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梁武帝,四次捨身棄道歸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和興盛

2020-12-15 禪說國學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人,南北朝梁開國君主,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也極富爭議的帝王。他與南齊同族,仕齊,齊末大亂之際任雍州刺史,遂乘齊亂,篡而自立,在位四十八年,是南朝在位最長的皇帝。

他是罕有的學者型帝王,「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政事之外,「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著述很多;又多才多藝,史稱「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早年他勤政愛民,文治武功,皆有成就。晚年他信奉了佛教,以帝王之尊傾力推崇,有皇帝菩薩』之稱,「幾可謂以佛法治國」,為中國佛教的發展與規範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他佞佛過度,荒政害民,造成經濟上的破壞和政治上的腐敗,以致百姓窮餓,「肌肉略盡」,「骨髓俱磬」,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於公元579年將他餓死於臺城。可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不過僅對佛教來說,他的貢獻還是很大。

01舍道歸佛

梁武帝原本受的是儒家教育,也曾是道教信徒。但梁武帝在齊代已接觸過佛教,與齊竟陵王蕭子良等佛教信奉者及和僧人的交遊也對他有很大影響,使他最終接受了佛教思想。

於是,天監三年四月八日梁武帝終於下詔「舍事道法」,皈依佛教。其詔書說:「弟子經值迷荒,耽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返。今舍舊醫,歸憑正覺。願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寧在正法之中長論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

至四月十梁武帝又敕門下,說唯有佛教是「正道」,是「內道」,其他都是「邪道」、「外道」,表示自己要「舍邪、外,以事正、內」,並且要求其他公卿百官、侯王宗族,也「宜反偽就真,舍邪入正」。

02四次捨身

舍道歸佛之後,梁武帝非常虔誠地按照在家佛教信徒的戒律修行,禮佛誦經,持守各項齋戒。他還修造了大量佛寺佛像,使梁代佛教最興盛時佛寺多達2846所。

據清代劉世珩的《南朝寺考》卷五所載,梁武帝敕建的寺有智度寺、新林法王寺、仙窟寺、光宅寺、蕭帝寺、解脫寺同行寺、勸善寺、開善寺、大愛敬寺、同泰寺等。

其中的同泰寺,據說有「浮屠(塔)九層,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餘所」,山林之內有禪窟、禪房,東西般若臺各三層,於西北築山構隴,柏殿在其中,東南有璇璣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隨水激流而轉,可謂極盡奢華。

從大通元年起,梁武帝曾四次捨身同泰寺。在寺中梁武帝煞有其事地穿著下人的衣服,在寺中掃地。國中無主,大臣們只好每次都以「以錢億萬奉贖」,再由「眾僧默許」後還宮,總計「前後用贖身錢至三億萬」。

梁武帝不僅自己奉佛至誠,而且也鼓勵、引導王室、官員皈依佛教。天監十八年,他從高僧慧約受菩薩戒。此後,「皇儲以下愛至王姬」,從慧約受戒為弟子者達四萬八千人。梁武帝以帝王之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和興盛。

