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唐宋以來陸續傳入貴州,但沒有越過烏江。元代始向烏江以南傳播,而寺廟仍很稀少。到了明代,不惟府、州、縣衛皆有寺廟。而且土司地區也不例外,深入窮鄉僻壤。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以後,為使「皇圖永固,帝道遐昌」,在總結歷代統治者治國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治國以教化為先」的方針。以儒學教育為主,輔以佛教和道教,藉以達到「使人日漸教化」的目的,以圖能夠長治久安。在明代統治者看來,佛教是「敷訓導民」、「馴化人心」的有效工具,可以使人樂於善事而不謀反,因此隨著統治的加強,佛教在貴州的廣為流傳。其盛況非宋、元時所能比。
播州地區的佛教傳播
為了推行這一基本國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僧官制度,與學官、道官制度相輔而行。佛教傳入貴州最早的地方,莫過於思州、播州。播州自唐代佛教已開始盛行,建有若干佛寺。入明以後,貴州宣慰司頗重視佛教,除宋、元古剎外,又新建湘山寺(大德護國寺)、復興寺(瓦廠寺)以及真安慈化寺、桐梓龍居寺、綏陽辰山寺等十五所寺廟。萬曆以來建寺更多,這不僅與佛教盛傳有關,而且與播州改土設流有密切關係,計有遵義大土閣、禹門寺及正安州蟠溪寺、桐梓縣蓮祠寺、綏陽螺永寺等二十一寺。崇佛之風,延置明末,又興建十餘所寺廟。諸寺之中,禹門寺最為著名。它位於遵義樂寬江畔的沙灘地方。萬曆初,黎朝邦父子始創加藍於此,名沙灘寺,後曾任黃岡知縣的黎懷智落髮於此,改名龍興禪院,再後,仗雪法師至此,以為「勝境甚誇,樹為學業禪院」因取「遏人之心之江河,有如禹之隨山決排」的意思,更名為禹門寺。於是廣建禪居,「禪和諸子,日至十百」。寺內藏有《釋藏》四部,並有破山、丈雪手筆及詩文、語錄。湘山寺位於遵義城中的小山上,建寺時有大德護國寺,後改為湘山寺,以山臨湘江而得名,香火頗盛。鄭珍在《播雅》中極為稱讚。
思州和思南地區的佛教傳播
思州一帶,也是佛教傳入貴州較早的地區,思州、思南、銅仁等地均有唐宋古剎。到了明代,佛寺遍及思州、思南、銅仁、鎮遠、石阡、黎平各府及所在衛所。以思南、沿河、玉屏的佛寺最多。鎮遠城東的中和山,兩水夾流,山處其中,兩崖巨石壁立,有太和洞、中和洞、青龍洞等勝景,入明以來,佛道兩家皆在此建立寺、觀,佛寺與宮觀渾然一體。嘉靖間,知府黃希英於中元洞建中山寺,工部郎中趙之緒構藏經樓,其旁有青龍寺,僧道常遊於此,是佛道交融的一個典型。銅仁府境內有梵淨山,原名九龍山、月鏡山,俗名飯甑山,群巒聳峙,中湧一峰,崔巍不減五嶽,譽為「黔地之唯一名山」。在梵淨山老金頂,原建有通明殿,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戶部郎中李芝彥為重修古剎,撰有《敕賜梵淨山重修金頂序》碑文一通,拱門上刻有「敕賜聖旨承恩寺」七字。相傳,明萬曆年間,李皇后修行於此。於是新建水源寺,護國寺、梅壩寺、天馬寺。合稱「四大皇庵」。其後,萬曆敕封鎮山印號為古茶殿,並立有《梵淨山茶殿碑文》,自此以後,香火旺盛,又建羅江寺、鍾靈寺等「四十八腳庵」,一時間,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雲而若水,成為川、黔、鄂邊境的朝拜聖地,遂改名為梵淨山。
黔中地區的佛教傳播
黔中地區,佛教本不盛行,寺廟亦少。入明以來,由於幾條驛道在此交匯,又形成了政治中心,佛教隨之興盛,尤其以貴陽為最。貴陽最早的寺廟是大興寺,在治城中。該寺系元至正年間廬陵道人彭如玉首創精舍,土僧真賢嗣其業,拓寬故址,建大雄寶殿、毗盧閣,莊嚴恢弘,氣象一新。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使顧誠奏請蜀王,賜名大興寺。永樂間設貴州宣慰司僧綱司於其後。成化五年,欽差鎮守貴州知都監鄭忠並巡撫、總兵、布政使等官,鑄大銅鐘一口,高四尺餘,重3000斤,懸於寺內,聲聞全城。寺內常有名僧駐錫。萬曆中,蜀僧如登駐寺。《黔南會燈錄》中載:覺甫、智頂、法印三僧,先後住過大興寺。萬曆二十年法印赴京請來《大藏經》一部,巡撫郭子章為之建閣貯藏,南京禮部命黃德輝題「龍輪寶藏」四字。由是,大興寺為全省各寺之首。鄭忠又於城內建永詳寺,敕賜金額。繼後,又建有萬壽寺、黔明寺、準提庵,在新城建銅佛寺,有銅佛二尊。
城外則有東山寺、水月寺和雪崖洞。破山的再傳弟子梅溪福度、紹南真解皆住過東山寺。貴州衛及貴州前衛所屬堡哨亦多建有佛寺,如青巖堡就建有龍泉寺、鳳凰寺、獅子山寺。附郭的貴定新縣所屬村寨,亦建有佛寺的,如蔡家關有三教寺、樂抗寨有來龍寺和朝陽寺,擺郎苗寨有回龍寺等等。由此可見,貴陽城裡城外,已經是佛寺林立,深入堡哨村莊。
水西土司地區的佛教傳播
影響所及,佛教傳入了貴州宣慰司所屬地界,深入少數民族地區。水西安氏崇尚佛寺,成化年間,安貴榮即在水西建立佛寺,今尚存殘鍾一口。成化二十一年,安貴榮與其夫人奢豚於水西本境建永行寺,並仿貴陽大興寺鑄銅鐘一口懸於寺內,其上鑄有彝漢兩種文字。黔西北地區,明代之前僧人罕至,據《釋氏稽古略集》記載: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僧錄司奉旨行文各處僧司,有討度牒的僧二十以上者,發去烏蠻曲靖等處,每三十裡造一庵,自耕自食,化他一境人民「至此以後,該境佛教也在興起。總的來說,貴州佛教傳播的時間都比較晚,絕大多數地區的佛寺都是在明代設省之後興起。從片狀來看佛教的傳播範圍由北及南,由東到西,恰是貴州省內漢族文化影響的路線。如果從線狀來看佛教主要分布於交通驛道沿線的衛所州縣和大土司地區。而廣大的黔東南、黔南地區佛寺最為稀少,且規模都不大,換句話說佛教在貴州的傳播路徑與實現國家化的影響路徑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