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終結「網際網路竊聽風雲」?

2020-12-15 Tech星球

賈寧宇 Tech星球

IDFA默認關閉,我就看不到廣告了嗎?

2020年6月,蘋果公司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宣布了一項重大調整,即更改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廣告標識符)的相關政策,從默認開啟狀態轉變為默認關閉。

很多人不了解這件事背後的意義,由於IDFA對於數字廣告行業有著重要價值,廣告主通過它可以在不觸及用戶個人敏感信息的情況下,幫助開發者更高效地分發App內置廣告,並通過追蹤和識別用戶完成廣告歸因,構建用戶畫像,從而夠幫助廣告主優化後續營銷策略,通過用戶畫像的協助則能夠提高整個行業的投放效率,同時降低不相關廣告訊息對用戶的滋擾。

IDFA的政策調整首先將衝擊網際網路平臺的利益,例如Facebook就曾公開表示廣告聯盟的廣告收入有可能因此銳減50%。可以說數字廣告是網際網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網際網路市場是典型的雙邊市場經營模式,即在提供基本網絡服務時向用戶免費,同時利用網絡服務發布商業廣告進行盈利,廣告收入幾乎是所有網際網路企業的重要盈利模式。因此蘋果公司的這一調整引來了劇烈的反彈,為了讓開發者有更多時間來應對此項政策改變,蘋果也其將隱私新規推遲至2021年實施。

在蘋果調整隱私政策之後,輿論和網民的反響整體持正面態度,他們認為這將有助於保障個人信息和隱私。然而這背後,也揭示出了數字廣告所處的尷尬境地:一方面,它為網際網路產業數十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甚至可以說支撐著大量線上世界供給的免費產品和服務;但另一方面,它也要直面來自社會和用戶的挑剔審視,弭平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的種種誤解。

在近期舉辦的「第五屆北大網際網路法律媒體研討班-數字廣告與個人信息保護研討坊」上,多位來自廣告、法律等行業的專家學者提到要避免簡單的直覺主義,更好地平衡個人信息保護與產業健康發展間的關係,我們也不妨藉此機會冷靜下來重新審視數字廣告。

IDFA默認關閉,「網際網路竊聽風雲」劇終?

數據隱私安全,正在成為大數據背景下數字廣告行業需要直面的熱點議題。

全球知名財經雜誌《經濟學人》曾用封面文章的規格斷言數據已經成為「新時代的石油」,記者在文章中寫道「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不再是石油,而是數據」。這番話對於眼下的數字廣告行業而言尤為適用。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

2008年,時任雅虎院副總裁的Andrei Broder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首次提出,數字廣告的終極目標是尋求「給定用戶(given user)」「給定場景(given context)」「適配廣告(suitable advertisement)」間的最優匹配。而要實現這三者間的充分協調,首先就需要依靠數據完成用戶畫像。

所以,數據不僅是「新時代的石油」;在廣告行業內部,它也成為了驅動數字廣告系統高效運轉的能源。

長久以來,網際網路平臺和大眾間始終缺乏有效的溝通,大眾或許對數字廣告背後的運作機制缺乏系統性認識。久而久之,大眾開始將網際網路平臺理解成類似「老大哥」這樣全知全能的角色,這種不了解帶來的恐懼讓數據隱私的問題逐漸敏感化。發展到最後甚至形成了這樣的怪圈:數字廣告原本解決的是廣告信息供需錯配的問題,理論上這本該是個皆大歡喜的局面;但事實上,每當適配的廣告出現在用戶的電子屏幕上,就會加重部分用戶的恐懼心理,讓他們感覺自己的私人領地正在被侵犯。

久而久之,數字廣告中的數據使用出現了被「妖魔化」的傾向,不少用戶認為個性化廣告是靠竊取用戶隱私來實現的。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一刀切式的禁用數據方案隨即被端上了桌面,通過切斷數字廣告的數據抑制其繼續發展。不少人認為這樣就能夠一勞永逸式的解決所有問題,它在逐漸發展成一種新式的網際網路環境下的「政治正確」。

