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建平
提及河工,百度上竟找不到合適的詞彙對這個龐大群體準確描繪,他至少不只是河北工業大學的簡稱。他還是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業的偉大革命,是廣大農民改天換地的英雄壯舉,是永遠值得銘記和緬懷的群體,所以,史志不能遺忘他們,應該有他們的光輝一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激情燃燒的艱苦歲月,一日三出勤,春冬無兩閒,18至45歲,這個不成文的法定年齡內,不管抓鬮或排號,該著了就要舍家撇業,告別妻兒老小,打點行裝,推起小車,自帶鋪草,道板,滑車,架杆,偏簍鐵鍁,像當年的支前民工一樣,長途跋涉,奔向遠方的工地——那不是戰場的戰場。
有的工地前不靠村,後不著店,漫窪途中,安營紮寨,窩棚蘆席,擋風遮雨。有的工地緊臨村莊,借宿農舍,一屋十人,有時漏舍柴棚,遮體就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部隊編制的治河大軍,一個連設一個夥房,已提前埋鍋造飯。夥食是金黃色窩頭就鹹菜,後來哪位大師傅發明了兩頭帶眼的窩頭,人們形象的稱之為銅套,有的穿到鐵鍁把上,一吃一大串,逢三天一改善,每人三條大卷子,竟沒一個剩下的。小夥子們飽餐戰飯,認好工地,插上紅旗,拉開戰線。
當年我們的城關公社書記崔長信親臨工地作報告所描繪的那樣:整個工地喇叭高懸,戰前動員,紅旗招展,熱火朝天!小車子上下穿梭,人仰馬翻!
緊接著連長簡短講話,就是搶工期,趕進度!趁天氣還暖,猛突猛進!白天猛幹!早晚挑燈夜戰!結果早出晚歸兩個月,沒見過房東嘛模樣?
營裡的號,連長的哨,到了排長挨個叫!三個月任務,提前一個月竣工,那真是窩頭管飽活管夠!再棒的小夥子也經不起折騰,一個工期下來,手腳磨起老繭,身體消瘦一圈,特別是剛滿18歲的新河工,初出茅廬,身單力弱,流汗流血不流淚,咬牙瞪眼不掉隊。從繩拉彎,土上偏,架起小車隨它翻,到摔打鍛造成三項全能,幹嘛都行的剛鐵漢子。這就是河工精神,民族之魂!
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年的河工,最年輕的也都年過半百,雙鬢染白,還有那些過早故去的前輩,他們把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那個火紅的年代,沒有榮譽和待遇,可同樣是那個時代最可愛可敬的人。曾經有人說,沒有挖過河的人那不是真正的農民!
是這個龐大的群體,描繪了一幅感天動地的壯麗畫卷!如今的魯西北大地上,河川俊美,有他們的艱辛付出,山林秀麗有他們的汗水澆灌!他們很多人過早的透支了生命,然而歷史不會忘卻他們,他們將永遠載入歷史的光輝史冊!
(作者胡建平,山東省平原縣北任社區居民,平原縣歷史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壹點號玉河微瀾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