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2020-12-24 思睿明精神心理健康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

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

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這樣想像的好處,是能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待恐懼,和恐懼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我們陷進恐懼裡。

也只有了解了恐懼是什麼,它會怎樣影響生活,我們才能更加理智、清晰地克服它。

「真實的恐懼」是指那些現實中能夠實時感受到的、明顯的威脅。比如,你在夜裡走路,感覺身後好像被人尾隨,這類能讓你立刻引起警覺的恐懼。

「情緒的恐懼」則是指那些過去一直沒有解決掉的傷痛,它們時常以另一種面目出現在當下的生活中,但你又並不容易意識到它們。

比如,你曾經經歷過戀人的背叛,在一段新的關係中,你因為害怕再次被遺棄,於是表現得多疑,並擁有極強的控制欲,這個情況的根源或許並不是你天性敏感,只是因為你擔心再次遭到背叛。

這種「情緒的恐懼」,就是這本書試圖描述的,叫做「內在小孩」的恐懼。「情緒的恐懼」很難被我們意識到,但卻是我們無法好好生活的根本原因。

要想真正地療愈它,我們就需要從認識這些「情緒的恐懼」的根源開始。

作者在書中主要講了兩個外部根源,一個是「因羞愧而產生的恐懼」,另一個是「因被遺棄而產生的恐懼」。

·因羞愧而產生的恐懼

在小時候,大多數父母會把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強加到孩子身上,不管這些價值觀適不適合孩子的個性與能力。

一旦孩子的所作所為與父母的要求不同、興趣與能力與期望不符,父母就會失望透頂,有的還會拳腳相加,拿別人家的孩子刺激他。而這種失望一旦傳達給孩子,就會引發他們內心的羞愧。

這種羞愧的感覺,更像一種無力感,感到羞愧的人會深深覺得自己是錯的,自己很無能。

「當感到羞愧時,我們便會不再相信自己的情感、知覺和能量,而會變得害羞、迷惘、退縮」。

一旦這種覺得自己不夠好、很沒用的羞愧根深蒂固,它就會在未來,以一種恐懼的心理出現,擁有這種恐懼的人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導致失去真正的自我」。

當我們認識到這類恐懼的來源,是因為無法達到父母強加的期望,而產生的羞愧時,我們就該明白,人生並不是為了滿足那些不可能的期望而活,也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贊同而活,而是為了自己而活。

·因被遺棄而產生的恐懼

對大多數人而言,最害怕的是被遺棄。無論我們喜歡與否,人生總會經歷被拒絕、被遺棄的傷痛。

「只要我們選擇敞開自己,就一定有被遺棄的可能,因為無論對方再怎麼有愛心和同情心,他也不可能完全填補我們內心的空洞」。

「被遺棄」的形式是多樣的,經常表現為被背叛、被拒絕或者是被剝奪,它們本質上都是一種「被遺棄」,只是程度不太一樣而已。

在三者當中,被背叛和被拒絕很容易理解,那麼,什麼叫作「被剝奪」呢?

它指的是「一種長期無法實現自己期望的狀態」,比如,你說話時沒有人專心聽,你需要陪伴時無人理睬,你需要支持時無人問津,這種覺得自己沒有被看見、沒有被尊重、沒有被承認的情況,就是「被剝奪」。

這種感覺在戀愛裡最為常見。相處的時間越長,犯錯的機會相對就越多。

親密關係本身就意味著不斷地被剝奪。無論是跟誰談戀愛,或早或晚,你都會感受到被剝奪。我們害怕、逃避親密關係,正是由於害怕再次經歷被遺棄、被剝奪導致的。

我們對別人抱有期待,就像一個孩子,總是期待能在節日裡收到大人送的禮物,一旦這個禮物沒有如期而至,他們就會開始失望、埋怨、鬧脾氣。

我們會因為內在的不舒服而做出反彈行為,也就是對外做出破壞性的舉動。我們會變得任性,覺得自己這麼做是理所當然的。

期待落空會導致內在小孩接管我們的意識。而這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非常常見。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我們就能意識到,戀愛中許許多多衝突的起因,就是對方沒能很好地回應我們的期望。

這種互相的期望,正常情況下是很難避免的。因為戀愛升溫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雙方期望的互相滿足。

在這一過程中,雙方的期待會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以至於變成「我希望你一直陪在我身邊」「我希望我們能永遠在一起」這類海枯石爛的諾言。

但是,一旦這種期望落空,我們通常不會反省自己,而是會被「內在小孩」的意識所操控,我們不會問自己「我一直想要的是什麼」,也不會思考「在對ta期望的背後,反映了我什麼樣的恐懼」,而是直接任性地做出破壞性的舉動。

