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踏上火車,成昆鐵路的歷史與現實,便隨著交替的山洞和橋梁,沿著長長的軌道延伸。
「幾乎每一個站點,都有一座烈士紀念碑或烈士陵園。每修500米路,就有一個人獻出生命。」曾在成昆線海拔最高的車站沙馬拉達當過站長的薛東旭告訴記者,「成昆線是用生命鋪就的,其中在沙馬拉達犧牲的人恐怕最多。為開鑿這條6383米長的隧道,352名烈士長眠於此。」
成昆鐵路被聯合國稱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
成昆鐵路始建於1958年。1964年8月毛澤東發出「成昆線要快修」的號令,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30多萬築路大軍開進萬水千山,在被多國專家斷言為「築路禁區」的深谷峻岭中創造出奇蹟。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竣工運營,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的幹線鐵路之一,也是中國三橫五縱幹線鐵路網的一縱。
「成昆線上有橋梁991座,隧道427個。橋梁和隧道加起來共440公裡,佔全線總長的41.6%。三分之一的車站在橋梁上隧道裡。」薛東旭說,「那時候修橋開隧道,基本上是靠人力,缺乏大型的機械,你可以想像有多難,有多苦!」
再難再苦,都沒能阻止中國力量。成昆鐵路一經全線通車,就震驚世界,創造了18項中國鐵路之最,13項世界鐵路之最。1974年,中國將大型雕刻作品「成昆鐵路」贈與聯合國,是新中國成立後給聯合國送上的第一份禮物。1984年12月,中國成昆鐵路、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被聯合國並稱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
最偉大最悲壯的一條鐵路
列車在前行,薛東旭在講述鐵路故事。他是「鐵四代」,他的出生與生活道路選擇,都與成昆線密切關聯。
「我外曾祖父是跟隨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外祖父繼承父業,在濟南車輛段當乘務員,後來在抗日戰爭中受傷。解放後外祖父響應國家號召,舉家南遷到重慶電務段做技術員。1969年為支援成昆線建設,他又申請來到西昌,參與組建西昌電務段。」薛東旭說,「在西昌,外祖父和我祖父因為成昆鐵路而交匯了。他是火車司機,是從包頭機務段調來參加成昆線建設的。我爸我媽是西昌鐵路中學的同學,後來一個開火車,一個修火車,一輩子在鐵路上。我從軍隊復員後,還是覺得當個鐵路人最合適,就在成昆線這條最偉大也最悲壯的鐵路上安身立命了。」
成昆線西昌機務段。
成昆線是最偉大的鐵路之一。沿線地質條件複雜,有「地質博物館」之稱,有三分之二路程經過高山、深澗、溝壑、大河。除地形複雜外,沿途還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山體錯落等幾十種地質災害的高頻發生地。1964年大規模建設時,不少外國專家嘲諷「中國人瘋了」。有的甚至斷言,即使建成,狂暴的大自然也必使它變成一堆廢鐵。
然而,這條鐵路不僅建成了,而且運營到現在。最重要的是,這條鐵路是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1985年榮獲首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與「兩彈」技術突破與武器化、長徵三號運載火箭、葛洲壩工程一道,載入史冊。「為了克服巨大的地形高差和繞開重大不良地質地段,成昆線上有7處盤山展線,13次跨牛日河,8次跨安寧河,49次跨過龍川江。」 從小在成昆線上長大的薛東旭如數家珍,他從業10多年來先後在西昌南站、新涼站、鐵口站、沙馬拉達站工作,當過列車員、值班員,一步步升職到副站長、站長,現在供職於峨眉車務段。「我曾工作過的鐵口、新涼、沙馬拉達,就是最典型的盤山展路。鐵口和新涼的直線距離1公裡左右,就在同一個村子裡,能夠相互看得見,但兩站之間的鐵路線有10多公裡,火車得繞著山逐漸攀爬。」
成昆鐵路是一個壯烈的大工程,它是一條用血汗鑄就的英雄路,30多萬鐵道兵戰士和築路工人歷時12年建成。那時國內技術落後,先進裝備欠缺,築路大軍只好肩挑人抬,水運馬馱。大型機械搬不動,就把它們「化整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跡罕至的高山。據統計,修路過程中,鐵道兵犧牲2100多人,鐵路工人犧牲數百人,沿線留下大量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
