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年回峰行」:千年間僅3人成功,失敗者將自絕於刀下!

2020-12-14 彤陌紅塵

印度和尼泊爾地區作為佛教的發源地,在街道上隨處可見一些,蓬頭垢面,衣服破爛不堪的苦行僧,他們在環境惡劣的地方做著一些奇怪的舉動,在髒亂的街道爬行,在烈日下打坐,更有人為了達到苦行,睡在釘滿鐵釘的木板上。

在印度的佛教文化中,他們認為人都需要在人世間經過幾世的歷劫輪迴,最終才能上天堂。但是可以通過苦行和身體的折磨,來追求和達到精神和思想層面的解放和升華,加速輪迴所需要受的苦難。

「苦行」亦或「酷刑」

日本人的苦修更是讓人瞠目結舌。有人曾經這樣評價過日本的修行——史上最殘酷的修行。在日本歷史上,一千三百年至今只有三人成功,現在僅有一位僧人還活著。那就是「千日回峰行」

千日回峰,顧名思義,就是長達七年之久,一千多個日夜不停往返於千日峰之間。這種苦行文化可以追尋到日本慈覺大師圓仁。圓仁大師在巡禮完中國佛教聖地五臺山之後,記述了自己的感受,並日本文化相結合,創立了「千日回峰行」的修法。

千日峰,一座坐落於日本京都附近的山峰,又被稱作比叡山。選擇千日回峰行的僧人在苦行前,需要和佛以及比睿山的全體僧人籤下生死文書,用生命踐行。

僧人們開始修行時,必須身穿白色的素衣和草鞋,同時他們的腰間還會別上一把短刀,手裡拿著念珠和檜扇,頭上要求戴著由蓮葉製成的鬥笠。

根據規定,修行者們在前三年的時間裡,必須要有一百天的時間來完成往返千日峰,等同於徒步走三十公裡左右,在往返的同時還必須要拜遍途中的佛、菩薩、神等在內的所有神靈以此表示自己的敬意。

徒步完成後還要回到寺廟進行誦經念佛,等到前三年的修行完成後,到了第四年第五年,苦行僧們需要花費兩百天左右的時間繼續爬山修行,爬山的時間根據修行時間的增多也逐漸增多。

當修行到了第六年的時候,苦行的路程會從最開始的三十公裡增加到六十公裡,到了第七年的時候,又會從六十公裡增加到八十四公裡。如果途有人堅持不住了,他們就會用別在腰間的短刀,切腹自盡,以此來贖罪。等到僧人堅持完這七年日夜不間斷的爬山修行後,他們便可以進入最後的考驗了。

「入堂」儀式,所謂入堂,就是要求完成了修行的僧人,在九天之內念誦十萬遍不動箴言。在念誦不動箴言的時候必須要做到,不吃不喝不睡,甚至不允許有任何的移動。並且在此期間,還會有專門的人進行看守,以防止有人破壞規矩和有人渾水摸魚。

入堂儀式結束後還並不能算真正的修行成功。在此後剩下的修行日子,他們還要繼續苦行,並且每次爬山的距離都會不斷增加,直到完成千日之行。

雖然日本人的苦行看似很單一,很簡單,只要修行之人爬山七年便可。但是,想要真正完成這項挑戰是極其艱難的。在修行的過程中,人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生病的情況,但是只要修行一旦開始便不可以停下。

不管修行者的身體狀況如何,都只能讓其自然痊癒,不可做出人為的幹涉。根據修行的規定,修行的時間大多數是在夜間。相比白天來說,夜間對人身體的挑戰會更大,也更容易遇到不可控的危險,他們隨時都可能處在死亡的邊界。

修行者不僅在身體上要遭受到一系列的嚴酷的挑戰,同時還必須在精神上做到完全的禁慾,無欲無求。每天都往返於比叡山,七年之間一遍又一遍,無休止,無間斷地行走在這條路上。同時還必須堅持每天的誦經和功課,不能懈怠。

