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萬個成語,大都是古人發明,為何近現代沒再發明新成語了?

2020-12-16 騰訊網

文 | 歷史九點半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漢語獨有的表達方式,博大精深。它一般由4個字組成,每一個成語的背後,大都有一個故事或典故,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千百年來影響深遠。

據統計,中國約有5萬個成語,其中96%是四字成語。早在先秦時期,成語的應用就已十分普遍,而成語的發明也是在這一時期不斷壯大的。此後兩千年來,成語在不斷豐富,但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漢語用詞的完善,新成語的發明也越來越少了。

圖:負荊請罪

當然,並非近現代以來,一個新成語都沒有了,而是非常少,相比於古代時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用的比較廣泛的近現代成語順藤摸瓜、捨己救人、電閃雷鳴、出乎意料等,還有前幾年出來的,得到認可的正龍拍虎,唐駿讀博等成語。

除此之外,能算得上是新成語的,幾乎就沒有了。那中國5萬多個成語,大都是古人發明,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很成語了?總結起來,主要有3個原因。

圖:完璧歸趙

一、語言環境的變化

成語脫胎於文言文。在紙張還沒有發明的時代,文字記錄大多以竹簡、織錦為主,書寫不但十分不便,而且耗材昂貴。因此,出於省錢省力需要,人們不可能把口語全部完整地記錄下來,必須惜字如金,將口語經過一定的修飾,去繁書簡,於是文言文就誕生了。

而成語相比文言文,更加的短小精悍,一般成語只有四個字,背後記載的典故卻可能是幾百字、幾千字。正所謂四兩撥千斤,這種便捷的記錄系統,自然有利於傳播,因此大大促進了成語的發展和使用。

圖:濫竽充數

近現代以來,白話文逐漸取代了文言文,書寫系統的變化,使得成語發明的土壤不復存在,因而新成語也就少了。舉個例子,以前在竹簡上刻一個字的時間,足夠現在在電腦上打100字甚至1000字,因而人們不再需要惜字如金,就可以很快速便捷地記錄事件。

二、文化從精英向平民階層轉移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屬於精英文化。古時候,讀書做學問是少數精英的事,知識壟斷在精英手中,文化高度集中。而近現代則越來越不同,這就像網際網路的發展,古代文化是中心化的,而近現代以來的文化,是不斷的去中心化的。

圖:亡羊補牢

文化從精英向平民階層轉移,意味著語言書寫習慣也要為大眾服務,要讓更多人能寫會讀,更簡單易理解。這也是為何近代文言文被拋棄的原因,因為它已經阻礙了了大多數人對知識的渴求。當書面用語越來越向口語靠近,就註定了文言文的土壤消失,新成語也隨之消失。總結起來,就是文化的普及,社會的發展,讓知識需要更直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三、成語已經夠多了

最後來說,中國5萬多個成語,我們常用的也就幾千個,和漢字一樣,既然現有成語已經足夠使用,足夠表達清楚意思了,為何還要勞心費力去發明新成語呢?

