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究竟是奸商還是悲情英雄?珍貴史料還原晚清首富真實面目

2020-12-02 騰訊網

百年來,民間始終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為了解救被洋人欺壓的貧苦蠶農,為了給剛剛起步的民族工商業爭一口氣,有晚清首富美譽的胡雪巖,激情豪邁、大義凜然地拿出了全部家當2000萬兩白銀,以一己之身與如狼似虎的洋人們打了一場不僅高尚而且慘烈的「生絲大戰」。

只可惜,在這場極具象徵意義的中外商戰中,胡雪巖遭到了洋人的陰險算計,李鴻章、盛宣懷之流的惡毒獵殺,最終傾家蕩產、一敗塗地。

中國歷史慣常以成敗論英雄,但對於事敗人亡的一介商人胡雪巖,民間卻拋棄了這種觀念,給了他很高的禮遇,百年間,無數人視他為商界縱橫的偶像、雖敗猶榮的悲情英雄。

然而,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一個歷史人物,名聲一旦過譽或者盡毀,那他的真實面孔上一定塗抹著一層厚厚的胭脂,從這個角度講,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那個胡雪巖,多半不是真實的胡雪巖。

與許多被塗抹的廟堂大人物不同,胡雪巖作為一介商人,還沒有足夠的資格進入廟堂胭脂房,他的歷史形象是民間自發塗抹出來的。

有一點應注意,民間百姓看待知名大人物,往往是捕風捉影,不辨真偽,人云亦云的,用現在的話說,只要人設能討得老百姓的歡心,哪怕它很粗糙,也很容易流傳開來,並成為傳奇。

如果用理性的,有根有據的態度看,那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胡雪巖也許就是這麼一個精心打造出來的人設——

至於真實的胡雪巖究竟是什麼樣?

最好還是從那場「生絲大戰」的關鍵之處說起,那就是胡雪巖到底有多少錢,為這場轟動一時的商戰,他究竟投入了多少資金?

弄清楚這個問題,最有說服力的史料當然應該是胡雪巖本人的財務帳目,遺憾的是,胡雪巖被抄家後,一切有關他的直接資料幾乎丟失殆盡了。

之所以會這樣,不外乎幾個原因:第一、有些不能示人的帳目被胡雪巖銷毀了;第二、負責抄家的官員垂涎大清首富的財產,讓一些資料消失有利於他們趁火打劫、渾水摸魚;第三、跟胡雪巖有經濟往來的各級官員,不想讓有些東西浮出水面。總之,在胡雪巖一敗塗地後,胡家的豪宅內除了哀塵,再沒有其他任何東西。

說胡雪巖掏空家底,拿出兩千萬兩銀子投入這場商戰的,都是民間野史的記載。《海光》雜誌說,胡雪巖「二千萬兩齣,一千二百萬兩歸家」,一場商戰下來,胡雪巖虧了整整八百萬兩銀子。

清代的《見聞瑣錄》中也說胡雪巖損失了八百萬兩銀子,而說的最少的《慎節齋口存》則記載,胡雪巖「損耗六百餘萬金」。

然而,另一些相當嚴謹的史料卻用確鑿的事實數據否定了民間野史的說法。

據英國領事館的相關報告記載,胡雪巖大批囤積生絲,始於1881年6月,當月他買進了3000包生絲,到1882年5月,胡雪巖的生絲存貨量達到了8000包,10月則達到了14000包。

另據1883年12月9日《申報》的報導,胡雪巖在脫手這批生絲時,先將2000包賣給了怡和洋行,後來又分兩次將6000包以及7000包賣給了天祥洋行,實現了清倉,據此推算,胡雪巖囤積的生絲最多不過15000包。

那15000包生絲是個什麼概念,又值多少錢呢?

