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我們的樂隊》中有這樣一張現場圖。
此圖一出,觀眾清一色的「我愛你」手勢就馬上引發了很多搖滾樂迷的不適,並且讓人們再次展開了一場關於「金屬禮」和「我愛你」的battle。
事實上,這不是「我愛你」第一次出現在搖滾樂的現場,也不是搖滾樂迷第一次吐槽「我愛你」。關於這兩個手勢的爭論,好像就從沒有停止過。
而這種爭論的背後也隱隱透露出搖滾現場中一直隱性存在的鄙視鏈。
01
金屬禮的英文詞彙原本是devil horn,直譯過來就是「惡魔角」的意思,沒錯,就是的角,因為看豎起的食指和小指,看起來很像小惡魔的兩個犄角,而且幾乎所有的卡通形象只要加上這對小犄角馬上就會看起來像小惡魔。
真正將這個手勢帶入搖滾樂現場的,是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的主唱羅尼·詹姆斯·迪歐(Ronnie James Dio),由於他有意識地反覆將這個手勢作為自己演出時的標誌性動作並且和歌迷進行互動,這個手勢開始被很金屬樂迷接受和認可,並且成為了重金屬音樂現場互動的標誌性手勢。
(黑色安息日:20世紀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一支重金屬樂隊,成立於英國伯明罕,他們的音樂表現了當時悲觀失望的反戰情緒,充滿憤怒、蔑視和敵對。)
但迪歐這個手勢也並不是自己憑空想出來的,這是他從自己義大利的祖母那裡學來的,地中海地區的人民稱其為 「Malocchio」,他們相信當遇到別人用邪惡的眼神看你時,你就可以向他比出這個手勢來保護自己,對抗惡魔。
後來隨著「金屬禮」被越來越多的金屬樂迷在現場使用,它逐漸從金屬音樂圈泛化到搖滾樂現場,成為一個搖滾現場幾乎通用的手勢,到今天,這個手勢仿佛已經成為了搖滾的一種標誌性符號,成為了一個人們只要談到搖滾就會想到的手勢。
但是「金屬禮」在搖滾現場經常被人和「我愛你」相混淆。「我愛你」和「金屬禮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將扣在中指和無名指上的拇指放開,豎起拇指就是「我愛你」,反之就是「金屬禮」。
(我愛你)
「我愛你」其實由三個部分組成,在美國的手勢字母中只伸出食指表示「I」,伸出食指和大拇指,表示「L」(LOVE),伸出大拇指和小指,表示「Y」(YOU),簡化連起來伸出大拇指、食指和小指就是 I Love You。
這是一個美國人在日常生活和拍照中都喜歡用的手勢,除了表達愛意,它也泛指「peace&love」表達一種和平和愛的善意,事實上美國60年代的迷幻搖滾樂也曾經深受那當時嬉皮士「peace&love」精神的影響 。
02
但在搖滾現場,「我愛你」對很多搖滾樂迷來講更像是比錯了的「金屬禮」。
因為有很多不了解搖滾樂,不熟悉「金屬禮」的人會混淆這兩個手勢,在現場照貓畫虎把「我愛你」錯當成「金屬禮」,於是「我愛你」逐漸成為了搖滾現場外行露怯,和不專業不了解的典型代表。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搖滾樂迷會吐槽開頭那張圖片中觀眾的集體的「我愛你」手勢,當節目組在前面鋪墊了一系列搖滾話題之後,鏡頭轉向激動的觀眾,卻舉起的是清一色的「我愛你」,這確實令人感到一絲尷尬。
不過這種尷尬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了,比如曾經的歌手節目中要唱一首搖滾歌曲的張宇。
但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沒有人會在搖滾現場比「我愛你」還不會被嘲笑呢?
