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人看貴州」堯十三:嘗試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傳播貴州文化

2020-12-12 天眼新聞

堯十三,本名唐堯,1986年生於貴州織金縣,中國內地唱作型男歌手,畢業於武漢大學醫學院臨床專業。2011年,加入麻油葉民間民謠組織,推出個人原創單曲《瞎子》,曾為電影《浮城謎事》彈奏吉他曲《我想彈琴給你聽》,為電影《推拿》獻唱片尾曲。2015年,推出個人原創單曲《北方女王》,推出首張個人音樂專輯《飛船,太空人》。2018年客串電影《無名之輩》,2019年推出個人原創單曲《很久》。

從貴州小縣城到武漢讀書,又從武漢奔向北京尋找音樂夢,再回到家鄉貴陽安心創作,對民謠歌手堯十三來說,家鄉貴州就是他的生命。

在堯十三的記憶中,小時候的織金縣經濟情況不好,他一直想著要好好讀書,好去外面的世界闖蕩一番。18歲時,他離開家鄉去武漢求學,外面的世界在他看來「很瘋狂很誇張」,但這並未影響到自己的求學欲望,反而讓他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自己喜歡的音樂學習和創作上。畢業後,他懷揣著音樂夢獨闖北京,籤了唱片公司,陸續推出了多首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不管是演唱風格還是語言表現,都帶有鮮明的貴州元素,這也讓他在民謠圈被大家公認為「最具創作才華的人」,從此經常奔走於全國各大音樂節。

出道以來,堯十三堅持用貴州方言創作音樂作品,尤其是以《瞎子》《二孃》為代表的根據貴州方言及地方生活為創作背景的作品,幾乎成了他參加各大音樂節的必點歌曲。這樣的創作方式,也讓他的作品更加貼近民謠音樂的本源。他說,方言是最不會被遺忘的語言,方言幫助他寫成《瞎子》《二孃》這兩首歌。在他看來,貴州的民族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特色,這催動他和朋友一起計劃對那些民間故事「做一些改編,寫成歌曲」。

對堯十三來說,「家鄉是一種生命的維度,是和自己完全無法分開的。從本質上來說,貴州是我生命不可摘取的一部分。」在地理距離上,他和家鄉越來越遠,但從他的音樂中不難看出,他的內心卻和家鄉越來越近。

2015年,堯十三決定回到貴陽,他想「和游離的內心和解,尋找內心的平和」。他說,從到武漢讀大學到回到貴州,他看到的變化可以稱之為魔幻。他讀書的時候,需要在織金乘坐大巴到貴陽轉火車,車子在山裡繞來繞去跑四五個小時,但沿途的風景真的很美。現在,縣城不僅通了高速公路,還成為了一個交通樞紐,不管是北上成都、重慶,還是南走廣西、東去湖南,都十分便利。「更不可思議的是,父親從縣城回老家趕場,竟然可以走高速。如此魔幻的變化,在貴州每天都在發生著。」

「不管在任何時候,我都為能宣傳貴州而感到驕傲。」2018年,堯十三參演並獻唱主題曲的電影《無名之輩》上映,在劇中,堯十三本色出演客串了一名街頭歌手。電影上映後,導演饒曉志找到他說,希望他能夠一起宣傳電影,堯十三爽快地答應了,並跟著劇組到處路演。在長沙的路演中,堯十三發微博邀請粉絲看《無名之輩》。結果幾百人響應,他花了5000元錢,請200多名粉絲包場看。在他看來,「能夠把自己的家鄉向外界展示,那種情感是自豪的。」

回到貴陽後的堯十三除了外出演出,把剩餘的精力都放在創作上。隨著年齡增長,堯十三已經開始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他希望創作更多的作品反映貴州的人、貴州的事。目前,他正在嘗試寫劇本、拍電影,他說,他將會更加努力地創作,不僅通過音樂,還會嘗試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外界傳播貴州文化。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趙相康

