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成語組成一部佛教中土禪宗發展史

2020-12-12 醉美國學

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由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大約東漢年間傳入中國,漢明帝時期,迦葉摩騰、竺法蘭等高僧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鹿鼎記》中有名的《四十二章經》就在此寺完成傳譯。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從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寺廟何其之多。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發展到最鼎峰,僅南京城就有佛寺五百多,但也經歷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滅佛運動。作為一個外來宗教,想要在中國生根發芽,並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就可以生存下去的,必然要本土化,要適應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因此,佛教在中國出現了漢傳八宗,其中禪宗是中國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發展最成熟的一個宗派。

任何一個宗派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但可以通過三個成語來簡單了解禪宗的發展歷程。第一個是「拈花一笑」,佛祖釋迦牟尼在一次靈山法會上開壇講法,隨手拿起一枝花給眾人看,這就是「拈花示眾」。座下弟子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摩訶迦葉笑了。(《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佛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於是就傳下了「禪宗」法統,摩訶迦葉則是西土禪宗第一祖。佛祖指定的副手阿難陀則是第二祖,一直傳到第二十八代,一個大家熟悉的人物登場了,他就是菩提達摩,中土禪宗的初祖,也是無數人嚮往稱讚的少林武術的創始人。據說他也是一位王子,從印度航海來到廣州,一路北上,來到了金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跟崇拜佛教的梁武帝說禪,梁武帝雖然信佛,但他沒有慧根,既然談不來,達摩就走了。走到長江邊,沒有船過河怎麼辦?這點小問題自然難不倒功夫祖師爺,他摘下一根蘆葦,往水裡一扔,踏在蘆葦上過江了。這是第二個成語「一葦渡江」。

過了長江之後,來到嵩山少林寺,找了一個山洞,在裡面坐了九年,悟出了中土禪宗的佛法和少林功夫,這就是第三個成語「面壁九年」,通常用來比喻在學習上下的功夫極深。

從菩提達摩往下傳,出現了有名的禪宗六祖,二祖是很有文化修養的慧可,三祖僧璨,在黃梅雙峰山建立了道場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直到很有名的六祖慧能。前面說到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傳法方式是怎麼傳下去的呢?沒有一點憑證怎麼說得清呢?其實也是有憑證的,一件木綿袈裟,一個化緣用的缽盂,這就是第四個成語「衣缽傳人」的由來,泛指一般師徒間學藝上的繼承。

在五祖弘忍找「衣缽傳人」的時候出現一點小插曲,因此流傳下來兩則有名的示法偈,一個是大弟子神秀所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另一個是慧能所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覺得慧能悟透了,於是把信物傳給了慧能。慧能不負眾望,把禪宗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留下了有名的《六祖壇經》,這就是中土禪宗的由來。

