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永遠沒有人力可以擊退一個堅決強毅的希望。——金斯萊
近些年來,盜墓題材的懸疑電視和電影層出不窮,《重啟》、《沙海》等都是這個題材中的佼佼者。大家在看到裡面的一些劇情時,也都感到十分的害怕,讓人毛骨悚然。當然,藝術來源於生活,在這些電視劇中,也有很多橋段是真實發生在我們現實世界的,就比如電視中的懸棺,就是我國南方的一些民族的下葬方式。
龍虎山上,懸棺無數
在江西的一個地方,就有一座山,名為龍虎山。山上面就有懸棺。很多不知道的人很好奇,什麼是懸棺呢?懸浮在空中的棺材?當然不是的,懸棺是一種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和土葬、火葬一樣,也叫崖葬。具體就是在懸崖上鑽上幾個孔,然後用釘子把木棍固定在懸崖上,然後把棺材放在木棍上,或者如果懸崖上面有洞的話,也會將棺材的一頭放進洞中,另一頭架在木棍上。人們在山下,一抬頭就能看見那些棺材,好像懸浮在半山腰一樣,所以就被稱為為「懸棺」。
在江西的龍虎山上,就放置在幾百具的懸棺。因為龍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傳說張天師曾經在龍虎山修煉,道教,在古代是十分相信丹藥之術的。傳說中的張天師就是在這裡參悟煉丹的仙書,並在此地煉丹,在煉成的時候,打開丹爐,裡面的煙霧竟然呈現出一條龍和一隻虎的形狀,於是張天師十分高興,就將他修煉和練功的這個地方賜名為「龍虎山」。
據說,現在遠遠看去,龍虎山的煙霧就呈現出龍和虎的形狀,還有人稱就是這條龍和這隻虎在保佑著龍虎山。龍虎山十分險惡崎嶇,有的地方還有垂直的峭壁。但是就是在這些峭壁上,就有一個懸棺群。由於這些峭壁下面就是湍急的河流,水汽上升,這些峭壁也是十分溼滑,就算是擁有多年經驗的老獵戶上去,一不下心也會跌落懸崖,葬身河流中間。遠遠地望去,十分的危險駭人。但是,就是這樣險惡的環境,在這些峭壁上,還錯落有致地擺放著許多懸棺,從遠處看過去,這個景象也是十分壯觀。
「懸棺之謎」,難倒專家
但是這懸棺也是讓專家們十分好奇,要知道,在古代可沒有起重機這些器械,古代的勞動人民是怎麼樣在幾乎垂直的懸崖上打洞,並且將幾百斤的棺材運上去的呢?古代的人們又是為什麼非得將他們的死後之地安排在這麼兇險的高處呢?層出不斷地問題縈繞在考古專家的心頭。1978年,江西省就派遣了考古小組,前往龍虎山進行考察。但是地勢實在是太險峻了,專家們提出的方案都被一個個推翻,考古工作陷入瓶頸期,這時候,有幾個經常上山採藥的當地藥農,自告奮勇的提出可以用當地的毛竹(江西特產的一種竹子,堅韌不易斷)搭成一個簡易的架子,他們可以踩著架子上去看一下。
在藥農上去後,他們在懸棺較多的一個洞中發現了一些碎片,並將其帶了下來,轉交給了考古專家們,考古專家也是急忙將碎片送往市中檢測。檢測結果出來後,考古專家根據檢測的結果,在加上大量的查閱資料,推測,這很有可能是一個家族的墓葬地。同時,在專家查閱史書的時候,發現並不僅僅是現代人對這個懸棺很感興趣,就連古代人,也對這個十分好奇,南朝的顧野王在《太平御覽》中將懸棺描述為「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
意思是在他看來,這些懸棺都是神仙去世之後的棺材,也只有神仙能夠騰雲駕霧,才能將這些棺材放置在懸崖上。清代則有人認識是趁下面的水漲起來的時候把木頭等東西運上去的。但是這些方法經過試驗後,都沒有辦法達成這樣的效果。於是在這個謎題沒有辦法被專家破解之後,江西省龍虎山的旅遊集團就把這個問題公布了出來,希望能夠集思廣益,獲得一定的線索,面向社會,徵集破解懸棺之謎的辦法,並且為了激勵大家,還加上了10萬的賞額。
一老農道破玄機
高額的賞金刺激著大家,人們也都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有的認為是地理變遷,有的認為是推土法,各種各樣的方法都有,人們更是紛紛打開了自己的腦洞,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實驗,這些辦法一個成功的也沒有,眼看著懸賞的金額已經達到了40萬,但還是沒有人能夠說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一時間,懸棺之謎成了難題。
但是專家們還是沒有放棄,他們開始走訪當地世代居住在這裡的農民,因為這些農民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裡,很有可能有不同的見解,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走訪,一位老農提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咕嚕」。這個「咕嚕」是當地的一種方言,實際的意思其實就和物理中的定滑輪類似,在山頂上,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放上一個「咕嚕」,上面放上繩子,繩子的一端,將木頭那些東西綁上,另一端用人力拉拽。專家經過試驗後,發現這個辦法果然可行。
正當他們為解決了千百年的難題而興奮的時候,又有人提出了異議,說是要放這麼多的懸棺上去,每一個懸棺度重幾百斤,多的還上千斤,這裡足有一二百個懸棺,如果是在山頂上拖拽上去的,就一定會在山頂上留有一定的痕跡。但是龍虎山的山頂顯然沒有,這就說明,很有可能並不是用「咕嚕」這個方法實行的。專家們也是摸不著頭腦,一直到現在,懸棺之謎仍未解開。
結語
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詹森
綿延萬裡的長城,八大奇蹟之一的金字塔,還有江西的懸棺,古人給我們留下來太多的謎團,我們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像祝穆在《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中說的一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參考文獻
《名人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