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克裡米亞雅爾達市尼瓦西亞東,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領袖在這裡共同制定了二戰戰後的世界新秩序。這就是影響後失敗的世紀之久的雅爾達會議。
這次會議是秘密舉行的,並沒有告知他國。很多國家的命運被悄無聲息地永遠改變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朝鮮正是其中之一。
朝鮮一詞最早見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軍東海之內,北海之餘又國名朝鮮,朝鮮的歷史悠久。公元七世紀,新羅與唐朝聯合滅高句麗,百濟兩國,統一朝鮮半島。此後,朝鮮就基本一直保持著國家的統一,沒有出現過大分裂局面。之後的兩代朝鮮王朝都是國祚綿綿,高麗和李氏朝鮮分別維持四百七十四年和五百一十八年的統治。那為什麼歷史上長期統一的朝鮮會分裂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兩個國家呢?讓我們把時間撥到十九世紀末。
那時的中國清政府與朝鮮還是宗藩關係,隔壁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崛起,走上了對外侵略道路。首要目標就是朝鮮。
一八九四年,日本對新政府發動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被迫籤署了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便是宣布結束中朝宗藩關係,承認朝鮮自主獨立。日本當然不可能真的為了鄰國的自主獨立去發動一場戰爭。馬關條約實際上是為日本逐步吞併朝鮮開闢道路,此後不久急劇擴張野心的沙俄也入侵朝鮮,以日本展開了長達十年的對峙。
一八九六年五月,日本奔赴俄國秘密談判,提出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瓜分朝鮮。這也是三八線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關於三八線的由來,眾說紛紜。主要觀點是認為北緯三十八度線剛好把。重寫分為的面積差不多的兩塊區域。
面對日本的提議,沙俄斷然拒絕。雙方於一九零四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日本戰勝、這下,日本便再無顧忌,強迫朝鮮籤訂了日韓合併條約。日本就此吞併朝鮮。朝鮮人民開始了三十六年的亡國奴生活。
雖然國土淪陷,但朝鮮民眾的抗日鬥爭從未停滯。一九零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日本明治維新首相伊藤博文抵達哈爾濱火車站。彼時在伊藤博文接連成功策劃,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他也因此被天皇百姓擁護,權傾一時。正處在個人聲望的最頂點。這次來哈爾濱,他就是與沙俄協商瓜分中國東北的視野。當他走上火車,迎面而來的是熱烈歡迎,春風得意的他,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
此時距離伊藤博文十步之遙的地方,朝鮮獨立運動參謀中將安重根埋伏在人群中。博文從他面前經過時,他迅速掏出手槍,連開三槍,擊斃伊藤博文。其被刺的消息震驚了整個世界,也極大的鼓舞了朝鮮人民的抗日意志。許多朝鮮士兵拒絕繳械並協商出走,組成了抗日武裝力量。
一九一九年三一運動爆發。一九三二年,韓國臨時政府在上海策動了舉世震驚的虹口公園爆炸案。同年,今日成也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遊擊活動。可以說朝鮮三十六年亡國的歷史也是三十六年抗爭的歷史。但在這漫長的三十六年盡頭,等待他們的卻並不是美好的未來。
時間來到一九四五年,二戰日本戰敗已成定局。巨頭們對於朝鮮半島有了自己的想法,美蘇都不希望對方獨佔朝鮮。
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蘇聯對日宣戰後,蘇軍立即在朝鮮北部登陸向南推進大有佔領整個半島之時。而美軍正式人在太平洋與日本激戰。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務院提出美軍應在朝鮮半島南部登陸,以免朝鮮全境被蘇聯佔領,但美軍表態無法辦到。為此,他們在八月十日進行緊急會議,提出了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美蘇部隊受降分界線,蘇聯隨即表示同意。
史達林打算也在朝鮮的讓步換取美國同意蘇聯佔領日本北海道。但後來美國堅持,未在日本讓步,美蘇分別佔領,造成了朝鮮半島的實質性分裂。
自八月下旬起,三八線兩側禁止人員物資交流,鐵路被切斷,九月上旬通訊聯繫也被終止。朝鮮南北之間已處於被分割狀態。
說到這裡,我們發現勉強算是二戰戰勝國的朝鮮,卻在戰後慘叫分裂,淪為了帝國野心的角逐場去處境都快趕上戰敗國德國了。這原因除了美蘇的政治野心外,也是因為朝鮮自身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政府強力幹預,反而依賴列強,寄希望於他們幫自己擺脫殖民統治,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朝鮮人只能再一次成為魚肉。
此後,美蘇分別按照自己的模式,對佔領區實行統治。一九四八年,南方成立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北方成立了以金日成為主席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樣三八線兩側便各自出現了一個國家。兩國憲法都明確表示,本國是朝鮮半島唯一合法政權,擁有對整個半島領土的申訴權。兩國之間劍拔弩張,處於尖銳對立之中。與此同時,美蘇關係也在不斷惡化,朝鮮半島上空戰爭陰雲密布。
