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回峰行:震撼人心的日本僧人修行方式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千日回峰行」是日本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被網友們稱為「史上最殘酷的修行」,日本歷史能完成這項修行的人寥寥無幾。對日本佛教頗有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張文良教授曾專門研究這種修行方式,鳳凰佛教特意編發張文良教授文章,為大家揭秘日本佛教這一「史上最殘酷」的修行方式。

酒井雄哉曾兩次修滿「千日回峰行」(圖片來源:孔健祥林微博)

久慕延曆寺,今日始登臨。在一個深秋的日子,我與朋友一道登上了日本京都附近的比睿山。比睿山是一座聖山,也是一座學習和修行的道場。在1200多年前,最澄在這裡開山。傳播天台、禪、律、密教,年輕的學僧幾乎都要到比睿山學習和修行之後才能獲得僧侶的資格和作為僧侶的自信。日本真言宗的祖師空海、淨土宗的祖師法然、淨土真宗的祖師親鸞、曹洞宗的祖師道元等都曾在比睿山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說,比睿山可以說是整個日本佛教的發祥地,是日本佛教的母親山。

在1200餘年的歲月裡,比睿山雖然也曾遭兵火之災,但正如根本中堂中的長明燈未曾熄滅一樣,最澄大師的精神和事業也代代相傳、燈燈相續。即使面對現代文明的衝擊,比睿山依然像一位氣定神閒的老人,全然不顧周邊的浮躁和喧囂,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在安然踱步。

這次登臨比睿山,除了參觀之外,我們還想追尋一位神秘的修行者的蹤跡。這位大修行者就是酒井雄哉阿闍梨(1926-2013)。這是一位兩次修滿「千日回峰行」的大修行者。

回峰行

「千日回峰行」即在7年的近1000個日子裡,每天都要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餘處聖跡(包括佛、菩薩、神、巨樹等),而且走的都是崎嶇不平的山路。完成千日回峰行,總行走距離大約4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一周。在規定的一千日中,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生病受傷,都不能成為停下來的理由,一旦有一日走不下來就等於修行失敗。

「千日回峰行」的源頭可以追溯至比睿山的第二代慈覺大師圓仁(794-864)。圓仁曾到中國巡禮佛教聖地五臺山,回日本之後著《叡山三塔巡禮記》,記述了自己到中國巡禮的感悟。其弟子相應和尚在此基礎上,吸收了一些日本文化的元素,最終創立了「千日回峰行」這一獨特的修行法。

由於「千日回峰行」極具挑戰性,所以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完成這一壯舉。在比睿山開山1200餘年的歷史上,只有3人曾兩次修滿「千日回峰行」,而酒井雄哉就是其中之一。他分別於1973年至1980年、1980年至1987年,兩次完成這一艱苦卓絕的修行,並獲得「佛教傳道功勞獎」,成為頗有社會知名度的修行者。有許多記者問酒井雄哉,為什麼要修「千日回峰行」,酒井雄哉總是回答「我只能做這個」。

經歷了生活的很多苦難後,40歲那年,酒井走到了人生的轉折點,在比睿山出家為僧。雖然已經40歲,但按照佛教的規矩,他必須從沙彌做起。最初的沙彌生活,對酒井雄哉來說是艱苦的、甚至是難堪的,他不僅要嚴格按照寺院的規定修行各項科目,還要像傭人一樣照顧師父一家人的生活,從替師父照顧孩子到為客人準備下酒菜,無所不為。

終於,幾年後,酒井正式入睿山學院學習。對於日本天台宗的修行而言,最基本的是在睿山學院的2年學習,其中有60天是「解行雙修」,要學習天台密教的修法,如護摩等。而要在比睿山大大小小的寺院中擔任住持,除了睿山學院的學習修行之外,還要有3年的修行。其中,第一年,在淨土院掃除,掃除不是一般意義的打掃衛生,而是一種修行意義上的掃除,一年之內,不得走出院子,不得言語,院子裡不能看到一個雜物,不能有一片落葉。還要不斷地誦經、禮拜等,所以有「掃除地獄」之稱。第二年,修「百日回峰行」,這可以說是「千日回峰行」的迷你版;第三年,在彌陀堂修「常行三昧」,即在40天裡常行不臥,繞阿彌陀佛念佛,由於這是一種挑戰人體忍耐極限的修行,故有「常行地獄」之稱。

