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半輩子,卻找不到快樂的人生
臺灣作家魏棻卿,在她的書《一隻貓的生活意見-不要和自己一般見識》中,講到了她的一位老友,年近50,卻從未得到真正的愛。有一次,倆人約了吃飯。
隔著圓形餐桌,年近五十的老朋友,娓娓訴說著她自己的故事:
早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她就嫁給丈夫,陸續扮演起各種角色:人妻、人母、人媳,同時還要出外工作,在高壓的職場舞臺擔綱演出。
一肩扛起眾多角色,卻獨獨遺漏掉了自己─那個真正屬於她的身份,而且只能由她來扮演的關鍵角色。
很可憐嗎?不,一點也不。在她所身處的那個年代,女人就像是一顆蒲公英,任風一吹,落到哪裡就長到哪裡。
加上家裡人也是從小就灌輸她,女人就應該勤儉持家,對婚姻盡心竭力。因此婚後的生活,縱使疲於奔命,她也從不認為那是什麼犧牲,只不過是在做應該做的事情罷了。
夫家人也將她的一切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三個媳婦當中,只有她願意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逢年過節,她一個人要負責張羅幾十個人的團圓飯;嗜賭的婆婆不管家務,她便獨自打理家中的大小事;婆婆晚年重病住院,也只有她像看護般細心照料。
「其實我一直很想通過這些付出,得到婆婆的愛,可是她卻從沒有真正愛過我。」
講到這裡,她的聲音開始有些哽咽。
原來二十多年前,在她要出嫁的前幾天,母親突然去世,讓她非常難以接受。為了彌補內心的空缺跟遺憾,她一直把婆婆當成親生母親來對待,也渴望能從婆婆身上得到親情關愛。
無奈事與願違。包含婆婆在內的夫家所有人,不僅從來沒有肯定過她,稍微不合婆婆的心意,還得忍受恐怖的情緒暴力,因為婆婆會氣得亂摔家裡的東西。
如今婆婆過世,小孩也長大了,終於自由了。
她想,應該可以為自己而活了吧?但這時才發現,好難。
因為數十年來的委曲求全,她早就遺忘了自己真實的模樣,以及何謂快樂的感覺。
她總是覺得自己委屈,但是又說不出來為何。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
委屈,是一種很隱藏性的感受,經常包裹著其他情緒外衣,像是憤怒或悲傷,讓人一下子無從辨別。
故事中的女主角,看似逆來順受,安分又認命,但其實長年來所積壓的情緒,以及被對待的方式,早就在內心醞釀足了委屈。
想想看,一個因為失去母愛,只能藉由不斷討好婆婆來乞求愛,結果卻得不到滿足的人,若你是她,怎麼可能不會感到委屈呢?
我們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始終委屈求全,仿佛為了討好別人而活,卻始終沒有感受到快樂,因為你的心情,總是隨著你要討好的人而定,怎麼會有快樂呢?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看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薩提爾怎麼說。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年6月26日-1988年9月10日)是美國人。一位世界知名的心理治療師,亦是家族治療的先驅。她的工作成果後來成為了今時今日的身心語言學的三個根本模式之一。現時的國際家庭治療機構AVANTA亦是由她所創立,以推動她的研究成果。
前文中的主人公,至今都還在壓抑真實感受,並未直接面對,甚至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
即使比起過往,她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勞心勞力為家庭付出,嘴巴上也說要開始為自己而活,然而從她的身上,卻感受不到一絲輕盈或喜悅。
問題在哪裡呢?
第一點,她的溝通模式就有問題。
美國家族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1988)曾經提出四種溝通型態,分別為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你是哪一型呢?
討好型的人,習慣以犧牲自己、取悅他人的方式來建立互動;
指責型的人,喜歡批評,把錯都推到別人身上;
超理智型的人,看似冷靜理性,但其實經常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打岔型的人,經常顧左右而言他,從不正視問題。
上述這四種類型,都屬於不一致的溝通型態,亦即外在的行為表現,並沒有如實反映出內在真正的感受。
這種內外不一致的狀態,廣義來說,也是一種破壞性的溝通。即使過程看似平和,沒有達到實質溝通目的,一段關係最終還是有可能走向決裂。
上文中的女主,就是典型的討好型。
很多討好型的人,內在其實也是指責型,把錯誤推到了別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的問題。
所以,累積了太多的委屈和不滿,卻不能表現出來,又不自我改變!
