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50,卻從來沒有快樂?美國名治療師薩提爾:找到你的內在小孩

2020-12-22 百家號

活了半輩子,卻找不到快樂的人生

臺灣作家魏棻卿,在她的書《一隻貓的生活意見-不要和自己一般見識》中,講到了她的一位老友,年近50,卻從未得到真正的愛。有一次,倆人約了吃飯。

隔著圓形餐桌,年近五十的老朋友,娓娓訴說著她自己的故事:

早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她就嫁給丈夫,陸續扮演起各種角色:人妻、人母、人媳,同時還要出外工作,在高壓的職場舞臺擔綱演出。

一肩扛起眾多角色,卻獨獨遺漏掉了自己─那個真正屬於她的身份,而且只能由她來扮演的關鍵角色。

很可憐嗎?不,一點也不。在她所身處的那個年代,女人就像是一顆蒲公英,任風一吹,落到哪裡就長到哪裡。

加上家裡人也是從小就灌輸她,女人就應該勤儉持家,對婚姻盡心竭力。因此婚後的生活,縱使疲於奔命,她也從不認為那是什麼犧牲,只不過是在做應該做的事情罷了。

夫家人也將她的一切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三個媳婦當中,只有她願意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逢年過節,她一個人要負責張羅幾十個人的團圓飯;嗜賭的婆婆不管家務,她便獨自打理家中的大小事;婆婆晚年重病住院,也只有她像看護般細心照料。

「其實我一直很想通過這些付出,得到婆婆的愛,可是她卻從沒有真正愛過我。」

講到這裡,她的聲音開始有些哽咽。

原來二十多年前,在她要出嫁的前幾天,母親突然去世,讓她非常難以接受。為了彌補內心的空缺跟遺憾,她一直把婆婆當成親生母親來對待,也渴望能從婆婆身上得到親情關愛。

無奈事與願違。包含婆婆在內的夫家所有人,不僅從來沒有肯定過她,稍微不合婆婆的心意,還得忍受恐怖的情緒暴力,因為婆婆會氣得亂摔家裡的東西。

如今婆婆過世,小孩也長大了,終於自由了。

她想,應該可以為自己而活了吧?但這時才發現,好難。

因為數十年來的委曲求全,她早就遺忘了自己真實的模樣,以及何謂快樂的感覺。

她總是覺得自己委屈,但是又說不出來為何。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

委屈,是一種很隱藏性的感受,經常包裹著其他情緒外衣,像是憤怒或悲傷,讓人一下子無從辨別。

故事中的女主角,看似逆來順受,安分又認命,但其實長年來所積壓的情緒,以及被對待的方式,早就在內心醞釀足了委屈。

想想看,一個因為失去母愛,只能藉由不斷討好婆婆來乞求愛,結果卻得不到滿足的人,若你是她,怎麼可能不會感到委屈呢?

我們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始終委屈求全,仿佛為了討好別人而活,卻始終沒有感受到快樂,因為你的心情,總是隨著你要討好的人而定,怎麼會有快樂呢?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看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薩提爾怎麼說。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年6月26日-1988年9月10日)是美國人。一位世界知名的心理治療師,亦是家族治療的先驅。她的工作成果後來成為了今時今日的身心語言學的三個根本模式之一。現時的國際家庭治療機構AVANTA亦是由她所創立,以推動她的研究成果。

前文中的主人公,至今都還在壓抑真實感受,並未直接面對,甚至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

即使比起過往,她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勞心勞力為家庭付出,嘴巴上也說要開始為自己而活,然而從她的身上,卻感受不到一絲輕盈或喜悅。

問題在哪裡呢?

第一點,她的溝通模式就有問題。

美國家族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1988)曾經提出四種溝通型態,分別為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你是哪一型呢?

