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慈善一日捐」、今年2月新冠疫情和7月下旬陽江鎮勝利圩遭受特大洪水定向賑災,一位衣著樸素的老人連續3次來到高淳區慈善總會,先後捐款1000元、2000元和7700元。
頭二次,老人前腳交錢,後腳走人。財務人員開票,不知姓名,只得寫上「愛心人士」代替。7月22日上午,老人又來到慈善總會,掏出一個鼓鼓的信封說:「同志,我昨晚從高淳電視新聞上看到,陽江勝利圩被大水淹了,有許多人家受了災,心裡很難受。我存摺上有8200元,留下500元生活費,這7700元全部捐了。」出納會計小錢不忙收錢,連忙問道:「大爺,請問您叫什麼名字?」老人笑著說:「姑娘,請你別問我的名字,我捐款幫助災民,真心真意的呀。」「大爺,你不說名字,我的票不好開呀!」「姑娘,你放一百個心,我的錢乾乾淨淨,我真的不想留名,更不想張揚。」經再三追問,他才斷斷續續透露一點兒不完整的信息:老人姓楊,五保戶,肇倩圩人,沒有手機。老人又扭頭走了。
但行善事好事,請莫問我是誰?這位可愛的老人,多麼象當年南通慈善事業中大名鼎鼎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典型「莫文隋」呀!
區慈善總會會長孔德華聽說此事,心情難以平靜:一位農村老人,不留姓名,接二連三捐款,支持慈善工作,品行多麼高尚,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位老人,挖挖他的事跡,好好宣傳一下,弘揚高淳慈善正能量!
8月15日上午,烈日高照,天氣異常炎熱。總會老王會同淳溪街道通訊員邢光理,騎上電瓶車前往薛城、肇倩兩地,邊走邊問,尋訪高淳「莫文隋」。兩個小時後,終於在淳溪街道邢豐村臼湖四組一條狹小的巷子裡找到了 「莫文隋」。老人名叫楊火木,今年70歲,瘦精精的,終身未娶,單身一人,住兩間普通的平房,屋裡收拾的乾乾淨淨,不見高檔家具家電。
聽說慈善總會來人了解情況,五六個鄰居立馬圍了上來,爭著介紹他的為人。「我叫姜抱美,低保戶,跟楊火木門對門,他是個大好人。」「好在那裡?」「我左腿殘疾,一個人過日子,是個低保戶,下不了地,種不了菜,一直是楊大哥送我新鮮蔬菜,給錢也不要。今年疫情期間,我的腰摔傷了,楊大哥馬上叫車子送醫院,背著檢查,陪伴我七八天。我能站起來,真的多虧了他。」
淳溪街道財政所退休幹部邢濟民誇獎說:「楊火木雖說是普通農民,沒什麼文化,但思想境界高,村上公益事他都積極參加。去年,我們巷子裡20來戶人家商量籌集資金,在石固河裡建一張水埠,造一條浮船,供大家洗刷衣被,一再說明五保戶、低保戶是照顧對象,不出錢。楊火木堅決不幹,第一個交了200元,還做了兩天義務工。」
經走訪了解,10年前,村上給特困戶、孤殘戶辦理低保手續,人家求之不得,他卻推辭說,我身體好,還能打工掙錢,不給政府添麻煩了。去年,村委會考慮到楊火木的年齡身體狀況,替他報批了五保戶,每月享受1650元基本生活費和老年費。
「老楊,你是五保戶,身邊沒有存款,每月1650元,只能維持基本生活,你9個月三次捐款10700元,這錢是怎麼省出來的?」他一五一十掏出了心裡話:「我不抽菸,不喝酒,不吃葷菜,蔬菜自己種,水電費、醫藥費集體出,開銷很小,每月可以省下千把元。」「老楊,你沒什麼文化,怎麼想到做慈善的呢?」「我特別喜歡看電視新聞,對那些個扶貧濟困的好人,我很羨慕。一個平民百姓,沒作什麼貢獻,坐在家裡拿這麼多錢,我很不過意哪!我天天念叨著黨和政府的恩情,就想到了用微薄之力做點兒善事,幫幫那些生大病、受大災的人家。」
我們和老楊聊著聊著,突然他眼裡閃著淚花提高嗓門說:「人啊要知足,感恩,我的生活保障費是共產黨、人民政府給的,多餘的可不能亂花,我要還給黨和政府。咱們五保戶不能坐著享受,也要行善積德,盡點兒社會義務。」
哦,我們恍然大悟,這就是高淳「莫文隋」的心聲!
通訊員王貴桃邢光理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