只好不斷在內心上演小劇場,不僅苦了自己,還可能悶出心病。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故事女主角可以為自己過生活了,卻開心不起來,主要還是在於,內在委屈沒有得到理解和疏通。
怎麼辦呢?第一點,是改變自己,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
第二點是:正視你的情緒,試著去擁抱她,就像擁抱你自己的孩子一樣。
內在小孩治療法是近年來頗為引人注目的心理治療方法,內在小孩治療法的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提升案主自尊與自我價值感、減少自憐自恨、增進自愛與自我撫慰的能力。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把內在小孩稱之為「聖童」,認為這是主導人思想的。
下圖:卡爾·榮格,瑞士心理學家。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
榮格認為內在小孩是從潛意識,人類本性的深處所誕生,而意識卻對他一無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強大的衝動,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這種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種自然律,因此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
對榮格而言,聖童象徵著未來的希望、幼小的心靈、生命的潛力以及自我的新生,但同時也很輕浮妄動,樂天頑皮,以及永遠不以長大成熟為目標。
換句話說,所謂回歸內在的赤子之心,可以是變得更自由、開創、有活力,但也可能變得撒野、忽視他人與逃避責任,而掌控好內在小孩,是人生成敗的關鍵,更是幸福快樂的源泉。
內在小孩,成為一種療法,特別適合下列人:
(1)沒有具體的原因,卻覺得生活無聊、不愉快、缺乏活力;
(2)只是有一種模糊的難受的感覺,卻找不到任何與此感受有關的記憶;
(3)隱約覺得和人有距離,無法親密,難以體會被愛或感動;
(4)覺得心理疲倦、對生活及未來感到缺乏意義;
(5)因為個人禁忌,不便或不願說出事件的經過,但仍然因為感到痛苦而需要被幫助;
(6)在團體中因擔心洩密或被批評而拒絕陳述問題內容的成員;
(7)生活的困難牽涉層面甚廣,一時難以解決,需要學習在困難中生活。
想要讓情緒「真正的過去」,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正視,並且接納它。
筆者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也有過心情低落的時候,筆者就是藉由自我對話的方式,主動擁抱內在委屈的小孩,珍惜她,並且告訴她:
「想哭就哭吧!你所承受的一切委屈,我都知道。放心!別人可能會漠視你的感受,但我絕對不會。」
然後用想像的方式,給內在小孩一個充滿疼惜的深深擁抱,並且經常這麼做。每個人都一樣,內在小孩多少背負了過往的生命創傷,有些你不曾意識到的,內在小孩都記得清清楚楚,就像人體細胞也會有創傷記憶一般。
你還可以運用感性,想像內在住著一個天真無邪,但容易受傷、需要被保護的小孩。
擁抱、自我對話完成了,等於內在創傷又修通一部分。那些因為創傷而發展出來的自我保護機制,也才能適時退位,讓原先不敢冒險的你,開始願意主動挑戰一下自己,或者不敢再投入感情的你,願意試著建立一段新關係。
跳脫原有的生命框架跟模式限制,才有機會邁向一個嶄新的未來。
牽著你的內在小孩的手,過好這一生
讓我們把焦點再次回到故事女主角。當有一天,她也能夠擁抱內在那個委屈的小女孩,笑容便會同時回到她的臉上,而且特別燦爛,因為那是發自內心的微笑。
擁抱自己內在那個容易受傷、需要被保護的小孩,每個人都一樣。
通常得等到類似的生命事件再度發生,觸動內心痛處,或是被自己的反應嚇一跳,我們才會發現潛意識裡某些積壓已久的創傷。用靈性觀點來解釋,這個透過外在環境顯化出來的創傷,就是你當下的靈魂功課。
內在小孩多少背負了過往的生命創傷,
有些你不曾意識到的,
內在小孩都記得清清楚楚,
就像人體細胞也會有創傷記憶一般。
透過外在環境顯化出來的創傷,
就是你當下的靈魂功課,
完成了擁抱和對話,等於內在創傷又修通一部分。
人,終其一生,都不停地在問?
我是誰?
我在哪裡?
我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
牽著你的內在小孩的手,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過好這一生,成為自己的傳奇!
本文參考書目:
《一隻貓的生活意見-不要和自己一般見識》-作者,臺灣魏棻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