有兩部作品由不同出版社推出中文版。
  • 牛頓三大定律有兩個是伽利略發現?為何經典力學還被稱作牛頓力學
    答案居然是8牛頓提出的物理學定律具有巨大的開創性,尤其是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事實上,三大定律中的前兩條定律都是伽利略發現的,只有第三條才是牛頓發現的,那為什麼還要叫做牛頓三大定律呢?巨人伽利略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雖然是調侃別人的話,但是牛頓的成就也來源於對之前科學巨人的繼承,這個巨人就是伽利略,伽利略也被稱作現代物理學之父,經典力學的鼻祖,物理學上的速度、加速度、自由落體、重力和慣性等理論都是伽利略率先提出的。
  • 紀念|作為傳記作家葉永烈,搶救式還原歷史真相
    這位北大化學系出身的「理工男」,秉持「事實是最高法庭」的實驗精神,撥開重重歷史迷霧,致力於追尋、還原歷史真相。與煌煌28卷本,1400萬字的《葉永烈科普全集》相較,他畢生創作的紀實文學作品有1500萬字。葉永烈曾說自己的一生,將「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塊漢字之中」。5月15日下午,他逝世的消息傳出後,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策劃人費大為在朋友圈中發文悼念。
  • 教皇烏爾邦八世和伽利略的友誼為什麼說沒就沒
    1633年6月22日,在聖瑪婭修女院的大廳上,10名樞機主教聯席宣判伽利略有罪,罪名是違背前任教皇保羅五世頒布的「1616禁令"和聖經教義。從此一代科學先驅伽利略失去了言論自由、也失去了人身自由,他被禁止參加結社活動,於此相對的是,新任教皇烏爾邦八世也失去了自己這位故交和密友。
  • 迷你劇《車諾比》還原33年前「真相」
    原標題:迷你劇《車諾比》還原33年前「真相」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核電廠爆炸事故,至今仍有很多謎團尚未破解,時隔33年,美國HBO電視網與Sky影業聯合推出的迷你劇《車諾比》將其搬上螢屏,劇中講述了1986年4月發生爆炸開始,到1988年4月,兩年的時間裡拼命掩蓋真相的人和勇於揭露真相的人的不同境遇
  • 天文學大咖——伽利略
    天文學的歷史自人類開始觀察天空,想要理解這一切以來,天文學就一直處於實踐當中了。圖解:伽利略的畫像。圖片來源: Justus Sustermans (1597–1681)伽利略,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工程師、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包括對望遠鏡的改進,後續天文觀測以及對哥白尼學說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