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喀秋莎站在銀色的海灘上!

2020-12-24 一口氣的旅行

旅遊的魅力之一,就是時不時會給你一個喜出望外—天喲,怎麼也沒有想到我們的芽莊之行居然是花一國錢走兩國—越南和俄羅斯。導遊和我們一見面就開宗明義地說,芽莊有三國人,越南人、俄羅斯人,然後是中國人。

後面二見聞印證了導遊的話。機場出關時,我們旁邊至少有5個通道是俄羅斯人排隊。進人市區,導遊指者濱海大道海灘上的人說,那些赤棵上身的男人,著「三點式」的女子,10個人中,有7個是俄羅斯人;城中的俄羅斯風情街,更是俄羅斯人滿街竄。我曾親自騎車進行了一番「考證」一去的是芽莊的城市地標「沉香塔」,那塔雄踞城市中心,旁邊有一個廣場,廣場左邊是沙灘海浪,右邊隔著大馬路就是市政大廳,是芽莊的臉面。但給我的感覺,卻有如莫斯科紅場—幾個小孩歡呼奔跑放風箏,一個小姑娘在踏滑板,兩個小女子在椰風吹拂的塔下拍照,有一家五六口老老少少在沙灘上野炊,一對情侶依偎在海水漣漪的海灘上,相擁夕陽中,也相吻夕陽中…哇,全都是俄羅斯人。

俄羅斯妹妹們是沒法在俄羅斯穿「三點式」的。3年前的夏天,我曾去過俄羅斯,那裡有的是森林與平原,但卻沒有海灘。聖彼得堡雖有芬蘭灣,但那海邊卻沒有銀色細軟的沙灘,滿灘的石頭石塊生硬得很,會把俄羅斯妹妹的細皮嫩肉硌出血。冬季不但「冰雪覆蓋著伏爾加河」,還長達七八個月。於是就想到了一句話,上帝是公平的,在打開一扇門時,就會關上一扇窗。他讓俄羅斯人門捷列夫發明了元素周期表,又讓俄羅斯成為地球上唯一能找齊這些元素的國家,卻不讓他們享受「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所以,俄羅斯那些萬人迷的乖乖女們,至多就是到奠斯科郊外唱唱歌,跳跳舞,或者是在月光下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聲響……

芽莊順理成章地成了俄羅斯人的後花園。它被稱為「東方馬爾地夫」,可不是浪得虛名。這城市直接就與海灘共生,往南往北往東都有海灣海島伺候人有細軟潔白的沙灘迎人,一年四季氣候可人。SUN(陽光)、SAND(沙灘)、 SEA(大海)——芽莊的海島、海灣、海灘描繪的就是這樣勾引人的「三s」。而蘇聯民歌《喀秋莎》中的未婚少女咯秋莎,當然就不是站在竣峭的岸上,而是身穿「三點式」,在銀色的海灘上如夢飄飄,「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於是,俄羅斯人便拖家帶口,一來就是十天半月;有的乾脆租房找事做落地生根—一俄羅斯餐廳、咖啡廳、酒吧、商店雨後春筍一樣遍布芽莊,就差沒把洋蔥頭教堂搬過來—哦,「冰雪覆蓋著伏爾加河」,見鬼去吧。

只是,隨著中國人如漲潮的海水一殷湧人芽莊,俄羅斯人的好日子基本就快到頭了。這個有我親眼所見的兩個例子為證。

一個是在蠶島,這是芽莊最好的「三S」之一。我們是中國遊客中第一批上島的,時間是上午9點,中南半島的陽光已經非常強勁地灑向海灘,於是我就看到了「俄羅斯人體美大餐」。這個時候,中國人僅僅是稀稀拉拉20多個,俄羅斯人應亥不少於50個。當時的感覺就是「前方戰事吃緊」,需要「後方緊急支援」。到10點時,一船接一船授兵來了,海灘上立即就鋪滿了中國大爺大媽大哥大姐小妹。

我與一個俄羅斯小夥在海灘涼棚邊親密照相時,就親眼看到一個穿著泳裝的大媽衝過來,將換下的衣服和手中的包一股腦扔在沙灘躺椅上,然後舌綻春雷作獅子吼,「趙本山大哥、陳佩斯兄弟、宋丹丹妹妹,快來喲,我給你們搶到鸚椅了——」那旁邊原本躺著一對情侶,正含情脈脈對望,這下躺著中「腔」,驚得目瞪口呆,看著衝過來的「本山大哥」們,灰溜溜地拿起浴巾—這叫風緊扯乎!精彩還在繼續,說時遲那時快,海灘上早巳撒滿了中國人,井風起雲湧撲向大海,場面簡直就是鑼鼓喧天,紅旗招展。與此同時,躺椅上、沙灘上與海水中的俄羅斯人則節節敗退,悄悄走人,無奈走人——哦,那些「喀秋莎」,那些卿卿我我中的「冬尼婭」「保爾」,還有多愁善感的「安娜·卡列妮娜」,怎麼受得了這個陣勢?