在胡雪巖大量買進生絲的1882年,全國的生絲供應量大概在50000包,1883年有所減產,但也有30000包左右,兩年加起來有80000包,如此算來,胡雪巖囤積的生絲,約佔兩年總量的17.5%,客觀的說,這個持有量對市場應該擁有巨大的發言權,可以拉高價格,但要說壟斷,操縱價格,則遠遠沒到那個程度。

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可能會說,這麼算不全面,當時還有許多華商參與了胡雪巖的一致行動,將他們囤積的生絲加在一起足以達到壟斷的程度。遺憾的是,有史料能證明,這只是民間的美好願望,當時參與胡雪巖一致行動的華商,少有實力,據統計,他們囤積的生絲只有兩三千包,加在一起,根本起不到關鍵作用。

也就是說,胡雪巖通過這場商戰賺錢可以,但要讓外國洋行屈服,則完全不可能。

再來說這15000包生絲值多少錢?

在胡雪巖歷時兩年的囤積拉升下,上海的一級生絲價格持續走高,到1882年9月,每包生絲已經漲到了17先令4便士,遠高於倫敦交易所的16先令3便士。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883年10月9日,胡雪巖開始拋售囤貨,他先將2000包生絲賣給了怡和洋行,每包的價格高達380兩,隨後又將剩下的囤貨賣給了天祥洋行,價格雖有所下降,但每包的價格依舊高達372.5兩。

有這兩家洋行留存下來的數據,足以顛覆民間流傳的說法——胡雪巖先拿出家底囤了2000萬兩銀子的生絲,後又被迫低價拋售了這批生絲,虧損了800萬兩銀子。

事實上照拋售時的高價算,胡雪巖囤積生絲最多不過投入了570萬兩銀子,拋售之後並沒有損失多少,英國駐上海總領館對此有估算:由於金融吃緊,胡光墉不得不拋售手中生絲,生絲價格於是急劇下落······如果算上投資建設滬上絲廠的款項、預付蠶農定金等因素,胡光墉的損失至多在150萬兩左右。

照這麼說,水落便石出了一部分——為這場商戰,如果胡雪巖的確掏空了家底,那他根本就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富有;另一種情況,如果胡雪巖的確有2000萬兩銀子的家底,拿出四分之一多一些來跟洋人對戰,則遠沒到為家國情懷,拼光一戰的地步。

更不可思議的是,區區150萬兩銀子的虧損,堂堂大清首富居然扛不住!

講到這裡,進一步深究胡雪巖究竟有多少家底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如果用懷疑的視角觀察,胡雪巖這個大清首富,有些做派的確可疑。

可疑在哪裡呢?

關於胡雪巖奢豪的段子,民間流傳的太多了,胡雪巖高調露富幾乎到了不正常的程度。

不妨來講兩個。

有次經過一家成衣鋪,有個姑娘倚門而立,頗有美色韻味,胡雪巖多看了兩眼,不想這姑娘察覺後竟關門而入,那舉動似在諷刺胡雪巖,癩蛤蟆休想吃得天鵝肉。

胡雪巖品出其中意味後,很是囂張,他先是開價七千兩銀子,收了這姑娘。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洞房花燭夜,胡雪巖開樽獨飲,對躺在床上的姑娘只有冷看,沒有其他。

看完了,胡雪巖大笑而言:「汝前日不使我看,今竟何如?」

說完,揮袖而去。

第二天,胡雪巖派人告訴姑娘:「房中所有悉將去,可改嫁他人,此間固無從位置也。」

結果,這個只被看了一夜的姑娘,獲得兩萬餘金,竟成了富婆。

再講一個,胡雪巖買東西,對方開價如果低了,他會相當的不高興,胡雪巖的邏輯很簡單,你在我這裡開低價,那就是羞辱我,我是大清首富,你不在我這裡賺錢,還能到哪裡賺錢。

試想一下,胡雪巖可是穿梭在商場、官場中的絕頂聰明之人,許多錢掙的根本上不了臺面,如此高調露富,槍打出頭鳥的道理,難道他不懂?

