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用單手創造出好日子丨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村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安敬華,是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村民,幾年前,一場意外導致我落下肢體三級殘疾。

當時,還在浙江打工的我,永遠失去了靠雙手謀生的能力。這場意外的發生,當時對我打擊很大,未來的日子該怎麼活下去,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既迷茫又害怕,雖然當時打工出事故的工廠負責人承諾過養我一輩子,但我堅決不做生活的「廢人」。   從浙江打工的工地出來後,我多次在浙江找工作,尋求謀生之路。由於左手的缺失,身帶殘疾,只有一些愛心企業願意招聘我,但開出的工資卻要遠低於正常人,微薄的工資只能維持日常開銷,柴米油鹽、子女教育成本樣樣都是需要錢。

安敬華餵雞

一條路走不通,只有另闢蹊徑,於是,我義無反顧回到家鄉準備創業。  當時,正值脫貧攻堅時期,由於家庭經濟窘迫,政府將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我深知不能等靠要,必須得靠自力更生、自強起來,養雞怎麼樣?和家裡人商量後,說幹就幹,我購買來3000羽雞苗,走上了創業之路。   因為身有殘疾,發展養雞產業對於我來說,無疑是個巨大挑戰,我只有更加勤奮努力,才能改變苦難生活,通過我天天守在雞棚,給雞餵食、觀察雞的動態,久而久之,我逐漸掌握了養雞技術,我養殖的第一批雞出欄存活率達到了95%,也因為這樣,我收穫到創業第一桶金。

同年,我還獲得了鳳岡縣殘聯補助的殘疾人個體創業示範戶3000元,得到鼓勵後我將再接再厲。  2019年,在鎮政府、村支兩委和信用社的幫助支持下,我家獲得了10萬元的貸款,我將養殖規模擴大到了6000羽,未來可期。  回鄉後,當地政府不僅幫助我獲得養殖貸款,還為我家在上大學的孩子爭取到教育資助政策,如此,我才有了現在的好日子。  現今,我養殖的雞肉質好、質量高,銷售上一直供不應求,還在養殖中就已經被預定了,這一批雞出欄,預計純利潤能有5至6萬元。   通過這些年努力,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養雞能手」,我用單手將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通訊員 張易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李洋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王伯的「較量」,終於打通了產業路丨鳳岡縣...
    我叫青德華,2018年3月,我來到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通過深入走訪和調研,我了解到瑪瑙村上半村與下半村道路未相通,造成壩區種植烤菸,需要肩挑手扛繞行4千米到另外一個村組進行烘烤,村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
  • 「我的扶貧故事」周老漢家的生活變好了丨鳳岡縣永安鎮中心學校...
    在扶貧路上,我和眾多扶貧幹部一樣,與群眾們結下了深厚友誼,這裡面有感動、有汗水。我叫朱克強,是鳳岡縣永安鎮中心學校教師。2015年,我被學校分配到永安鎮龍山村天橋村民組開展幫扶工作。也就是那年,我見到幫扶戶周老漢,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扶貧故事」一花一草扶貧路 不是他鄉是故鄉丨鳳岡縣何壩鎮...
    我叫洪俊花,說起脫貧攻堅,我有太多感觸。三年前,我來到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此便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之路,至今已有1000多天。  初到凌雲村,雖有滿腔鬥志和熱情,但面對新的工作環境,我感到茫然無措,不知如何去做群眾工作?也不知如何著手開展工作。洪俊花(右)與村民一道採藍莓當時凌雲村的當務之急是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申請退出低保和貧困戶|鳳岡縣王寨鎮土璜村村民...
    我叫任達禮,今年58歲,是從鳳岡縣王寨鎮土璜村上幹溪組搬遷到土璜村新村組的低保貧困戶。因左手殘疾,生產生活非常不便,日子過得很窘迫,但我從來沒有服輸過。隨著脫貧攻堅號角響徹大江南北,脫貧政策鋪天蓋地席捲而來,我們家看到了希望……   2014年,我家因孩子上大學及我是殘疾申請到了低保貧困戶,從此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再也沒有了上頓沒油下頓沒米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的態度變好了丨鳳岡縣新建鎮官田村駐村...