依據日本的歷史記錄,千日回峰的苦行從平安時代開始,已經擁有了千年的歷史。這些成功完成了千日回峰行的苦行僧被日本被尊稱為「北嶺大行滿大阿闍梨」。如今所知道的最新一位成功完成千日回峰行的人是日本延曆寺一山善住院的主持釜堀浩元

他在2011年3月的時候開始苦行,時隔四年在一五的時候年完成入堂式,經過整整七年的修行他在一七年的時候最終完成了千日回峰行,成為當行満阿闍梨。

這樣一項如同酷刑的修行,在日本歷史中,曾有三人在一生中完成了了兩次千日回峰的修行有兩人已經離世了,現在還有一位還在世,他就是酒井雄哉。他在1980年和1987年,連續兩個七年完成了兩次修行。他也受到了日本佛界的尊重,被認為是日本修為是最高的聖僧。

苦行不應只是個人修行

佛教的苦行文化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也有苦行僧。現在我們依舊可以在中國的一些地區看到一些僧人,他們一身布衣,雙手合十,素步,無欲無求,他們用自己的雙腳,行走在這片土地上,風雨無阻。

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苦行,以自身受世間之難,來減輕這世人的痛苦,求世間的安康。

有人會認為,日本這種苦行文化,是對自身的一種洗禮,通過七年間不斷的苦行,和入堂儀式的考驗,能夠使自身到達煥然一新的狀態,就如同重生一樣。

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苦行是一種堅持精神的而體現。但是,也有人認為,這種苦行文化,是一種酷刑,是對人身的折磨,缺少人性化。

人們更多的應是好好把握當下的生活和時間,而不是把時間花費在無所定論的輪迴和來世。但同時也無法確定,是否有人想以這種方式來逃避現實世界的苦難,以求得精神的解脫。

但是,與印度和日本的苦行文化相比較而言,大多數人都更傾向於中國的苦行文化。中國的苦行僧,他們的修行不是簡單地通過身體的苦行而去達到修煉的目的,他們是通過自己的苦行,心無雜念,想要減輕人們的苦難,普渡眾生。

