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人,南北朝梁開國君主,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也極富爭議的帝王。他與南齊同族,仕齊,齊末大亂之際任雍州刺史,遂乘齊亂,篡而自立,在位四十八年,是南朝在位最長的皇帝。
他是罕有的學者型帝王,「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政事之外,「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著述很多;又多才多藝,史稱「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早年他勤政愛民,文治武功,皆有成就。晚年他信奉了佛教,以帝王之尊傾力推崇,有皇帝菩薩』之稱,「幾可謂以佛法治國」,為中國佛教的發展與規範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他佞佛過度,荒政害民,造成經濟上的破壞和政治上的腐敗,以致百姓窮餓,「肌肉略盡」,「骨髓俱磬」,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於公元579年將他餓死於臺城。可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不過僅對佛教來說,他的貢獻還是很大。
01舍道歸佛
梁武帝原本受的是儒家教育,也曾是道教信徒。但梁武帝在齊代已接觸過佛教,與齊竟陵王蕭子良等佛教信奉者及和僧人的交遊也對他有很大影響,使他最終接受了佛教思想。
於是,天監三年四月八日梁武帝終於下詔「舍事道法」,皈依佛教。其詔書說:「弟子經值迷荒,耽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返。今舍舊醫,歸憑正覺。願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寧在正法之中長論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
至四月十梁武帝又敕門下,說唯有佛教是「正道」,是「內道」,其他都是「邪道」、「外道」,表示自己要「舍邪、外,以事正、內」,並且要求其他公卿百官、侯王宗族,也「宜反偽就真,舍邪入正」。
02四次捨身
舍道歸佛之後,梁武帝非常虔誠地按照在家佛教信徒的戒律修行,禮佛誦經,持守各項齋戒。他還修造了大量佛寺佛像,使梁代佛教最興盛時佛寺多達2846所。
據清代劉世珩的《南朝寺考》卷五所載,梁武帝敕建的寺有智度寺、新林法王寺、仙窟寺、光宅寺、蕭帝寺、解脫寺同行寺、勸善寺、開善寺、大愛敬寺、同泰寺等。
其中的同泰寺,據說有「浮屠(塔)九層,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餘所」,山林之內有禪窟、禪房,東西般若臺各三層,於西北築山構隴,柏殿在其中,東南有璇璣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隨水激流而轉,可謂極盡奢華。
從大通元年起,梁武帝曾四次捨身同泰寺。在寺中梁武帝煞有其事地穿著下人的衣服,在寺中掃地。國中無主,大臣們只好每次都以「以錢億萬奉贖」,再由「眾僧默許」後還宮,總計「前後用贖身錢至三億萬」。
梁武帝不僅自己奉佛至誠,而且也鼓勵、引導王室、官員皈依佛教。天監十八年,他從高僧慧約受菩薩戒。此後,「皇儲以下愛至王姬」,從慧約受戒為弟子者達四萬八千人。梁武帝以帝王之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和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