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金坪:椒葉上的舞者

2020-12-24 新天水

開欄的話: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

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敬請關注。

金坪:椒葉上的舞者

      天水日報特邀作家 牛勃

皮厚、心黑、葉子麻,說的是人嗎?不,是六峰鎮的花椒。

說起花椒我就想起了六峰鎮白家窯村黨支部書記李勝有。四年前,我曾兼任過兩年白家窯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參與該村精準扶貧工作。李勝有年輕幹練,說話幽默風趣,有次我們無意間談起甘谷南北山區異同,李勝有不屑一顧,極輕蔑地說:「北山有啥,為啥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沒產業嘛。」對於一個生活在渭河北岸,對北山的熟悉遠勝過南山的我來說,這話讓我大為詫異,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聽南山人如此「看不起」北山人。他似乎並不顧及我的感受,兀自繼續說道:「你看這一坡連一坡的花椒樹,你就知道我們村的年輕人為啥不外出打工了。」他還氣鼓鼓地加了一句:「給人打工,我們要讓外面的人給我們打工。」

李勝有這樣說時,我只是覺著炫。「每到摘花椒的時候,外縣的、城裡的女人,穿著裙子,蹬著高跟鞋,打扮得花枝招展,蜂一樣往我們這兒湧。摘一斤三塊五,手快的一天能摘近一百斤,最慢的也摘四五十斤,人和人有仇,人和錢沒仇,一天掙個兩百塊左右,誰不眼饞?」

我不合時宜地冒了這麼一句:「人多不多?」

「少的一家四五個,多的三四十個。」

三四十個,這數字讓我有點驚訝,這麼多人摘,收入肯定不錯吧。儘管打探別人經濟信息並不是一件多麼君子的事,但我還是按捺不住,好奇地問了一句:「你一年能收入多少?」

李有勝平淡地說:「今年不行,也就十八九萬,去年比今年好點。」

「去年多少?」

「二十二萬元的樣子。」

李有勝說得極輕鬆,就像說一件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我的心卻平靜不下來了。我不知道是我渭北人的自尊和虛榮受到了打擊,還是這個收入讓我也有點眼饞。反正,從這之後,我開始關注花椒,有事沒事就往花椒地裡跑。這一跑不要緊,卻激發出了我的靈感和強烈的創作欲望。村民們的神態,打工者豔羨的表情,他們在插科打諢間顯示出來的對於豐收,對於脫貧的嚮往,一次次讓我怦然心動,想著一定要為他們寫點什麼。我幾乎是原汁原味照搬生活的創作——秦腔現代劇《椒鄉裡的麻辣事》從縣、市、省,一直演到國家大劇院,被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數十家新聞媒體反覆報導,被評論家譽為「透著泥土氣息的秦聲秦韻」。《中國文化報》認為,該劇「對推動鄉土題材的創作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甘谷縣委書記申君明談及該劇說道:「《椒鄉裡的麻辣事》以鄉村振興為背景,以脫貧攻堅為主線,以產業培育為題材,以鄉風文明為基調,以農民素質提升為脈絡,用藝術的形式再現了『中國花椒之鄉』甘谷縣在發展花椒產業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生動有趣的麻辣事。」

甘谷花椒對我恩賜豐厚,因為該劇,我先後獲得了國家大劇院優秀展演劇目,甘肅戲劇「紅梅獎」,甘肅省「敦煌文藝獎」。這部戲的成功,讓我更進一步領會了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的真正含義。你插進生活的足跡有多深,生活給你的回報就有多厚。

三句不離本行,說了半天花椒,今天的採訪還是花椒。

六峰鎮金坪村和白家窯村大同小異。在這樣一個有285戶1330人,耕地面積2300畝的村子採訪時,我不僅一次聽到村民念叨一個人——楊尚榮,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曾擔任過金坪公社黨委書記,是他,第一次將花椒從隴南引進到了金坪村。楊尚榮當過縣政協副主席、縣委統戰部部長,村民們至今忘不了他,我想原因有二:一是他性格和善,對誰都笑微微的;二是他引進的花椒樹,到如今成為造福一方的致富樹。為人民造福者,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儘管至2018年底,金坪村尚有3戶17人未脫貧,但金坪村因大力發展花椒產業,人均純收入近8000元,整體情況不錯。