在這樣的互動中,親密關係雙方的信任感會慢慢消失殆盡,失望與被背叛的感受會日益增長。而親密關係的最大困難,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想在對方身上,彌補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的關愛、尊重、了解和接納。我們都希望能遇到一個人,他能滿足我們童年沒能被滿足的所有需求。

這明顯是不可能的,沒有人會完全為了迎合你的期待而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真誠的表達和溝通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下一次和伴侶之間再產生矛盾的時候,記得回想一下作者在這本書裡給我們的善意提醒。

如果想要重新發現自我,建立對生命的信任,除了揭露自己的內心,直面自己的恐懼之外,別無他法。

相關焦點

  • 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心理學書籍推薦
    今天推薦的書是《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是一本心靈療愈的書籍,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邊讀邊反思自己,而且每個章節後面會有一些自我療愈的問題,可以根據這些問題去思考回觀自己,是一本非常有幫助的書。本書的作者是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
  •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小孩,那是個如此需要被愛的孩子。它童真地望著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抗拒和防衛,沒有任何戒備和評斷。它一直保持對這個世界無條件地接受和無止境的好奇心。然而,它需要愛,需要被關懷,需要被支持,需要被重視,需要我們也對它無條件地接受。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父母,那是個如此理智的父母。
  • 療愈內在小孩的7種能量
    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我們就會縮回這個空間,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  憤怒、悲傷、嫉妒、恐懼,甚至開懷、興奮等等我們時常感受到的這些多變情緒,其實都是內在小孩在發聲、提醒你他的存在。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愈我們,並療愈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
  • 療愈內在小孩,讓所有的限制都解除
    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 只有我們真正的開始去 看見內在小孩 療愈內在小孩 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你知道當一個孩子真的受傷時,他所想做的就是把你推開,他不希望被碰觸,只想把你推開。 道歉的能量流進孩子裡,會將推開的需要驅散。這個層面的孩子把你推開,其實就是把神推開,不讓神聖之愛流動並進到裡面。 內在小孩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個自己。
  • 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焦慮、恐懼,只需內在療愈
    整部劇講述了林緒之(周迅飾演),為擺脫童年的心理陰影,不惜揭露內心的傷疤,敢於直面恐懼,最終自我療愈的故事。人這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內在療愈》中寫道:我們越逃避某種情形,這種情形對我們來說就越難以攻克,用心理諮詢醫師的「行話」來說,迴避會加強恐懼本身。要想擺脫內心的恐懼,就要以一種緩和的方式去面對自己所懼怕的情形。
  • 潛意識正支配著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擁抱內在的小孩
    這些天看了一本並不算厚的書《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並不算新鮮,但是我卻連續看了兩遍。這本書的核心要義,依然在說「關係」。本質上說,我們都是關係的產物。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關係,即命運。
  • 成長就是跟內在小孩和解,你才會感到安全
    成長就是跟內在小孩和解,她得到了愛和肯定,你才會感到安全 01 每個大人曾經都是小孩 最近,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 莫名感到悲傷、抑鬱、憤怒,控制不住得發脾氣或感到崩潰;
  • 頌缽療愈:用音波重啟人體內在能量!
    銅缽對於身、心、靈的深度聲音按摩,可以舒壓、排毒、浮化、釋放內在負面的衝突,甚至給予正能量的共鳴和充電。撇開更進階的形上學用法不談,頌缽的「物理治療」人人皆可上手,也極富療效,除了用以自我療愈,更可以幫助周遭親友平衡身心。不僅清理心靈垃圾,找回內在寧靜,都也可以松解胸中鬱悶淤滯之氣。
  • 擁抱他人,學會自我療愈
    維諾拉每日星座運勢:內在小孩需要療愈,需要靠近光需要感受溫暖,需要被擁抱。走到人群中吧,選擇擁抱大家,學會自我療愈。避免較真,低落和焦慮情緒的蔓延,關注健康關注出行安全,防走財漏財,暴飲暴食。
  • 如果你有這3個特徵,你可能被你的內在小孩「操控」了,你要注意
