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二戰中的美國海軍將領,人們總是會想到很多名將,比如說制訂了"瞭望塔計劃"的歐內斯特·金,在劣勢中力挽狂瀾的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或是贏得了中途島戰役的弗蘭克·傑克·弗萊徹,又或者是號稱"蠻牛",兩度穿越颱風的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這些將軍無疑都是美國海軍不可多得的人才,為美國贏得太平洋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有些人比較倒黴,雖然有能力卻被判定為"庸才",比如說曾指揮太平洋艦隊,卻因為珍珠港事件而被撤職的哈斯本·金梅爾上將。那麼這位跳級晉升擔任了太平洋艦隊司令,並強化了珍珠港防禦的海軍上將,為何會被評價為庸才呢?
一、哈斯本·金梅爾
這位哈斯本·金梅爾將軍在1882年2月26日出生於肯塔基州的亨德森市,他的父親是一位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的南軍老兵,官拜陸軍少校。不過金梅爾本人到是沒有對陸軍感興趣,他對海軍的興趣更大,所以說他就去考了位於馬裡蘭州安那波利斯的美國海軍學院,並在1904年畢業於。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這一年,他未來的對手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將也從日本的海軍兵學校畢業了。冥冥之中有一種緣分,倆人未來非幹上一仗不可。
不過這個時候的金梅爾肯定不知道這事,所以他也就安安心心的在海軍裡服役。在他成為一名將軍之前,他曾經在海軍的多艘戰艦上服役,比如說他曾經兩度擔任驅逐艦戰隊的指揮官,也擔任過驅逐艦分隊隊長,還擔任過紐約號戰列艦的艦長,豐富的海上生涯,讓本就生性小心的金梅爾變得更加小心了。畢竟航海不是個可以疏忽的小事,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把自己送海裡去,因此他必須小心翼翼。
此後金梅爾又轉入岸上的海軍司令部擔任了數個參謀職位,再有了這些經驗後他就得到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前往美國海軍戰爭學院進修,並在1937年被晉升為海軍少將。這之後又以美國海軍第七巡洋艦戰隊指揮官的身份,率領艦隊前往南美洲進行外交敦睦任務,獲得了圓滿成功,展現了美國海軍的實力。依靠著這種功績,他在1939年擔任了美國海軍巡洋艦戰鬥部隊司令。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金梅爾應該會在這個位置上一直待到戰爭爆發為止。
但也就是在這一年,美國和日本的矛盾激化,最後發展到了美國對日本進行資產凍結和中斷石油、橡膠貿易。這樣一來美國和日本的戰爭風險就日漸增大,羅斯福總統遂決定調遣太平洋艦隊去珍珠港,以期對日本形成威懾力量。但是太平洋艦隊司令詹姆斯·瑞查生反對這個命令,理由珍珠港不夠安全,也缺乏必要的準備。最後羅斯福總統厭煩了這種唱反調的行為,遂在1941年初將詹姆斯·瑞查生撤職,並希望由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擔任太平洋艦隊司令。然而尼米茲以自己"資歷不足"為由拒絕了羅斯福的好意,所以羅斯福就選擇了尼米茲的好朋友金梅爾擔任太平洋艦隊司令。
二、太平洋艦隊司令
得說金梅爾運氣不錯,因為他此時還是一個小小的海軍上將,如果擔任太平洋艦隊司令的話,那就能讓他直接晉升為海軍上將。這可就算是官晉兩級了,通常這可是英勇戰死才有這個好事呢。雖然說是個好事,但是這難免成為一種"陰影",尤其是現在美日之間矛盾重重時,就更是讓人不舒坦了。可是能當海軍上將絕對是金梅爾夢想中的榮譽,更別提能指揮美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了,所以說金梅爾本人,還是開開心心的去珍珠港上任了。
不過金梅爾到任之後,就發現自己好像跳火堆裡了,因為珍珠港的情況實在是太糟糕了,嚴格說就是糟糕透頂。在金梅爾上任之前的1940年5月時,太平洋艦隊就從自己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海軍基地的母港轉移到夏威夷的珍珠港去了。可是等到1941年初,金梅爾趕到珍珠港時,他發現好像珍珠港的防禦只能用差強人意形容。整個夏威夷的防禦非常的不足,無論是島嶼的陸軍防禦力量,還是防空高炮都不充足。岸防炮固然有不少,且不乏大口徑的岸防炮,可是這些火炮都較為老式,這樣的防禦實在是讓人難以安心。