這顯然不可能。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只能有一種解釋,胡雪巖根本沒有那麼多財富,他的高調露富其實是刻意的,處心積慮的包裝,因為這麼做,能讓市場以及政商兩界的各種人物更加看好他,換言之,將自己包裝炒作成大清首富,不僅有利於他向市場投餵定心丸,而且有利於他站在巔峰處呼風喚雨。

在過去,這種手段或許並不常見,但在現如今,許多金融大案中都能見到這種瘋狂可怕的自我包裝。

事實上,胡雪巖刻意包裝的可疑之處遠不止炒作出一個大清首富的名號,在生絲大戰以及做慈善上,他似乎也有類似的做法。

長久以來,中國生絲的國際行情,其實並沒有操縱在洋商手裡,而是操縱在中國的絲行手裡,只是隨著19世紀70年代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量蒸汽輪船投入中歐航線,加之義大利等地的生絲產量逐年大幅提高,生絲的定價權這才轉移到買方手中。

但胡雪巖卻用極具愛國情懷的口號,將這種主要由市場因素造成的定價權轉移,炒作成了洋人的經濟侵略。

對胡雪巖而言,這麼做自然是好處多多,一來可以粉飾拔高自己,二來有利於大肆收購。

說的通俗點,這就是用道德綁架國人,方便自己大肆賺錢。

再說胡雪巖做慈善。

晚清時節,胡雪巖不僅有大清首富的名號,而且有大清首善的美名。據相關史料顯示,左宗棠在為胡雪巖請賞時,有一個說法,胡雪巖慈善捐款,累計約為20多萬兩,但胡雪巖通過做慈善得到的朝廷封賞,拿到的各種好處,則遠遠大於這20多萬兩銀子。

因此有人說,做慈善對於胡雪巖而言,就是拿出一小部分「不義之財」,再去賺更多的「不義之財」。

猛一聽,這種說法似乎很偏激,但如果深入了解胡雪巖的賺錢之道,你會發現這種說法並不過分。

胡雪巖賺錢,主要有幾種途徑,一是特權生意,為朝廷採購軍火、機器、籌措外資貸款;二是正常生意,比如生絲、大米等大宗商品的倒賣,或者錢莊、當鋪等金融行業。

在這些生意中,有一筆有足夠的史料支撐,可以查的一清二楚,那就是由胡雪巖經手的左宗棠六次「西徵借款」。

在這六次西徵借款中,外資銀行實際收取的年利率為8%—10%,但胡雪巖報給大清朝廷的利率則高的出奇,第一次、第二次借款,上報的年利率是18%,第三次是10.5%,第四次、第五次是15%,第六次是9.75%。

這浮報出來的近290萬兩統統進入了胡雪巖的腰包,不僅如此,外資銀行還一共付給了胡雪巖總共250萬兩左右的佣金,也就是說,經手這六次借款,胡雪巖總共賺了近540萬兩,比外資銀行實得利息約500萬兩,還多出40萬兩。

此事在當時曾引起朝中大佬的強烈不滿。

兩江總督劉坤一實在看不下去,曾致書左宗棠:「此間認借洋款,自不能不照胡道(胡雪巖)辦理,以期妥速。然每百萬利銀至二十四萬之多,所耗不貲,我中堂想亦萬不得已而偶一為之也。」

但讓劉坤一沒想到的是,左宗棠並非「偶一為之」,而是高息連借六次,而且最後兩次借款時,西徵的軍事行動已經停止,本無必要再高息借款,但左宗棠還是照借不誤,其中的內幕實在叫人浮想聯翩。

曾國藩的兒子,時任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反應更為激烈,在日記中他痛斥胡雪巖:「葛德立(曾擔任中國總稅務司赫德的秘書)言及胡雪巖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釐,而胡道報一分五釐,奸商謀利,病民蠹(du)國,雖籍沒其資財,科以漢奸之罪,殆不為枉,而或委任之,良可慨已。」

還有人為胡雪巖算了一筆帳,按照當時民間拆解流行的利率12%計算,胡雪巖從「西徵借款」中浮報所得近290萬兩,僅此一筆每年就能穩賺近35萬兩的利息,這一筆不義之財,一年利息就抵過了他做慈善的所有開支,如此說來,他真的是胡大善人嗎?非也。

算過這筆帳,六次西徵借款就豪賺那麼多,再回來看胡雪巖究竟有多少家底,2000萬兩似乎又是可能的。

但即便如此,到胡雪巖走向末路時,一切依舊無濟於事,因為無人知道,他的巨額家底究竟去了哪裡?