文字編輯/陸青劍

視覺編輯/趙相康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名家名人看貴州」貴州減貧奇蹟讓世界貧困地區看到希望
    在這當中,不僅是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寫法」,深得各界「大咖」的肯定,貴州以脫貧攻堅為統攬,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各項「寫法」,也贏得名家名人的廣泛讚譽——  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楚源說,激情的貴州、綠色的貴州、人文的貴州、健康的貴州是他愛的理由。
  • 「名家名人看貴州」聚焦《航拍中國》|殷紅梅:「天眼」凝視,重構...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旅遊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之際,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旅遊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守在酒店等待央視《航拍中國·貴州篇》的播出,精彩的視角呈現和獨特的人文解讀,讓她看到了該片所帶來的重構貴州新的地方的意義和價值
  • 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貴州故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纓 向秋樾 紅色文化,是遵義的符號和靈魂。如何深入挖掘紅色傳統,生動展示紅色基因,讓普通人特別是年輕人也能感受到力量,是新時代講好紅色故事不可迴避的重大課題。遵義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學院率先邁出一步。
  • ...專科學校舉辦「講好銅仁故事.傳播貴州好聲音」英語演講比賽決賽
    12月7日,銅仁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20年「講好銅仁故事·傳播貴州好聲音」英語演講比賽決賽在學術報告廳舉行。校黨委書記羅紅芳,校黨委委員、副校長楊會新,初等教育學院副院長楊勝茂、藝術與體育學院副書記喻華、學前教育學院副書記劉強,以及國際教育學院全體領導班子出席本次活動。
  • 「我把貴州唱給你聽」大獎尋歌詞!讓全世界聽見貴州!
    很多都出自黔東南詞人蘇拉之手;朱德榮作品《九月九的酒》經久不衰,唱出都市流浪一族對於故土的依戀;凌飛的《杜十娘》《長相憶》成為別樣經典;玉鐲兒《白狐》代言新女性的愛情宣言,堪稱音樂版的《致橡樹》;龔琳娜的《忐忑》和張超的《最炫民族風》成為中國神曲唯二的扛鼎之作;堯十三民謠
  • 佛教在貴州的傳播
    佛教自唐宋以來陸續傳入貴州,但沒有越過烏江。元代始向烏江以南傳播,而寺廟仍很稀少。到了明代,不惟府、州、縣衛皆有寺廟。而且土司地區也不例外,深入窮鄉僻壤。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以後,為使「皇圖永固,帝道遐昌」,在總結歷代統治者治國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治國以教化為先」的方針。
  • 去貴州省博物館,聽文物講貴州的故事
    在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影響下 貴州傳統工藝也成為獨特的藝術語言 制陶、造紙、竹編、藤編...... 看多彩的民族孕育出的多彩服飾 服飾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
  • 帶你認識神秘的貴州飲食文化
    既然時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關鍵就是看你能不能徵服別人了。第二就是要講好貴州故事,對多數人來說,貴州依然是神秘的,背後有很多故事可梳理。比如多彩的民族文化,為何要吃酸和辣椒,為何貴州民族地區熱衷鬥牛文化,和吃牛肉有什麼關係等等,有很多貴州故事可挖掘。
  • 被譽為民謠界的柳永,作品在貴州人盡皆知,連宋冬野都稱其天才
    堯十三在演出十三其人1986年,堯十三出生於貴州畢節織金縣,原名唐堯,因為他平時很愛抽十三塊的黃果樹,所以索性藝名就叫堯十三,父親是一名江湖郎中。堯十三、馬頔、宋冬野轉戰民謠可是最後,堯十三還是成為了一名民謠歌手,2011年末,貴陽市地方論壇有人匿名發了個帖子,標題只有兩個字「瞎子」,正文有一個音頻,很多貴州朋友點開了音頻,音頻錄得很粗糙,開頭是一段吉他加古箏,歌詞是貴州方言,很有代入感。
  • 獨立音樂人之堯十三
    「堯十三是個天才」。這是李志對堯十三的評價。突然覺得在堯十三之前好像沒聽過民謠。他的名字,叫做堯十三。又過了幾年,一位導演無意間在飛機上聽到了這首《瞎子》。堯十三的歌給了他極大的觸動,飛機降落的瞬間,一部電影的構思因此而誕生。
  • 從水西千年土司文化看貴州古代歷史
    9月27日上午09:30,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院長,著名的彝學專家王明貴教授蒞臨孔學堂明德廳開啟了孔學堂第790場公益講座,據了解,本次講座是「貴州歷史文化」系列講座第2講。彝族是貴州唯一有成熟文字體系的少數民族,水西安氏土司政權是貴州本土統治時間最長的政權。明代四大土司中,洪武皇帝朱元璋令貴州宣慰使司宣慰使靄翠「位居各宣慰之上」。據此詳細的介紹了水西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尤其對水西土司政權結構、水西土司政治制度、水西土司君長繼承制度等方面的情況。