更讓金梅爾鬧心的是,珍珠港雖然是個優良的海港,但是出入通道實在是過於狹小了,如果不幸遭到敵方襲擊,那麼估計珍珠港裡的太平洋艦隊就會坐以待斃。金梅爾每想到這一點就感覺毛骨悚然,所以說金梅爾趕緊寫了一封信給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哈羅德·斯塔克,在信中金梅爾如此寫道:"我認為珍珠港存在著被潛艦、飛機或海空聯合行動奇襲的可能性,而我們正在立即採取實際措施,來使可能遭受的損失最小化、並確保攻擊者會付出代價。"
金梅爾本人沒有說空話,他也確實做出了許多準備,比如說他主持加強太平洋艦隊的訓練,強化了艦隊的行動效率。並且要求為太平洋艦隊和夏威夷提供更多的資源,以確保夏威夷尤其是珍珠港的基地建設。比如他要求派來更多的陸戰隊或是陸軍力量,加強夏威夷的地面防禦。夏威夷的航空力量也被大幅度增加,機場和跑道都進行了擴建,同時還調來了足夠的高射炮。另外為了防止遭到日本方面可能的奇襲,金梅爾還派出了船隻和偵察機對海域進行搜索,確保太平洋艦隊不會遭到偷襲。可以說金梅爾已經做到了足夠的準備,作為太平洋艦隊的司令官他已經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
三、珍珠港事件的倒黴蛋
但很不幸的是金梅爾在這個時候做了兩個錯誤的決定,第一個選擇是拆除了反潛網和艦船的防雷網。這個命令是在1940年2月份,也就是他上任時下達的命令。金梅爾採取這麼一個做法,原因有二:其一是為了交通方便,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因為珍珠港的出入口狹窄,出入口上的反潛網和艦船上的防雷網都大大的加長了艦隊離港時間。其二就是金梅爾本人是個巡洋艦指揮官出身,他所謀求的是偵察機和船隻發現敵方偷襲艦隊後,立刻帶領艦隊殺出去,所以他自然就容不得這兩點給自己造成麻煩。
第二個錯誤決定就是他在進入冬季時,將自己的巡邏船隻和偵察機派往了太平洋南部海域,反而忽略了太平洋北部海域,這是因為太平洋北部海域在冬季會頻發風暴乃至颱風。金梅爾作為一個航海經驗豐富的老海軍,很清楚一支艦隊在這樣的天氣下穿過太平洋北部海域,等同於是讓艦隊自殺。也是基於這個判斷金梅爾就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太平洋南部海域,他認為就算日軍要來偷襲他的太平洋艦隊,其海軍艦隊也得從南部海域過來,而不是走危險的北部海域。
但很不幸的是,山本五十六在制訂偷襲珍珠港的計劃時,特意選擇了危險的北部海域,其目的就是在美軍認為不可能的地方殺出來,給太平洋艦隊以致命一擊。而率領這支奇襲艦隊的是南雲忠一中將,此人和金梅爾一樣是巡洋艦指揮官出身,也具備著豐富的航海經驗。所以說南雲忠一很成功的帶領奇襲艦隊穿過了危機四伏的北部海域,順利的抵達了攻擊位置。這樣一來太平洋艦隊就等於徹底暴露在了日軍攻擊之下,並且是在毫無防範的情況下。金梅爾所設想過的,最危險的情況就這樣出現了。
當日本的艦載機肆虐在珍珠港上空,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發起猛攻的時候,金梅爾本人正在他那位於潛艇基地內的辦公室窗邊,憤怒的看著眼前的一切。根據海軍情報官埃德溫·萊頓的說法,當時一枚.50機槍彈打破了窗戶,劃破了金梅爾的軍裝,在他的胸口部位留下了擦痕後才滑落在地板上。金梅爾本人對這一切沒有感到任何恐懼心理,相反他如此說道:"若能被這子彈一槍打死,對我也算一種慈悲了。"可以想像,眼前的一切對於這位擔任太平洋艦隊司令一職不到一年的金梅爾上將,有多麼巨大的打擊和傷害,而他已經沒有彌補的機會了。
結語
在珍珠港遇襲十天後,金梅爾還在積極策劃對日軍採取報復措施時,他突然就被撤銷了職務,並要求他接受由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歐文·羅伯茨的"羅伯茨委員會"的調查。儘管金梅爾在法庭上為自己的決策進行辯解,但他還是被"羅伯茨委員會"判定在珍珠港事件中做出了錯誤判斷和玩忽職守。最終,金梅爾被降職回了海軍少將,並在1942年從海軍退役。可以說,金梅爾是給華盛頓的美國高層做了背鍋俠,他本人至多就是判斷上的失誤,而不是玩忽職守。但在美國高層急需一個"責任負責人"時,金梅爾還是被迫背起了黑鍋,至死都沒能摘掉腦袋上的"庸才"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