總之,他這個大清首富是名不副實的。

有朋友可能會問,生絲大戰,胡雪巖只虧了150萬兩左右,他怎麼就徹底倒了呢?

這就要來說說胡雪巖真實的敗亡經過了——

在當時,胡雪巖囤積的生絲雖然及時出手了,但價銀卻沒有第一時間回到手裡,也就是說,胡雪巖賣了生絲,錢卻沒能及時拿到。

恰在此時,西徵借款中有一筆80萬兩的還款即將到期,關鍵時刻,李鴻章、盛宣懷授意淮系人馬上海道邵友濂,務必用各種辦法,將各省的解款拖延二十天,以實現對胡雪巖的獵殺。

李鴻章、盛宣懷的獵殺之所以如此精準,皆因當時的電報網絡掌握在盛宣懷手中,盛宣懷對胡雪巖的資金實況及調度,了如指掌。

待胡雪巖掏空阜康錢莊存銀,先行墊付這80萬兩之後,盛宣懷果斷煽動發起針對阜康錢莊的擠兌狂潮,從而對胡雪巖完成了致命一擊。

此時的胡雪巖,身後就是一個無底洞,僅舉一例,足讓所有人觸目驚心,朝廷查封阜康錢莊時,僅京城分號就查出虧欠公私款,金額高達1200萬兩之巨。

這些巨額的錢財究竟去了哪裡?

