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最近幾年也有許多國學文化興起,許多人開始學習國學,而國學文化並不是一門很容易去學的知識。廣義的國學是指中國古代歷史的文化和學術,其中包括了中國古代歷史、哲學、易學、星相學等等。其中一些比較高雅的文學都大受追捧像琴棋書畫等等,但一些比較通俗、帶有神話色彩的學術就容易被人忽視。
其實不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裡巴人」都是中國的文化,有一些俗語也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其語言雖然通俗易懂,卻包涵了許多深刻的道理。比如這句「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它的內涵是什麼呢?可能有許多人都理解錯了,整句話其實有兩層含義。
對土地的崇拜
古代牛的地位很高,根據《唐律疏議》記載「馬牛軍國所用,故與餘畜不同。若有盜殺牛者,徒兩年半」,牛雖然不能上戰場,卻可以拉運貨物耕地,死後牛皮牛筋可以製作成工具鎧甲,所以過去的牛隻能用來耕地是不可以吃的。
古代發展落後只能靠人力種地,牛是人最得力的幫手,所以人們也十分善待牛。耕地種田是人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那時沒有現在這種高產的物種,全都依賴大自然,所以就漸漸地出現了對土地的信仰,認為土地是神,糧食是神賜予的食物,甚至對土地有著神一般的信仰。
在古代土地對人類的生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土地肥沃百姓就會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如果土地貧瘠百姓就會民不聊生顆粒無收。想要土地肥沃就要經常翻動土地,土質越鬆軟土壤越肥沃,作為耕地好手的牛自然沒有休息時間,長時間耕地鬆土就會累死,這也就能看出土地要經常耕,哪怕寶貴的牛累死也無妨,由此可見古人對土地的崇拜。
對陰陽的崇拜
《道德經》中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萬物都分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古人講究陰陽兒子,無論世間萬物都分陰陽,只有陰陽相合才能衍生萬物。相傳古時候天地混沌,盤古用一把斧子將混沌劈開,分成了天地兩個部分,這就是最開始的陰陽。
古人把大地稱作為陰,而地上生長的植物和動物都是人之根本,這也就有了對大地的崇拜,而牛是耕種土地的主要勞動力,也被古人稱之為「陽」,土地也因為牛的耕種而生長萬物,這也就是「陰陽合和而萬物生」,就好比男陽女陰一樣,只有男女二人在一起才會有子孫後代綿延子嗣。
《周易》中的「天一坎數,由一生二,陰陽合德,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講的也是一樣的意思,陰陽是世間萬物之本,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衍生萬物。古代俗語文化流傳至今,每句話都有它獨特的意義,結合著古人的智慧,同時也想以此告誡人類,讓子孫後代少走彎路。
《易經》作為中華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對後來的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較大的影響。數千年來,無數名家通學起伏明滅,《易經》仍然歷久彌新。《易經》博大精深,研讀者偶有小得,在現實生活中冀可大成。所以,作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經典,《易經》不可不讀。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