相關焦點

  • 雄才大略的梁武帝,沉迷佛教四次捨身入寺,終被圍困活活餓死
    梁武帝,姓蕭名衍,公元502年建立梁朝。他晚年曾先後四次捨身入寺,開創了中國歷代皇帝佞佛之風。什麼叫「捨身」呢?所謂捨身,一是舍財富,就是把個人所有資產全部施捨給寺廟;一是舍自身,也就是自願進入寺廟為僧眾執役。
  • 佛教?佛與原中華文化之爭?
    作為一個非本土文化,它的經歷和發展可謂是波折不斷,它傳入中國以後與道教和儒家產生了劇烈的衝突!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對佛教並沒有多少了解,所以,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吧。所以,在道教盛行的兩漢,佛教的在中國的傳播也是十分的快的!在三國時期中國基本開始有正式的出家人,以後人數逐漸增多。在魏晉這個時期,在社會上層中廣泛的流傳。而這個時期教義是以大乘經論為主,早起的傳入的教義的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經》。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佛教文化開始慢慢的融入中華文化。
  • 魏晉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
    佛教從東漢末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到三國時期已經遍布大江南北。曹魏建國開始,西域諸國遣使納貢,不少西域僧人進入魏國翻譯佛經傳播佛法,推動了佛教的發展。西晉時期,佛教逐漸深入到士族階層,竺法護等僧人大規模翻譯佛經,佛教的義理精妙逐漸超脫於傳統的方士之術。當時玄學大興,僧人多與名士相結參與清談,並藉助玄學概念傳播佛法。孫綽的著作《道賢論》中收藏了許多名僧。當時的政府禁止漢人出家,因此當時有名的僧人都是西域和天竺來的僧人。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陷入了戰亂之中。
  • 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梁武帝原本是虔誠的佛教徒,也相信他並不是奸細,請他來重雲殿相見。這就有了千迷道的故事:原來梁武帝的重雲殿前修築了一條迷宮一樣的通道,號稱千迷道。梁武帝先在大殿一角,穿著袈裟,戴著納帽,坐在繩床上等候待者從千迷道引導曇鸞進來。
  • 佛教福地蘄州廣濟縣與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緣「四緣"
    這裡不僅曾是東晉山西五臺山(崞縣)藉高僧、淨土宗初祖、廬山東林寺開山鼻祖慧遠大師卓錫地(九龍寨雲峰寺、太白湖黃牙寺),又是慧遠大師為鄂東佛教文化傳播和弘法利生的開山鼻祖之地,而且是一處在中華文化上影響了千年文化人物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千年的佛教人物的一代禪宗祖師四祖道信出生地、卓錫地。公元579年,北周析齊昌縣地置永寧縣,為蘄州齊昌郡所屬。
  • 四個成語組成一部佛教中土禪宗發展史
    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由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從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寺廟何其之多。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發展到最鼎峰,僅南京城就有佛寺五百多,但也經歷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滅佛運動。
  • 佛教在貴州的傳播
    以儒學教育為主,輔以佛教和道教,藉以達到「使人日漸教化」的目的,以圖能夠長治久安。在明代統治者看來,佛教是「敷訓導民」、「馴化人心」的有效工具,可以使人樂於善事而不謀反,因此隨著統治的加強,佛教在貴州的廣為流傳。其盛況非宋、元時所能比。播州地區的佛教傳播為了推行這一基本國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僧官制度,與學官、道官制度相輔而行。佛教傳入貴州最早的地方,莫過於思州、播州。
  • 佛教的真正源頭,其實與婆羅門教有極大關聯
    因為婆羅門教所信奉的神當中,就有佛的形象。這麼一說,可能很多人就明白了。釋迦牟尼佛雖然修成得道,但是他修成的概念,以及成佛的叫法,其實都來源於古代的婆羅門教。根據英國學著渥德爾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記載,在佛陀成道之前,婆羅門教中就有一部分婆羅門們信佛。只是,他們對佛的信仰,已經淪為婆羅門教的最末流。
  • 古代日本為何全民「棄肉食草」、千年不知肉味?這要問問大乘佛教
    佛教飲食:被梁武帝帶偏,佛教戒絕葷腥  誕生於古印度的佛教,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然觀,這種觀點在信仰佛教的社會中產生了諸多影響。這位皇帝一生痴迷佛法,曾經前後四次跑入同泰寺要求當和尚,而大臣們也是頗為無語,四次動用國庫將皇帝贖回。而這位皇帝回位之後也不老實,一本《大般涅經》倒背如流,對於佛法的研究也日漸深邃,乃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套佛法觀。於是,天監六年,蕭衍苦於「生靈之苦」對佛發誓,從此之後再不食肉糜,否則墮入地獄。
  • 佛教:行策、實賢、周夢顏、彭紹升,兩僧兩居士,使淨土再次興盛