酒井雄哉在40多歲時入睿山學院學習,其同學皆是20來歲的青年。他克服年齡大、知識基礎薄弱的困難,取得了優秀成績,並修滿包括「百日回峰行」和「常行三昧」的科目,成為了長壽院的住持。這時候,他已經接近50歲,按理說,他完全可以過一種安穩而充實的僧侶生活,不必再去接受更嚴酷的挑戰,但他毅然選擇了「千日回峰行」。

實際上,「千日回峰行」並不是僧侶的必修科目,甚至不是任何人想挑戰就能隨便去挑戰的。在本人提出意願之後,需要得到比睿山所有寺院住持的一致同意,才能走上修行之途。酒井之所以得到許可,與他在之前修行中的突出表現密切相關。而一旦得到許可,等於與佛和比睿山全體僧眾籤下了生死文書,修行者必須以自己的僧格和生命來踐行承諾,決不能半途而廢。在修行者的身上佩戴著一柄「降魔劍」,這柄劍不是裝飾品,而是在修行有失敗危險時自盡用的。想想看,在長達7年、1000日的時間段中,天災人禍、疾病受傷的概率是很高的。酒井雄哉就曾經在行走途中指甲化膿,一隻腳腫得穿不下草鞋。但即便如此,修行者也不得以此為藉口而休息或謀求治療,只能硬撐著走下去,等傷口自然痊癒。

入堂

為了體驗「千日回峰行」,我和朋友也在山上走了一小段,有些地段坡度很大,走上幾步就已經氣喘噓噓,渾身冒汗。而酒井在14年的歲月裡,幾乎每天都要走遍全山,僅憑想像其情景就讓人欽佩不已。其實,「千日回峰行」的難關不僅限於每天的行走,最具挑戰性的環節還應算是從修行的第七百日到第七百零九日之間的「入堂」。

「入堂」修行是在不動明王堂舉行的集中修行,在前後9日的修行期間,不食、不飲、不臥、不眠,每日念誦不動真言,9日念誦10萬遍。其目標是通過這種極限修行,獲得不動明王的加持,全身心得到改造,最後與不動明王合體。如果說在此之前的修行是為求自我解脫的修行,那麼這之後的修行則是為了解脫眾生。之前的修行是「動」中修行,這裡的修行則是「靜」中修行。在進入這一特殊修行之前,要發帖給比睿山各寺院、以及在家信徒。信徒會集聚在明王堂周圍,為修行者祈禱。在明王堂中還有兩位僧人負責焚香、換蠟燭、搖醒打瞌睡的行者,同時也負責監視修行者是否嚴格按照規矩修行。

據酒井後來回憶,第一、第二日沒有特別的感覺;第三日,睡眠欲、飲食慾等各種欲望變得強烈,在上衛生間洗手的時候,看到水就有跳進水中的衝動;第四日,身體發出臭味,感官變得格外敏感,連香灰落下的聲音都聽得到;第五日,允許用水漱口,但不得咽下,為了驗證是否咽下,陪護的僧人要用器皿稱量;第七日,感官變得驚人地敏感,10公裡之外飯店的食物的味道都可以嗅到,凌晨兩點到堂外取水時,水的香氣都可以嗅到;第八日,是最危險的階段,行者被允許兩臂掛在橫槓上稍事休息,信徒齊聚明王堂周圍,為行者加油;第九日,凌晨三點,修行結束,由延曆寺總管宣讀「入堂修行圓滿」的證明書。