討好型的人,習慣以犧牲自己、取悅他人的方式來建立互動;

指責型的人,喜歡批評,把錯都推到別人身上;

超理智型的人,看似冷靜理性,但其實經常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打岔型的人,經常顧左右而言他,從不正視問題。

上述這四種類型,都屬於不一致的溝通型態,亦即外在的行為表現,並沒有如實反映出內在真正的感受。

這種內外不一致的狀態,廣義來說,也是一種破壞性的溝通。即使過程看似平和,沒有達到實質溝通目的,一段關係最終還是有可能走向決裂。

上文中的女主,就是典型的討好型。

很多討好型的人,內在其實也是指責型,把錯誤推到了別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的問題。

所以,累積了太多的委屈和不滿,卻不能表現出來,又不自我改變!

只好不斷在內心上演小劇場,不僅苦了自己,還可能悶出心病。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故事女主角可以為自己過生活了,卻開心不起來,主要還是在於,內在委屈沒有得到理解和疏通。

怎麼辦呢?第一點,是改變自己,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

第二點是:正視你的情緒,試著去擁抱她,就像擁抱你自己的孩子一樣。

內在小孩治療法是近年來頗為引人注目的心理治療方法,內在小孩治療法的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提升案主自尊與自我價值感、減少自憐自恨、增進自愛與自我撫慰的能力。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把內在小孩稱之為「聖童」,認為這是主導人思想的。

下圖:卡爾·榮格,瑞士心理學家。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

榮格認為內在小孩是從潛意識,人類本性的深處所誕生,而意識卻對他一無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強大的衝動,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這種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種自然律,因此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

對榮格而言,聖童象徵著未來的希望、幼小的心靈、生命的潛力以及自我的新生,但同時也很輕浮妄動,樂天頑皮,以及永遠不以長大成熟為目標。

換句話說,所謂回歸內在的赤子之心,可以是變得更自由、開創、有活力,但也可能變得撒野、忽視他人與逃避責任,而掌控好內在小孩,是人生成敗的關鍵,更是幸福快樂的源泉。

內在小孩,成為一種療法,特別適合下列人:

(1)沒有具體的原因,卻覺得生活無聊、不愉快、缺乏活力;

(2)只是有一種模糊的難受的感覺,卻找不到任何與此感受有關的記憶;

(3)隱約覺得和人有距離,無法親密,難以體會被愛或感動;

(4)覺得心理疲倦、對生活及未來感到缺乏意義;

(5)因為個人禁忌,不便或不願說出事件的經過,但仍然因為感到痛苦而需要被幫助;

(6)在團體中因擔心洩密或被批評而拒絕陳述問題內容的成員;

(7)生活的困難牽涉層面甚廣,一時難以解決,需要學習在困難中生活。

想要讓情緒「真正的過去」,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正視,並且接納它。

筆者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也有過心情低落的時候,筆者就是藉由自我對話的方式,主動擁抱內在委屈的小孩,珍惜她,並且告訴她:

「想哭就哭吧!你所承受的一切委屈,我都知道。放心!別人可能會漠視你的感受,但我絕對不會。」

然後用想像的方式,給內在小孩一個充滿疼惜的深深擁抱,並且經常這麼做。每個人都一樣,內在小孩多少背負了過往的生命創傷,有些你不曾意識到的,內在小孩都記得清清楚楚,就像人體細胞也會有創傷記憶一般。

你還可以運用感性,想像內在住著一個天真無邪,但容易受傷、需要被保護的小孩。

擁抱、自我對話完成了,等於內在創傷又修通一部分。那些因為創傷而發展出來的自我保護機制,也才能適時退位,讓原先不敢冒險的你,開始願意主動挑戰一下自己,或者不敢再投入感情的你,願意試著建立一段新關係。

跳脫原有的生命框架跟模式限制,才有機會邁向一個嶄新的未來。

牽著你的內在小孩的手,過好這一生

讓我們把焦點再次回到故事女主角。當有一天,她也能夠擁抱內在那個委屈的小女孩,笑容便會同時回到她的臉上,而且特別燦爛,因為那是發自內心的微笑。

擁抱自己內在那個容易受傷、需要被保護的小孩,每個人都一樣。

通常得等到類似的生命事件再度發生,觸動內心痛處,或是被自己的反應嚇一跳,我們才會發現潛意識裡某些積壓已久的創傷。用靈性觀點來解釋,這個透過外在環境顯化出來的創傷,就是你當下的靈魂功課。

內在小孩多少背負了過往的生命創傷,

有些你不曾意識到的,

內在小孩都記得清清楚楚,

就像人體細胞也會有創傷記憶一般。

透過外在環境顯化出來的創傷,

就是你當下的靈魂功課,

完成了擁抱和對話,等於內在創傷又修通一部分。

人,終其一生,都不停地在問?