但這樣就萬事大吉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類似IDFA默認關閉數據授權這樣的政策,或許帶來的結果與人們的預期背道而馳。

數據禁用後,並不意味著廣告消失

在IDFA政策調整後,最常見的一種誤解是蘋果手機用戶將不再收到任何廣告。但事實上,人們收到的廣告並不會減少,只是廣告內容與用戶實際需求的相關性會降低。

在整個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中,廣告的重要性從來就沒有消減過。無論是國內的字節跳動、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抑或是海外的Google、Facebook,廣告在營收結構中都有著不小的佔比,例如Google對廣告收入的依賴就超過了九成。換句話說,無論是否將數據應用於個性化廣告投放,網際網路行業都很難扭轉廣告的強勢地位。

事實上,對於用戶而言同樣如此。人們能夠免費享受各種網際網路產品或服務,也得益於廣告主對成本的分擔,否則很難想像如果單純依靠用戶的付費習慣或風投的資金注入,網際網路生態能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現在的多元化格局。

另外,由於數字廣告解決了信息的供需錯配問題,這意味著越適配的廣告事實上對於用戶有著更大的價值。合規的個性化廣告提供了一種新服務的可能性,成為一種有意義的選擇,比如當你在朋友圈廣告中看到了心儀的商品,點擊進入小程序即可一站式地完成支付和購買,這樣的模式縮短了購物的鏈條,讓用戶能夠更便捷地完成商品購買。與此同時,當那些更容易引發用戶興趣的廣告出現在屏幕上,也就意味著其他與需求無關或者用戶不會感興趣的廣告已經被系統篩選掉了。

但是,類似IDFA政策調整這樣一刀切地管控數據將顛覆已有的數字廣告生態。失去了合規數據的引導,信息供需兩端間大概率將重回錯配的原始狀態,廣告主不再能夠準確找到目標消費者,而目標消費者是否能夠看到滿足需求的廣告也成為「碰運氣」的事情。總的來說,用戶能夠接觸到的廣告數量並不會有任何減少,確定帶來的變化只有內容的相關性變得更差。

用戶天然不希望被無關的廣告信息打擾,但平臺自身也需要生存,原本基於數據定向的個性化廣告為兩者利益的平衡提供了合適的解決方案。然而,在數據隱私與商業利益等大環境的種種困擾下,這一解決方案看起來正被拋棄,數據廣告亂象苗頭已逐漸顯現。

大平臺在數據使用中,比你更關心數據安全

個性化廣告的本質是在幫助用戶以更少的時間、更低的成本、更加容易地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服務。但用戶們之所以容易反感,在於這樣的效益是「潤物細無聲」地為用戶服務,但數據隱私洩漏的風險卻能被人們更加強烈的感知到。

譬如在研討會上就有記者提到此前備受關注的「廣告竊聽疑雲」。在這一事件中,部分消費者在與朋友聊天后便接收到了與聊天內容相關的廣告,這讓他們懷疑自己的手機被網際網路平臺竊聽。

但《計算廣告》作者、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專家劉鵬就指出所謂的「竊聽」在理論的實驗環境中或許成立,可是在實際場景下卻很難支撐,因為竊聽需要持續打開麥克風全天候監測用戶是否說話並完成記錄和分析,而這將顯著加大設備的耗電量。如果網際網路平臺方不能解決這一問題,那麼竊聽很容易就會被用戶發現。因此,在理論上似乎可行的邏輯在現實環境中卻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另外,部分用戶也擔憂數據的無序交易。譬如在「購物網站上」剛剛看過的一款手機殼,轉眼就會在其他社交平臺上看到一摸一樣的同款推薦,這會讓他們擔心自己的個人數據是否被平臺洩露了。劉鵬在發言中駁斥了這樣的觀點,數據是各大網際網路平臺的核心資產,無論從商業風險還是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考量,他們都缺乏數據隱私洩漏的動力。