    淨士法門逐漸取代禪學的地位,成為在佛教界和社會上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佛教信仰和實踐,是清代佛教的一個突出特點。總的說來,淨土的興盛與禪學的沉寂是同步的,這個轉折發生在雍正時期。在這個轉折的過程中,長江流域的中下遊地區成為淨土興盛的中心,出現了多個淨土宗的重要人物。
  • 夢回北魏:我,一名普通小僧眼中北魏佛教的發展
    拓跋珪還大規模地招收漢朝的士大夫參與中央行政管理,漸漸地將北魏建立成了一個強大的封建強國。值得一提的是,拓跋珪除了對政治經濟進行改革外,還十分重視思想文化的傳播。自道武帝起,佛教就開始被扶持和推廣。統治者將佛教思想深深地融入到執政理念中去。北魏時期的佛教思想和統治思想就像兩輛並駕齊驅的馬車,誰也離不開誰。
  • yesuo聊歷史|佛教中國發展史
    佛教在中國最興盛的時代為兩晉南北朝,大家都知道漢初用道,漢武帝之後獨尊儒術,東漢末年人道紊亂,規矩沒了,使得人們思想自由奔放,但靈魂無所依託,於是宗教有了市場。整個三國、兩晉,佛道是佔了統治地位的,到了南北朝時佛教更是因為通俗易懂,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不需要多少文化,為那些外族統治者所青睞。
  • 佛教與中國民俗,我們常見的這幾個節日原來是從佛教來的
    佛教自兩漢時傳入中國,對文學、藝術都發生了極大的影響,隨著其在民間傳播的範圍不斷擴大,佛教信仰在百姓心目中愈來愈根深蒂固,因而中國固有的民俗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增添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因素,尤其是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在民間影響最大,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民俗莫不與此息息相關。
  • 犍陀羅佛教因絲路而興盛,也因絲路而衰敗
    與印度列國的國君相比,希臘裔君主更有動力推廣佛教,因為這些外來者一方面只佔據人口的少數,孤懸海外,勢單力薄,被潮水般湧來的本地文化包圍,尤其在通往母國的道路被遊牧民族絕斷以後。另一方面,他們在傳統婆羅門教構建的種姓制度裡找不到位置,甚至比首陀羅還要低等。而依靠提倡眾生平等,打破種姓制度的佛教,希臘裔君主就能解構舊秩序,建立自己的政治合法性。
  • 什麼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麼?佛的定義呢?
    佛教簡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權宜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的影響著世界上的很多人。
  • 李巍先生捐贈一批元明清佛造像 促進佛教文化發展
    500尊金銅佛像珍寶,是普陀山觀音法界觀音聖壇奠基、開工迄今以來最大的一筆捐贈,也是國內外的數量最多的實物捐贈,必定使觀音法界更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觀音聖壇日後定會成為「全球最大的佛造像藝術博物館」。李巍先生胸懷大愛,是菩薩道忠實的踐行者,特別令人讚嘆!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佛教起於尼泊爾,創始人是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在阿育王時期得到發揚光大,也從阿育王時期大規模的向四方傳教,同時,佛教也是牆裡開花牆外香,印度的佛教衰落,卻在東亞、東南亞得到極大發展。,也被佛陀收為弟子,當然佛教最厲害的是舌辯,肯定有很好的理由來解釋原因,在西藏也是,認為當地苯教是佛教一部分,然後把佛像也改成藏民的樣子,同時也把幾代倡佛的贊普都列為佛教法王,在中原就更是如此了,不斷吸納融合道、儒二教以及民間傳統,更是把康熙-夜多尊者和乾隆-直福德尊者列入500阿羅漢裡,因為佛教傳播的普及性以及圓融性,很多支持佛教的統治者都被佛教尊崇並傳播到民間
  • 和尚原本是吃肉的,但傳入中國後卻不吃肉了,原因在於梁武帝
    南齊末年,時任襄陽刺史的蕭衍和哥哥蕭懿共同起兵,推翻了南齊的昏君東昏侯,隨後自己稱帝,建立了大梁王朝,史稱「南梁」。梁武帝這個人壽命很長,活了整整活了86歲,僅次於清朝乾隆皇帝,位列中國長壽皇帝的第二把交椅。他漫長的統治生涯,為中國歷史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 廬山的佛教和道教
    「廬山到處是浮屠,若問凡家半個無」,說的是廬山佛教勢力的強大。東晉時慧遠大師在這裡開創了東林寺,建立了淨土宗,肇始佛教中國化和中國佛教化的進程。作為當時南方的佛教領袖,東林寺成為了一個與北方長安並肩的佛教和學術中心。名人名流會集廬山,最為突出的有慧遠、慧永、張野、雷次宗、宗炳和劉續之等十八高賢,他們都是學識水平極高的人物,成就了廬山文化史上的輝煌時代。
  • 佛教:藏傳佛教的傳播,使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不一樣的佛學
    南傳佛教的影響最北處止於雞足山南麓,所以通常認為,南傳佛教未進入長江流域。藏傳佛教則主要流傳於藏民族及蒙古族、滿族、裕固族、摩梭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中。由於地域、交通、文化和民族的差異,在青海、西藏、雲南、貴州、四川甘肅諸省流經的地區,也就是在長江流域的上遊地區,流傳著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