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鐵路:生命鑄就的二十世紀人類三大奇蹟之一

2021-01-20 騰訊網

從成都踏上火車,成昆鐵路的歷史與現實,便隨著交替的山洞和橋梁,沿著長長的軌道延伸。

「幾乎每一個站點,都有一座烈士紀念碑或烈士陵園。每修500米路,就有一個人獻出生命。」曾在成昆線海拔最高的車站沙馬拉達當過站長的薛東旭告訴記者,「成昆線是用生命鋪就的,其中在沙馬拉達犧牲的人恐怕最多。為開鑿這條6383米長的隧道,352名烈士長眠於此。」

成昆鐵路被聯合國稱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

成昆鐵路始建於1958年。1964年8月毛澤東發出「成昆線要快修」的號令,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30多萬築路大軍開進萬水千山,在被多國專家斷言為「築路禁區」的深谷峻岭中創造出奇蹟。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竣工運營,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的幹線鐵路之一,也是中國三橫五縱幹線鐵路網的一縱。

「成昆線上有橋梁991座,隧道427個。橋梁和隧道加起來共440公裡,佔全線總長的41.6%。三分之一的車站在橋梁上隧道裡。」薛東旭說,「那時候修橋開隧道,基本上是靠人力,缺乏大型的機械,你可以想像有多難,有多苦!」

再難再苦,都沒能阻止中國力量。成昆鐵路一經全線通車,就震驚世界,創造了18項中國鐵路之最,13項世界鐵路之最。1974年,中國將大型雕刻作品「成昆鐵路」贈與聯合國,是新中國成立後給聯合國送上的第一份禮物。1984年12月,中國成昆鐵路、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被聯合國並稱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

最偉大最悲壯的一條鐵路

列車在前行,薛東旭在講述鐵路故事。他是「鐵四代」,他的出生與生活道路選擇,都與成昆線密切關聯。

「我外曾祖父是跟隨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外祖父繼承父業,在濟南車輛段當乘務員,後來在抗日戰爭中受傷。解放後外祖父響應國家號召,舉家南遷到重慶電務段做技術員。1969年為支援成昆線建設,他又申請來到西昌,參與組建西昌電務段。」薛東旭說,「在西昌,外祖父和我祖父因為成昆鐵路而交匯了。他是火車司機,是從包頭機務段調來參加成昆線建設的。我爸我媽是西昌鐵路中學的同學,後來一個開火車,一個修火車,一輩子在鐵路上。我從軍隊復員後,還是覺得當個鐵路人最合適,就在成昆線這條最偉大也最悲壯的鐵路上安身立命了。」

成昆線西昌機務段。

成昆線是最偉大的鐵路之一。沿線地質條件複雜,有「地質博物館」之稱,有三分之二路程經過高山、深澗、溝壑、大河。除地形複雜外,沿途還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山體錯落等幾十種地質災害的高頻發生地。1964年大規模建設時,不少外國專家嘲諷「中國人瘋了」。有的甚至斷言,即使建成,狂暴的大自然也必使它變成一堆廢鐵。

然而,這條鐵路不僅建成了,而且運營到現在。最重要的是,這條鐵路是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1985年榮獲首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與「兩彈」技術突破與武器化、長徵三號運載火箭、葛洲壩工程一道,載入史冊。「為了克服巨大的地形高差和繞開重大不良地質地段,成昆線上有7處盤山展線,13次跨牛日河,8次跨安寧河,49次跨過龍川江。」 從小在成昆線上長大的薛東旭如數家珍,他從業10多年來先後在西昌南站、新涼站、鐵口站、沙馬拉達站工作,當過列車員、值班員,一步步升職到副站長、站長,現在供職於峨眉車務段。「我曾工作過的鐵口、新涼、沙馬拉達,就是最典型的盤山展路。鐵口和新涼的直線距離1公裡左右,就在同一個村子裡,能夠相互看得見,但兩站之間的鐵路線有10多公裡,火車得繞著山逐漸攀爬。」

