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蔣介石的智囊團,那麼「軍統」戴笠無疑曾是這個組織的首腦。他的智慧可以說令所有敵人膽寒,在軍警界、情報界都是不世出的天才。
雖然,戴笠並不是一個英雄人物,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戴笠對於喚起中華民族抗戰的決心做出了突出貢獻,不失為一名為國為民的民國官員。
在日軍全面侵華後,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國民黨高層對於是「戰」是「和」搖擺不定。
「戰」是手段,「和」也是手段,總要有人做出決定。也需要有人做出「我為其難,君為其易」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在這種情況下,1937年蔣介石在南京召開會議,研究對日作戰問題,「戰」、「和」兩派激勵討論。
主戰派認為,戰爭是拖死日本侵略者的最好手段。通過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通過最廣大人口和土地的優勢,最終必能耗死日本侵略者。
主和派認為,「和」是手段,通過「和」可以邊談邊打,通過背上「漢奸」罵名,以身侍虎,以「和」養「戰」,最終拖到勝利。
可以看出,雖然都圍繞這「拖」字訣,但方式不同。主戰派激進,但風險更大;主和派迂迴,但誰來承擔這個千古罵名?
最終,列席的戴笠拍案而起:我們是哀兵,哀兵必勝,等是等不到民族獨立的!
愛國情緒這時候在會場達到了高潮。戴笠的舉動讓主戰派一瞬間壓倒了主和派,也同時明確了蔣委員長的內心獨白。
就在此時,國民黨高層一致決定,晚打不如早打,與其讓日本人從華北打來,一路佔領到東南亞,不如我們主動開戰,以上海為橋頭堡,將日本人「」由北向南「」的侵略企圖主動改為「」由東向西」。
就這樣,淞滬會戰一觸即發!
淞滬會戰的結局是慘烈的,國民黨並沒有抵擋住日本人的進攻,但是戰略上確實勝利的。淞滬會戰的結果令人唏噓,70萬國軍的浴血奮戰,許多無名的戰士將性命丟在了上海灘,他們用鮮血告訴世界:
中國人無所畏懼!
戴笠的一句話,也讓日本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化作泡影。淞滬會戰後,全國軍民同仇敵愾,以陪都重慶為後方補給要地,不斷抵抗著日本侵略者的狂轟亂炸。
戴笠不愧為「軍統之王」!
新人帳號,會持續更新;喜歡歷史,請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