    走訪村民2019年5月,一場暴雨席捲官田村,又恰逢周末,來不及趕回村裡的我,只得拜託當地村民幫忙查看受災情況,還沒有將信息整理完成,便接到一通電話,「我家房子吹成那個樣子了,你好不好意思?」聽到這話後,可能一般人想的會是:是天災導致你家房子受損,關我什麼事?但我並沒有這樣說,因為我是村幹部,縱使萬般委屈湧上心頭,我也悉心幫助村民解決問題。家長裡短、雞毛蒜皮,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佔著誰家的地?三改三化誰不在家就沒有給他家施工?參與脫貧攻堅以來,我與官田村村幹部共同努力解決這些矛盾。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那句表揚的話丨鳳岡縣進化鎮沙壩村駐村幹部...
    我叫曹爾璽,今年55歲,是鳳岡縣文廣局圖書館負責人,2017年9月進駐鳳岡縣沙壩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走訪全覆蓋,摸清底數,熟悉情況,是科局駐村幹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基礎。駐村的第一天晚上,沙壩戰區召開第一次研判會,當一些駐村幹部還在收心備戰時,我說:「我已完成走訪,熟悉了基本情況。」我這樣一說,大家並沒有在意。可接下來我如數家珍地用一連串數據徹底「徵服」了大家:多少戶、多少人、多少貧困人口、「四類重點」對象多少戶,我一口說出。「作為駐村才一天的機關幹部,能做到這樣的也只有你了!這說明你是負責的。」村總支書記陳文明這樣表揚我。
  • 「我的脫貧故事」小山溝裡,我靠養殖託起致富夢丨鳳岡縣永安鎮永安...
    但是看著已經擴建起來的400多個平方的養殖場,我心裡卻是無比的喜悅。我叫陸雲成,家住在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永安村宏河組一個偏遠的小山溝裡,距縣城約五十多公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也算不上便利。但在這裡,我卻靠養豬託起了致富夢。
  • 「我的脫貧故事」五年努力,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丨貴陽市烏當區新...
    16歲那年,我初中畢業。作為家裡的獨女,本有機會繼續上學,但看到父親因慢性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時,我決定「幫忙掙錢養家」,從此挑起了「少年戶主」的重擔。我叫郭應梅,今年29歲,家住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王崗村下王崗村民組。2016年,我從外地返鄉,回老家結婚。得知因父親患有慢性病,母親有殘疾,家裡被識別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時,我心裡五味雜陳。
  • 「我的脫貧故事」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丨息烽縣養龍司鎮光華村民吳...
    那年村委會來我家走訪,將我的家庭情況匯報到鎮,緊接著鎮裡的幹部來到我家,詳細地了解了我家的實際收支、健康、教育、醫療等情況,將我家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鎮、村幹部鼓勵我、引導我靠自己的努力拔窮根、摘窮帽,做一個讓人敬佩的新時代養龍司人。 為了不辜負各級政府的關懷和幫扶幹部的全力幫助,我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決定發展生豬養殖。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  在見習的這段時間裡,我不僅增加了工作經歷,更重要的是讓我有了第一筆收入,雖然數額不多,但是能夠讓我自己不再依賴家人,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 「我的扶貧故事」我一直在路上丨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監委會主任王...