我是誰?

我在哪裡?

我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

牽著你的內在小孩的手,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過好這一生,成為自己的傳奇!

本文參考書目:

《一隻貓的生活意見-不要和自己一般見識》-作者,臺灣魏棻卿

相關焦點

  • 原創丨從好奇心開始認識彼此–薩提爾的親子對話練習
    褚淑貞 臺灣資深幼兒園園長臺灣家庭教育專家臺灣實踐大學家兒系業界導師深圳託育中心執行園長薩提爾女士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師之一,她在溝通上有許多驚人的成就。她提出「冰山」一詞,隱喻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別人看見你的部分只是水平面以上的你,而更大更真實的你則藏在水平面下冰山的深層,那是你的內在,是不為人知的你。薩提爾溝通模式的運用,多年來為許多家庭夫妻、親子間搭建了良好與正向的溝通橋梁,讓溝通成為一件愉快有效的家庭互動過程。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小孩,那是個如此需要被愛的孩子。它童真地望著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抗拒和防衛,沒有任何戒備和評斷。它一直保持對這個世界無條件地接受和無止境的好奇心。然而,它需要愛,需要被關懷,需要被支持,需要被重視,需要我們也對它無條件地接受。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父母,那是個如此理智的父母。
  • 如果你有這3個特徵,你可能被你的內在小孩「操控」了,你要注意
    1940年,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兒童原型心理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榮格認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就是我們內心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當然如果你人經常不開心、不快樂,總是遇不到理解自己的人,總是很孤獨,總是做不成事情,總是莫名其妙的不高興,人際關係也不好,那說明你可能被你的內在小孩「操控」了。因為你的內心深處有太多的未成長和未安撫的部分,這導致這個「內在小孩」很強大,相對的,理性自我就很弱小,解決的方法就是看見他,看見即是療愈。
  • 成長就是跟內在小孩和解,你才會感到安全
    可是,我們越是無視內在小孩,越是壓抑內在小孩,它會更沮喪和抗爭,仿佛一個惡性循環,影響著你的情緒、性格、婚姻愛情和工作。 因為,內在小孩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得不到釋放、價值觀得不到肯定,她就會一直蹲在那裡哭泣,停止成長。並將這些演變成你性格裡的不理性,不成熟,脆弱敏感......
  • 療愈內在小孩的7種能量
    ,因為我們的心靈經常不能得到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我們就會縮回這個空間,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  憤怒、悲傷、嫉妒、恐懼,甚至開懷、興奮等等我們時常感受到的這些多變情緒,其實都是內在小孩在發聲、提醒你他的存在。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愈我們,並療愈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
  • 潛意識正支配著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擁抱內在的小孩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一個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體構建的關係,會內化到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就是人格。所以,人格是在主體育重要客體的關係中構建和形成的。在《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裡,我們看到了無數這樣的例子。
  •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只要247元!
    你是否常常覺得,成為父母,跟愛人溝通很累,孩子又不聽話,長輩又不能體諒,人生怎麼這麼難?
  • 行研|呼吸治療師,新冠疫情下處境「尷尬」的英雄
    一名呼吸治療師正在給病人上呼吸機新冠的號角一吹響,140餘名呼吸治療師臨危受命,跟隨不同救援隊伍迅速在全國10餘個省、直轄市、自治區、50餘家醫院展開了一線的呼吸治療任務。三、呼吸治療師在國內處境尷尬由華西醫院呼吸重症醫學部的多名醫生在2018年發表的關於國內呼吸治療師的一項研究顯示[3],通過2016年8月15日至2016年9月2日在網絡平臺開展全國範圍內的調查,共有196名呼吸治療師接受了問卷調查,其中30.6%為本科畢業,25.5%為大專畢業,43.9%的呼吸治療師接受了6個月的在職培訓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一個人的潛能受限,往往來自我們內在小孩的成長創傷。如果我們內在成長創傷沒有得到修復,我們內在就會受阻,這份成長的受阻往往影響我們自身的探索。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恢復自我的具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深入內心深處看見內在小孩,我們越能深處看見,我們越能收穫豐盛的自我。