  • 品文庫 愛貴州 薦書臺|《花溪閒筆·貴州民政十講》:民國時期的...
    《貴州民政十講》由時任貴州民政廳廳長的譚克敏口述、其主任秘書曹源松記錄。本書系統地記載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貴州縣級政府行政運轉的各方面情況,以及改良行政的一些設想。1946年,由貴陽大剛報報社印行該書,是大剛報報社編印的「大剛叢書」系列。
  • ——「安陽是個好地方」名人名家講安陽活動舉行
    12月16日,「致敬紅色經典 獻禮建黨百年『安陽是個好地方』名人名家講安陽」活動在市「兩館」二樓報告廳舉行。活動由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安陽市人民政府、安陽市委宣傳部主辦,安陽市文廣體旅局、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安陽市分公司承辦。
  • 文化丨貴州「抗疫」詩集《盼你春天歸來》即將出版
    文化丨貴州「抗疫」詩集《盼你春天歸來》即將出版 2020-03-14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讀書日出版人薦書·謝亞鵬:記錄偉大時代 講好貴州故事|「戰疫...
    貴州人民出版社黨委副書記謝亞鵬說,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人民出版社圍繞脫貧攻堅主題,策劃推出了一系列主題圖書,可以說主題突出、數量豐富、內容優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貴州反貧困叢書」系列(已出版4冊),「大扶貧一線手記」系列(已出版2冊),《貴州脫貧攻堅70年》《第一書記——貴州決勝脫貧攻堅先進群像》《第一書記——貴州脫貧攻堅戰線上的追夢人》《山神與天渠》《迎香記》《在路上》《貴州脫貧攻堅群英譜》《大壩大興》《從脫貧解困邁向鄉村振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貴州「百村調查」》《助力脫貧攻堅 校園攜手田園——貴州「校農結合」扶貧模式研究
  • 重返劇場:把貴州188萬人搬遷故事,演出「人生況味」
    重返劇場植入民族IP彝族文化佔「C位」講述易地扶貧搬遷故事的話劇《出山!》將貴州188萬人「集體搬家」故事的切入點,落在貴州彝族深山的盤山村。劇情以情動人,真實感人「如果說一年前的版本,更著力於展現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不易和成就,那一年後版本,我們更著力於展現彝族文化,更注重劇目主題內涵。」在劇中飾演「阿諾阿魯」,貴州省話劇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常暉告訴記者,新版劇情讓「彝族文化佔C位」,同時加入了真實、具有典型性的故事情節,讓劇情更加緊湊。
  • 重返劇場:把貴州188萬人搬遷故事,演出「人生況味」
    或是「收官之年」再看脫貧故事更有感觸,或是主創團隊不甘重複地排演,讓演員對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詮釋,在「重返」劇場當晚,《出山!》收穫了「看戲時,劇場鴉雀無聲」「談觀後感時,熱淚盈眶」的真實回饋。主創人員「去粗取精」,植入「彝族文化」後重返舞臺。在120分鐘的劇情裡,通過「喜婆婆在彌留之際的吶喊」「年輕一代對讀書、創業的渴望」「垂死嬰兒艱難出山治病」等事件,演繹在易地扶貧搬遷下,「故土難離,但利在子孫」的現實矛盾衝突。
  • 傳承巴蜀文脈 講好四川故事——四川歷史名人叢書推廣活動啟幕
    10月15日下午,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眉山市新聞出版局、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承辦的「傳承巴蜀文脈 講好四川故事 歷史談誦:東坡文化精神的中國意義暨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傳播推廣啟動儀式」在眉山市三蘇祠博物館舉行。
  • 「回顧2018」數博會,給貴州留下些什麼
    需要講清楚。因此,我們嘗試著提供一些答案的選項。一場前沿展會帶來的思想啟蒙人之所以為人,「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此「辨」即思想。在貴陽市息烽縣的村莊,駐村幹部時常跟村民講用大數據搞精準扶貧的政策,村民也感受到由此帶來的變化,但誤以為無形的「大數據」是一位活生生的「達書記」,令人忍俊不禁。大數據,不是科學家的專利,越來越成為今日生產生活的工具;數博會,作為一場科技前沿的國家級博覽會,不是預言家的秀場,而是在展示未來生活的可能性。
  • 浙大教授與貴州湄潭小學生「再續前緣」,共讀詩詞,共論哲學
    池昌海表示,希望通過自己故事化的解說,給孩子們展開學習傳統文化的新視野。他坦言,自己年幼時能接觸的讀物很有限,這一代孩子有豐富的書籍可讀,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幸福的事情。「閱讀,始終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通道,這條道路越寬廣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