日本和印度的苦行文化,更多的是通過對自身身體的折磨和挑戰,以此來達到修行的目的,更多的時候,讓人覺得這是一場帶有功利性的修行和自我感動,並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修行。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日本「千日回峰行」:7.8萬公裡,誰走不動當場自裁,1100年僅3人成功!
    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當初從中國傳過去的,而佛教,也算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但因為地域特色不同,日本的佛教還是和中國的有些區別。在日本佛教有一個天台宗的分支,有著一種需要花費七年的苦修,很少有人可以堅持下去。7年苦修生活在天台宗中,有一種十分奇特的苦修,名為"千日回峰行",修行的內容就像名字那樣,天台宗位於日本的天台山上,僧人需要一直圍繞著天台山走,當然,也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行走,而是有著特殊的"規矩"。
  • 千日回峰行:震撼人心的日本僧人修行方式
    編者按:「千日回峰行」是日本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被網友們稱為「史上最殘酷的修行」,日本歷史能完成這項修行的人寥寥無幾。
  • 日本最極端的修行:7年只做1件事,放棄就要切腹,僅3人挑戰成功
    但是也有的流派注重身體上的修行大於精神上的了悟,比如說日本天台宗祖庭比叡山所倡導的「千日回峰行」。「回峰」一詞出自於《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中:「於一切時處,念誦皆成就,於閒靜名山,隨意樂回峰」而所謂「千日回峰行」就是在1000多個日子裡,每天行走於崎嶇不平的山路,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餘處聖跡。
  • 最極端的修行,7年只做1件事,千年來僅3名日本人成功,他們是誰
    比如著名的苦行僧阿馬爾·可傑,他將自己的右手高舉40多年未曾放下,如今手臂已然壞死,只能永遠保持著高高矗立的姿勢。其實在日本也有這樣苦修的僧人,他們的苦修甚至比印度苦行僧所經受的還要殘酷,這種苦修方式為比睿山的慈覺大師圓仁及其弟子創立,被稱為「千日回峰行」。
  • 黑麋峰:一峰高倚碧雲間,海日初生曙色回
    黑麋峰:一峰高倚碧雲間,海日初生曙色回黑麋峰位於長沙市今望城區東北部橋驛鎮,距長沙市區19公裡,因昔日山多麋鹿而名。一說因此山為古麋子國屬地而得名。黑麋峰清同治《長沙縣誌》載:其山雲霧長封,翠光四滴,「唐劉氏女棲此修真,石亭遺址尚存,周真人福亦於此得道,今有二仙遺像,禱而輒應。」據清乾隆舉人李光嶢《遊黑麋峰記》記載,峰頂有千年古樹和唐代劉仙姑梳妝亭遺址。
  • 日本最極端修行,7年只做1件事,放棄則要切腹,1000年僅3人成功
    回到日本後,他又把自己這10年的經歷和感悟寫成了《叡山三塔巡禮記》一書,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大力讚賞,圓仁法師遂於比睿山設灌頂臺,建立總寺院,成為日本佛教天台宗山門派創始人。圓仁法師有一位弟子名叫相應和尚,在師傅的基礎上,他融合了合佛教流派修驗道的傳統,創立了「千日回峰行」,這種苦修方式,被譽為「日本最極端修行」,誰能完成它,便能達到成佛的境界,那麼它究竟有多麼極端呢?
  • 日本最殘酷的修煉:7年只做一件事,1200多年只有3人成功
    這些人為了達到「苦修」的目的,常年缺吃少喝,或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或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總之一句話:怎麼辛苦怎麼來。而除了印度之外,在日本也有那麼一群極端修行者,他們的修行方式被稱為「千日回峰行」。日本苦行僧「千日回峰行」起源「千日回峰行」大約起源於公元8-9世紀,最早可追溯至比睿山第二代慈覺大師圓仁。
  • 日本佛教極端修行,7年即可「得道成佛」,但1300年來只有3人成功
    自2000多年前佛教傳入我國後,經過無數次演化,改進,受我國文化的影響,與剛剛傳入我國時相比已經稱得上是「面目全非」。從教條,教義,生活習慣,修行方式來看,漢傳佛教與印度佛教雖然都是佛教,但更像是兩種不同的宗教。
  • 「千年積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你知道比喻的是哪裡嗎?
    說起長白山,千百年來關於他的傳說不斷,它總是被人們賦予神秘的面紗,古往今來,去過長白山的人無不被長白山的美麗廣袤所打動,人們把「千年積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來比喻長白山,長白山的自然生態保護較為完整,它的森林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人參靈芝還有東北虎,在神秘的長白山繁衍生息。
  • 為何日本刀文化至今繁榮,古刀劍流傳千年,中國卻少有名刀傳世