相關焦點

  • 《喀秋莎》將取代俄羅斯國歌在奧運會上播放?!不愧是你,喀秋莎
    喂喂喂,此喀秋莎非彼喀秋莎,這可不是那個威力極大的「喀秋莎火箭炮」,小夥伴們別搞錯啊。(搞錯了,重來)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啦啦啦……咳咳,此處為喀秋莎的正確打開方式~相信各位小夥伴們對這個旋律一定不會陌生,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中國,這首歌都可謂是傳唱度極高的熱門歌曲。仿佛只要一聽到這個旋律,就能聯想到俄羅斯,嗯~有內味兒了。什麼?還有小夥伴不知道這首歌的?小編我不允許在座的各位還有沒聽過這首歌的!
  • 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
    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時間:2015-05-08 23:18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1、中文歌詞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 俄羅斯經典歌曲那麼多,為何中國人只認《喀秋莎》?
    俄羅斯經典歌曲那麼多,為何中國人只認《喀秋莎》?「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山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每當《喀秋莎》的旋律再次響起,不只是俄羅斯人,就是大部分中國人都會為之精神一振,不自覺地哼唱起來。
  • 中國「最帥天團」在俄羅斯紅場高歌的《喀秋莎》你了解多少?
    前兩天你是否被「中國最帥天團」在俄羅斯紅場昂首闊步,高唱曲調悠揚的《喀秋莎》畫面震驚到了,不得不說他們真的是歌聲嘹亮,英姿颯爽,簡直帥到爆。但是你們對他們所唱的《喀秋莎》了解多少呢?《喀秋莎》這首歌是在俄羅斯的地位非常高,這首創作於1938年戰火紛飛年代的歌曲,當時鼓舞了無數俄羅斯士兵上陣殺敵保衛祖國,保衛家園,保衛心愛的姑娘。所以這首歌在二戰後受到了蘇聯當局表彰,並且專門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都是首例。
  • 俄羅斯紅場閱兵掠影:中國「長腿天團」再搶鏡,《喀秋莎》又唱響
    有網友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紅場彩排時,現場齊聲高唱著名的《喀秋莎》之歌。據了解,儀仗隊按照俄軍分列式進行曲。此前,三軍儀仗隊已在國內進行了兩個月的強化訓練。抵達莫斯科後,針對合練和彩排的實際樂曲還進行了適應性訓練。俄方閱兵負責人、熱心的俄羅斯民眾以及廣大網友等對中國方隊的表現都予以了高度的評價。
  • 俄羅斯紅場閱兵掠影:中國三軍儀仗隊再搶鏡,《喀秋莎》之歌又唱響
    《喀秋莎》是一首什麼樣的歌 以往參加俄羅斯閱兵及這次彩排時,三軍儀仗隊都唱起《喀秋莎》之歌。那麼,《喀秋莎》是一首什麼樣的歌呢?「喀秋莎」一般多用於俄羅斯姑娘的芳名,在二戰中還被命名為一件享譽世界的武器——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德國納粹則稱它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 外媒:俄羅斯或在奧運會上用《喀秋莎》代替國歌 已正式提議
    北京時間1月14日,俄羅斯運動員委員會向俄奧委會提出建議,用歌曲《喀秋莎》代替俄羅斯國歌,作為俄運動員出場時奏響的樂曲。△圖片來自俄新社根據國際體育仲裁法庭於去年年底做出的裁決,俄羅斯運動員在2022年底之前將不能代表國家比賽,只能以中立運動員身份參賽。《喀秋莎》是一首著名的蘇聯歌曲,被認為是蘇聯衛國戰爭的非正式符號。...
  • 「喀秋莎」在中國——九旬俄羅斯老人的傳奇人生
    新華網北京1月18日電(記者劉愷 王子辰 李奧)91歲,來華84年,劉墨蘭或許是在中國生活時間最長的俄羅斯人。她生於俄羅斯北部城市沃洛格達,有著藍綠色的眼睛,斯拉夫人的面孔;如今卻生活在山東淄博的農村,儼然已成一位親切的中國大娘。  生於1926年的劉墨蘭俄文名叫尼娜。從戰爭的硝煙中一路走來,她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和風風雨雨。
  • 亦城秋韻 | 一曲《喀秋莎》,領略俄羅斯民族風情
    亦城秋韻 | 一曲《喀秋莎》,領略俄羅斯民族風情 2020-10-06 2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閱兵當天,中國方隊伴著俄羅斯樂曲《喀秋莎》,高舉中國國旗通過紅場。早在前幾日彩排時,中國方隊的過人軍姿和了得「唱功」就已「一鳴驚人」。令俄羅斯人略感意外的是,這首傳唱於「二戰」歐洲戰場的俄羅斯愛國歌曲,也浸潤了幾代中國人的心靈。