一院全新的磚混結構平房,讓你至少從現象上把金存娃一家很難和貧困聯繫起來。金存娃話不多,笑眯眯中又有幾分莊農人的耿直與羞澀。他四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都有。他有8畝花椒,收入也算可觀。摘花椒時,每天要僱三四個人,可以當近一個月的小老闆。「精準扶貧以來,作為貧困戶該享受的好政策我家全享受了。村裡還給了我一個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一年有8000元的收入。」金存娃低著頭,喃喃地說:「給國家沒一點貢獻,還讓國家這麼照顧,真不好意思。」

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精準扶貧的路上不能有一個掉隊,這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全部的宗旨和使命。是的,在如今的田間地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個個像楊尚榮一樣的人,他們在為農民能過上好日子埋頭出著力。

78歲的金積仁老人快人快語:「我們已經很知足了,你看看今天的莊農人,享受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我有點感動,笑著說:「還要好哩。」

「還要好,再好就到天堂了。再咋好我不想,就現在這樣子,知足了。」

50歲的王成林是花椒種植大戶,他是一個對花椒很有研究的人。他種了15畝花椒,摘花椒時每天30多人來他家地裡打工。先不說15畝花椒是一個怎樣可觀的收入,就30多個人在一起摘椒的場面,該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勞動場景。王成林家如此,全村如何?全鎮又如何?經常看到「豐收曲」幾個字,總想著文學意義大於現實意義,而實際上,文學怎麼也比不得生活的豐富多彩。我想起我在《椒鄉裡的麻辣事》中的幾句唱詞:「太陽落山烏雲出,種上的糜子出來的谷。這個誤會沒深淺,心有冤屈沒處哭。」除簡單加工外,這唱詞基本上是我在和群眾一起摘花椒時聽到的。這幾年精準扶貧題材的創作漸漸陷入了一個套路,究其原因就是沒有真正深入現實生活。作家的地氣在哪裡?在田野裡。

王成林家是整潔的,比這兒更整潔的還在西安。憑著這一粒粒、一棵棵並不起眼的花椒和花椒樹,他給子女們在西安買了房子。說到這些時,這個耿直的漢子臉上每一條皺紋都在流蜜,那種掩飾不住的自豪讓人感動。

就在王成林思考如何改良品種,不斷發展時,52歲的王二林思考的卻是一些嚴峻而緊迫的問題,如何擴大參保範圍,給花椒穿上保險的外衣;如何請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如何把那些閒置的無人機利用起來,在成本可能承受的範圍內搞好防蟲藥劑的空中噴灑;如何建立群防群治機制,打破農戶、村組的界線,把花椒產業真正做大做強。

金坪村在變,精神在變,條件在變。這幾年,村上先是硬化了村內主巷道12600平方米,改變了先前「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出行狀況,保障安全健康的自來水進入每一個農戶家中。接著通過農網改造解決群眾用電問題。水電路解決後,他們在文化設施和村容村貌整治上做文章,二層300平方米的村級辦公大樓拔地而起,1300平方米的村陣地廣場、48平方米的鄉村文化大舞臺,路燈、公廁、綠化等先後竣工。垃圾革命、廁所革命、風貌革命、扶貧車間、兩點三場建設,所有這些,如數家珍般一件件鋪排開來時,讓人不得不感嘆一聲: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美的。