「我曾守護的沙馬拉達,可能是成昆線上犧牲人數最多的地方。那裡每年有120多天氣溫在零度以下,150天以上刮5級以上大風,當地人有個順口溜,『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飄雪花,七月穿棉襖』。你能想像當年的建設者是多麼艱苦。」薛東旭說,「而沙馬拉達隧道又是成昆線上最長的一條隧道,花了7年零8個月建成。1968年8月發生一起特大泥石流,87名中鐵築路工人壯烈犧牲。這裡犧牲的中鐵職工就有136名,加上犧牲的鐵道兵,人數就更多了。」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記者注意到,在成昆線沿線的烈士紀念碑上,這一詩句在不同的地方反覆出現。「這正是成昆精神的真實寫照,延續至今。」薛東旭說,「每每看到鐵道邊的烈士紀念碑,想到那麼多人在二三十歲就獻出了生命,就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蹉跎歲月。」已獲得「鐵路火車頭獎章」的他,決心把5歲的兒子培養成第五代鐵路人。
鐵道上延展的成昆精神
在近半個世紀的運營中,成昆鐵路從最初的全線內燃機牽引發展到全線電氣化,並且在科學防洪、裝備更新、服務地方上取得重大進展,成為對發展西南地區經濟、鞏固國防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生命線」。
成昆線上的隧道是一絕。
從峨眉站乘坐K113次綠皮列車,記者明顯感到車速放慢。列車員唐紅軍解釋說,「從這裡到西昌、攀枝花、昆明等地,是穿越橫斷山脈,火車時速平均每小時80公裡。成都到峨眉段是已建成的快速鐵路,火車時速可達到每小時160公裡。」
唐紅軍是烈士之子。1981年成昆線上發生中國鐵路史上旅客傷亡最為慘重的事故,他父親在生命的最後6秒鐘扳下緊急剎掣的大閘,拯救了800多名旅客的生命。
這是成昆線上的鐵路人甘於奉獻、勇於犧牲的典型案例。1981年7月9日凌晨,暴雨引發特大泥石流,衝毀了利子伊達大橋。駕駛442次客運列車的司機王明儒和副司機唐昌華,剛出奶奶包隧道就發現險情,馬上緊急剎掣。6秒鐘後,兩臺內燃機車和四節車廂跌落橋下,被滾滾泥石流無情捲走,身後8節車廂的旅客得救,數百萬元的國家財產免受損失。4位正副司機、1位列車長、2位列車員、2位行李員和2位郵政員與130多名旅客死亡或失蹤,成昆鐵路中斷15天。
「父親是轉業的鐵道兵,對鐵路有感情,就當了火車司機。」唐紅軍說,「事故發生後的3小時緊急救援,也是感天動地。10多位女列車員,在滑坡地搬出成堆的屍體,背出呻吟的傷員,拼命地救人。隨後進行的搶修會戰,更是晝夜不停,居然在15天內建起了一座鋼結構鐵路便橋,保證了成昆線的暢通無阻。」
那年唐紅軍7歲,靠著鐵路部門給予的每月15元資助金和母親的辛勤養育,他長大成人,最後報考了西昌鐵路技校。他在成昆線上已跑了10多年了,同事都說他工作兢兢業業,很勤快,肯吃苦。
與薛東旭、唐紅軍一樣,成昆線上很多人都是「鐵二代」「鐵三代」。楊瑞一家,祖孫三代都在成昆線上。記者在西昌車務段見到他父子倆,言談間都對鐵路充滿深情。
「我爺爺曾是一名志願軍戰士,轉業後成了寶成線上的火車司機。成昆線建成後,他被調到西昌機務段開火車,直到退休。」楊瑞自豪地說,「我爸叫楊慶華,因為眼睛近視,沒能開上火車,當了機修工人。我上大學填報志願時,是他選的專業,顯然要我將來在鐵路上找工作。2015年大學本科畢業,我考到機務段,現在已當上副司機了,部分實現了老爸的理想。」
一條路開出一片新天地
成昆鐵路是作為國防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而修建的,但實際上,這條路開出一片新天地,改變了西南地區2000萬人的命運,使那片「不毛之地」陡然進步了50年。
西昌市馬道鎮的「成昆精神教育基地」,集中展示著成昆鐵路的建設壯舉、運營奇蹟和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遷。講解員充滿激情地說,旋轉的車輪兩側,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形成工業走廊;轟鳴的各類列車,喚醒與世隔絕的村村寨寨,大涼山的彝族同胞一步跨千年,從奴隸社會跨入社會主義時代,快速奔走在小康路上。
成昆鐵路開通之時,也是攀枝花的鋼鐵「出爐」之日。攀枝花的鋼鐵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使得該城快速崛起,2018年之前GDP增長一直居四川省之首,是中國最大的鐵路用鋼、釩製品、鈦原料和鈦白粉生產基地。
成昆線開通後半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成,目前航天發射活動已經突破百餘次,成為世界知名的航天城。每次發射所需要的原料、裝備和高精太空飛行器,都是通過成昆線運送的。