一九五零年六月七日,金日成向朝鮮南北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群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六月十一日,北方的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的呼籲書,但他們很快被韓國政府逮捕,隨即因拒絕發表聲明而被處決。
六月二十五日。朝鮮以反擊侵略為由,越過三八線大舉進攻韓國,韓戰爆發。
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僅僅三天就攻陷了韓國首都漢城。其速度之快,李承晚白天還在號召士兵死守漢城,晚上就倉皇出逃。不到一個月半,朝鮮人民軍就佔據了半島百分之九十以上地區和百分之九十二以上人口。可以說這是朝鮮半島最接近統一的時刻。
但在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著名的84號決議,由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十六個國家的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正式參賽。聯合國軍受美國統一指揮,可以使用聯合國旗幟對朝鮮人民軍作戰,這使得本來是內戰的韓戰規模迅速擴大。
九月十五日,聯合國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在仁川港大規模登錄。此時朝鮮主力幾乎全部直接在釜山前線,慘遭南北夾擊,部隊潰敗。九月二十五日,聯合國軍重奪曼城。
朝鮮半島局勢逆轉,美國戰機,甚至進入中國大陸領空,轟炸了遼寧省丹東市。中國幾乎每天都通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但這些警告都被美國無視了。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多年戰爭,滿目瘡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美國則是最強大的工業國。作為十七國聯軍之手的,他根本不相信中國會構成太大威脅。十月七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三百七十六號決議。要統一朝鮮半島。就在當天,美軍跨過北緯三十八度線。
十月底,聯合國軍已經消滅了朝鮮人民軍大部。將戰線反推至中朝邊境。在聯合國軍士兵的眼中,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他們很快就能回家過聖誕節了。當他們抵達終點時,卻發現等待他們的並非輕鬆的勝利,而是一直未曾預料到的軍隊。真正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十月二十五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四十軍一百一十八師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聯合國軍沒有想到志願軍已經渡過了鴨綠江,被打了措手不及,全面撤退鴨綠江以南。撤退的過程中,由於李承晚政府侵吞物資,有九萬韓軍因為缺乏物資而在寒冬中死去。第一次戰役最終以志願軍全面勝利結束。
此後的三年裡,志願軍又與聯合國軍展開了多次戰役。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長津湖戰役,三所裡戰役、上甘嶺戰役。這些戰役沉重的打擊,聯合國軍的士氣,聯軍全線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動搖。聯軍高層逐漸意識到中國陸軍是不可戰勝的。氣急敗壞的麥克阿瑟。不可接受這樣的現實,多次上書杜魯門,要求用核彈打擊中國東北,切斷志願軍的後勤。但美國忌憚於蘇聯的力量,擔心蘇聯和核反擊,或是直接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於是拒絕了這個提議。戰線最終在三八線兩側拉鋸。
雙方都意識到再打下去,結果也不會有太大變化,於是重新回到了談判桌上。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雙方在板門店籤署停戰協定。朝鮮和韓國的分裂狀態也一直保持至今。
當我們今天重新回首這段歷史,會發現韓國和朝鮮本來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他們共同生活了幾千年,有著一樣的文化和一樣的歷史,卻在近代幾十年中被強行分開,走向了分裂和對立。
分開的時間越久,差異越大,兩國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從官方到民間都瀰漫著強烈的敵對情緒。短短二百四十八公裡的三八線上駐紮了上百萬軍隊,遍布各類大炮速雷達,這幾乎讓人忘記了,隔著鐵絲網,他們本來是一家人。
民族的分裂與統一是這個世界永恆的話題。除了南北朝鮮,還有東德與西德,南越和北越。我們中國大陸與臺灣,拋開複雜的現實政治因素,僅從樸素的民族情感出發,我希望天下所有離散的家庭都能團圓,所有反目的兄弟都能和解。所有分別的同胞都能重聚。
在柏林圍牆倒下之前,沒有人相信他會倒下。在柏林圍牆倒下之後,沒有人相信他曾經居然能立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