這個名字響亮到即便是不聽搖滾的人也耳熟能詳:Beyong。
作為中國八九十年代的搖滾巨星,beyong不僅曾經承載了那個時代的青春記憶,即便是在今天,他們的作品也沒有隨著時間褪色,從《海闊天空》到《真的愛你》,這些經典老歌即便是今天的年輕人也一樣耳熟能詳,相比較搖滾的金屬禮,beyong更喜歡和歌迷比出「我愛你」這個手勢。
如果說「金屬禮」是黑色安息日的標誌手勢,那麼「我愛你」就是beyong的標誌。很顯然beyong樂隊不可能分不清「金屬禮」和「我愛你」,他們只是更想像向歌迷傳遞「我愛你」這個手勢背後的「peace&love」這層意思。
也沒有人會因為beyong使用「我愛你」而嘲笑他們,Beyong難以撼動的經典地位顯然賦予了他們某種權威性,沒有人會跳出來指著beyong說你這個手勢不搖滾,因為這樣又會讓自己陷入鄙視鏈的底端。
儘管鄙視鏈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但它確實存在於標榜平等自由的搖滾樂內部,從聽音樂的偏好到現場的行為,一條看不見的鄙視鏈一直存在著,「金屬禮」和「我愛你」的爭論不過是這條鄙視鏈中微不足道的滄海一粟。
年復一年,只要有搖滾現場演出的地方,就永遠有樂迷在吵架:喜歡pogo喜歡開火車的樂迷看不上站著不動的樂迷;喜歡聽重金屬玩死牆的觀眾嘲笑小清新的現場;比「金屬禮」的觀眾討厭比「我愛你」的;不喜歡拍視頻的討厭那拿著手機錄視頻、拍照片的樂迷;甚至老樂迷看不起新樂迷更看不起看綜藝愛上搖滾樂的……而所有的看不上和不喜歡背後,其實就是一條隱性的搖滾現場鄙視鏈。
03
這條現場鄙視鏈往往還不是單向的,它是雙向、甚至雜亂無章的。說白了,其實誰看誰都不順眼。就像只想站著好好聽首歌的樂迷抱怨自己被擁擠推搡,反過來玩跳水的樂迷抱怨前排觀眾像木頭跳水不接……
這些聲音之間的恩怨糾纏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也從來無法辯論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很多的爭論甚至最後會超出就事論事的範圍,轉化為人身攻擊和互相仇恨。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想跳起來玩的觀眾並不盡興,然後抱怨時代變了,現在大家都不搖滾了;想站著好好聽歌的觀眾也被擠得東倒西歪並沒有得償所願。一年一年的時間過去,我們每年都在爭論,每個人的現場體驗卻並沒有什麼改變。
其實將心比心地想一想,喜歡聽什麼音樂,在現場怎樣聽音樂,這完全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樂迷們只有放下自己鄙視鏈中的優越感,互相尊重彼此的選擇,才有可能好好享受演出,讓大家都玩得盡興。
如果喜歡pogo喜歡開火車的樂迷能在自己的嗨的時候注意人群的密度,掌握好分寸,不隨意衝亂撞那些站著不想動的樂迷;
如果站在前排的樂迷碰到跳水的樂迷都能善意地抬手接一下,不想玩的樂迷看到pogo的樂迷也能善意地讓一下,給他們一點空間;
如果下次再看到有人在現場舉「我愛你」的時候搖滾迷樂們能善意溫和地說一句:「嘿,你這個是我愛你哦」而不是罵別人傻逼;
如果那些就是想比「我愛你」的樂迷也說一句:「謝謝提醒,但我就是想比我愛你。」
至於那些喜歡喜歡拍照錄像的樂迷,只要不惡意遮擋他人的視線,在現場拍照錄影又有何不可呢?
搖滾樂不是「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老頑固,也從來不是只有一種答案的聲音,今天我們喜歡的「金屬禮」、「跳水」、「pogo」、「mosh」也都是隨著搖滾現場的發展而出現的產物,從本質上講,這和今天的樂迷用智慧型手機拍照錄影記錄現場沒有什麼差別,不過是時代使然出現的新現象罷了。
只要不違反場地規定、不幹擾他人,我們不應該懷著偏見去評判別人用什麼方式看演出。真正的「搖滾」可以接受「我愛你」peace&love的含義也包容那些善意友好的錯誤。讓每個人都享受好的音樂現場,真的沒有那麼難。
鄙視鏈的出現也許是出於人類尋找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要,也許是為了標榜自我的某種個性,但鄙視鏈就像一個怪圈,循環往復沒有盡頭,一旦心懷偏見踏入其中,就會開啟無休止的輪迴,無論你怎樣努力,最終都會淪為這個鏈條的底層,從來就沒有真正的贏家。
其實,關於「金屬禮」和「我愛你」,我聽過一個很浪漫的真實故事。
某次在萬青的音樂節現場,當女孩舉起「我愛你」的時候,身邊的男孩開始和她苦口婆心地解釋什麼是「金屬禮」什麼是「我愛你」。
「你看前面幾個人都是我這樣的。」她不服氣。
「那是因為他們傻呀。」他說。
「那你是不是覺得我和他們一樣傻?」她的聲音低了下去。
他看了她一眼,默默把高高舉起的「金屬禮」降下來,抬起了緊緊扣住中指和無名指的大拇指,在她面前比出了一個「我愛你」。
我們不能停止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