據醫學研究,人在不吃不喝不眠的情況下至多能堅持一個禮拜,超過這一界限身體機能就會紊亂,意識模糊,甚至有生命危險。而「入堂」修行可以說是對生命極限的挑戰。如果沒有修行基礎而盲目挑戰,即使能夠活命,也必然會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而像酒井這樣的修行者經過這樣的修行似乎身體得到一次徹底的新陳代謝,據酒井本人講,似乎感到全身細胞都更換過一遍。酒井活到88歲才過世(2013),也驗證了修行的正面功效。我們不能不驚嘆修行生活在開發生命潛能方面不可思議的功效。

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裡遊。行腳歷來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功課。用日本禪學者鈴木大拙的話說,靈性就是大地性,大地孕育萬物的生命力恰如人的靈性的生生不息。人走在大地上,呼吸大地的氣息,有助於喚起自身沉睡的靈性。從印度的遊行乞食,到中國的行腳巡禮,再到日本的「千日回峰行」,雖然內容形式各有不同,但親近大地、親近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宗旨是一脈相承的。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交通工具的改善,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以至於我們的靈魂趕不上自己的腳步。如何找回丟失的靈魂?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慢我們的腳步。不要懸在半空,而是腳踏實地。當我們行走在堅實的大地,大地便會幫助我們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一體感。(文章來源:中國宗教)