無人知道。

窺得內幕的人僅僅知道,胡雪巖原來是一個空心大佬官,他編造的繁華只是一場騙局。

相關焦點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清末首富胡雪巖一生經歷大起大落,他白手起家為自己賺下潑天富貴,然而轉眼之間卻又一無所有,胡雪巖最終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當時落魄到什麼程度呢?生病的時候甚至連藥都買不起,在臨終前他把所有子孫都叫到病床前,告誡他們:勿近白虎。交代完後事後,胡雪巖便鬱鬱而終了,那麼他口中的白虎究竟是什麼呢?
  • 晚清首富胡雪巖,去世前叮囑子孫「勿近白虎」,「白虎」是什麼?
    清末首富胡雪巖,他一生也倖免於貴人的幫助才能成功,而他最後的遺言「勿近白虎」又有何深意?清末首富胡雪巖,臨死前叮囑子孫「不可近白虎」,何謂「白虎」?提到胡雪巖,他的一生可稱是一本勵志成長的書。從小出生於農村家庭的胡雪巖,家徒四壁他也沒有機會閱讀認字,而是日日夜夜地幫助父母做事。
  • 「晚清首富」胡雪巖富可敵國,馬雲卻說犯大忌,做生意切忌這4字
    這位當代的企業家曾經就晚清末年的大商人胡雪巖發表過自己的觀念:他犯了從商的大忌。從一窮二白到富可敵國,再到後面的窮困潦倒。他這一生可謂是經歷了大起大落。或許,當真是如馬雲所言一般,胡雪巖在一些方面行了昏招。
  • 晚清首富胡雪巖的龐大商業帝國,為什麼三天之內就轟然倒塌?
    當年,除了恭親王失勢之外,還有一位對晚清甚至近代中國乃至後世都有著極大影響的人物也宣告了破產,此人就是胡雪巖。 恭親王和胡雪巖,一個一個在朝一個在野。恭親王和胡雪巖兩人的命運代表了十九世紀末中國改革派人物的挫折。
  • 晚清首富胡雪巖,為何去世前告誡後世子孫:勿近白虎?有何含義?
    甚至晚清首富去世時,曾經都告誡自己的子孫後代們,切勿靠近白虎,那麼這個白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說一下,我國古代人對於商人並不看好。在秦朝時期,商鞅變法就已經明確的提出了真正危害百姓利益的就是商業行為,所以在古代社會中,人們沒有辦法看到市場。甚至在唐朝時期,人們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回家,沒有權利出門。要麼就是回家趕緊睡覺,要麼就是被官員驅趕,不可以扎堆在一起。
  • 晚清首富去世,臨終只說了四個字「勿近白虎」,白虎到底啥意思
    要問誰是清代的首富,估計沒有人敢說自己能比得過斂財技能滿分的和大人。但說起「紅頂商人」,毫無懸念人人都會提起胡雪巖。其實「紅頂商人」指的是兼具官員與商人兩重角色的一類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官商」,可由於胡雪巖實在是太過有名,以至於他一人就成了「紅頂商人」的代名詞。
  • 為何清末首富胡雪巖,臨終告誡子孫「勿近白虎」
    這其中就包括清末首富胡雪巖,他就對白虎感慨頗多。由於自己慘痛的教訓,他在臨死之前還曾經不忘告誡子孫,一定要「勿近白虎」。胡雪巖出生於1823年,此時已經是晚清動蕩之秋了。正是由於動蕩,反而造成了「亂世出英雄「的情況,許許多多的人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得以脫穎而出,這其中也包括胡雪巖。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
    "使得最近這些年掀起了"胡雪巖熱"。亦或者胡雪巖這個人與我們目前所處的某些狀況相似, 所以才出現"胡雪巖熱"的一個原因。 少年奇遇發家史 道光三年胡雪巖1823年出生於安徽農村,12歲父親病逝,13歲就開始隻身闖蕩江湖。
  • 「清朝首富」胡雪巖,將自己活成帝王 1妻12妾,網友:私生活混亂
    13歲的胡雪巖隻身來到杭州打拼,憑藉他的機靈才幹有了些財產,後來生意越做越大。而胡雪巖也憑藉靠山在晚清時期那種時局動蕩的狀況下順風順水,賺的盆滿缽滿。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晚清首富。人人都說胡雪巖在成為富豪之後私慾膨脹極度好色,30歲的胡雪巖因為始終膝下無子,原配陸氏終於鬆口允許他納妾傳宗接代。胡雪巖便一發不可收拾,先後娶了十二位小妾,還個個美若天仙。被當地人戲稱為「杭州十二釵」。
  • 胡雪巖:男人落魄時,參透這5句話,沒錢沒人脈,照樣出人頭地
    「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只有靠自己從谷底重新爬出來,一個男人才能完成真正的蛻變和升華。而胡雪巖就是最好的例子,胡雪巖是清朝時的首富,生意遍天下,富可敵國。大家都聽說過那句「為商必學胡雪巖」,就是因為胡雪巖是一個商界傳奇。但其實這樣的胡雪巖卻是白手起家,他幼年家境清貧,以幫人放牛為生。但是但胡雪巖貧不失志,後來去錢莊當學徒。從掃地、倒尿壺等雜役幹起,最終成為「中國首富」。
  • 胡雪巖死前將壽衣一角交給盜墓賊,為何賊轉身就走,首富墓都不盜