成昆鐵路是一個壯烈的大工程,它是一條用血汗鑄就的英雄路,30多萬鐵道兵戰士和築路工人歷時12年建成。那時國內技術落後,先進裝備欠缺,築路大軍只好肩挑人抬,水運馬馱。大型機械搬不動,就把它們「化整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跡罕至的高山。據統計,修路過程中,鐵道兵犧牲2100多人,鐵路工人犧牲數百人,沿線留下大量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

「我曾守護的沙馬拉達,可能是成昆線上犧牲人數最多的地方。那裡每年有120多天氣溫在零度以下,150天以上刮5級以上大風,當地人有個順口溜,『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飄雪花,七月穿棉襖』。你能想像當年的建設者是多麼艱苦。」薛東旭說,「而沙馬拉達隧道又是成昆線上最長的一條隧道,花了7年零8個月建成。1968年8月發生一起特大泥石流,87名中鐵築路工人壯烈犧牲。這裡犧牲的中鐵職工就有136名,加上犧牲的鐵道兵,人數就更多了。」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記者注意到,在成昆線沿線的烈士紀念碑上,這一詩句在不同的地方反覆出現。「這正是成昆精神的真實寫照,延續至今。」薛東旭說,「每每看到鐵道邊的烈士紀念碑,想到那麼多人在二三十歲就獻出了生命,就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蹉跎歲月。」已獲得「鐵路火車頭獎章」的他,決心把5歲的兒子培養成第五代鐵路人。

鐵道上延展的成昆精神

在近半個世紀的運營中,成昆鐵路從最初的全線內燃機牽引發展到全線電氣化,並且在科學防洪、裝備更新、服務地方上取得重大進展,成為對發展西南地區經濟、鞏固國防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生命線」。

成昆線上的隧道是一絕。

從峨眉站乘坐K113次綠皮列車,記者明顯感到車速放慢。列車員唐紅軍解釋說,「從這裡到西昌、攀枝花、昆明等地,是穿越橫斷山脈,火車時速平均每小時80公裡。成都到峨眉段是已建成的快速鐵路,火車時速可達到每小時160公裡。」

唐紅軍是烈士之子。1981年成昆線上發生中國鐵路史上旅客傷亡最為慘重的事故,他父親在生命的最後6秒鐘扳下緊急剎掣的大閘,拯救了800多名旅客的生命。

這是成昆線上的鐵路人甘於奉獻、勇於犧牲的典型案例。1981年7月9日凌晨,暴雨引發特大泥石流,衝毀了利子伊達大橋。駕駛442次客運列車的司機王明儒和副司機唐昌華,剛出奶奶包隧道就發現險情,馬上緊急剎掣。6秒鐘後,兩臺內燃機車和四節車廂跌落橋下,被滾滾泥石流無情捲走,身後8節車廂的旅客得救,數百萬元的國家財產免受損失。4位正副司機、1位列車長、2位列車員、2位行李員和2位郵政員與130多名旅客死亡或失蹤,成昆鐵路中斷15天。

「父親是轉業的鐵道兵,對鐵路有感情,就當了火車司機。」唐紅軍說,「事故發生後的3小時緊急救援,也是感天動地。10多位女列車員,在滑坡地搬出成堆的屍體,背出呻吟的傷員,拼命地救人。隨後進行的搶修會戰,更是晝夜不停,居然在15天內建起了一座鋼結構鐵路便橋,保證了成昆線的暢通無阻。」

那年唐紅軍7歲,靠著鐵路部門給予的每月15元資助金和母親的辛勤養育,他長大成人,最後報考了西昌鐵路技校。他在成昆線上已跑了10多年了,同事都說他工作兢兢業業,很勤快,肯吃苦。