相關焦點

  • 流傳1100年的修行方式:7年時間繞地球一圈,只有3名日本僧人完成
    修行不管對於人的生理還是心理來說都是一種挑戰,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修行方式。在武俠小說中,經常能看到高僧閉關的橋段。「閉關」就是與世隔絕,這就是一種修行。相對於中國僧侶而言,日本僧侶的修行方法更加五花八門,而且難度也更大。其中最困難的一種修行方法叫做千日回峰行。
  • 日本「七年回峰行」:千年間僅3人成功,失敗者將自絕於刀下!
    「苦行」亦或「酷刑」日本人的苦修更是讓人瞠目結舌。有人曾經這樣評價過日本的修行——史上最殘酷的修行。在日本歷史上,一千三百年至今只有三人成功,現在僅有一位僧人還活著。那就是「千日回峰行」。千日回峰,顧名思義,就是長達七年之久,一千多個日夜不停往返於千日峰之間。這種苦行文化可以追尋到日本慈覺大師圓仁。圓仁大師在巡禮完中國佛教聖地五臺山之後,記述了自己的感受,並日本文化相結合,創立了「千日回峰行」的修法。
  • 日本「千日回峰行」:7.8萬公裡,誰走不動當場自裁,1100年僅3人成功!
    7年苦修生活在天台宗中,有一種十分奇特的苦修,名為"千日回峰行",修行的內容就像名字那樣,天台宗位於日本的天台山上,僧人需要一直圍繞著天台山走,當然,也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行走,而是有著特殊的"規矩"。千日回峰行是日本修驗道的一種修行方式(一種混合了佛教和神道山嶽信仰的日本特有宗教)。修行者需在一天之內往返48公裡,高差超過1300米的山路,修滿一千天,完成修行的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要完成九天的「四無行」,即「不吃,不飲,不睡,不臥」。
  • 日本僧人為什麼能喝酒吃肉,結婚生子?最殘酷的修行少有人完成
    這些嶄新又復古的人力車非常受西方遊客歡迎,但在中國遊客眼裡,這種體驗方式不足為奇。走在京都一些熱門景點附近,往往會看到許多遊客,有中國遊客也有歐美遊客。但少有歐美遊客會很熱情的去體驗日本和服,他們依舊是輕裝上陣,被著雙肩包帶著卡片機,於街頭隨走隨拍。但在街頭隨拍的時候,有一個人物的出現讓我感到有些意外。見過泰國僧人、尼泊爾僧人、緬甸僧人等等,就是從未見過日本僧人。
  • 最極端的修行,7年只做1件事,千年來僅3名日本人成功,他們是誰
    其實在日本也有這樣苦修的僧人,他們的苦修甚至比印度苦行僧所經受的還要殘酷,這種苦修方式為比睿山的慈覺大師圓仁及其弟子創立,被稱為「千日回峰行」。千日回峰行的內容極具挑戰性,它的過程持續7年,每天都要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餘處聖跡,風雨無阻,7年下來行走的總路程將近4萬公裡。
  • 日本最極端修行,7年只做1件事,放棄則要切腹,1000年僅3人成功
    回到日本後,他又把自己這10年的經歷和感悟寫成了《叡山三塔巡禮記》一書,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大力讚賞,圓仁法師遂於比睿山設灌頂臺,建立總寺院,成為日本佛教天台宗山門派創始人。圓仁法師有一位弟子名叫相應和尚,在師傅的基礎上,他融合了合佛教流派修驗道的傳統,創立了「千日回峰行」,這種苦修方式,被譽為「日本最極端修行」,誰能完成它,便能達到成佛的境界,那麼它究竟有多麼極端呢?
  • 日本僧人跳「生命之湖」琵琶湖,這項儀式傳承幾千年
    當地村民說,伊其寺的跳水儀式是碧錯山密宗僧人的畢業典禮。今年,日本各地完成「百日回峰」修行的12名僧人參加了跳湖儀式。這是一種膽大妄為的修行,表現出一種「捨生忘死」的精神。在這個儀式之前,一般人也可以參加一段時間,但因為2005年,發生了有人跳湖溺亡的事件,所以只有完成「百日回峰之旅」的僧人才能參加。
  • 日本最殘酷的修煉:7年只做一件事,1200多年只有3人成功
    在前面的文章中,小編曾給大家介紹過印度苦行僧的修行。這些人為了達到「苦修」的目的,常年缺吃少喝,或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或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總之一句話:怎麼辛苦怎麼來。而除了印度之外,在日本也有那麼一群極端修行者,他們的修行方式被稱為「千日回峰行」。
  • 日本最極端的修行:7年只做1件事,放棄就要切腹,僅3人挑戰成功
    所以禪宗講究的是徹悟的瞬間,而修行的過程反而是自然而然的達成的,正所謂「水到渠成」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也有的流派注重身體上的修行大於精神上的了悟,比如說日本天台宗祖庭比叡山所倡導的「千日回峰行」。「回峰」一詞出自於《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中:「於一切時處,念誦皆成就,於閒靜名山,隨意樂回峰」而所謂「千日回峰行」就是在1000多個日子裡,每天行走於崎嶇不平的山路,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餘處聖跡。