至於為什麼人們能跨平臺接收到廣告,背後的運行機制非常複雜。比如有可能是用戶在不同平臺內表現出了類似的購物傾向,最終讓算法給出了相同的預判結果;也有可能是跨平臺廣告位由同一程序化交易平臺對接需求,導致用戶在其他平臺接收到重定向信息;抑或是不同平臺間在聯邦學習等技術的支持下實現無數據交換基礎上的跨平臺觸達。無論如何,用戶數據並未洩漏,用戶也不需要以付出隱私為代價,廣告的分發均由算法自動完成,在合規前提下不存在個人隱私洩露的問題。

事實也是如此,在擔憂「數據隱私」的同時,部分從業者也認為網際網路平臺通過獨佔數字資源加強壟斷地位。這兩件事同時在輿論場中被拿來討論,本身就反映了人們因為不了解對數據流通產生的矛盾看法。

當然,不能排除部分中小平臺鋌而走險地在個人數據隱私上動歪腦筋,但對大型平臺而言,數據合規可謂是它們眼下最為關心的議題。目前國家對數據黑產的打擊力度漸增,已經出現部分非法數據交易入刑的案例,早在2018年就有因竊個人數據被檢察機關逮捕的先例。對於大型平臺而言,他們必須權衡收益與風險,都在努力朝著合規方向努力,避免殃及自身未來的發展。

事實上,大平臺們在最近幾年均在合規使用和最小限度使用數據上進行規範,並且採用各種手段保護數據,監管數據的合規使用。例如,騰訊廣告就被授予了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和ISO/IEC 29151個人身份信息保護兩項國際認證,這兩項國際認證說明了大平臺在信息安全領域及個人身份信息保護方面的能力建設進展。

即便是在多平臺聯合廣告推薦這種跨平臺廣告業務上,BAT等巨頭也推出了新的解決方案。騰訊與南開大學共同發布的《隱私保護的多平臺聯合廣告推薦業務》,基於騰訊與南開大學聯合研製的算法,月均可完成交換加密次數達數十次,加密數據達數十億量級,在不洩漏用戶身份和其他信息的數據安全前提下幫助合作雙方有效完成廣告效果追蹤,該解決方案獲得了「2020年數據安全典型實踐案例」的稱號。

「商業利益上不會,技術上也不需要侵犯個人隱私」,劉鵬認為用戶無需擔憂在大平臺上的個人數據安全問題,大平臺自身或許比用戶本人更重視這一問題。

目前,中國正在穩步推進相關立法,包括《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在內的法律已處於立法階段,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等行業組織也在積極出臺數據使用方面的合規標準,今年7月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正式發布了《基於多方安全計算的數據流通產品 技術要求與測試方法》(修訂版)、《基於可信執行環境的數據計算平臺 技術要求與測試方法》、《基於聯邦學習的數據流通產品 技術要求與測試方法》三項隱私計算系列標準。隨著他律和自律手段的不斷完善,公眾對數字廣告數據使用的疑慮有望得到消除。

