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婚禮總會帶給人浪漫和夢幻的氛圍,可細細品味卻又少了幾分韻味。說起婚禮的儀式感,相比于洋氣的西式婚禮,傳統的中國婚禮更以古樸,禮節周全,喜慶,熱烈的張揚氣氛而備受人們的喜愛。
中式婚嫁禮儀由來已久,無論對於古代女子,還是現代女性,婚禮的意義都至關重要,古人講究的「三書六禮」更是底蘊濃厚的中國傳統婚俗的精髓。
三書
聘書:即訂親之書,男女雙方締造。
禮書:即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
迎親書:即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
六禮
納採:為六禮之首,男方屬意女方時,男家向女家求婚,請媒人做媒,女家同意後,再收納男家送來的訂婚禮物,謂之納採。
問名:即男方探問女子的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
納吉:即問名,若卜得吉兆,男女雙方八字相夾,沒有相衝,男方使遣媒婆致贈薄禮到女家,告知女家議婚可以繼續進行,謂之納吉。
納徵:即正式送聘禮,男方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到女家,謂之納徵。
請期:即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確定了娶親吉日後,即派人告知女家,徵求女家的意見,謂之請期。
親迎:為六禮最後一道程序,即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古時,親迎被看成夫妻關係是否完全確立的依據。凡未親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但舉行了親迎後而夫死,按禮俗規定,新娘就只能認命而從一而終了。
儘管婚禮各式各樣,卻往往都有自己的關鍵儀式。說起古代婚禮的關鍵儀式,那小編就得跟你重點說說交杯酒了。
交杯酒,又被稱為「合巹」,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傳統儀式。
巹,是一種瓠瓜,俗稱「苦葫蘆」,在古代經常被用來做瓢,也被人們用作婚禮上盛酒的器皿。
大喜之日,古人把一個瓠瓜分成兩個瓢,然後讓丈夫和新婚的妻子各自拿一瓢盛酒漱口,久而久之,「合巹」一詞就被用來指代結婚了。
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
聞一多在《神話與詩伏羲考》中論證指出,說伏羲、盤古均為葫蘆的擬人化。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在陶器發明之前,尋找合適的專用取水用具是漢族先民們急於解決的大問題。漢族先民可能會嘗試著用各種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嘗試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葫蘆最適合用做取水用具,又逐漸形成制瓢技術。神話中的伏羲氏其實是用葫蘆作飲水器具的時代象徵。
合巹是婚禮上至為關鍵的環節,正是用瓢象徵夫婦之事的。可見,古代漢族人民把制嫁娶之禮的偉大功跡記在「匏析成瓢」的伏羲氏名下,不無道理。也可以視為伏羲氏時代的遺風流俗。
夫妻共飲合巹酒,傳達夫妻二人從此合為一體,永不分離的寓意以外,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
古時酒都由自家用糧食釀成,酒精含量很低,味道香甜可口,類似於現在的酒釀、醪糟等飲品。將新人父母親手釀下甘甜的酒倒入兩瓣苦澀的葫蘆瓢中,寓意著夫妻二人從此同甘共苦,患難與共。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我國婚禮上「喝交杯酒」的歷史還十分源遠流長。
考古學家在湖北荊門發現的戰國楚墓裡,就出土了古人用來合巹的彩繪連體杯,這說明,早在先秦,人們結婚之時,就有合巹之禮了。
宋代以後,合巹之禮演變為新婚夫妻共飲交杯酒。
據宋代筆記體散文《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
新人「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並花冠子幹床下,盞一仰一合,谷雲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
這個儀式的象徵意義是意味深長的。
清朝末期,交杯酒儀式已發展成為「合巹」、「交杯」、「攥金錢」三個部分。如今的婚儀中,「按杯於床下」之禮已被革除,「攥金錢」則為「擲紙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禮儀仍然實行。
到了民國的時候,用彩綢或彩紙把兩個酒杯聯接起來,男女相互換名,各飲一杯,象徵此後夫妻便連成一體,合體為一。當然很多情況下,「惟新婦羞澀,不肯染指一嘗」。
現在,青年男女的婚禮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簡單的多。按民俗傳統,交杯酒是在洞房內舉行的,所以都把合巹與入洞房連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現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與心態都是一致的,結永好、不分離的暗示對於新婚夫妻今後長期的婚姻生活都會產生影響。
對於你們家鄉結婚,交杯酒是怎樣舉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