與薛東旭、唐紅軍一樣,成昆線上很多人都是「鐵二代」「鐵三代」。楊瑞一家,祖孫三代都在成昆線上。記者在西昌車務段見到他父子倆,言談間都對鐵路充滿深情。

「我爺爺曾是一名志願軍戰士,轉業後成了寶成線上的火車司機。成昆線建成後,他被調到西昌機務段開火車,直到退休。」楊瑞自豪地說,「我爸叫楊慶華,因為眼睛近視,沒能開上火車,當了機修工人。我上大學填報志願時,是他選的專業,顯然要我將來在鐵路上找工作。2015年大學本科畢業,我考到機務段,現在已當上副司機了,部分實現了老爸的理想。」

一條路開出一片新天地

成昆鐵路是作為國防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而修建的,但實際上,這條路開出一片新天地,改變了西南地區2000萬人的命運,使那片「不毛之地」陡然進步了50年。

西昌市馬道鎮的「成昆精神教育基地」,集中展示著成昆鐵路的建設壯舉、運營奇蹟和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遷。講解員充滿激情地說,旋轉的車輪兩側,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形成工業走廊;轟鳴的各類列車,喚醒與世隔絕的村村寨寨,大涼山的彝族同胞一步跨千年,從奴隸社會跨入社會主義時代,快速奔走在小康路上。

成昆鐵路開通之時,也是攀枝花的鋼鐵「出爐」之日。攀枝花的鋼鐵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使得該城快速崛起,2018年之前GDP增長一直居四川省之首,是中國最大的鐵路用鋼、釩製品、鈦原料和鈦白粉生產基地。

成昆線開通後半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成,目前航天發射活動已經突破百餘次,成為世界知名的航天城。每次發射所需要的原料、裝備和高精太空飛行器,都是通過成昆線運送的。

如今,以成都、樂山、西昌、攀枝花為關鍵節點,川西「工業走廊」已蔚為大觀,集軍工、重工業、文化、旅遊為一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成昆線不僅是西南地區工業化的引擎,也是沿線各民族同胞脫貧致富的發動機。涼山州的彝族同胞發揮地域優勢,大力發展種植業,優質的洋蔥、馬鈴薯、捲心菜、菸葉通過成昆線走出深山,銷往東北、西北、華北等地,並出口到印度和俄羅斯等國。2000年成昆鐵路電氣化開通後,運輸能力提高1倍,涼山州彝族同胞開始大規模外出務工,2018年達到129.56萬人,勞務收入218.27億元,19.94萬貧困人口脫貧。

在「成昆精神教育基地」,記者看到鐵路職工為守護「生命線」而默默奉獻的諸多感人故事。全國勞模戴啟寬主動要求到亂石飛滾的大渡河「孤石危巖」工區工作,25年間爬遍工區內所有山崖,給1000多個危石逐一編號,並加以整治。他的3位隊友在排險時獻出生命。

共產黨員章顯容30年守望一座山,30年看住一塊石。她每天要背著米、背著水,徒步走過4個隧道,每隔1小時巡視一次線路。一旦發現危石、山洪、泥石流等險情,立即通過對講機向列車調度報告。成昆線上的看守工是24小時值班,每天要舉黃旗迎送70多趟過往列車。

當年建設成昆線的情景。

鐵路也在進步。2010年1月成昆鐵路成都至峨眉段擴能改造工程開工,標誌著成昆線複線建設啟動;2018年1月成都至峨眉段開通運營,列車速度提高到每小時160公裡。目前,成昆鐵路複線在分段加緊施工,預計到2022年全面通車。屆時,從成都到昆明的時間將從目前的19個小時縮短到7個小時以內,一個個新的奇蹟還將在這裡延續。

鐵路故事

「扶貧小慢車」

從西昌南站登上攀枝花開往普雄的5634次列車,時光剎那間倒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背著背簍的彝族婦女匆忙奔走在站臺上,提著大包小裹的年輕人擠上擠下;車窗敞開著,小販和旅客為礦泉水討價還價;車廂裡沒有空調,大聲喧譁的聲音和打撲克的熱鬧,升騰著炎夏的溫度。