在IDFA隱私政策調整背後,我們事實上能思考更多的問題。在合規發展的大前提下,隨著網際網路企業合規程度的提升、聯邦學習等新技術的持續發展以及法律制度的完整,數字廣告產業發展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一定會在某個時間點取得平衡,數字廣告行業的良性生態也將隨之建立。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竊聽風雲」
    但現在,網際網路不僅知道你是誰,還知道你喜不喜歡狗,並且給你推送狗糧廣告。當代科技簡直比小棉襖還貼心。軟體對用戶興趣的高度匹配的過程對普通用戶而言如同一個全封閉式的黑箱,其中內部的運轉機制錯綜複雜。從專業角度來看,手機竊聽,技術上不難實現。
  • 推理片《竊聽風雲3》的「大長腿」們
    推理片《竊聽風雲3》的「大長腿」們一部關於香港豪門望族在涉足房產黑幕交易後的浮沉故事,一場關於黑暗勢力與正面勢力的較量,《竊聽風雲3》用的演員一個個都是顏值與實力並存,身高更是不用說,一起看看這些「大長腿」們。
  • 《竊聽風雲3》:無人不壞 有情非孽
    當「東方好萊塢」的豐腴倩影日漸凋零成乾癟婦人,八十年代鼎盛期一年兩百多部的輝煌也註定成似水追憶,保留港片風味夾雜內地元素的合拍片就成大勢所趨,而麥莊的《竊聽風雲》系列無疑詮釋何為成功三部曲。2002-2003年,《無間道》三部曲橫空出世,在SARS非典肆虐的年代,被譽為「香港救市之作」,但港片的滑坡也僅僅只緩了喝一盅湯的停頓。
  • 《哈7(下)》再掀魔法潮 《竊聽風雲2》絕地反擊
    《哈7(下)》再掀魔法潮 《竊聽風雲2》絕地反擊 2011-08-01 07:33:00    作者:   來源:生活日報  我要評論 關鍵詞: 絕地反擊 哈7(下) 竊聽風雲2 藍精靈 上映 敢死隊 變形金剛 華語
  • 蘋果的「竊聽風雲」再次上演?還愈發嚴重,入侵者可獲取一切信息
    iPhone 設備的安全性普遍被認為比安卓手機的安全程度高,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幾乎每一代的 iOS 系統都會有漏洞,開發者通過這些漏洞把 iOS 設備進行「越獄」,從而獲取系統更高權限,修改系統文件和數據。
  • 《竊聽風雲3》導演:角色造型來自真實生活
    從當年絲毫不遜於《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經典三部曲的《無間道》系列,再到如今的《竊聽風雲》1、2、3,麥莊作品向來保持高水準,尤其在故事的運籌帷幄上。這倒正應了好電影的定律,以好故事為先。  5月底剛剛上映的這部《竊聽風雲3》,儘管也被部分觀眾質疑「你死我殘」的結局略顯「虎頭蛇尾」,但整體上超強的節奏推進,更接地氣的「房地產」題材,加上眾星雲集的精彩群戲,令這部麥莊新作收穫一片好評。至於「竊聽風雲」系列還會不會有第四部?隨著試映場口碑爆棚與公映後不斷攀升的票房,導演原本「終結篇」的說法也鬆了口:「現在還不知道,選擇權在觀眾手裡,看大家要不要讓『竊聽風雲』繼續。」
  • 竊聽風雲三部曲:港片「後無間道」時代的掙扎
    現在的港片,再也不復上世紀的輝煌,但是有些作品雖然不能稱為傳世經典,卻依然帶著曾經港片的光輝,比如《寒戰》,再比如我認為是衰落期的掙扎之作——《竊聽風雲》三部曲。竊聽風雲系列,前兩部在豆瓣評分為7.5分,第三部為6.3分,因為畢竟是10年前的電影,當初上映的時候應該更高,但是不得不說這依然是港片在近年的優秀之作。
  • 於冬百合獎破解博納大電影 笑談「竊聽」系列風雲
    人民網北京4月30日電 (溫璐)昨日,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攜華語電影年度巨製《竊聽風雲3》的導演麥兆輝和莊文強亮相百合獎,並在現場與眾多華語電影人分享博納大電影品牌的成就密碼。談到《竊聽風雲3》,於冬自豪地說:「《竊聽》系列是中國商業類型片裡真正稱得上高智商電影的作品,從出品第一部到現在的《竊聽風雲3》,中間有五年的時間,但市場上始終沒有出現第二個能夠將『警匪』、『商戰』、『鬥智』『動作』等眾多精彩元素完美融為一爐的品牌,這既說明了《竊聽》系列的題材夠獨特,也反映出博納作為產業中堅力量的文化品味和責任感。」
  • 《竊聽風雲2》奪冠 《賽車總動員2》開局不利
    第35周內地票房(2011年8月22日-8月28日),叫好叫座的《竊聽風雲