相關焦點

  • yesuo聊歷史|佛教中國發展史
    yesuo:本名鬱松,海門市作家協會會員非權威資深歷史研讀者非專業資深音樂愛好者yesuo聊歷史||佛教中國發展史作者||yesuo到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大亂,有個叫張道陵的人創立了道教,為了跟佛教搶客戶,就對「老子化胡」的故事添油加醋,進一步固化了這個傳說。西晉有個叫王浮的道士還專門寫了一部《老子化胡經》。
  • 成語「甕中之鱉」出自佛教
    成語「甕中之鱉」出自佛教甕中之鱉《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居士部》引《先覺宗乘》:一日至書記寮,指圓悟頂相曰:這老漢腳跟猶如未點地在。圓悟顰蹙曰:甕裡何曾走卻鱉。公曰:且喜老漢腳跟猶點地。成語「甕中之鱉」即出於此,比喻已在掌握之中、無法脫逃之物。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視十娘已為甕中之鱉,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頭之上。」清錢彩《說嶽全傳》第七六回:「普風道:『不是僧家誇口,這幾個小南蠻,只算得個甕中之鱉,不消費得僧家大力,管教他一個個束手就縛。』兀朮大喜,當晚吃得大醉,方各安歇。」
  • 來看看這些已經「面目全非」的佛教成語,有沒有驚到呢?
    之前寫過兩三篇文字介紹過一些源自佛教的成語、俗語。今天提及到的這些成語、俗語仍舊是源出佛教典籍,但在日常使用時,含義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相反。網上有過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段子,說某公司招聘,考題很簡單,就只有一道成語填空題:一絲不()。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四個句子,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所奉持的一部佛經。很多人喜歡讀這部佛經,是因為裡面講述了許多的人生哲理。比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句話是告訴人們,事物的真相,並非是我們看到,或者是想到的那樣。《金剛經》中有許多的名句,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在藏傳佛教中,最為廣泛的信仰當屬觀音菩薩。在整個藏區,男女老幼無人不會誦念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除此之外,在藏族人民當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藏族先民,是神猴和羅剎女結合而生。當神猴猶豫不決的時候,正是觀音菩薩明確指示,在雪域繁衍人類是莫大的功德。
  • 杭錦旗英語:英語成語的12個特點
    英語成語和漢語成語有共同之處,但是,對比漢語成語,英語成語又有很多不同之處。本文歸納的是英語成語的12個特點。英語單詞idiom是16世紀時通過法語進入英語的單詞,漢語譯作「成語」或「習語」。英語中的「成語」和「習語」含義相同,意思沒有區別,就像「演講」和「講演」一樣。英語成語是英語詞彙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成語和漢語成語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深度解析 立體還原)天佑信仰是人類意欲的反映,體現出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憧憬。本是無可厚非的心理需求;因為攸關人性,所以不可或缺。(如今的佛教,都是「部派佛教」,沒有誰更「原始」——除非「信仰」。)不同於這一部派的「堅持傳統」,印度大陸的佛教則始終在「收編舊學」的前提下「總體抉擇」(譬如針對偏有偏空傾向,龍樹的「秉舵」與無著的「組織」之舉)。一切都從不能見佛的遺憾中來:隨著佛滅日久,後世弟子非但不能「依法不依人」,反而開始發展「系統佛傳」(以馬鳴為代表)。
  • 原來這三個意境美好的成語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一說到佛教,很多人就會想到深山古寺,想到一卷經書,一盞青燈,僧人漫長艱苦的修行。也有人會想到晦澀的經文,高深的禪理,還有晨鐘暮鼓的意境。人們對佛教總是抱著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因果」和「萬物皆空」等等言論,慈悲善目的高僧禪師,都增加了佛教在人們心中的神秘感。
  • 動漫:漫迷才懂的7個四字成語,知道5個以上才是資深漫迷
    動漫裡漫迷才懂的10個四字成語,知道7個以上是資深漫迷中國成語博大精深,是語言提煉出來的精髓。在日本動漫裡有一些四字詞語與我國的成語形體相似,但卻表達著不同的意思。而這些詞語,也只有資深漫迷才懂,今天我們挑選了10個這樣的詞語來一起分享下吧。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有3個原因
    文 | 歷史九點半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漢語獨有的表達方式,博大精深。它一般由4個字組成,每一個成語的背後,大都有一個故事或典故,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千百年來影響深遠。據統計,中國約有5萬個成語,其中96%是四字成語。早在先秦時期,成語的應用就已十分普遍,而成語的發明也是在這一時期不斷壯大的。此後兩千年來,成語在不斷豐富,但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漢語用詞的完善,新成語的發明也越來越少了。