讓外面人到金坪村打工,村裡人到自己的扶貧車間幹活,足不出村一樣掙票子,夢想就是這樣在你似乎還不怎麼相信的時候,大搖大擺進入了你的眼帘,雖有點晃眼,卻那麼自豪。

看著乾淨整潔的巷道,我問金坪村村委會副主任蔣友霞,「環境改善了,你們如何來保持?」

蔣友霞的回答完全出乎我意料,「巷道裡有監控,村上有微信群,哪裡有問題,大家在第一時間就看到了,發到微信群裡,整改是分分鐘的事。」

變化,無處不在的變化,看見的和看不見的變化。

金坪村黨支部書記王虎軍告訴我:「村裡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變化,是碰上了精準扶貧的好政策,碰上了這麼一個好機遇。我們,只是抓住了這個機遇。」

村委會副主任王文文告訴我:「山裡人實誠,不會做別的,認準一條道走到底。政府提倡一村一品,我們認為我們的品牌就是花椒。想要精準脫貧,花椒產業就是突破口。我們不會變調子,打花槍,多少年堅持下來,事實證明,天道酬勤,老天爺不虧待實誠人。」

實誠也好,機遇也好。尼採說:世界上最好的機遇也不會賜予沒有準備的大腦。金坪人之所以能抓住,並且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就在於他們時刻準備著。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一進金坪村,先見爛泥坑。」是無奈的嘲諷,也是真實的寫照。村口的澇巴是金坪村的「龍鬚溝」,一處臭氣燻天的爛泥坑。多年來,澇巴與其說在金坪村的村口,不如說是在金坪人的心口,金坪村的好印象全讓這個爛泥坑給毀了。要解決視覺貧困,給世人一個全新的金坪,澇巴,再也不能這樣了。

多說無益,幹!清理淤泥,築砌護坡,埋設下水管道,設置檢查井,硬化人行道,進行湖邊綠化,建設懸空涼亭,安裝木質坐凳,建造木欄花帶。地方還是先前的地方,風景卻不是先前的風景。「進得金坪村,金湖迎嘉賓。」同樣一潭水,還是兩句話,聽來卻大不相同。就連澇巴的名也變了——金湖。

金積仁老人是村裡的秀才,他專門為金湖寫了一個快板。老人給我朗誦時,聲如洪鐘,那種自豪的表情,用一句網絡語說,簡直帥呆了。

金家坪,文明村,

有個金湖在中心。

青山綠水好風景,

高大柳樹映湖中。

你來涼亭逛逛閒,

我到湖邊來聊天。

這個風景不一般,

人人好似活神仙。

我理解一個老人走過滄桑的激動。村委會副主任王文文興奮地說:「你在《椒鄉裡的麻辣事》中寫到的摘花椒比賽、廣場舞大賽等在金坪村已經普及了。現在的農民,特別是婦女,白天勞動不論多苦多累,晚上廣場舞一定要跳,為啥?心情好。」

是的,心情好。簡單的三個字後面是一場空前的巨變。中國農村、中國農民因精準扶貧帶來的從物質到精神的巨大變化,除了土地改革,除了包產到戶,還有什麼能與之相比?

金湖邊立有一塊大石,上面鐫刻著兩個大字:感恩。感恩,這是農民最深沉的情感,也是農民最樸實的語言,這兩個字,不僅鐫刻在石頭上,更鐫刻在金坪村人的心上。

採訪結束,回家的路上,王虎軍告訴我:「因為條件改變,一些在城裡買了房子的人,也回到村上對老院進行整修,為的是留住鄉愁。」

留住鄉愁,這句話,讓我平靜的心湖一下子漣漪推湧。我讓他把車停下來,他問:「有啥事?」我不語,走下車,站在山梁上,目光從眼前井然的農舍,一坡坡、一灣灣、一片片花椒林,移到遠處隱約的甘谷縣城。來了,走了,走了,來了,在這樣一種往返的狀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失落了什麼?是什麼讓這些已在城裡落戶的人再次將目光從城裡投到農村,難道,僅僅是為了鄉愁?為了留住鄉愁嗎?

