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吉桑珠感覺做夢都能笑醒。「這不快到年底了嘛,村裡產業項目分紅又該下來了。辦砂石場、跑運輸、養奶牛等等,這一年,村裡可沒少忙活。」多吉桑珠說。
作為2001年第一批長江上遊天然林保護工程易地搬遷集體安置村,德吉新村既是邊境村又是重點貧困村,底子薄、基礎差。可如今,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整個村子人口從2001年的30戶182人,自然增長到83戶383人;年人均收入從2001年的不足700元,增長到現在的12200元;2001年剛搬來時,整個村子連一輛自行車都沒,現在不管是全新的還是二手的,每家都有一輛轎車,村集體有6輛裝載車,30輛運輸卡車……
夢想,從搬遷時刻起航
德吉新村的百姓原是昌都市貢覺縣木協鄉木協村村民,2001年,他們作為長江上遊天然林保護工程易地搬遷的首批對象被安置在米林縣裡龍鄉。
「我們以前都住在半山腰上,在坡前的空地上種青稞,但是沒有灌溉工程,用水極不方便。」德吉新村黨支部書記卓貢說,當時完全是靠天吃飯,糧食產量很少,用水則要走30分鐘的山路去取。
「當時實在太苦了,自然資源也貧瘠,村民經常因為一點點利益就打架。」卓貢說,「像你家的牛羊跑到我這邊的草場上吃草之類的小事,都能引發一場爭吵。」
卓貢說,當時人們的視野就限制在山上的那一點旱田和牛羊身上,天天圍著一口吃的打轉。「更不用說孩子教育了,孩子從小放牛羊,長大了繼續放牛羊,一輩子都在山溝裡!」
多吉桑珠至今還記得剛搬到現在住的地方時的情景。「舒適明亮的房子,裡面啥都有,床、飯桌、碗櫃、爐子,直接就可以住人。」從此,昔日的木協鄉木協村人紮根在一千公裡之外的裡龍鄉德吉新村,開啟了祖祖輩輩從來沒有想過的追夢時代。
追夢,從身邊點滴開始
「以前生活苦,不少人有酗酒的壞習慣,有過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卓貢說,剛搬來時,村子裡的人感覺驟然間生活壓力沒那麼大了,喝酒、打牌無所顧忌。
玉松村緊鄰著德吉新村,不少村民為新搬來的鄰居所擾,佔堆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經常喝酒到深夜,喝醉了就大聲嚷嚷,亂扔酒瓶,真是有些嚇人。」
「當時,我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來到新地方,如果沒法融入當地,那以後咋發展?」卓貢說,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德吉新村出臺了村規民約,尤其在「不喝酒、不打架」方面更是嚴格約束。「現在除了藏曆新年三天期間喝酒外,其餘時間都不喝酒。」
除此之外,德吉新村用以前的積蓄買車組建車隊跑運輸,開辦砂石場。近兩年又積極引進奶牛養殖項目,每家每戶都有參與。
更令卓貢欣喜的是,近幾年很多村裡的年輕人在農閒季節主動外出打工,積極參加縣裡組織的廚師和汽車修理技能培訓。現在已經有5人從培訓班畢業了,還有20多人在外打工。
剛搬過來時,大多數村民的孩子都沒有上過學。現在,村民逐漸意識到,求神拜佛並不能求來好生活,有了知識和文化,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村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目前德吉新村幼兒園有30多個孩子入園上學,在裡龍鄉和南伊鄉小學上學的孩子也有30多個,學生入學率持續上升。
「還不止這些呢!2016年,我們村啟動了德吉新村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項目,新建住房53棟,總投資2108.74萬元,其中政府投資60%,群眾自籌40%。住得好了,環境更整潔了,村民的衛生意識也提高了。」卓貢說,現在隨手扔垃圾的人少了,隨手撿垃圾的人多了,衣服洗得勤了,孩子的臉也乾淨了,精神面貌更昂揚向上了。
圓夢,就在我們的新生活中
洛桑,德吉新村的一名普通的村民,同時也是村民文藝隊隊員。
「2017年,我們成立了村民文藝表演隊。」德吉新村第一書記洛松曲達說,現在生活好了,大家農閒時就在村裡的廣場上跳起鍋莊。
「我們經常在賽馬節表演,大家愛看,我們練得也起勁。」洛桑說,在今年國慶節,德吉新村就舉行了以「隆重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為主題的賽馬活動,邀請全縣8個鄉鎮的賽馬好手來比賽,觀看比賽的群眾人數達500餘人。
「賽馬在我們藏族傳統裡,有『慶祝』的意義。」卓貢說,舉辦賽馬活動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形式感念黨的恩情。「吃水不忘挖井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今天幸福的生活,黨和政府當初把我們從昌都遷過來,是為了讓我們在更好的環境下生產生活,讓我們不用再為吃穿用度發愁。」
寬敞明亮的樓房、收入頗豐的產業、乾淨整潔的環境、煥然一新的面貌……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德吉村人等到了祖祖輩輩期盼已久的圓夢時代,也有更大的底氣去追逐新的夢想。
夢想的種子在德吉新村這片客土改良地上生了根發了芽,黨的陽光雨露將滋潤著這顆種子繼續茁壯成長。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