成昆線是造福彝族百姓的脫貧鐵路。

這趟「小慢車」途經四川彝族群眾主要聚居地,穿越大涼山特困地區。在這趟車上工作了20年的列車長謝興洪告訴記者,「坐車的90%都是彝族同胞,票價幾十年沒漲,最便宜的票才2元,最高價的票25.5元。大家都叫它是『公交火車』『便民車』,現在也有人親切地稱它是『扶貧小慢車』『幸福小慢車』,把自家種養的土豆、花椒和牛羊雞賣到西昌、攀枝花,或者外出打工,回家過『火把節』,必乘這趟車。『扶貧小慢車』每一個小站都要經停,每天都按時開出,風雨無阻。」

這趟「小慢車」的站牌用彝漢雙語標示,車站和車內廣播也是彝漢雙語。今年4月全國鐵路調圖,這趟公益性慢車仍然保留下來。「能為彝族同胞脫貧致富服務,也是我們鐵路人的責任。」 謝興洪說。

到達鐵路上最低級別的小站月華站,副站長陳華告訴記者,「這趟車也是『校車』,平時坐車最多的就是學生。周五從學校回家,周日從家返校,都坐這趟車。現在彝族同胞外出打工的多,回來後就重視子女教育,山上的孩子們都到山下的寄宿學校上學,教育質量也挺好。這是一個新氣象。」

車站為了更好地服務,投入2648萬元,延長了站臺、改造了廁所、補強了照明、添置了行李車作業梯,全面提升旅客乘降條件。為提升文明習慣,「小慢車」專門開闢出一節車廂,供彝族同胞運送家禽牲畜。

1995年開通的這趟「小慢車」,不問盈虧,只問民生,成為成昆線上一道靚麗的扶貧攻堅風景線。

記者手記

鐵路人的「八難」令人動容

開路的崢嶸歲月讓人感奮,運營的累累碩果使人欣慰,但當看到鐵路人的「八難」,就讓人動容。一代又一代的人堅守在一條線上,他們亮出來的是安全運行的交通,藏在背後的是生活的負重。

中國力量·成昆線報導組在西昌機務段現場採訪。

在西昌馬道鎮的「成昆精神教育基地」,有一張示意圖講述著鐵道人的「八難」:吃水難、吃菜難、用電難、住房難、出行難、就醫難、入學難、戀愛難,可謂無事不難、無處不難、無時不難。成昆鐵路通車開始運營,鐵路管理者和職工全住在車皮裡、棚子裡,珍貴的木板夜間當床,白天就成了辦公桌。

成昆鐵路運營40多年後,很多方面都有了改善,但鐵路人的「八難」依然或多或少存在。看看那些偏遠小站的值班員,想想那些險要地段的「看石人」,就知道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多麼艱難,戀愛生子、家庭團聚、子女教育都成不易解決的問題。

但他們仍然一年四季與風霜雨雪、山洪泥石流進行戰鬥,再多的困難都沒讓他們停過一天工。是的,鐵路人就是一群大公無私、負重前行的人。當你坐火車遇到他們,請對他們的工作報以敬意。如果他們有求於你,請一定助一臂之力。