圖:現代成語「正龍拍虎」主人公周正龍

當然,以後可能還會有極少量的新成語出現,但可以預見,新成語的影響會越來越小,小到經不起時間的洗禮,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至於那些如今出現的網絡四字用語,我認為那不是成語,只是曇花一現的快消詞語,更不可能流傳下去。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有3個原因
    據統計,中國約有5萬個成語,其中96%是四字成語。早在先秦時期,成語的應用就已十分普遍,而成語的發明也是在這一時期不斷壯大的。此後兩千年來,成語在不斷豐富,但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漢語用詞的完善,新成語的發明也越來越少了。
  • 戰國成語紙上談兵,那時紙還沒出現?古人有多少不能用的詞
    上一期的小宮跟大家討論了古人對扇子的講究和幾千年來扇子的有趣發展,那麼,今天小宮又要與大家討論新的有趣的話題了。先來問問小夥伴們喜歡不喜歡看古裝劇啊?喜歡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們,有沒有過和小宮一樣的好奇過,古代的人究竟是怎麼互相交談說話的呢?古人的用詞究竟是怎樣的呢?是像現在大家看到的古書一樣,全都是之乎者也嗎?今天小宮就去跟大家一探究竟吧。
  • 四大發明的歷史價值完全碾壓西方近現代的所有發明創造
    至於現代科學基礎理論體系,我們認為這只不過是個短暫的已經過時的認知體系,屬於舊文明體系的一種。站在長遠的歷史角度看,現代科技文明只是個短暫且負面因素較大的過渡文明,他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完全不能與古文明和中國的四大發明相提並論。四大發明是福澤整個人類的宏觀基礎性技術,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必需品,彰顯了文明演化的正能量,有利於人類健康穩定地生存與發展。
  • 古人沒發明電,為啥知道打雷閃的是「電」,雷電到底是什麼?
    不管發明電之前還是之後,閃電都是叫閃電。古代人雖然沒有人造電,但電的概念還是有的。其實古人早就把快捷、發光、發熱的現象稱為電,並且有許多帶電字的成語,如風馳電掣,就出自於《六韜·龍韜·王翼》:「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 古人發明的五個「奇技淫巧」,現在看來也很神奇,一些技藝已失傳
    ——《織婦詞》引言古代雖然不重視發展自然科學,但是這並不代表古人沒有創造力,相反古人在生產力並不強的情況下,還有許多代表著古人智慧結晶的產物。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古人發明的五個「奇淫技巧」。在我們現在看來也很神奇,而且一些技藝已經失傳。
  • 她回答12字,誕生一個罵人的成語
    說到成語,相信每個人都能隨口說出一兩個,並且很廣泛地應用在我們平時的溝通交流中。據悉成語最早的時候被稱作「成言」,出現在東漢時期,經學家鄭玄在《全後漢文》中記載的:「成言曰王后。」這裡的「成言」是「舊有之言」的意思。
  • 邵巖發明射書後,其美女弟子發明「人體書法」,最後還獲獎了
    在我國,最出名的書法大家當屬王羲之,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知道一個關於王羲之的成語——入木三分。這個成語是說,王羲之為了自己的書法能力更好,每天練習,久而久之,毛筆中的墨水居然把放宣紙的木板都浸透了,雖然這個事件是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但是也不能否認王羲之對待書法的認真程度。
  • 古代老百姓們發明的奇技淫巧,每一個都是智慧的結晶,我們缺一不可
    首先,先給「奇技淫巧」正個名,很多思想不純粹的人,一聽這成語裡面有個「淫」字,就跳得可歡。其實這個成語最初古代是個褒義詞,是指非常奇特巧妙的發明創作。不過後來它又成了貶義詞,因為大家都把心思放在這上面,有點不務正業。而由古代的普通大眾自己發明的奇技淫巧的東西也有很多,比如鍋,背簍,躺椅,扇子,筷子,牙刷,四方桌和七巧桌等等。
  • 《婷婷講成語故事》在京首發 把中國成語「演給孩子聽」
    1月9日,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日,《婷婷講成語故事》新書發布會暨「詩詞成語童萌」活動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湖南展區舉行。婷婷姐姐帶領小讀者們表演古詩聯唱。《婷婷講成語故事》由嶽麓書社出版。在婷婷姐姐的新書《婷婷講成語故事》中,都能找到答案。1月9日是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日。當天下午,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湖南展區,由嶽麓書社與婷婷姐姐聯合舉辦的《婷婷講成語故事》新書發布會暨「詩詞成語童萌」活動異常火爆,熱情的小讀者和家長擠滿現場,有的從河北、天津專程趕來參加活動。
  • 「網絡成語」被批「邯鄲學步」(圖)
    這些網絡成語為何會出現?幹擾了漢語的純潔性嗎?對語言的衝擊到底有多大?對此,本刊特邀請專家從正反兩方面作深入分析。  自網際網路進入中國以來,網絡用語不時以形同「火星人用語」一般的模樣,激起不明就裡的公眾一陣陣爭議,最新的發明是所謂「網絡成語」,主要在學生中流行。像「十動然拒」、「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等四字詞語,如果不加解釋,可能家長、老師乃至「老網蟲」都說不清楚其確切含義。
