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作為最近的頂流網紅,到了這兩天的熱搜開始有點意思了。從爆紅時人人轉發「誰是丁真」,到羨慕階段「人人都想成為丁真」,終於到現在的熱搜「憑什麼是丁真?」看了一下人氣最高點讚最多的幾個帖子,一個說我也姓丁,丁真沒上過學,普通話都說不清楚,我985碩士,會兩門外語,論知識,努力我都比他強。地震時我救過災,疫情時我捐過款。憑什麼大家對我的努力視而不見,而丁真只是露出小白牙嘿嘿一笑,就能得到全世界的讚賞,官方宣傳,公務員的大門都向他打開,姑娘們更是神魂顛倒……這個扭曲的價值觀讓我憤怒。另外一篇說,十年寒窗,985,211怎麼就比不過人家會投胎,顏值真能當飯吃嗎?
無獨有偶,楊超越作為娛樂圈「錦鯉」的代名詞,一度成為很多人考研,考公務員都要轉發一下關於她的朋友圈,以求結果順利逢考必過。就因為前幾天被上海市以「人才計劃」落戶上海的新聞引發爭議,很多人議論紛紛,她憑什麼?唱歌跑調,跳舞跟不上節奏,不會演戲,就會哭。自己這些年的努力都沒有了意義……
這就是「羨慕嫉妒恨」層層推進的演變過程。
相信很多人對丁真楊超越等網紅的態度,無論是喜歡,還是仇視,甚至是嫉恨,其實都源自於對世界深深的誤解。不是努力沒有,而是你的努力是不是足夠「稀缺」。同樣的話題,就因為他是「丁真」「楊超越」就能增加流量,為什麼?因為有辨識力,夠獨特。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雖然會考試,會做題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獲得不錯的工作。但是卻缺乏辨識力。很淺顯的道理,公司有無數專利,能說哪一個完全屬於你一個人的嗎?所以埋頭苦幹前,千萬要想好是不是正確的路,否則再努力也不見得有用。
至於顏值,雖然我們不大能接受但是現實的確是顏值高的人更容易給別人或企業留下好的印象,得到寬容和鼓勵,所以獲得的機會更多,自然收入更高。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荷馬曾在對2800名實驗者進行長達20年的跟蹤記錄發現,長得好看的人要比差的人收入更高一些。顏值和終身勞動力總收入有較強正相關性,社會存在「醜陋罰金」和「美貌溢價」現象。無獨有偶,韓國經濟學家也發現了顏值與收入成正相關關係。在一定程度上,顏值越高,收入越高——這就是顏值經濟學的來由。
對於維護偶像愛豆的粉絲來說,承受羨慕嫉妒恨的壓力是所有丁真們都要經歷的過程,所以沒必要生氣走極端在網上互相對罵。對於我們來說比起糾結於對丁真的羨慕嫉妒恨,不如想想下一個「丁真」在哪裡。
想要成為爆款「丁真」,一般離不開三個要素,顏值,流通性,引爆情緒。顏值,就是吸引眼球,現在就連各種嚴肅的官微,機構號都開始擬人化,人設化,就是這個道理。流通性就是能產生話題,引發議論,形成傳播性。普通人的工作恰恰最缺乏的就是傳播性,你就局限在一個格子間裡,就算辦公室再豪華,公司知道你的也就那麼多人,但放到全國,全世界裡呢?情緒,所謂營銷就是讓一個理性的人變得不理性才能賺到錢。想想為什麼科比比賽擦汗用過的毛巾可以拍賣3萬美金,尾號8888的電話號碼可以拍賣幾百萬人民幣。買了XX商品,你就會是XX……這些都是情緒附加值。
看到網上很多人留言,「你們怎麼不找我,我比丁真還天真。」粉絲經濟,短視頻經濟,已經滲入我們的生活,工作,如何在這些滲透背後找出價值,並且一點點去學去做去總結,才能真正改變自己。這樣才更有價值,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