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閃光少女》後,我立刻去百度了三個詞:二點五次元,手辦,千指大人。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這三個名詞的涵義。
我毫無疑問的屬於三次元(現實世界)人群了,所以,我可以坦白,即使我看完電影,也百度過了不懂的名詞,也還是沒有能領悟理解這個世界。
所以,《閃光少女》作為一部青春片,它要講述的故事內容除了「不墮胎不車禍不出國」的乾淨難得,最重要的特質應該是:把少數人的青春,即處於2.5次元的年輕人們的世界,普及給多數人,即三次元的像我一樣的人們。
還是有意義的。尤其這群少數人,抗爭現實,努力創造機會站到舞臺上,力爭發光,發光,發光,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希望獲得認可。
故事很簡單。女主在音樂學院學習揚琴(代表民俗樂),為了追學鋼琴的男神(代表西洋樂),為了向男神證明「揚琴和鋼琴同宗」,找到一個2.5次元宿舍,和四個2.5次元美少女組成了民樂樂隊,她們排練,她們表演,她們出名,她們為「民樂」正名,她們和「西洋樂」PK,她們鬥校長,她們懷揣音樂的夢想,在不被理解的青春裡恣意揮灑著青春。
她們當然——沒有贏,但是她們的行為改變了一個上層領導(發量豐盛的陳奕迅出場,值回票價了)的想法,他送他的女兒來學民樂,然後學校立刻改變主意繼續招收民樂生了——魔幻現實當道,昭示了青春熱血的另一面是白折騰。白折騰也要折騰,所以最後女主即使還是一頭亂糟糟的假髮造型,樣子依舊邋遢,但是她閃光了,因為她做了哪些閃光的事。
這樣的青春,即使不是2.5次元的青春,也仍舊是少數派。
何況,哪怕只有17歲,在故事的結尾,那個四眼女孩也是和默默陪伴她多年暗戀她多年的「閃光少男」在一起仰望星空,如同《失戀33天》裡,失戀的同時,自帶主角光環的女主身邊,也總會天然有一個「王小賤」。
我想,編劇鮑鯨鯨應該也不會比更多觀眾懂2.5次元,懂手辦,但是她懂得借這一群特別的少男少女,來表達熱血,表達她的青春觀。
其次,電影裡的古風樂還是比較燃的,雖然歌詞不知道要表達什麼,而且對於幾個2.5次元的人因為喜歡古風,因為要完美詮釋,都熟讀中國史,三國讀四遍,我表示肅然起敬,而且對我以前模糊的對二次元(奇裝異服,另一個世界)的看法,表示羞愧。看來,一代人看另一代人,也是「隔代如隔山」。我身邊沒有這樣的一群「青春」,不知實情是否如此?如果真是,突然覺得中國文化傳承有光明的未來了。
非常喜歡影片中「鬥琴」那一段,真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式的熱血感,很有感染力,只是有點遺憾,以我粗淺的對音樂的感悟力,可能為了突出情節的比賽感,音樂PK設計得過於尖銳了些,不夠悅耳動聽,沒有出現我期待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以及「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意境。
但是在一部青春片裡,看到抬出了編鐘,敲起了大鼓,吹起了嗩吶,以鋼琴對揚琴,讓古箏大放異彩,確實驚喜,想起《百鳥朝鳳》裡對嗩吶的講述虎頭蛇尾、隆重卻不知所云,竟然覺得還是這樣簡單幼稚的小兒科,更讓我對嗩吶等傳統樂器由衷的生出喜愛和自豪之情。
所以,這部號稱青春,打著暗戀旗號,卻全程在宣傳發揚民俗樂方面的小野心,也真是用心蹊蹺別致,讓人不得不慨一聲「不想做導演的演員,不是好廚子」了。
但不管怎樣,也不管褒貶,這部影片,已經「閃光」了。在影院的黑暗中閃爍的一雙雙年輕的眼睛以及清脆的笑聲背後,是一顆顆渴望用他人之閃光照亮自己青春之路的心。
青春每人都有,或者都曾有,但並不是每個人的青春都,閃過光啊。
我想起自己的青春,可能唯一閃光的就是夜晚燭光下我的眼鏡,或者成績還算閃點小光,讓父母不至於顏面無光。除此,一切皆是灰撲撲的。
在精力最為充沛的年齡,在求知慾最為旺盛的人生階段,在荷爾蒙最為飄飛的歲月,做過什麼偉大的、難忘的、令自己看上去閃閃發光、可以回憶咀嚼終生的事嗎?
好像沒有什麼特別能拿到檯面上講的,別說閃光,只是難忘都列不出很多件。初中參加演講場上卡殼?高中騎車摔掉一顆牙齒?大學畢業講課獲得系裡一等獎?畢業找工作時曾經冬天深夜在火車上硬生生站立八九個小時?讀研時曾抄寫了一本古書注釋?應聘的時候曾經連夜趕寫了一個小劇本?
當時覺得也算能拿來一講的事情,甚至當時心情極之忐忑難過興奮,覺得艱難,又覺得前方難覓,但現在想起來,似乎也都是平淡的。
「我相信,等以後我們回憶起17歲,你一定會後悔的。」這是徐璐飾演的女主陳驚對被她喜歡的校草男神鐵面拒絕後說的。
我很羨慕她,17歲就有這樣的覺悟,知道從人生的長度這個角度去看當時的所作所為。我卻是如今想起來,才會覺得,哦,做了還是比不做要好一些。
會閃光的青春才值得記載,值得講述。
沒有閃光的?
……那應該都沉入記憶的黑暗長河了吧,組成回憶模糊的細節,默默參與生成血肉和精神,存在過,卻不足為外人道了。
故此,那個做過很多傻事,又明顯閃過光的,鏗鏘有力明明白白知道自己「不會後悔」的少女,即使演員演技差,即使配角都比她驚豔,我還是羨慕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