  • 佛教人物第一:仞利天宮之主,佛教第一護法神——帝釋天
    這裡我們要先簡單介紹一下天界的範圍,我們中國習慣稱為上天或者天界,認為那裡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由玉皇大帝或者是老天爺來掌管,但在佛教的劃分中則要複雜得多。在六道之中有一個「天人道」,但這只是個統稱,其實詳細又可以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界」,能夠超脫三界,就是佛教中真正的聖人了,可以不再受六道輪迴的牽引,自主生死。
  • 中國5萬個成語,大都是古人發明,為何近現代沒再發明新成語了?
    文 | 歷史九點半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漢語獨有的表達方式,博大精深。它一般由4個字組成,每一個成語的背後,大都有一個故事或典故,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千百年來影響深遠。 據統計,中國約有5萬個成語,其中96%是四字成語。
  • 日本、韓國「偷」了中國成語,還擅自篡改含義?
    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用成語詞不達意的時候老師是怎麼批評你的嗎?作為一個喜歡凝練敘事的文明,中國人的成語可真是簡練雋永到了極致。除了東亞受中華文化輻射的幾個文明,世界上還沒有哪個語言裡能找出這麼規整的四字諺語系統。即使是中國周邊一直飽受「文化被輸出」的日韓越等國,也只是學了成語的內涵,在形式上多少有點囉嗦。
  • 四個被誤會千年的成語,本義無關風月,如今含義卻難以啟齒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成語不僅失去了其本義,其含義還越來越猥瑣,越來越讓人難以啟齒。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被曲解最深的四個「正經」成語。這個成語第一次出現,是五代詩人韋縠的《才調集·張泌詩》中,其中寫道:「倚柱尋思倍惆悵,一場春夢不分明」,意思是說,過去美好的一切轉眼成空,如今回想起來,竟有些不真實。《侯鯖錄》中也寫道,東坡被貶到海南的時候,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曾對他說,「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總不能認為原本毫無交集的兩人,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故事吧?
  • 這個四字成語,一不小心就念錯,尤其第三個字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朗朗上口,簡明扼要,而且還有歷史背景故事。然而,許多成語都很容易讓人誤讀,從今天開始,小珏嘗試給大家聊聊那些容易讀錯、用錯的成語。「暴虎馮河」就是今天的出場的主角。一、注釋這個成語在今天看來,確實有些生僻。
  • 湯溪方言中的「四字成語」
    2008年8月,香港陽光衛視為了拍攝大型紀錄片《江南煙雨》,攝製組深入古村民間,在姑蔑後裔中尋訪用「湯溪話」吟唱的民歌,如訴如泣的悲情民歌,讓記者們猶如墜回到遠古的年代; 聲調渾重、字字激揚的姑蔑方言,在香港記者眼裡如同走進了非洲部落,無不為姑蔑方言形成的古老語系傳承如此完美而感動。姑蔑古國後裔的語言自成一派,也引得學者的關注。
  • 難倒很多大學教授的5道看圖猜成語題目,小學生也能做對四道題!
    看圖寫成語題很考驗大家對成語的積累程度的,如果平時不怎麼注意積累一些成語下來,來做這一類題目會非常吃虧。原因非常簡單,這一類題主要考查大家對成語的掌握程度,沒有記下相應的成語,也就無從說起怎樣答案這一類題目了,所以做這些題目我們一定要注意平時的積累。
  • 「浙」些藏在成語中的山水,您知道幾個?
    「浙」些藏在成語中的山水,您知道幾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誕生過不少詩文典故,今天就一起來看看藏在成語中的浙江山水吧!秦鬟妝鏡比喻山明水秀、風光佳麗的地方。成語來源於宋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詞:「最負他, 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遊。」秦鬟,指秦望山 ,位於紹興市區南12公裡,一名天柱峰。
  • 三個字的成語?兩個字的成語?開眼了!
    說到成語,大家腦子裡面首先蹦出來的可能是這樣的——大家比較容易脫口而出的應該就是四個字的成語了吧?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還有可能是唐僧。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但卻沒有人規定過成語一定是四個字的。生活中很多詞語你會脫口而出,簡單的用幾個字就能形象地表達出意思,你以為它們是大家口口相傳的俗語,其實它們是正兒八經的成語。 醜八怪出處:源於「揚州八怪」。
  • 成語中的地質學
    成語,作為固定短語,是漢語文化中一大特色。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一定的意義,很多成語都是由古代漢語傳承下來,背後往往有一個典故。看出來這個圖片的寓意了嗎?經歷過高考洗禮的同學一定會對語文考題中的成語辨析題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