    1940年,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兒童原型心理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榮格認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就是我們內心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心理健康問題,個人成長和發展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等都是內在小孩和理性自我的衝突導致的,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和理性自我越統一,心理就越健康,人際關係往往也就越融洽。
  • 美國名治療師薩提爾:找到你的內在小孩
    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故事女主角可以為自己過生活了,卻開心不起來,主要還是在於,內在委屈沒有得到理解和疏通。怎麼辦呢?第一點,是改變自己,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第二點是:正視你的情緒,試著去擁抱她,就像擁抱你自己的孩子一樣。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我們就去尋找那些充滿愛和溫暖的回憶,重建安全感,也可以利用虛擬愛之療法,把一個個創傷故事替換成充滿溫情的故事。這些充滿愛和溫情的記憶,使大腦中關於創傷的記憶慢慢發生改變,漸漸淡化,進而形成自我生命的重建,並對愛有了一個堅定的信仰。
  • 覺察即療愈:愛,從未停止過
    他們開始相約同看一場電影,在自由時間裡享受只為他們開放的專場,隔著時空互相談論彼此的感受;開始去回憶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點點滴滴串聯成一幅美好的畫面,讓他們感受到即便病毒兇猛依舊有愛守護,增進彼此的親密感;共同制定未來的的生活和旅遊計劃,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了解對方,讓他們看到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扶相伴的承諾;面對共同的疫情,他們會有不同的思考和觀點,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看到彼此的差異和不同
  • 愛的療愈,療愈關係也療愈自己
    本專欄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打開自卑的心結,重建內在自我的力量,從哪些被傷害的「過往經驗」中解脫出來,認識到自我的價值,並最終形成自我認可和自我接納。就像所有的一切都要回到起源,自卑的源頭是愛的缺失,而解除自卑的方法,就是把缺失的愛找回來。因為小時候愛的缺失,我們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 Mia和她的療愈對象們-療愈日記第一篇
    他持續做諮詢做了三個多月,進步很大,從一開始的渾渾噩噩、抑鬱恐懼,到現在越來越有覺察、越來越平靜,中間理清楚了很多問題,缺愛、沒有安全感、自尊水平低、完美主義、不配得感等等。很多問題的前因後果和解決方法一個一個的挖出來,可是隨著療愈的深入,遇到的問題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他的情緒得不到釋放。
  • 打開秘密之鏡,讓清理和療愈開始發生
    可憂傷難過的時候,暴跳如雷的時候,緊張恐懼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去照一下鏡子嗎?不會的。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排斥和抗拒這樣的畫面,無論這種畫面是來自別人,還是自己。鏡子中呈現出的是我們此時此刻真實的狀態和樣子。壓抑悲傷時,鏡子中不會出現歡呼雀躍的表情。恐懼害怕時,鏡子中看到的只會是緊繃和無助的臉。
  • 當你的內在衝突消失,才有愛別人的能力
    我們發現自己內在的那種痛苦又浮現,原來它一直都在我們的內在。痛苦在內在啃噬著我們,侵蝕著我們。 每當外在的情況不盡完美時,內在的傷痛就會再次浮現,我們似乎始終逃不出內在痛苦的魔爪。 接納自己,是去看見與面對我們內在那些不舒服的情緒,它可能是恐懼、羞愧、傷痛、孤獨。我們多多少少都意識到自己內在這些醜陋的部分。
  • 如何療愈內心缺愛的空洞
    你到底是誰,你的需求是什麼,你的定位是什麼,這個容易被忽略。有一天當你周圍所有的人,都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茫然,你會不知道你的價值在哪裡。有一天會碰觸到這個瓶頸,那個時候你才會覺醒,才會去找你自己。類似於這樣人格模式的人,有可能她要做的功課是這樣的。有一些人是完全自私自利,完全不能給,那些人也有他們的瓶頸跟他們要面對的問題。
  • 靈性水晶療愈微課|讓拉長石帶領你穿越黑暗,療愈靈魂的創傷!
    ……最近一次又一次被拉長石的光所吸引著當我漸漸深入這個族群的意識深處發現ta們的愛不止是愛更是一種深入黑暗的勇氣直面傷痛的力量深入進入ta們的集體場域後被指引開設一場關於拉長石的靈魂療愈微課當你被看拉長石表面的彩光所吸引時,你同時也會被拉長石看不見的內部所吸引著。在地球人類經歷不斷輪迴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無數次的分離與落寞,我們見證著人類靈魂的千瘡百孔,在上帝的計劃中,我們是一群修復人類靈魂傷口的礦物。拉長石的能量是深入的,能夠直插靈魂最深處,因此,如果你只是被表面的彩光吸引,你可能不會拿起一塊拉長石。只有當你被拉長石內在的神秘所吸引時,你才會準備好要進入更深的靈魂真相中。
  • 大自然是最好的療愈場 探索生命的答案之旅
    與大自然連接就是與我們內在豐盛源頭的連接。大自然中的靜謐與狂野,連接著我們內心的禪定與欲望。感受萬物的韻律也是在感受我們內心秩序的韻律。那是最接近我們內在本質的地方。大自然古老精微的能量擁有在細微之處窺見更深的東西的本能,並且本能的擁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