這些年,出於對「鄉愁」概念的反思,我寫了一組像《鄉愁是掛在腮邊的淚花》這樣的文章,我試圖從一個作家的視角對鄉愁做些思考,我發現,鄉愁是一種極簡單又複雜,既一目了然又無法言表的情感。「鄉愁是什麼?是一團氣,一種情,一種味道,幾首俚曲;鄉愁是什麼?是一座古樓,半條老街,幾間舊房,幾棵古樹,抑或是隱隱約約,依稀仿佛的記憶,像村邊那條散漫的小河,隨枝葉間篩過的光影一起流淌。」「鄉愁是一種情感,是家,是一座竹樓,幾間茅舍、窯洞或土炕,是村後山坡上那幾座在時光中形容漸瘦的土丘。」「鄉愁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寄託,一種只有遊子才能聽到的故鄉的呼喚。」「留住鄉愁,保留個人的記憶,就是保留我們民族的記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記憶,更不能失去和中斷記憶。」 而今,當留住鄉愁從王虎軍口中說出來時,我似乎突然間悟出了關於鄉愁的另一種意義。鄉村振興,不就是從他們曾經出發的地方再次出發,再次激起他們對於新生活的嚮往與憧憬嗎?

我沒想到我是以對留住鄉愁的思考結束我的採訪的。金坪有啥?似乎只有花椒,但恰恰是這種因地制宜的產業,成就了金坪人脫貧致富的夢想。「立主腦,減頭緒」,金坪村的精準扶貧就像一部線索清晰、敘事生動的劇本。金坪村是什麼?又該如何來定義金坪,就用一句文學味兒濃點的話吧——

金坪:椒葉上的舞者。

作者簡介:

牛勃,中國作家協會、戲劇家協會、戲劇文學學會會員,甘肅省戲劇家協會理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出版有長篇小說《此人》《官場密碼》、長篇報告文學《甘泉夢》《三和之道》、散文集《此景》《遠去的背影》(上下卷)等及史志專著15部,創編上演大型秦腔歷史劇、現代劇《像山情》《玉蘭仙子》《椒鄉裡的麻辣事》等10部,獲敦煌文學獎、戲劇紅梅獎、麥積山文藝獎等10餘次。現為甘谷縣文旅局三級調研員。