    這是我國清朝時期十分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臨終前說的一段話,他一生在商場叱吒風雲,一手操辦起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所擁有的財富累積起來甚至能稱得上「清朝第一首富」,可最終這份輝煌也煙消雲散。錦鯉躍龍門,胡雪巖從普通夥計變為首富的歷程道光三年,胡雪巖出生在安徽徽州績溪縣的山村中,家境貧寒,子女又多,胡雪巖很小便開始分擔家庭勞作,12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家中再無能力支撐他的生活了,於是為了養活自己,胡雪巖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跑腿夥計、雜糧行、錢莊學徒他都幹過
  • 馬雲說胡雪巖是一個壞的榜樣,金錢帝國一夜崩潰,只因犯了這個錯
    眾所周知,胡雪巖早年是個放牛娃,當過雜貨鋪的小兒,還當過錢莊的帳房先生。但此後涉足經商之路後,胡雪巖在短短二十年時間裡,迅速積累了巨額財富,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金錢帝國。 在晚清時期他被稱之為財神爺,而在商界之中,他和陶朱公一起被稱之為兩大商聖! 那麼有人問了,胡雪巖全盛時期到底擁有多少財富?
  • 海外報刊史料裡的晚清:獵奇、政要緋聞和遺失的歷史
    儘管長期以來為史學界所忽視,西方新聞媒體裡記錄的晚清中國,在塵封百年後還是以系列叢書的形式,越來越多地被呈現出來。趙省偉說,法國《小日報》是當時世界上最出名的諷刺畫報,為了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裡面關於中國的描述都很誇張,「根本不關注真實的中國人是怎麼樣的」。那個時期西方人鏡頭下的中國,顯然也經過刻意篩選:侏儒、小腳、棺材、中國人第一次穿西服、砍頭、凌遲……趙省偉說,直到清末,很多西方人都還熱衷於拍中國的砍頭場面。《西洋鏡:法國畫報記錄的晚清1846—1885》中,有一張凌遲的版畫。
  • 胡雪巖臨終前留下三個遺囑:後世子孫第一不要經商,第二不得從政
    但此後涉足經商之路後,胡雪巖在短短二十年時間裡,迅速積累了巨額財富,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金錢帝國。在晚清時期他被稱之為財神爺,而在商界之中,他和陶朱公一起被稱之為兩大商聖!那麼有人問了,胡雪巖全盛時期到底擁有多少財富?根據統計,胡雪巖全盛時期擁有三千萬兩白銀。
  • 從夥計到大清首富花了30年,馬雲卻說犯大忌!這書說盡為商之道!
    胡雪巖是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也就是兼具官員和商人角色,是官僚體制下的一代商聖。胡雪巖的一生頗為傳奇:從店夥計到大清首富花了30年,從首富到傾家蕩產卻只花了3天。第一階段貧賤出身,結識貴人大清首富胡雪巖,出生於安徽省徽州績溪縣湖裡村,幼年時家境十分貧困,以替人放牛為生。14歲時,胡雪巖進入錢莊幹雜活,掃地、倒尿壺,三年師滿後,就因勤勞、踏實,得到了老闆賞識,提為跑街,成了錢莊正式的夥計。
  • 紅頂商人胡雪巖「圓世」之道:罰捐代罪巧籌軍款
    胡雪巖「圓世」之道   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深諳「圓世」之道。這位晚清巨賈一生不但遊刃商場,而且突破了千百年來商人地位低微的封建傳統,官至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他的處世之道有著怎樣的心理學背景呢?這樣的心理特徵又是如何影響其人生商政決策的呢?   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深諳「圓世」之道。
  • 紅頂商人胡雪巖有多厲害?3個小故事告訴你:生意原來可以這樣做
    清朝末年流傳有一句話,「南有胡雪巖,北有大盛魁」。大盛魁指的是清朝山西人所開辦的一個商號,這個商號是當時國內對蒙貿易最大的商號,胡雪巖是清朝首富。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一人的財富足以比過整個商號,當然可能會有誇大的成分,但也足夠說明胡雪巖的財富之多。
  • 胡雪巖:人微言輕時,做好這3件事,早晚時來運轉
    而胡雪巖連私塾也沒有上幾天,自幼喪父,早早入社會打工,當過跑堂的小夥計、錢莊的學徒和雜役,最後逆襲成為晚清首富、紅頂商人。那麼,胡雪巖的人生經歷能夠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胡雪巖在當錢莊夥計的時候,勤勞又善良,辦事又靈活,與周圍人的關係處理得很好,因此深得掌柜的賞識。又因為錢莊掌柜的沒有後代,所以他把胡雪巖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看待和培養。掌柜臨終之際,把錢莊悉數託付給胡雪巖。這所價值5000兩銀子的錢莊,堪稱胡雪巖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 13張晚清的老照片,這才是真實的大清社會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組黑白老照片,拍攝和反映了100多年前的大清朝社會的真實樣子,通過照片我們了解一個真實的清朝社會,珍惜當下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