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歷史九點半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漢語獨有的表達方式,博大精深。它一般由4個字組成,每一個成語的背後,大都有一個故事或典故,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千百年來影響深遠。
據統計,中國約有5萬個成語,其中96%是四字成語。早在先秦時期,成語的應用就已十分普遍,而成語的發明也是在這一時期不斷壯大的。此後兩千年來,成語在不斷豐富,但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漢語用詞的完善,新成語的發明也越來越少了。
圖:負荊請罪
當然,並非近現代以來,一個新成語都沒有了,而是非常少,相比於古代時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用的比較廣泛的近現代成語順藤摸瓜、捨己救人、電閃雷鳴、出乎意料等,還有前幾年出來的,得到認可的正龍拍虎,唐駿讀博等成語。
除此之外,能算得上是新成語的,幾乎就沒有了。那中國5萬多個成語,大都是古人發明,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很成語了?總結起來,主要有3個原因。
圖:完璧歸趙
一、語言環境的變化
成語脫胎於文言文。在紙張還沒有發明的時代,文字記錄大多以竹簡、織錦為主,書寫不但十分不便,而且耗材昂貴。因此,出於省錢省力需要,人們不可能把口語全部完整地記錄下來,必須惜字如金,將口語經過一定的修飾,去繁書簡,於是文言文就誕生了。
而成語相比文言文,更加的短小精悍,一般成語只有四個字,背後記載的典故卻可能是幾百字、幾千字。正所謂四兩撥千斤,這種便捷的記錄系統,自然有利於傳播,因此大大促進了成語的發展和使用。
圖:濫竽充數
近現代以來,白話文逐漸取代了文言文,書寫系統的變化,使得成語發明的土壤不復存在,因而新成語也就少了。舉個例子,以前在竹簡上刻一個字的時間,足夠現在在電腦上打100字甚至1000字,因而人們不再需要惜字如金,就可以很快速便捷地記錄事件。
二、文化從精英向平民階層轉移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屬於精英文化。古時候,讀書做學問是少數精英的事,知識壟斷在精英手中,文化高度集中。而近現代則越來越不同,這就像網際網路的發展,古代文化是中心化的,而近現代以來的文化,是不斷的去中心化的。
圖:亡羊補牢
文化從精英向平民階層轉移,意味著語言書寫習慣也要為大眾服務,要讓更多人能寫會讀,更簡單易理解。這也是為何近代文言文被拋棄的原因,因為它已經阻礙了了大多數人對知識的渴求。當書面用語越來越向口語靠近,就註定了文言文的土壤消失,新成語也隨之消失。總結起來,就是文化的普及,社會的發展,讓知識需要更直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三、成語已經夠多了
最後來說,中國5萬多個成語,我們常用的也就幾千個,和漢字一樣,既然現有成語已經足夠使用,足夠表達清楚意思了,為何還要勞心費力去發明新成語呢?
圖:現代成語「正龍拍虎」主人公周正龍
當然,以後可能還會有極少量的新成語出現,但可以預見,新成語的影響會越來越小,小到經不起時間的洗禮,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至於那些如今出現的網絡四字用語,我認為那不是成語,只是曇花一現的快消詞語,更不可能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