  • 《竊聽風雲3》影評: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你看懂這部電影了嗎?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國慶七天長假閒來無事,偶然間翻到《竊聽風雲3》,發現之前竟然沒有看過這部電影,觀影之後感觸頗多。整體來說《竊聽風雲》三部曲都是講述了一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現實世界。《竊聽風雲》第一部和第二部都是在講股市的故事,第三部則是講述了一個跟房地產有關的故事,視角也都壓在了香港的新界。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對我觸動很深刻的三個方面。第一:這就是中國房地產的成人寓言故事電影裡的丁權,其性質就是大陸的宅基地,電影裡四方集團的幾兄弟通過低價收購丁權,然後改建商業地產的形式謀求暴利,就類似國內的拆遷,是不是很像?性質和形式都一模一樣。
  • 香港漫畫家馬榮成封筆 連載24年漫畫「風雲」將完結
    香港漫畫家馬榮成封筆 連載24年漫畫「風雲」將完結 動漫 巴哈姆特 ▪ 2013-07-19 17:54:00
  • 蘋果的「封閉」是一種原罪嗎?-巔峰贅婿
    而蘋果在iPod和iTunesStore積攢的用戶群,早已在帳戶上綁定了信用卡信息,養成了「為虛擬內容付費」的習慣。「封閉一定會輸給開放!」,在後來安卓系統追趕蘋果時經常說的這句話,似乎落空了。封閉的蘋果和專治的AppStore,贏得了開發者和用戶的親睞,成了史上最成功的商業變革之一。
  • 《竊聽風雲2》裡,變幻莫測的不僅是股票,還有人心
    由劉青雲與古天樂和吳彥祖共同主演的《竊聽風雲2》,情節很是撲朔迷離,跌宕起伏且風雲詭譎。劉青雲在影片中扮演股票操盤手羅敏生,因一場車禍而發現了軍用竊聽器而與古天樂扮演的何智強和吳彥祖扮演的司馬念祖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 竊聽風雲百年演變史:貓,美女,竊聽器丨周末漫讀
    嘗到甜頭後,「情報搜集」成了各交戰國爭相部署的新戰場,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力量最先得到重用,這就有了「諜海女王」瑪塔 · 哈裡。1903 年,巴黎正時尚。過往的不幸婚姻,並沒有打擊到瑪塔 · 哈裡,相反,想起舞蹈,她計上心頭。
  • 《竊聽3》北京首映 劉青雲古天樂深情相擁
    5月27日,這部富有傳奇色彩的《竊聽風雲3》在誕生了無數時代風雲人物的清華大學舉行首映,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攜本片監製爾冬陞、黃斌,導演麥兆輝和莊文強,以及劉青雲、古天樂、周迅、葉璇、方中信、林家棟、林嘉華等主演出席活動。五年間,《竊聽風雲》系列三部電影用實力鑄就了一塊叫好叫座的金字招牌。作為系列終極篇的《竊聽風雲3》,則更是強中最強。
  • 怎麼評價竊聽風雲3?
    《竊聽》系列拍到第三部足以說明是有市場和觀眾喜歡的,《竊聽3》個人認為,在選材力度上更是優於前兩部。《竊聽1》以警方監聽大鱷股票造市的一段懸疑兄弟情,到死剩劉青雲隱忍復活復仇大計,最後以古天樂法外執法同歸於盡悲壯收場,故事行是正路警匪鬥。
  • Tech喵-玩轉「蘋果快捷指令」,讓早安 / 晚安更「智能」!
    沒錯,這就是「快捷指令」想要給大家帶來的效果。當然「快捷指令」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玩法,需要大家大開腦洞。,點擊頁面底部的「獲取捷徑」按鈕安裝到你的手機。如果你是首次安裝「快捷指令」,需要在「設置」->「快捷指令」->「允許不受信任的快捷指令」開關設置為打開。
  • 迭代打磨 23 年,這才是蘋果「最重磅產品」
    順便說下,下滑時動畫會直接完成交互動作,而如果你在途中停頓且上滑時,這一動畫還能回到之前的狀態,看起來就有一些「鬼畜」,刷網頁也變得有趣了起來。▲ 快速上下滑動,場面就變得「鬼畜」了類似的動畫在 AirPods Pro 介紹頁中有很多。
  • 動畫「終結的熾天使」製作團隊公開 WITSTUDIO操刀
    動畫「終結的熾天使」製作團隊公開 WITSTUDIO操刀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4-09-26 14:58:06
  • 香港漫畫家馬榮成漫畫「風雲」連載25年 近日將迎來完結
    香港漫畫家馬榮成漫畫「風雲」連載25年 近日將迎來完結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4-11-06 15: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