  • 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高唱《喀秋莎》過紅場 喀秋莎中文歌詞
    5月4日,紅場閱兵第二次彩排正在進行,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12名儀仗兵在通過紅場時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引得莫斯科市民一片鼓掌歡呼。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12名儀仗兵在通過紅場時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引得莫斯科市民一片鼓掌歡呼。
  • 響徹紅場的《喀秋莎》背後的故事
    一曲《喀秋莎》,承載著中俄幾代人的回憶與情懷。5月9日,莫斯科紅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參加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
  • 喀秋莎的故事和背景是什麼?歌曲《喀秋莎》是誰作詞作曲?
    然而有評論家指出卡秋莎並非由勃朗捷爾所作,而是源自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瑪伏拉》(Мавра);同時前蘇聯時期BM-13火箭炮也被稱為喀秋莎。《喀秋莎》這首歌,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這當然是一首愛情歌曲。這首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因而多年來被廣泛傳唱,深受歡迎。
  • 到俄羅斯,吃民俗餐,參觀紅場,聽俄羅斯大爺唱喀秋莎
    紅色革命旅遊主題不僅在中國很火,在現在的俄羅斯依然很火。不久前,我隨紅色旅遊團遊覽了俄羅斯。我們這個大爺旅遊團,大都在中蘇友好的氛圍影響下長大,深受往昔紅色文化薰陶,對前蘇聯這個曾經的「老大哥」有著非常特殊的情感。
  • 喀秋莎的前世今生
    常常一群人在一起彈吉他唱小清新民謠的時候,被我歡快地一句「我們來彈喀秋莎吧」弄得大家面面相覷瞬間冷場。當然對這歌有情結的不只是我一個,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這樣一首國家主義的政治宣傳歌曲那樣有過無數個語言的版本,不但俄羅斯本國,甚至他們從前的敵人們也熱愛這首歌,我所知道的就有超過12個語言的版本。
  • 俄羅斯邀請19國參加閱兵,我軍儀仗隊亮相莫斯科,高唱喀秋莎
    由於新冠病毒也給俄羅斯帶來了比較嚴重的影響,所以該國原定於5月9日的紅場閱兵,被推遲到了6月24日舉行。儘管閱兵時間被迫推遲,但是這次閱兵的規格並沒有降低,俄羅斯當局還是向許多國家發出了參會邀請,同時也會出動本國的先進武器。
  • 會唱《喀秋莎》,但你知道詞作者是誰嗎?
    米哈依爾·瓦西裡耶維奇·伊薩科夫斯基(1900.1.19-1973.7.20)蘇聯時期俄羅斯詩人,著名戰歌《喀秋莎》和情歌《紅梅花兒開》的作詞者。出生在斯摩稜斯克州一個貧苦家庭。對十月革命前俄羅斯農民的窮困有切身的體會和感受。
  • 離鄉84載:中國「喀秋莎」意外收穫俄羅斯「家書」
    ;;;  3月8日,對於久居山東省淄博市的俄羅斯裔老奶奶尼娜來說一份特殊的節日禮物從萬裡之遙的俄羅斯飛抵中國。離鄉84年後,老人第一次收到來自故鄉的「家書」。記者:鄧衛華、王歡、趙小羽、劉愷、李奧、袁軍寶編輯:王洪波
  • 唱起《喀秋莎》,中俄兩國人民都忍不住落淚
    彩排時用俄語高唱名曲《喀秋莎》穿越紅場之後,中國方隊可謂「一鳴驚人」。儀仗隊國旗手張洪傑說,能在俄羅斯土地上唱響兩國人民都熟悉的俄羅斯民歌,感到十分自豪。中國軍隊第一次在阿拉比諾訓練場唱起《喀秋莎》的時候,旁邊的52個受閱方隊全都震驚了,隨即報以熱烈的掌聲,接著便一起唱了起來。讓張洪傑感到意外的是,這些並未經歷過二戰的年輕人唱著唱著都掉下了眼淚。被這種熱烈的氣氛所感染,中國士兵們的眼睛也溼潤了。
  • 中國大媽「槓上」俄羅斯海灘,提麻袋打包,當地人無奈:求住手!
    「文|家樂(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當你見過了世界上最美麗的風景,你的內心會被洗成一片空白,自由而寧靜現在人類越來越尊重一些自然產物,無論是自然形成的風景,還是一些動植物,我們都在遊玩觀賞之餘,都是遵守著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