採寫 | 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呂延濤 陳冰 王小虎

圖片 | 李忠

監製丨桂桐

編輯丨周夢璇

相關焦點

  • 了不起的成昆鐵路!它和阿波羅登月、第一顆人造衛星並稱20世紀三大...
    00:00/00:00100%用戶鑑權失敗,請先 註冊成為百度雲用戶百度雲在中國14萬公裡運營鐵路中沒有一條像成昆鐵路這樣充滿奇蹟它歷經艱苦卓絕建成近1100公裡線路從四川盆地到雲貴高原穿越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的複雜山區被外國人視作「生命禁區」從1958年到1970年
  • 堅守初心,鑄就兵魂,勇創世界奇蹟
    作者/李武兵 2020年12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長篇通訊《莽莽成昆出大山》,講述了三代人青春接力,建設、守護成昆鐵路,再築新成昆的故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當年,鐵道兵與人民群眾齊心合力,把這條鐵路修成了世界奇蹟。
  • 成昆鐵路金沙江大橋往事——紀念成昆鐵路通車50周年
    1974年12月,我國一座成昆鐵路象牙模型雕刻與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帶回的月球巖石、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模型一起,專列於禮品的一室,標註著「20世紀人類徵服大自然三項最偉大傑作」。精緻潔白的成昆鐵路象牙模型,罩放在一個玻璃櫃內,高約1米,寬約2米,安放在1米高的木柜上。象牙模型的正中,是一座平弦菱形雙斜腹杆鋼桁梁大橋——金沙江大橋。
  • 他們把這條鐵路修成了世界奇蹟
    歷史鑄成這樣一個事實:成昆鐵路,不僅僅是一條鐵路。  1970年7月1日,成昆線建成通車,半年後交付運營,被聯合國譽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50歲的老成昆與正修建的新成昆,老一輩的創舉與新一代的奮鬥,三代人的青春接力,跨越半世紀,在祖國的大西南,交相輝映。
  • 飛馬無人機在成昆鐵路「8.14」崩塌災害應急救援中應用
    關鍵詞:「8.14」甘洛崩塌;成昆鐵路;高位崩滑;應急救援 00 引 言 成昆鐵路始建於1958年,北起成都站、南至昆明站,全長1096km,設計時速80km/h,鐵路施工環境惡劣、條件艱苦,該工程曾與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活動和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共同被聯合國組織評為
  • 為那跨越半個世紀的變與不變
    近日,人民日報刊髮長篇通訊《莽莽成昆出大山》,這封特殊的來信為我們講述了跨越50年的不同的人,投身於新舊成昆鐵路建設運營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一封信,卻讓所有看過的人為他們點讚。這是一場跨越了半個世紀的挑戰,老一輩的創舉與新一代的奮鬥,同樣困難重重的隧道工程,不同的施工工具;同樣的堅定信念,不同的鐵路人,在新舊成昆鐵路線上展開了築路、守路、通路、新路的故事。  舊成昆線覆蓋了暗河、泥石流等所有地質災害現象,以及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的地段高達500多公裡。但是,不管環境多惡劣,總有不怕難的中國兒。
  • 50年,三代人,他們把這條鐵路修成了世界奇蹟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歷史鑄成這樣一個事實:成昆鐵路,不僅僅是一條鐵路。1970年7月1日,成昆線建成通車,半年後交付運營,被聯合國譽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歲月不居,時節如流。50歲的老成昆與正修建的新成昆,老一輩的創舉與新一代的奮鬥,三代人的青春接力,跨越半世紀,在祖國的大西南,交相輝映。搭乘成昆列車,走進時光隧道,點點亮光在前方。
  • 二十世紀:科學 人類 社會
    科學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標不外是這樣:把新的發現和新的力量惠贈給人類生活。——培根 二十世紀即將與我們告別,回顧這個不平凡世紀的歷史時,科學技術空前進步及其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特別引人注目。今天,科學已經成為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決定人類歷史發展前途和民族、國家強弱興衰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 阿瑟·克拉克誕辰103周年: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巨頭之一
