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星行 · 主播 | 夏萌
來源 | 小十點(ID:sdikid)
最近,我看到了一則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
河北體育學院有40名學生被退學了,退學原因竟是嚴重曠課多次,並且被退學的學生還質疑學校沒有給他們上訴時間。
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也做出了回應:
「現在有學生不對自己負責,不對家長負責,不對社會負責,他就應該付出自己應有的代價。」
近年來,高校學生被退學的新聞屢見不鮮:
3月18日,廣州大學72名研究生因為沒有在規定的學習年限內完成學業,所以被退學;
4月23日,深圳大學317名研究生被退學,其中未註冊218人,學習年限超期89人,成績不合格10人……
或許,是這些孩子們的人生過於順風順水。
從小在溫室長大的花朵,不曾經歷風雨的洗禮,不知人生艱苦,不懂感恩幾何,因此白白浪費自己的年華與讀書的機會。
如果我們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那這個世界就會讓他更苦。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懂得對孩子「狠心」,讓孩子承受這三種苦。
讀書苦一時,不讀書苦一世
很多孩子擁有良好的上學資源,卻不知珍惜,白白浪費,而有的孩子為了讀書,卻要以命相博。
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講述的就是一群在上學路上歷經艱辛的孩子們。
孩子們上學要穿越十幾公裡的大草原,除了一路上會遇到兇狠的動物,還要忍受飢餓。
天氣炎熱,路上沒有水和食物,只能靠著路上的野果充飢,或者去屠宰場討些肉,喝點血。
上學之路充滿艱辛,危險重重,但是為了用「讀書」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得不勇敢前行。
正如他們的老師所說:
他們必須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應該努力讓孩子上學,否則孩子們只能一輩子放牛,失去過上另一種生活的機會。
如果孩子不讀書,快樂一時,也失去了過上另一種幸福生活的機會,最終只能留下半輩子的困苦。
其實,人的一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今天不吃讀書的苦,明天就要吃生活的苦。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提問:一生中還有比讀書更苦的事嗎?
一條高贊答案是這樣說的:
當你35歲,上有老下有小,老爸在醫院躺著,大筆醫院帳單等著支付,孩子在學校闖禍,老婆天天跟你打架,身上背著幾百萬房貸,咬牙堅持996,可精力越來越差,老闆卻天天看你不順眼,總覺得你不能奮鬥想把你開了……
到時候你就知道,當年可以一心學習,專心備考的日子有多幸福。
相比之下,讀書的苦根本就不值一提。
讀書的苦有盡頭,而生活的苦是無窮無盡的。
千萬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裡選擇安逸,在該學習的歲月裡放棄讀書。
因為就算逃過一時讀書的辛苦,難免會再遇見生活的攔路虎,讓人舉步維艱。
扛住失敗之苦,才能迎來成功的甜
白巖松曾說:「只有既得到過很多表揚,也經歷過很多失敗的人,才能去面對前程未卜、風險未知的人生旅途。」
失敗不可怕,不敢直面失敗才是真正的可怕。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高考狀元流落街頭10年,背後原因竟是因為一次考試失敗而不敢回家,所以在外流浪十年,靠著撿破爛度日子。
很多人評價這孩子的心理素質太差。
但是,我卻看到孩子不僅是抗挫能力差,更是因為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不允許失敗」的環境裡。
如果考試考差了,父母就會各種責罵他。
全村的人,都以他為榮,他是不可能失敗的。
從小考第一名的人,怎麼可能失敗呢?
據村裡的書記透露,小葉是打不開心結,才無法正常工作的。
小葉的心結是什麼呢?就是父母和村民都不允許他失敗,包括他自己。
而人的一生註定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父母應該要教會孩子面對失敗的態度,才是孩子無窮的財富。
籃球飛人麥可·喬丹曾說:
我起碼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輸過不下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期待我投入致勝一球而我卻失誤了。
我的一生中失敗一個接著一個,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夠成功。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沒有嘗試。
沒有任何人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都是在失敗中不斷找尋著關於成功的「秘密寶藏」。
總是待在象牙塔的孩子,就算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很容易給他造成致命打擊,從而一蹶不振。
我們越是愛護孩子,就應該要越有意識讓孩子承受失敗之苦。
承受失敗之苦不是叫我們一味的給孩子下絆子,而是要培養孩子面對失敗時的積極心態。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吃過失敗的苦,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
並且從失敗中習得經驗教訓,化作自己向上攀爬的底氣,站到更高處欣賞更美的風景。
體會過缺錢的苦,才懂感恩
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
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物質「寵」壞了,從而也就喪失了自我獨立的能力。
《變形計》裡的劉思琪是一個家境良好的女孩,花錢大手大腳,但爸媽也從來不阻攔。
最大的愛好就是逛街,出門血拼動輒消費數萬元;
她可以將二十元買進的手機殼,以兩元的價格轉手賣掉,事後為了慶祝自己做生意賺了幾十塊,輕輕鬆鬆吃掉一頓數百元的夜宵;
100元的夜宵還給出了400元的小費……
花錢對於她來說,只是一種尋找開心的方式。
更離譜的是,這個女孩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
姑姑幫她剪腳趾甲,二姨姥幫她餵飯,媽媽幫她卷褲腳,這一切都令人啼笑皆非。
對此,思琪媽媽說這樣是富養女孩,給女兒足夠的錢,以後就不容易被金錢誘惑。
實際上,這對孩子來說不是愛,而是害。
近年來,「啃老」的新聞頻出,很多父母都在花血汗錢把自己的孩子養成了「巨嬰」,不懂得自力更生,一味貪玩享樂,混吃等死。
父母的包辦一切,讓孩子不知道「錢」是什麼概念,根本不懂「多少錢」能做「多少事」。
日復一日地消耗金錢與時間,也耗盡了孩子的大好年華與成長空間。
父母能養得了孩子一時,卻無法護住一世。
只有讓孩子從小明白,缺錢是痛苦的,掙錢是不容易的,要通過付出勞動才能收穫酬勞。
這樣他們才能切身明白生活不易,學會知足與感恩,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看過這麼一句話:「養廢一個孩子,就是讓他肆意地快樂成長。」
其實,父母包辦一切,才是真正的養廢一個孩子。
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勇敢嘗試,讓孩子在苦難生活中窺見成長的真諦。
相信孩子終究會變成一隻羽翼豐滿的雄鷹, 能夠無所畏懼笑迎風雨,在自己的藍天裡展翅翱翔。
本文來源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鬆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