相關焦點

  • 中國機關後勤雜誌社組織召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攝影展...
    8月5日,由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國機關後勤雜誌社、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主辦,人民日報社攝影部、人民畫報社、民族畫報社協辦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攝影展溝通會在民族畫報社召開。▲8月5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攝影展溝通會在民族畫報社召開中國機關後勤雜誌社社長徐進介紹說,「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攝影展是為配合中央宣傳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形象反映全國人民特別是機關事務系統幹部職工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動人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奔小康。
  • ...式記錄小康工程的百萬字報告文學《奮鬥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
    中國夢,小康夢,也是廣東人民共同奮鬥的時代主題。12月15日,由省委宣傳部指導,省作協、省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重大題材創作《奮鬥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新書發布會在廣州珠島賓館紅棉廳舉行。該書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記錄小康工程的鴻篇巨作、首部全面講述廣東小康建設輝煌成就的大型紀實文學,是廣東現實題材創作的小康「創業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自來水噴出黨恩情——清水河縣民營企業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自來水噴出黨恩情——清水河縣民營企業家郭二文為松樹梁村村民打井獻愛心 2020-08-06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攝影展截稿時間延至2020年10月10日
    歡迎關注「中國機關後勤」微信公眾平臺為配合中央宣傳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國管局中國機關後勤雜誌社於8月20日啟動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攝影展徵稿工作,並通過「中國機關後勤」微信公眾號等媒體發布了《「陽光和贏」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記錄小康工程的百萬字報告文學《奮鬥與...
    12月15日,由省委宣傳部指導,省作協、省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重大題材創作《奮鬥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新書發布會在廣州珠島賓館紅棉廳舉行。該書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記錄小康工程的鴻篇巨作、首部全面講述廣東小康建設輝煌成就的大型報告文學,是廣東現實題材創作的小康「創業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太原市美術作品展
    本次展覽共展出美術作品100幅,美術有國畫寫意畫、工筆畫,油畫、版畫、水粉畫,內容有山水、花鳥、人物,作品通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鮮明主題,呈現了新時代勞動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脫貧攻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精神,描繪出太原市的風景名勝、人文歷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幸福生活
    我們在房間裡見到了大學畢業正在複習考研的高俊祥,他說:「2005年,我們家和其他村民從臨夏州東鄉縣偏遠山區整體搬遷到這裡,如今已整整15年了。如果沒有移民搬遷,我們不可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nbsp&nbsp&nbsp&nbsp伴著「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嘹亮號角,全市各級各部門始終把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作為重中之重,營造出齊抓共管、條塊聯動、合力攻堅的良好工作局面,譜寫出一幅氣壯山河的宏偉篇章。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2020-08-19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進程「中國風」
    「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輩們憧憬的社會理想,是典型的中國表達。筆者近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一路走來,途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穿林海,過草原,進農村,真切感受到農業在強起來,農民在富起來,農村在美起來,感受到奔小康進程中的「中國風」「中國範」。  小康實踐更注重鄉情。
  • 「全面小康 追夢成長」江蘇省青少年徵文大賽啟動啦
    從2000多年前的《詩經》開始「小康」作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代名詞就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和社會理想全面小康,對千千萬萬中國人來說蘊含著千鈞的力量、無窮的意義它是一個個家庭夢想成真、笑顏綻放的鮮活故事你身邊有這樣的「小康」故事嗎作為「00後」的青少年,你們能從家庭生活的變化中描繪出你眼中的「幸福小康」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2020-12-0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影見證小康:文昌閣和四望亭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影記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2020-09-13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菜籃子」裡的小康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來看「菜籃子」裡的小康夢。地鐵一號線站外,就是原來的紅橋區佳園裡社區商業街。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周邊佳園北裡、佳園東裡等5個小區,有近3萬名居民要買菜,這裡逐漸形成了佔路市場。許愛順,1994年從山東德州來到天津做小本生意,賣雜糧、賣蔬菜。雖然天天起早貪黑、吃苦受累,但跟在老家打工相比,能賺到的錢多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橙子姐姐」與她的轉場人生
    推薦閱讀「小康生活·舞動鄉村」全省鄉村廣場舞大賽火熱舉行中,一起來C位出道吧!「小康生活·美在贛鄱」女性攝影主題大賽開始投票啦!「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網際網路+」的「新拉麵」
    如今,化隆拉麵享譽全國,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面一代」:走出大山拉出「脫貧面」8月的高原風和日麗,在青海省化隆黃河綠洲生態園內,「90後」拉麵師傅馬傑正在表演拉麵穿針的絕活,引得圍觀的食客一陣陣稱讚。「我們化隆拉麵有一碗麵九種選擇,毛細、細面、三細、二細、二柱子、蕎麥稜、韭菜葉、薄寬、大寬。」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產業興旺,老鄉的日子也越過越旺!
    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中,記者所到之處隨處可見蓬勃發展的鄉村特色產業,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蘊,老百姓在家門口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日子越過越紅火,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  「以前的十八洞窮得讓人心痛,現在的十八洞幸福得讓人心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海水稻」支書陳偉臣,讓村民端上脫貧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海水稻」支書陳偉臣,讓村民端上脫貧致富「金飯碗」 2020-10-15 21: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京九隴海之上觸摸潁東時代脈動 「走向我們的的小康生活」潁東行
    根據統一安排,7月16日,來自省駐阜和阜陽市直多家新聞單位15名記者走進潁東,圍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一主題 ,開展了集中採訪活動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在走向小康生活的路上,潁東各地正在因地制宜謀發展,讓百姓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小腐竹」挑出「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小腐竹」挑出「新生活」 2020-10-27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