    我叫王其珍,今年49歲,中共黨員,2019年1月在廣大村民的支持與鼓勵下,我有幸被推選為凌雲村的村監委會主任。解群眾之憂,排群眾之難。通過入戶走訪,發現有些貧困戶的生活實屬不易,有的因為家庭貧困,孩子初中畢業後就不得不早早步入社會,有的因為身體殘疾,不能正常生活……在一次次的下隊走訪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我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黨員幹部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群眾打成一片。我帶著真心去走訪,視群眾的困難為自己的困難。
  • 「我的脫貧故事」給生活一個微笑|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村村民解德宇
    我叫解德宇,是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村華新組村民,今年48歲,患有肌肉萎縮症,二級殘疾,作為一家之主,我努力地承擔著家庭重擔。我選擇在近處謀點事做,但因活少,身體殘疾,勞動力遠不及常人,所以收入不多,生活常常捉襟見肘。
  • 「我的脫貧故事」養豬讓我成為村裡的脫貧「樣本」丨清鎮市暗流鎮...
    我叫楊榮,今年49歲,是貴陽市清鎮市暗流鎮鼓鍾村上慶組的村民。在精準扶貧中,我被村裡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想想以前的日子,一家6口人,就靠那幾塊田地維持生活,有時候飯都吃不飽。我從1996年到2008年就一直在外面打工,也只能讓家裡人不餓肚子,「致富」這兩個字,從來沒往我自己身上想過。後來,我因為身體不好,也就一直歇在家務農。2018年,我們村的駐村幹部一趟趟往我家跑,給我做思想工作,說買4頭小豬仔來飼養,政府一頭豬還可以補貼1500元到2000元。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解決了豬飼料和生活上的困難。就這樣,我開始了養豬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鳳岡縣自然資源局扶貧幹部劉美:拼了命,是想多幫...
    「劉美,快來我家吃點東西」,「我已經吃過了,一會兒來你家坐……」我左手抱著資料,右手拿著筆,正記錄著走訪農戶家的情況,便聽見村民站在家門口熱情地向我打招呼,我一邊回應道,一邊又敲門進入另一農戶家。從早到晚,從這家到那家,拉家常、話農事、講政策、解難題,這裡的村民我已經很熟悉了,他們也很熟悉我,知道我就是脫貧攻堅期間鳳岡縣自然資源局駐文昌村的扶貧幹部劉美。經常聽到他們說我是一個拼著命幫助他們的女孩,不過我拼了命,只不過是想再多幫點忙。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叫王小廖,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喜獨村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利用率低,加之缺少產業支持,村民318戶1376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32戶984人。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
  • 「我的脫貧故事」陳「懶鬼」的脫貧蛻變路|黔西縣綠化鄉豐收村村民...
    我叫陳興華,是黔西縣綠化鄉豐收村二組村民,今年38歲,2013年被納入精準扶貧。因我在家裡排老三,村裡的人都叫我「陳老三」。曾經,我還有一個外號,叫「陳懶鬼」。以前,我覺得只要能吃能睡,日子能過得去就行,每天吃完飯就在村裡閒逛,啥也不想幹,村裡的人都叫我陳「懶鬼」,久而久之,我成了村裡出了名的懶漢。老鄉們一句一句「懶鬼」的喊,我也無動於衷,進入貧困系統以後,扶貧幹部和我接觸,我也懶得配合他們。幫扶幹部換了又換,都拿我沒有辦法,叫我去合作社務工,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經常找著藉口就溜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脫貧攻堅的勳章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劉躍忠,是劍河縣革東鎮南沃村八郎小村網格員兼資料員。南沃村由八郎村、屯州村組成,其中我所負責的八郎村有193戶,813人,其中貧困戶57戶213人,是一個非貧困村。雖然是非貧困村,但是脫貧任務依然艱巨,在入村的第一天,我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看到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貧困情況,我深感肩上擔子沉重。劉躍忠(左)入戶了解村民家庭情況我的幫扶戶共8戶,其中劉全勝是我幫扶對象之一,是個單親家庭。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我叫張昌明,是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2014年,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三個小孩年齡尚小且在讀書,生活十分艱難,村裡便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下,2015年初他們組織我和妻子到廣東省東莞市製衣廠務工,當時每人每月2600元左右的收入。隨後我家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了穩定收入,就學、就醫也都得到了保障,那一年,我便主動向村「兩委」申請退出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