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麋峰:一峰高倚碧雲間,海日初生曙色回
黑麋峰位於長沙市今望城區東北部橋驛鎮,距長沙市區19公裡,因昔日山多麋鹿而名。一說因此山為古麋子國屬地而得名。系幕阜山脈餘支,群峰簇擁而起,海拔590.5米,是長沙北郊、望城區境內第一高峰。它西北與汨羅相接,東連長沙縣北山鎮,有綿延起伏、層巒疊嶂的明月、漢家、影珠等山伏臥其間,登峰遠眺,視野遼闊,令人心曠神怡。
黑麋峰
清同治《長沙縣誌》載:其山雲霧長封,翠光四滴,「唐劉氏女棲此修真,石亭遺址尚存,周真人福亦於此得道,今有二仙遺像,禱而輒應。」
據清乾隆舉人李光嶢《遊黑麋峰記》記載,峰頂有千年古樹和唐代劉仙姑梳妝亭遺址。峰麓有甘洌清澈的「四井清泉」,有傳說的「皇塔」「佛字石」等古蹟,摩崖石刻隨處可見,相傳「洞天福地」四個飄逸大字為呂洞賓所作;「佛山」二字是狂僧懷素之真跡,「道場」二字是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所書;壽字石,遊人嘗臥其上,謂能高出字者可百歲不老。
皇塔
佛字石
還有象形石「獅牙」「鷹嘴」,有頭剛出殼的「池畔金龜」,引人注目的「雙龍競出」「佛面經書」等奇形怪石。翠竹盈坡,茶林遍布。水庫欄腰,一碧萬頃。春天萬木蔥籠,山花怒放,百鳥爭鳴;夏日濃鬱蒼潤,漫步小溪流水,頓覺舒爽輕快。每當秋高氣朗,環睹清明,四面風光,歷歷在目;嚴冬峻拔凝重,有冰披玉樹、雪被瓊枝的壯觀景色。
黑麋峰水庫
清代題詠黑麋峰者不少,如乾隆恩科經魁張應塾《登黑麋峰》詩:
峭壁橫今古,登臨不計年。
苔痕移石磴,日影散峰巔。
倚樹浮雲合,遙天孤閣懸。
江城入望裡,懷古意何先。
先後主持長沙高峰寺、智度寺的清代詩僧缶庵亦作有《黑麋峰》,詩中有「麋鹿乘春出洞來」之句,證明清代黑麋峰確有麋鹿出沒。詩曰:
一峰高倚碧雲間,海日初生曙色回。
仙子遺蹤餘草木,山靈驅石斷塵埃。
煙雲帶雨穿窗入,麋鹿乘春出洞來。
幾度登臨懷往事,石亭丹灶鎖莓苔。
自唐代始,釋、道名家在此傳法布道。峰頂開闊處有黑麋古剎,原為道教「麋峰古觀」,後為佛教所用,改為佛寺,釋家稱之為長沙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據傳,唐代劉仙姑來此修身前,這裡就有廟宇建築,僅前後兩進,規模亦簡。至明萬曆四年(1576)才擴建成三進,並有東、西兩廂,皆石樑石柱支撐,橫梁石兩邊鐫有飛龍、八仙等人物山水,椽皮檁木全經油漆,上蓋陶製筒瓦,建築結構異常堅固。
黑麋峰古寺
古剎門首上方嵌有一塊長方形的漢白玉石,上鐫「黑麋峰古寺」楷書廟匾,邊框刻有人物花卉堆作,大門兩側有一對造型美觀、雕刻精湛的漢白玉公母坐獅。第一進神龕內是魁偉的紅臉關公和兩旁侍立的關平、周倉塑像。上懸橫匾兩塊,一為「神文聖武」,一為「道高雲深」,傳為唐代狂草書僧懷素所書,筆力遒勁,龍飛鳳舞。東、西兩邊設有鍾亭鼓架,每日晨鐘暮鼓,清越悠揚,在高山深谷中久久迴蕩。楹柱上掛有兩副木刻對聯:
有仙則靈,聽暮鼓晨鐘,逸響遙分蓬島外;
引人入勝,看嶽雲湘水,普天齊付畫圖中。
鎮靈湘水一峰高,眼底古吊橋,猶是當年爭戰地;
立志下邳三徑在,蜀中漢先帝,早知昔日效忠心。
第二進供奉的是昔日周境百姓崇拜為雨神的周真人。殿內最前一塊匾額為「霖雨蒼生」,後面匾額是民國初期湘督譚延闓所書「與天地參」,並用序言說明此四字緣由。對聯甚多,其一云:
苦行習禪宗,證果登真,貝葉紅魚同火化;
遺言詳志乘,為霖濟旱,嬰兒白鳥顯靈威。
第三進是擴建的佛殿,中間有一尊高大的彌勒佛像,兩邊排列了幾尊較小的佛像,對面有一尊韋馱望佛像。左龕設觀音菩薩,右龕供奉劉仙姑神像。東、西兩側壁龕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和二十四位諸天菩薩,都是精工雕塑箔金裝在玻璃護框裡,金光耀目,工藝精緻。抗日戰爭初期,古剎曾經過一次規模較大的重修,各龕增添了箔金對聯。其中佛龕聯為:
煉成不壞金身,說法談經,永作寰球教主;
當此非常劫運,弭兵靖難,端資救世明星。
在一、二進相接處的兩面各有一石拱圓門,分東、西兩廂。東廂圓門上方用漢白玉石刻著秀麗行草「芝洞」兩字,框有花邊。進圓門過一小天井就是客廳。客廳裡擺了一堂太師桌椅,供遊客休息用餐之用,聯曰:
趣語雄談人四座;
禪心詩味月三更。
廳旁有客室、廚房、僧舍、火爐房。對照的西廂,也有一石拱圓門,上方門楣同樣嵌著一塊漢白玉石,上刻「雲巖」,與東廂圓門上的「芝洞」行草對稱裝飾。西廂毀於1958年,一、二進和東廂則毀於「文革」時期。佛殿1985年動工部分修復,僅存佛殿空架加瓦撿蓋,殿內石砌龕臺3個,木製兩側壁龕和3間殿門。1995年黑麋古剎得以重建,並恢復宗教活動。
黑麋峰曾吸引不少的墨客騷人贈詩、撰聯、題匾。見之於古剎的有唐代狂草書僧懷素題「道高雲深」大匾,清蕭榮爵題贈常靜大和尚九十大壽「佛寺無量」匾,民國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延闓題「與天地參」匾等。古剎聯對重懸,詩題滿壁,令人目不暇接。
作者 陳先樞 攝影 喬育平