  • 安徽的「成語典故之城」——自駕探尋淮南美景美食
    淮河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優越的地理條件孕育了兩岸璀璨的文化,是中國重要的歷史文化發源地之一。作為淮河岸邊的一個明珠——淮南市北臨淮河、南依舜耕山,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早在新石器時期即有人類在此繁衍,春秋戰國時期成為蔡楚文化的繁榮之地。漢淮南王劉安及八公編著了《淮南子》一書,成為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解鎖中華成語 get文化新潮流
    成語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歷史長河中語言實踐的智慧結晶。時代的演變使得成語的發展愈發多姿多彩,由酷我音樂獨家冠名播出的《百家講壇2020》推出《中華成語》(學習篇)系列節目,就以新奇獨到的方式讓成語佔領C位,在本周播出的節目中,再次讓大家新get了一波來自成語的魅力!成語文化的發展之路,在無形之中使得追捧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新潮流。
  • 金科玉律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前蜀 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籙齋詞》:「金科玉律,雲篆瑤章,先萬法以垂文。」近義詞有:清規戒律、金口玉言,金科玉律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含褒義。金科玉律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金科玉律(jīn kē yù lǜ)成語釋義:金、玉:比喻貴重。科、律:法律條文。原指法律條文盡善盡美。後指不能更改、必須遵守的信條。
  • 新民藝評|看系列微電影《成語新故事》有感:傳統文化精神的當代傳承
    《成語新故事》自3月23日至4月27日在上視哈哈炫動頻道首播,讓因疫情而宅家的觀眾尤其是孩子們消減了寂寞,得到教益。圖說:《成語新故事》 網絡圖《成語新故事》採用紀實手法平鋪直敘地攝製,大量準專業和非專業演員的加盟,更突出了日常的直感和生活的質感。
  • 漢代古人發明的「地動儀」,被踢出教科書,專家:明顯造假的
    地震頻發多危難,張衡制地動儀預警 在歷史記載中,地動儀是中國古代漢族科學家創造的一傳世傑作,由東漢時期的張衡發明,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生僻成語「方枘圓鑿」怎麼讀?很多人開口就錯了
    然而,有些成語卻相對生僻,懂的人不多,用的人更少。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今生活與古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習以為常的成語被滄海桑田的巨變所淹沒。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個「方枘圓鑿」,不光含義難懂,大部分人甚至都會讀錯。 一、怎麼讀?
  • 郭志坤、陳雪良:成語裡藏著中國歷史
    當然,中國成語成千成萬、汗牛充棟,要在浩如煙海的成語大山爬梳剔抉,參互考尋,實屬困難,特別是要超然遠覽,奮其獨見,挑選與中國歷史發展脈絡有密切關係的成語,這是最大的困難。中國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歷史故事或歷史典故,要去挖掘成語的歷史背景,同時又要把成語串聯起來,避免成語應用上的碎片化,讓讀者得以完整地從中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大勢,這是不容易的。 上書房:這套書畢十年之功,主要精力花在哪裡?
  • 成語從未如此有趣,《婷婷講成語故事》新書發布
    精選100個常用成語,用新穎有趣的情景劇進行演繹,在書中以即掃即聽的二維碼技術把成語「演給孩子聽」……1月9日,在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兒童詩教開創者、中國首個入選「全球創新教育100強」項目創始人婷婷姐姐一襲古裝亮相,為家長和小朋友們分享她的新書
  • 跟懂王,學成語!
    不知大家有沒有遇到過被自家學童問成語含義,不得不搜腸刮肚想典故的經歷?我想,今年再遇到,有好些個成語,你不用再這樣費腦細胞,想歷史典故來解釋含義了!因為太平洋對岸,出了個懂王,他及他的夥伴們,用自己的實力,強勢詮釋了諸如倒行逆施、指鹿為馬、三人成虎等等熱門成語典故的意義。
  • 中考語文易錯的5大成語,不要望文生義,一不小心就丟分
    今天就給各位初中生帶來在中考中非常容易出錯的5個成語,希望大家能在考試中避「坑」成功,順利拿分。七月流火如果你沒有學過這個成語,只憑藉第一印象就做題,很容易按照現代人的思維,錯誤地理解為夏天的七月非常炎熱,猶如一團團流動的火球在空氣中竄動。不過,那也只能是你想當然的理解。這個成語出自於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