    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其科幻作品多以科學為依據,小說裡的許多預測都已成現實。尤其是他的衛星通訊的描寫,與實際發展驚人的一致,地球同步衛星軌道因此命名為「克拉克軌道」。最近,他卻因為神秘巨石兩次上了熱搜。
  • 成昆鐵路的沿途是一座座肅穆的烈士陵園和高聳雲端的烈士紀念碑
    成昆鐵路不但以它的險峻著稱於世,其地質構造也極其複雜,山洪、泥石流、塌方、山體崩塌等時有發生,被稱為世界地質博物館。同時沿途各地的氣候也是千變萬化。民諺云:「金江的太陽,馬道的風,燕岡打雷如炮轟,普雄下雨如過冬。」
  • 是誰,在「禁區」創奇蹟?
    歷史鑄成這樣一個事實:成昆鐵路,不僅僅是一條鐵路。  1970年7月1日,成昆線建成通車,半年後交付運營,被聯合國譽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50歲的老成昆與正修建的新成昆,老一輩的創舉與新一代的奮鬥,三代人的青春接力,跨越半世紀,在祖國的大西南,交相輝映。
  • 這2小時等了半年,成昆鐵路峨眉境內這個頭頂隱患成功排除
    22日凌晨1點,峨眉山市九裡鎮紅衛村成昆鐵路沿線燈火通明,隨著三聲清脆的響聲,三根橫跨成昆鐵路的10千伏壽燕線電纜被成功拆除。至此,成昆鐵路頭頂這一處架空輸電線路安全隱患得以順利排除。21日晚11點過,在施工作業現場,國網峨眉山市供電公司的施工人員正緊張地等待窗口期到來。
  • 因災中斷4個多月的成昆鐵路客運列車全線恢復運行
    新華社成都1月1日電(記者謝佼)2021年元旦開始,因地質災害中斷4個多月的成昆鐵路客運列車全線恢復運行。  2020年8月成昆鐵路因地質災害中斷後,成都至西昌、攀枝花的旅客列車一直停運。從2021年1月1日起,成昆鐵路將在白天時段恢復開行成都至西昌、攀枝花方向旅客列車2對,以方便沿線人民群眾出行,至此成昆鐵路全線恢復運行。具體為1月1日起,開行成都至西昌T8865次旅客列車,攀枝花南至成都南T8870次旅客列車;1月2日起,開行西昌至成都T8866次旅客列車,成都南至攀枝花南T8869次旅客列車。  被稱作成昆鐵路「小慢車」的旅客列車也作出相應調整。
  • 《金剛川》原型成中國「基建狂魔」:曾修建「地圖上找不到的鐵路」
    圖為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在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雲南境內三清高速大尖山隧道採訪。 張添福 攝中新網昆明10月28日電 題:《金剛川》原型成中國「基建狂魔」:曾修建「地圖上找不到的鐵路」作者 胡友軍 張添福曾修建「地圖上找不到的鐵路」?
  • 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丨 鐵路縱橫,連四方,聚人心
    北宋大書畫家、詩人米芾將這一景觀繪成《山市晴嵐圖》,列為瀟湘八景之一。昭山曾是毛澤東主席踏訪之地,也是近代著名「鑑湖女傑」、烈士秋瑾的最初安葬之地,更有美麗離奇的故事傳說於此。3、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乃至世界勞工史上一次著名的鬥爭,因「二七慘案」的發生,被後人稱為二七大罷工。
  • 泥石流致成昆鐵路中斷 6趟軌道車安全轉移311人
    央廣網成都9月1日消息(記者韓民權)記者從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了解到,8月30日20時許,受四川省部分地區持續強降雨影響,成昆鐵路尼日至蘇雄站區段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造成線路中斷。截至9月1日10時,鐵路部門共開行6趟軌道車到甘洛車站轉移受災群眾311名,同時鐵路部門積極協助地方政府額外開行3趟軌道車,輸送地方搶險救災人員103人至災害腹地搶險。
  • 「三線」時這所大學遷建四川峨眉山,服務成昆鐵路,校史120多年
    坐落於四川省峨眉山市、成都市的西南交通大學,是「三線」建設時期為修建成昆鐵路而遷建的一所大學。2018年國慶期間,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大山裡的共和國建設者》紀錄片,介紹了西南交通大學的發展歷程。西南交大的前身是創建於1896年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已有120多年的校史。
  • 成昆鐵路公司原「一把手」蔣勇被查,老搭檔劉琨一年多前落馬
    2021年1月7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援引四川省紀委監委消息通報稱:成昆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蔣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紀檢監察組正對其進行紀律審查,經國家監委指定四川省監委管轄,四川省監委指定樂山市監委管轄,樂山市監委正對其進行監察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