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之風已席捲食品飲料行業,從植物奶到植物肉,各細分賽道都成為初創品牌、巨頭公司、投資者眼中的明星。
根據Good Food Institute統計數據,今年1月至7月,全球在替代蛋白領域的投資已超過15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替代蛋白初創公司2.3億美元,募集的總資金是前三年融資總額的4.5倍,86%資金流向了植物替代蛋白公司。
不可避免地,植物基之風吹到酸奶這一特殊乳製品品類,正在強勢打破 「酸奶」與「牛乳」之間的刻板聯想。那麼,植物基酸奶包含的是怎樣的消費飲食哲學?哪些本土玩家已經入局?中國市場能承載多少植物基酸奶的狂想?
牛乳之外,進階的酸奶哲學
如果說「無乳糖」和「純素」尚屬於特殊人群的小眾需求,也是植物基牛奶飲品替代品之所以誕生的原因,那麼隨著「輕食主義」的飲食潮流擴散,廣受喜愛的深加工乳製品——酸奶同樣也有了向植物基迭代的理由。
植物酸奶由豆乳、椰汁、堅果乳等植物蛋白發酵而成,與動物基酸奶相比不含乳糖、膽固醇、飽和脂肪等,顯示出更為健康的可能性。此外,植物基酸奶去乳糖而存益生菌,不影響對腸胃消化和大腦健康的助益功能。根據尼爾森統計,在歐美,植物基酸奶正在以高出普通酸奶十倍的增長率,加速走向大眾、走向主流。
亞太地區植物基酸奶增速則落後於北美、拉美、歐洲。在中國,植物基酸奶的聲量相對低調,但仍顯示出巨大的誘惑力。有關數據顯示,酸奶品類市場規模已經在2017年達到475億元,超過純牛奶,首次成為中國乳製品最大子品類,種種變式的發揮空間廣闊。已有嗅覺敏銳的玩家捕捉到這一市場信號,搶先入局。
賽道尚不擁擠,這些玩家搶先起跑
2019年4月,農夫山泉首次嘗試跨界推出酸奶產品,就將目光瞄準了國內尚屬小眾的植物酸奶品類。三款主打「0膽固醇、0乳糖、低飽和脂肪」的農夫山泉植物酸奶上線,國內首個植物基酸奶品牌由此誕生。
2019年11月,三元食品與復星聯合收購的法國聖悠活(St Hubert)推出包括海鹽焦糖、荔枝玫瑰、藍莓樹莓、黑加侖櫻桃及熱情百香果五款植物酸奶,以椰漿和速溶豆粉為主,主打雙重基底。
2019年底,六個核桃推出首款殺菌型常溫發酵核桃乳,採用純種核桃,添加四種益生菌發酵,進一步拓寬了中國市場的植物基酸奶品類。
維維集團緊跟入局,推出「維維豆酸奶」,採用非轉基因東北大豆,包括雙莓、原味、榴槤三種口味。
2020年初,JOOMA美仁研發的巴旦木基植物酸奶面世,通過一杯植物基酸奶解決每日堅果與益生菌攝入,同樣開闢了植物基酸奶新品類。
4月,甄養發布黃桃味、藍莓味兩款植物酸奶,植物蛋白來源主要為非轉基因大豆。
今年12月,伊利植選重磅推出兩款植物基新品——燕麥露和植物基酸奶。其中,植選植物酸奶產自天然椰漿,是國內首個常溫椰漿發酵型植物酸奶。
縱觀目前植物基酸奶賽道入局者,多為領頭的集團品牌或供應鏈、研發實力強勁的食品飲料企業,新銳品牌尚未大量湧現。或許,這背後是植物基酸奶市場的部分困境。
中國市場,植物基酸奶能有多大想像?
中國市場有著令人矚目的傳統植物蛋白飲料消費習慣,豆漿、杏仁露、核桃露廣受國民喜愛。這在為新型植物蛋白飲品的推廣奠定基礎的同時,也對其概念的理解與接受造成了挑戰。因此,植物基酸奶品牌需要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投入於傳播新的消費場景、產品定位與核心功能,承擔起教育市場、引導消費的早期工作。
此外,植物基酸奶的本土市場實踐已經見證了以大豆、巴旦木、燕麥、椰子等為基礎的產品。來源於上述材料的植物蛋白發酵存在著許多技術難點:偏苦、腥的味道,偏澀、粗、粘的口感,都與理想的酸奶風味有一定距離。植物基酸奶企業的生產、研發能力,無疑將成為保障其產品脫穎而出的核心壁壘。
想像美好,但需落地。植物基之風來到本土酸奶賽道,或許首先吹動的不是產品與品牌的增長,而是技術與市場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