如今,以成都、樂山、西昌、攀枝花為關鍵節點,川西「工業走廊」已蔚為大觀,集軍工、重工業、文化、旅遊為一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成昆線不僅是西南地區工業化的引擎,也是沿線各民族同胞脫貧致富的發動機。涼山州的彝族同胞發揮地域優勢,大力發展種植業,優質的洋蔥、馬鈴薯、捲心菜、菸葉通過成昆線走出深山,銷往東北、西北、華北等地,並出口到印度和俄羅斯等國。2000年成昆鐵路電氣化開通後,運輸能力提高1倍,涼山州彝族同胞開始大規模外出務工,2018年達到129.56萬人,勞務收入218.27億元,19.94萬貧困人口脫貧。
在「成昆精神教育基地」,記者看到鐵路職工為守護「生命線」而默默奉獻的諸多感人故事。全國勞模戴啟寬主動要求到亂石飛滾的大渡河「孤石危巖」工區工作,25年間爬遍工區內所有山崖,給1000多個危石逐一編號,並加以整治。他的3位隊友在排險時獻出生命。
共產黨員章顯容30年守望一座山,30年看住一塊石。她每天要背著米、背著水,徒步走過4個隧道,每隔1小時巡視一次線路。一旦發現危石、山洪、泥石流等險情,立即通過對講機向列車調度報告。成昆線上的看守工是24小時值班,每天要舉黃旗迎送70多趟過往列車。
當年建設成昆線的情景。
鐵路也在進步。2010年1月成昆鐵路成都至峨眉段擴能改造工程開工,標誌著成昆線複線建設啟動;2018年1月成都至峨眉段開通運營,列車速度提高到每小時160公裡。目前,成昆鐵路複線在分段加緊施工,預計到2022年全面通車。屆時,從成都到昆明的時間將從目前的19個小時縮短到7個小時以內,一個個新的奇蹟還將在這裡延續。
鐵路故事
「扶貧小慢車」
從西昌南站登上攀枝花開往普雄的5634次列車,時光剎那間倒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背著背簍的彝族婦女匆忙奔走在站臺上,提著大包小裹的年輕人擠上擠下;車窗敞開著,小販和旅客為礦泉水討價還價;車廂裡沒有空調,大聲喧譁的聲音和打撲克的熱鬧,升騰著炎夏的溫度。
成昆線是造福彝族百姓的脫貧鐵路。
這趟「小慢車」途經四川彝族群眾主要聚居地,穿越大涼山特困地區。在這趟車上工作了20年的列車長謝興洪告訴記者,「坐車的90%都是彝族同胞,票價幾十年沒漲,最便宜的票才2元,最高價的票25.5元。大家都叫它是『公交火車』『便民車』,現在也有人親切地稱它是『扶貧小慢車』『幸福小慢車』,把自家種養的土豆、花椒和牛羊雞賣到西昌、攀枝花,或者外出打工,回家過『火把節』,必乘這趟車。『扶貧小慢車』每一個小站都要經停,每天都按時開出,風雨無阻。」
這趟「小慢車」的站牌用彝漢雙語標示,車站和車內廣播也是彝漢雙語。今年4月全國鐵路調圖,這趟公益性慢車仍然保留下來。「能為彝族同胞脫貧致富服務,也是我們鐵路人的責任。」 謝興洪說。
到達鐵路上最低級別的小站月華站,副站長陳華告訴記者,「這趟車也是『校車』,平時坐車最多的就是學生。周五從學校回家,周日從家返校,都坐這趟車。現在彝族同胞外出打工的多,回來後就重視子女教育,山上的孩子們都到山下的寄宿學校上學,教育質量也挺好。這是一個新氣象。」
車站為了更好地服務,投入2648萬元,延長了站臺、改造了廁所、補強了照明、添置了行李車作業梯,全面提升旅客乘降條件。為提升文明習慣,「小慢車」專門開闢出一節車廂,供彝族同胞運送家禽牲畜。
1995年開通的這趟「小慢車」,不問盈虧,只問民生,成為成昆線上一道靚麗的扶貧攻堅風景線。
記者手記
鐵路人的「八難」令人動容
開路的崢嶸歲月讓人感奮,運營的累累碩果使人欣慰,但當看到鐵路人的「八難」,就讓人動容。一代又一代的人堅守在一條線上,他們亮出來的是安全運行的交通,藏在背後的是生活的負重。
中國力量·成昆線報導組在西昌機務段現場採訪。
在西昌馬道鎮的「成昆精神教育基地」,有一張示意圖講述著鐵道人的「八難」:吃水難、吃菜難、用電難、住房難、出行難、就醫難、入學難、戀愛難,可謂無事不難、無處不難、無時不難。成昆鐵路通車開始運營,鐵路管理者和職工全住在車皮裡、棚子裡,珍貴的木板夜間當床,白天就成了辦公桌。
成昆鐵路運營40多年後,很多方面都有了改善,但鐵路人的「八難」依然或多或少存在。看看那些偏遠小站的值班員,想想那些險要地段的「看石人」,就知道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多麼艱難,戀愛生子、家庭團聚、子女教育都成不易解決的問題。
但他們仍然一年四季與風霜雨雪、山洪泥石流進行戰鬥,再多的困難都沒讓他們停過一天工。是的,鐵路人就是一群大公無私、負重前行的人。當你坐火車遇到他們,請對他們的工作報以敬意。如果他們有求於你,請一定助一臂之力。
採寫 | 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呂延濤 陳冰 王小虎
圖片 | 李忠
監製丨桂桐
編輯丨周夢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