    這些保留在日本的唐代刀具刀身較直,和有弧度的日本刀略有不同。早在唐代刀具流入日本之前,日本本土就有一種起源約在3至7世紀的「蕨手刀」。蕨手刀和唐代的刀具一樣,刀身直,但刀柄和刀身並不是一條直線,略有折角。因此到底唐代中國的刀和日本本土的「蕨手刀」,到底哪一個才是日本刀的雛形,真的很難考證。不過毋庸置疑的是,日本古代的冶鍛技術確實受到了中國較大的影響。
  • 日本奇特國寶:3米2的刀,重14公斤,僅1米5的日本人是如何揮動的
    日本刀的全稱是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根據形狀、尺寸可分為太刀、打刀、短刀等,而日本人所稱呼的刀特指打刀,「太刀」則是被人們廣為熟知的,根據現代考古界所說,最早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是來自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的刀工天國,尤為著名的是太刀小烏丸。
  •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日本平安(794-1192年)-鎌倉(1185-1333年)及日本南北朝時代,這被日本人稱為太刀的黃金期。日本國寶:受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草原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太刀-童子切安綱(平安時代)鎬造,就外形而言和我們後世見到的日本刀已經相差不大了。)當時日本武家政權的興起,對刀劍的要求有了進一步增加,由於後鳥羽天皇的重視並設立了番鍛冶制度,面向全國大力鼓勵造刀業的發展。
  • 中國的第一戰刀,流行千年,將狂妄異族打崩,比唐刀還牛!
    於是西漢時期出現了柄端呈環形的一種戰刀,此戰刀號稱中國古代第一戰刀,名曰環首刀。環首刀,大家都很熟悉,其直脊直刃,單側有刃,另一側作成厚實的刀脊,刀柄和刀身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刀柄呈扁圓環狀,這也是它最大的特徵。
  • 【千年河東】絳州剔犀:烏間朱線刻芳華
    漆器有千年不腐的這樣的一個美譽,就是漆放的時間越久之後紅色會越來越潤,黑色會越來越黝黑,它跟空氣包括人的不斷接觸,形成一個這樣的漫長的反應。所以我們現在做漆器跟古代的漆器會有一個明顯的比較,古代漆器更潤一些。
  • 史上最早的黃山老照片,1914年黃炎培黃山行攝記
    自屯溪北去黃山下,可百三十裡,須兩日乃達。午前八時,僱肩輿三,輿夫六,挑子一,冒雨以行。十五裡至東關,又五裡至梅嶺,入歙縣境。又十裡至西溪南,渡西溪無船,用竹筏載肩輿以過,稍欹便覆,幸無恙。又十裡,至潛口。又十五裡,至容溪宿。凡行六十五裡。自潛口以上,遠山四逼,過佛子嶺,入萬山中。容溪出容成峰下,雲氣蓊鬱,義無導者,莫能指峰名也。
  • 白狼峰下有人家
    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地理類型多樣、生態系統完整,浩浩湯湯的洮兒河及其支流沿白狼峰東西兩側奔流向遠,美、絕、險三大突出景觀風採盡現淋漓盡致,為愛景人所傾倒。 不到崖底,不知峰高。不攀其頂,不知河山之遼闊。
  • 古裝巨製《雪中悍刀行》到仙都景區取景拍攝
    據介紹,《雪中悍刀行》是《慶餘年》編劇王倦的又一力作,改編自作家烽火戲諸侯創作的同名網絡小說。 故事描述了胸藏錦繡的北涼王世子徐鳳年,在其父徐驍的殷殷期盼下,終成大器。
  • 暴力美學日本刀:如今被視為破鐵棍,為何曾讓中國古人自愧不如?
    在相同的時間差下,為何日本能在後半段實現逆勢反超?這其中,就不得不對中日兩國在這一期間的歷史進程做一個比較。 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乃至明朝之前的宋元時期,中國的戰爭環境越來越複雜。自五代十國時期,各民族混戰不休,中國的戰爭越來越趨向於步、騎間的戰爭,特別是在兩宋時期,宋軍與遼、夏、金、蒙的戰爭,更是單一的步兵抵禦騎兵的較量。
  • 成功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遠大的理想,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夢想。但最後走向成功的人,卻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在現實中變成了普通人。很多人經常暗自下決心,但遇到殘酷的現實就被打回原形了。成功可以複製,可是要像他人一樣成功,必須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和奮鬥才行。你在玩的時候他在看書,你在看電影的時候他在工作,你在談情說愛的時候,他還在加班,有多少人可以堅持並且做到呢?
  • 十二盤嶺上杏峰秀,多少鄉愁盤山中
    十二盤嶺,上下皆十二道山彎,亭古樹壯、佳木蔥蔥、草木葳蕤、山秀峰奇,沿途風情濃鬱,林徑盤旋清幽,田園風光秀麗,一個半小時可至,當去在經過路口東山下村去往十二盤村的公路旁,一座始建於大明崇禎七年(1634年)的古亭,藏於去往阮家降村的古道入口旁,名曰:冷水亭,亭左側有冷水窟,泉水清洌甘甜,即使乾旱也依然清泉不止,為路人難得的解渴之水源,是以前古道挑夫常休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