  • 療愈內在小孩,讓所有的限制都解除
    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 只有我們真正的開始去 看見內在小孩 療愈內在小孩 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你知道當一個孩子真的受傷時,他所想做的就是把你推開,他不希望被碰觸,只想把你推開。 道歉的能量流進孩子裡,會將推開的需要驅散。這個層面的孩子把你推開,其實就是把神推開,不讓神聖之愛流動並進到裡面。 內在小孩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個自己。
  • 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心理學書籍推薦
    今天推薦的書是《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是一本心靈療愈的書籍,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邊讀邊反思自己,而且每個章節後面會有一些自我療愈的問題,可以根據這些問題去思考回觀自己,是一本非常有幫助的書。本書的作者是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
  • 疫情下的「呼吸治療師」:與大爺看夕陽走紅網絡,今年2月才被認定為...
    「有你在,我比較放心」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點救治醫院之一,這裡匯集了全國10省市12支醫療隊1600餘名醫護,其中不少醫療團隊都配備了呼吸治療師。 劉凱是上海第五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監護室。
  • 為什麼,美國從來沒有製造超音速民航飛機?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為什麼,美國從來沒有製造超音速民航飛機的歷史往事。蘇聯Tu-144超音速民航飛機俄羅斯一位人士,對為什麼美國從來沒有製造超音速民航飛機,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20世紀六十年代,超音速民航飛機
  • 覺知自我冰山,體驗對話力量 ——記貝斯特第二梯次「薩提爾溝通模式」員工成長班
    為了進一步提升貝斯特教師團隊的深度溝通能力,讓師生間的「對話」更加充滿生命力,在12月30日和31日,機構再次邀請到李崇建老師進行了第二梯次的「薩提爾溝通模式」員工成長班。崇建老師以「覺察情緒和感受」開啟培訓主題課程的第一天,崇建老師以「覺察自己的情緒」為主軸展開。
  • 是什麼讓你幸福快樂?找到自己的快樂源泉才能長久地幸福
    \" 另一個需要理解的有趣的觀點是,對於很小的孩子,你從來沒有真正問過他們,「你快樂嗎?」 If you asked a child that, they wouldn't even really know what you were talking about.
  • 這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在潛意識裡找到了答案
    潛意識中有什麼,世界就會有什麼,你的潛意識就是你生命的預言書。如果你想讓失衡、迷惑、貧乏和限制等等從生命中消失,認識未知的自己,找到成長的方向,那麼透過意象讀懂潛意識,越早進行越好。陳海賢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中國臨床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著名心理諮詢師知乎近50萬關注者第一屆鹽CLUB榮譽會員曾任浙大心理學老師怎麼用「課題分離」來消化他人的評價怎麼用「聯結思維」與親密的人相處怎麼利用張力制定目標和計劃、怎麼把心理問題外化
  • 德媒:美國近70%的子宮切除術屬過度醫療
    參考消息網1月16日報導德媒稱,研究人員發現:美國近70%的子宮切除術,西班牙四分之一的膝蓋更換手術都屬於過度治療範疇。這項受《柳葉刀》雜誌之託,由27名國際級專家主導的調研同時還顯示,分娩過程中剖腹產的比例正在急劇飆升,儘管對很多產婦來說,實施剖腹產的毫無必要。而與此同時,簡便易行的類固醇預防早產手段卻在使用方面滯後了整整四十年。
  • 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貧富差距創50年來新高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3日發表《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報告稱,美國貧富差距創50年來新高。報告援引聯合國極端貧困與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菲利普·奧爾斯頓發表的訪美報告指出,美國已經淪為貧富分化最嚴重的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