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長輩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他偶爾提到了一個話題讓我很感興趣。他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去喜歡一些明星網紅什麼的,沒有榜樣精神。什麼是榜樣精神?
長輩舉出例子,比如他工作的九十年代期間,有張海迪,有李素麗,有張惠領,這些都是普通群眾身邊的一些榜樣,而那時候的年輕人雖說也追星,但都對身邊的這些「榜樣」們充滿敬畏。
但如今這種現象似乎看不到了,人們一提到勞模或者媒體一公布希麼榜樣,年輕一代們似乎一點都不關心。
長輩說起這些憤憤不平。
當時跟著長輩的話鋒一塊把當代年輕人的「劣習」狠狠的吐槽了一番,可回頭想了想,似乎這個問題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一
在本人還在上學的那個時代,榜樣和標兵的力量還算是很大的,二十一世紀之初正是社會高速發展的階段,各行各業發展迅猛,湧現出的優秀人物非常多。
作為當時年輕一代的主流,八零後深受父輩影響,對於榜樣和評先進這一類還是充滿崇敬之情的。
但這些年,現在的青年對於身邊學習榜樣之類的,似乎並不感冒。
我的一位朋友畢業後任職於我曾經的大學母校。
去年吃飯的時候他就跟我聊起過類似的話題,他說大學校園裡面如今的孩子似乎對於「先進」「榜樣」「標兵」這樣的評比興趣並不濃厚。
他也提到了現在社會比過去多元化了許多,年輕人的追求更多。但作為從事多年教育行業的他也提到了另一個重點的觀點:
當代年輕人對於「臉譜化」的榜樣,具有天然的內心牴觸情緒。
什麼是「臉譜化」的榜樣呢?
朋友舉例
學校在樹立榜樣的時候,總會挑選一些各方面看起來幾乎就是完人的這樣人,這些同學學習優異,性格文靜,待人友善,尊敬師長,甚至長相都是一眼看過去就是「學生會部長」模樣的胚子。
說起這些的時候他還搖了搖頭,淡淡地補了句。
很多榜樣和標兵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你讓其他孩子咋跟他走近?咋去對他產生好感?
二
榜樣臉譜化。這似乎是一個時代變革下產生的問題。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那個講奉獻,比付出的時期,當時的時代環境下,對於這種「臉譜化」形象非常尊崇。英雄和榜樣就一定是完美的。
這種「審美」一直延續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2017年上映的電影《芳華》中就凸顯了這一現象。部隊標兵劉峰因為對舞蹈隊的林丁丁有了愛慕,從而大膽表達,其光榮形象便徹底崩塌。
隨後接踵而來的,是受到嚴肅處分,下放偏遠基層。
很多人不理解這段劇情但在那個時代裡,人們認為榜樣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他們就應該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有一點缺點,都不行。
三
回歸話題本身。如何讓當代的年輕人重新對「榜樣」燃起崇敬之心呢?
在我看來,當代的榜樣必須從高高的神壇上走下來,走到群眾中去,這樣才能改變現狀。
事實上,主流宣傳部門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切。
近些年,一些主旋律電視劇,像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士兵突擊》、《亮劍》中,他們的主角正面人物其實都非常受當代年輕人歡迎。
這些正面角色的形象,主要的特點就是有血有肉的。
再說直白一些,就是更接地氣。像是《士兵突擊》裡就說到很多現實的問題,像是退伍後的出路、軍隊幹部的提拔等等;
像是《亮劍》的李雲龍,脾氣是真臭,而且就會打仗,在很多深層次的問題上面沒啥考慮……
由此可見,主流意識宣傳下關於模範的定義,實際上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但問題就是,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在每個地方都能實現,多數地方的宣傳意識形態,依然在唱著五六十年代的老戲本。如此以來,年輕人們當然有所牴觸。
四
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自我意識更強,如何樹立好一個身邊的榜樣提升團隊競爭力,其實並不容易。
我個人觀點,其實最重要就是要做到一點。
那就是要破除人們心中的老觀念,尤其是一些決策者們心中對於「榜樣」的定義。
現如今,有很多單位集體,為了增強榜樣的力量,大力誇大修飾榜樣的形象,把榜樣的形象弄得高高在上,很不接地氣。
而作為榜樣自身,高高在上,也就有了「心氣」。如此一來二去,樹立起來的榜樣便很難讓當代年輕人所信服。
有人可能問了,說了半天,到底樹立怎樣的一個模範才能不這一屆年輕人排斥呢?
很簡單,一句話:好好幹事,幹出成績,別飄,別裝
如此樹立起來的模範,90,00,乃至10後們都是可以在內心欣然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