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988年上映的《龍貓》,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口碑、票房都不算最佳,但是影響力卻名列前茅。
片中那隻體型巨大的毛絨絨,自誕生起至今,30餘年中被賦予了各種解讀。將《龍貓》看作是「恐怖片」的觀眾認為它是「死神」,被影片治癒的觀眾,則將「龍貓」看作是自然精靈。
所以,宮崎駿製造出的「龍貓」到底是什麼?
宮崎駿很喜歡宮澤賢治筆下的童話《橡子與山貓》,但是他覺得,宮澤賢治將「山貓大人」畫得太小。
在宮崎駿想像中,趴在山坡上,會望著遠方出神發呆的「山貓大人」,應該擁有更巨大的體型。
於是,他自己構思了一種「怪獸」,讓它成為了《龍貓》的主角。同時,宮崎駿還保留了「橡子」,讓它成為龍貓最喜歡的食物。
宮崎駿設計的龍貓形象,融合了貓頭鷹和熊兩種動物。
因此,片中的龍貓既有著高高豎起的尖耳朵,也有著圓潤、龐大的身軀,以及毛茸茸的可愛短尾巴。
它既可以跟小梅姐妹一起蹲在夜空下的樹枝上吹奏樂器,又可以為小梅提供溫暖柔軟的「大床」——讓她趴在自己的肚皮上睡覺。
「龍貓」只是小梅對它的稱呼,並不是這種怪獸本來的名字。
影片中,小梅遇到「龍貓」後,覺得它很像自己看的畫冊中的「多多洛」怪獸,叫聲又是「TO…TO…RO」,因此以此來稱呼它。
而「多多洛」,就是龍貓一詞的日語發音。
在宮崎駿的設定中,龍貓的身高在兩米以上。
當然,這是成年體。
影片中除了大龍貓外,還有兩隻顏色不同的小龍貓。
其中,「中」龍貓是藍色,「小」龍貓是白色。
《龍貓的藝術》中,明確了3隻龍貓的年齡。
其中,大龍貓是1302歲,藍龍貓是678歲,白龍貓是109歲。
不過,宮崎駿在《出發點》一書的「對談」部分,曾說龍貓已經活了三千多年。但無論是千年還是三千年,都足以說明龍貓的非同尋常。
而他之所以將龍貓設定成一副呆萌表情,也是為了突顯它「深不可測,大智若愚」的特性。
在宮崎駿看來,有的人一旦身居高位,就會表現出愚笨的一面,用一臉茫然的模樣去包容那些庸碌平凡、拘泥於世事的人。
所以,影片中的龍貓才那麼憨厚、溫暖,好似不管孩子們怎麼鬧,它都可以接受和包容。
影片中不明確指出龍貓的身份,就是給了觀眾發散思維的空間。
但絕不是「死神」。
宮崎駿拍《龍貓》,就是想拍一部溫馨、治癒的影片。
用《龍貓》製作企劃書中的原話概括就是:
一部讓觀眾看完後,可以懷著歡喜、輕快的心情返回家門的電影。讓情侶更加珍惜彼此,父母會回想起童年時光,孩子們會因為想看龍貓而走進神社裡探險,或者嘗試爬樹。
在這樣的初衷和定位下,宮崎駿怎麼會將主角設定成死神?
之所以有人將《龍貓》視為恐怖片,認為龍貓是「死神」,是覺得影片中故事的原型是「狹山事件」。
這是1963年,發生在日本狹山市的一起綁架殺人案,案件中一名少女遭到綁架殺害。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從片中的「狹山茶」和水塘、鞋等道具,判定影片暗喻的就是這個案件。
但這個說法不僅早已經被吉卜力工作室否認,宮崎駿在訪談中也談過創作經歷。
日本鄉間有不少河溝、水塘,偶有兒童玩耍時不慎墜入的事情發生。每當那時,附近的居民就都會一起幫忙。但很多時候也會「鬧烏龍」,大人以為孩子出了事,其實孩子只是在其它地方,因玩得開心忘了時間。
一如影片中眾人以為小梅落水,其實她只是跟龍貓在一起。
看過《龍貓》的人,對公交站小月借傘給龍貓的一幕都印象極深。
原本,宮崎駿還設計了一段龍貓還傘的劇情——借傘的第二天,小梅姐妹醒來後,發現昨天借給龍貓的傘就放在門口,另外還有一袋橡子果。但他後來覺得這樣會讓龍貓顯得太「人情世故」,有違龍貓的「貓設」。
宮崎駿認為,既然龍貓長期生活在森林中,就應該不會討厭降雨,反而會很喜歡被雨水浸潤的感覺。而且,它還會覺得雨水落在葉子上的聲音很動聽。
當小月借傘給它時,雨水打在傘面上,也是一種極有韻律的自然聲樂。這樣,龍貓會覺得小月送了自己一種樂器,也就不用還。
影片中的龍貓,除了跟小梅初次相見時,發出過「TO…TO…RO」的聲音外,其它時候都是無聲的。
連它笑起來,都只是慢慢提起兩邊嘴角,依然沒有聲音。
至於為什麼將龍貓設定成不會說話的角色,宮崎駿的解釋是——我不想讓它變成怪物Q太郎。
同時,還不能讓龍貓「表現太突出」,也就是俗稱的「戲多」。所以,最後出現在影片中的龍貓不僅不會說話,而且肢體動作也很少,還總是慢騰騰。
說到這裡,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龍貓究竟是什麼」,答案就是……
在《龍貓》的對談中,宮崎駿曾說「對於不那麼思考的日本人來說,神就存在於黑暗中」,「日本人的神,就應該住在深山幽谷裡。」
於是影片中,他就讓龍貓住在了被視為「神木」的大樟樹下。
但同時,宮崎駿又不想讓龍貓像水木茂筆下的傳統妖怪一樣,因為他覺得傳統妖怪一點親切感都沒有。
因此,他又賦予了龍貓自然精靈的氣息。
在原設定中,龍貓還具有「颱風」能力,即宮崎駿說的「乘著狂風翩翩起舞」。不過因為某種原因,「狂風」情節到小梅與龍貓相遇結束,剩下的就是龍貓 「乘風而起」。
而且,是旋轉著飛行。
甚至在飛行時,龍貓的腳下就踩著一隻陀螺。
此外,龍貓還有「生命力技能」。
片中三隻龍貓和姐妹倆一起讓種子抽芽、生長,最後變成蒼天大樹的一幕,同樣是影片中的「名場面」。
它們最喜歡的橡果,在凱爾特神話中就象徵著永生和力量。
綜上所述,「龍貓」的身份已然顯而易見。它既有著自然精靈的善良、淳樸,又有著神的守護和包容。
雖然有人覺得《龍貓》的故事太過簡單,連當初記者採訪宮崎駿時都說「和您其他的作品比較起來,這部片子顯然比較缺乏故事性」。
但這恰恰是宮崎駿和主創團隊一早便定下的,他們不想讓這個故事被複雜性帶偏,而是體現「颱風狂吹一整夜」的非日常現象,用「有趣」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興奮雀躍」成為觀眾的主要感受。
從《龍貓》歷經30餘年而仍被視為經典來看,他的目的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