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歷史,政治人物那是首先要提的,而政治人物的魁首就是皇帝,所以從「夏商與西周」到「宋元明清後」,歷朝歷代皇帝都是風光人物。
說起皇帝,很多人就會有疑問,怎麼感覺皇帝的名字那麼多,就比如說乾隆皇帝,我們都叫他乾隆,可有人又叫他弘曆,還有的歷史書上稱他為清高宗,到底哪個才是對的?皇帝的稱謂有規律嗎?諡號和廟號有區別嗎?
一般來講,皇帝的名字包括四部分
一、諡號
諡號是帝王、諸侯、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跡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根據《逸周書·諡法解》中的記載:「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這也就是著名的「周公制諡」。
諡號一般分成三類:表揚型、批評型、同情型。
其中多半都是表揚型,文、武、德、景, 這都是表揚型,比如魏武帝曹操;
批評型就像紂、煬,如商紂王、隋煬帝;
同情型的諡號一般就是給那種一兩歲繼位、三四歲退位或被殺的,比如晉懷帝、晉愍帝等等。
二、廟號
廟號,簡單說來,就是皇帝崩了以後要把自己的牌位擺到皇家祠堂——太廟裡面,但是太廟裡面都是皇上,總得有個區分吧,於是從漢朝開始,凡是進了太廟的皇帝都有一個自己牌位,牌位上的稱謂,就是廟號。
廟號的具體命名方法很簡單,一般三個字,第一個是朝代名:比如宋、元;第二個字是廟號的字,比如文、高、太;第三個為祖或者祖宗成,比如唐太宗,宋太宗,明英宗,元世祖,清聖祖。
一般來說,除了開國皇帝和再造統一的叫祖,其餘都叫宗。而祖有太祖高祖和世祖三種,太祖和高祖的稱號只能授予開國皇帝,世祖授予再造統一的皇帝,比如創立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平定了各地農民起義將天下政權重新回到漢王朝的漢世祖劉秀(諡號光武帝)。
很多人會混淆廟號和諡號,這個要以唐武則天為分界,為了顯示自己老公(高宗李治)對李世民的孝,給李世民的諡號(文帝)加諡「文武聖皇帝」,從加諡之後就只有稱呼廟號「唐太宗」才方便了。
伴隨著唐以後諡號長度泛濫,廟號也成了幾乎每個皇帝都有的稱號。再加上廟號也有一些褒貶之意,因此唐朝以後的史學界便把廟號作為皇帝的稱謂。
三、年號
年號就是皇帝紀年的一種方式,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公元紀年,比如康熙二十年就是公元1681年,
剛開始皇帝是沒有年號的,漢武帝首創年號為「建元」,後來逐漸形成制度,一般皇帝的年號數量完全看心情,比如唐高宗就有14個(這哥們諡號也挺長),比較著名的是玄宗的「開元」和「天寶」。
明清的皇帝大多一個年號,比如永樂(明成祖朱棣)、康熙(清世祖玄燁),乾隆(清高宗弘曆),所以我們也直接叫他們永樂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這裡有個問題,如果老皇帝在年中去世,那年號還是會沿用原來的,比如1661年順治沒了(崩了還是出家了暫且不提),玄燁繼位,定年號為康熙,但1661年還是順治18年,1662年才是康熙元年。
四、名字
最後一個最簡單,就是他們原來的名字,比如劉邦,朱重八(元璋),愛新覺羅.弘曆,這是最簡單。
回到前面提到的,一個皇帝的稱號一般講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名字,就以乾隆為例,
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清高宗年號:乾隆名字:愛新覺羅.弘曆
看到這裡,是不是歷史還有這麼多有趣的東西,其實很多孩子學歷史都是從這些小疑問,小新奇中發現的,就像這套《少年品讀中華上下五千年》一樣,裡面的歷史故事新奇有趣,不再像我們課本中那樣枯燥無味,讓孩子在讀故事中學到真正有用的歷史。
點擊了解詳情
這套書不僅生動有趣,還是一套教育部推薦書目,適合6-12歲中小學生閱讀的版本。
這6本書分別是:《上古—春秋》《戰國—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元—明》、《清朝—開國大典》,選取中國歷史上700多個經典歷史故事。
以歷史人物為主線,以他們左右朝政、參與變革、指揮戰爭的某些片段為輔線。
其中還廣泛涉及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展示了王朝更迭的歷史圖景,昭示了歷史人物的文治武功與功過榮辱,更有利於孩子打通歷史脈絡。
每個朝代,沒有長篇累牘的介紹,而是專門講述重要的大事件和歷史人物。
從而展現完整的古代史脈絡,經典的必知內容,權威的歷史分析,在孩子眼前展開了一部宏大、生動的歷史大戲。
書中還涉及到了大量的歷史典故,像是田忌賽馬、完璧歸趙、狡兔三窟、雞鳴狗盜……等等都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孩子讀一讀。
鮮活有趣的故事之外,這套書還配套了精美生動的插圖,讓孩子們更直觀地了解歷史。
這些圖片,包括了書中所描述到的人物雕像、出土文物、朝代代表物,很多都是難得一見的,非常有價值。
設計上也非常用心,大豆油墨印刷,圖文清晰,綠色環保,更經久耐讀。
關鍵是價格也很給力,6冊書定價268元,現優惠價99元,領券購買僅需59元!庫存有限,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