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有段時間我看有關三峽大壩的紀錄片,說是三峽大壩蓄水的時候,很多古代的懸棺都被水給淹沒了。當我看到電視之中的懸棺的樣子,不由得嘖嘖稱奇。因為懸棺懸掛得極高而且懸掛在極為陡峭的地方,這不由得又讓人聯想到了武藝高強的武林高手或者是劍仙劍俠一類的事物。那麼究竟懸棺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 懸棺是什麼?
大家從字面意思上就可以得知,懸棺是一種懸掛式的墓葬方式。即在懸崖之上開鑿數孔,然後鋪上木板,將棺材懸掛在上面。
懸棺這一埋葬風俗主要流行在中國南方地區,例如說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湖南省等地。在北方的山西地區也有分布。
我們都知道,在傳統中國的喪葬儀式之中講究一個「入土為安」,一般來說都將人埋葬在土中以求安穩之意。懸棺這種習慣可以說是與傳統意義上的入土為安背道而馳。關於為什麼使用懸棺埋葬,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解釋。
1、追求吉利與攀比根據古人記載,認為古代南方地區有一種習俗是認為越高的地方越接近於神靈,因此他們不將人埋葬在地底之下而是高高懸掛,希望人死後可以最大程度上接近於神靈。並且懸崖這個地方,比較神秘而且人跡罕至,在他們看來是神靈最喜歡來到的地方,因此人死後便將屍體採用懸棺的方式埋葬。
因為這種觀念的影響,大家就覺得人死後懸掛得越高,離神靈就越近,就越容易獲得神靈的護佑,由此大家便產生了一種攀比心理,開始儘可能地將棺材高高懸掛以更加接近神靈,就產生了這樣一種風俗習慣。
2、對於石頭的崇拜俗話說得好「北方多旱,南方多澇」。我們現代人都知道其實這是因為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引起的。但是古代人不知道,因此他們就會將相關原因歸結到神靈之上去。每次發生了大型水災,人們便爭先恐後地往巖石山上跑,希望可以躲避洪水,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巖石山看作是自己的一種保護神的象徵。
因此採用懸棺風俗,就是人們對於巖石崇拜的一種表現,他們希望可以通過巖石的神秘力量來保護自己的身後事以及保護自己的後人。這是由於當地特殊的氣候條件以及古代人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而導致的。
而在另一種說法之中,石頭代表了多子的象徵,在當地多有「子母石」等傳說,在古代人口增長率的情況下,大家便將石頭視作了多子多福,因此希望多接近於巖石峭壁。
二、 懸棺是怎麼懸掛上去的?
我想大家對於這個問題一定非常好奇。小時候我就在想,會不會是某種會飛簷走壁的高人將懸棺放了上去?高人肯定是沒有的,但是懸棺卻是實實在在的古代人的智慧的體現。我們現代人雖然做了很多實驗,但是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來說明是如何放置懸棺的。目前主要是有這樣幾個說法。
1、 利用滑輪技術這個辦法就是在懸崖上端將人用繩子垂下去,然後先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小孔,之後再在小孔上釘上木頭,提前做好放置棺材的地方。然後再利用滑輪工具(轆轤工具)從懸崖上將棺材懸掛之下,然後放置在懸崖之上。
這個辦法後人進行過實驗,我當時還看過相關的紀錄片。例如說福建省博物館就做過這個實驗,事實證明這個方法是可行的。但是有人提出了疑問,認為這是一種以今度古的做法,認為千百前的南方民族很難會利用絞車、滑輪甚至是鋼繩,因此認為缺乏有力證據。
2、利用水位上升我們在開頭有提到過,在三峽大壩蓄水的時候,很多懸棺都將被淹沒。有人便認為是古人在水位上漲的時候,乘坐船隻將棺材放在山洞或者是人工做成的放置臺上,這樣水位下降的時候,就會產生了懸棺的奇特之景。
這種說法的問題在於有的懸棺的位置非常高,而古代沒有修築水壩的情況下,很難將水位提高到這個高度,因此也有疑問。
三、 懸棺的現狀與發掘
懸棺的年代的跨度非常大。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江西省就有了專門的考古隊去進行懸棺的考古發掘。經過對於江西龍虎山的考古發掘後發現,懸棺基本上都是春秋戰國年代的。江西省曾經拿出了三十萬來懸賞解開懸棺之謎,但是一直也沒有人能給出一個可靠可行的答案。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則發現了漢代的懸棺和唐代的懸棺,因此可見懸棺風俗在南方存在的時間很長。
另外,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提出了這麼一個說法:以前這懸棺群比現在位置高得多。由於河床淤積抬高,現在搭梯子就可以上去了,所以破壞也很嚴重,特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棺木都被破壞了,被當作柴火熬硝用了,有人曾親眼見過棺木裡的骨頭和碎的陶碗。
可以說關於懸棺的種種情況,還是爭論不休,究竟真相如何我想除了考古學之外還非常需要人類學與民族學的介入,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