  • 半妖的夜叉姬13集:戰敗的彌勒,為了贏回尊嚴進行「千日行」
    #半妖的夜叉姬#各位小夥伴大家好,歡迎閱讀《半妖的夜叉姬13集:戰敗的彌勒,為了贏回尊嚴進行「千日行」》,如果你喜歡此文章的話,請給小編點個讚!動漫《半妖的夜叉姬》13集已經更新,此次更新劇情中,老一輩的彌勒和珊瑚終於登場了,也解開了為什麼剎那會和彌勒認識的緣由,包括彌勒現在為何進行著修行也都給出了答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日本僧人「9天不吃不喝不睡」 成肉身不動明王(圖)
    日本延曆寺善住院住持釜堀浩元,13日進入無動寺谷明王堂,開始為期9天的「入堂」修行。 據臺媒報導,許多佛教僧侶都會進行嚴苛的修行提升自身修為。而日本延曆寺善住院住持釜堀浩元從13日開始,進行為期9天不吃、不喝、不睡的「入堂」修行,他在21日的凌晨完成修行。根據當地說法,完成「入堂」修行的高僧,將能化身為「肉身不動明王」。 根據《朝日新聞》報導,現年41歲的住持釜堀浩元師自2011年起開始,挑戰花1000天繞行比叡山群山,總長度約4萬公裡,稱為「千日回峰行」的修行,而「入堂」修行是要在結束700天的修行後才能進行的。
  • 日本佛教極端修行,7年即可「得道成佛」,但1300年來只有3人成功
    從教條,教義,生活習慣,修行方式來看,漢傳佛教與印度佛教雖然都是佛教,但更像是兩種不同的宗教。在我國,佛教徒一般都在廟裡吃齋念經,不需要做什麼會對身體帶來傷害的行為,更多注重的是心靈上的修行,培養內心的「善念」,得道高僧死後會燒出「舍利」,進入西方極樂。
  • 捨身求經的他,開啟了中國僧人西行求法之路
    但實際上,雖然法顯法師的「第一」指的是第一位到達「佛國」取經的僧人,而西行求法,其實並非法顯法師首創。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有一位曇柯迦羅法師從印度來到洛陽白馬寺,研究律學的他看到中土僧侶在僧人威儀、修持方法上毫無章法可言,便傳授了《僧祇戒本
  • 為籌錢修繕寺廟,日本僧人到漫展販售美少女周邊,阿宅紛紛支持!
    國內的漫展肯定是見不到,但是在日本的漫展就有可能見到。微博博主「愛醬在大阪」分享了她在京都漫展的見聞,她在漫展就見到了兩位幾位日本僧人。出於愛醬上前請教幾位僧人為什麼會在漫展擺攤。僧人回答說,他們的寺院後山有八十八尊佛像,因為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緣故,佛像需要修繕。
  • 何歡歡|坊主的慈悲與施主的喜舍——日本託缽僧的修行藝術
    但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堅持「剃鬚發」「常乞求」,不是因為受到世間法的逼迫,而是為了超度生、老、病、死等無量苦惱,實現自利與利他。所謂「自利」指乞食的比丘不必親自參加勞作,就可方便地解決生存所需,既能降服驕慢,又能安心專注於修道;「利他」則是通過乞食與百姓接觸,給凡俗以布施的機會,而行布施之人則可以藉此積累善緣福報。所以,在印度佛教看來,乞食是比丘最正當的生活方式之一。
  • 電音法會,音樂超度,日本僧人的現代生活
    江戶幕府時代(1603——1868年),由於「初代目」德川家康將軍(淨土宗信仰者)頒布寺院法度和寺檀制度,日本的寺廟成了「土豪」。寺院法度是將全日本的寺院劃分歸屬,有總院、分院,整合成像總公司、子公司一樣來管理;寺檀制度是指每個日本人都登記在冊,歸屬本地寺廟管理,成為寺院的檀家。
  • 日本有一種僧人不剃度,不住寺廟,還可以成為罪犯的避風港
    佛教文化傳到日本之後,可以說已經變成完全不同的物種。日本和尚不僅可以吃肉喝酒,還能娶妻生子。雖然他們剃了光頭,但和我們中國的佛教教義完全不同,完全丟失了清規戒律。與其說佛教傳入了日本,倒不如說他們披著佛教的外衣,開創了另一個類似佛教的宗教。
  • 《犬夜叉》續作:彌勒冷落珊瑚,兩人分開,獨自修行搭救日暮戈薇
    日本動漫《犬夜叉》續作《半妖的夜叉姬》動畫播出以來,除了第一集中,犬夜叉、殺生丸和日暮戈薇等人出現過,後續的內容幾乎都是主角後代的故事,觀眾一直都希望看到老一輩的人物再登場,而第13集劇情中,彌勒和珊瑚終於出現了,一起來看看吧。
  • 來自東瀛的西行取經人,法師空海,對於日本文化做出了什麼貢獻?
    當中國處於唐朝時期時,隔海的日本正處於飛鳥時期,著名的大化改新局發生在這個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開始進入封建時期,為了加強國家實力開始積極向唐王朝學習。而除了官方人員的互相交流外,此時宗教傳播也是重要的歷史現象,最讓我們所熟悉的案例就是著名的鑑真東渡了,鑑真法師數次東渡日本傳播佛教,並且將唐朝許多優良技術帶到日本,非常有利的促進了日本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